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太陰陽明為後天之本
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,何也?岐伯曰: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
胃為水穀之海,生化氣血,滋養周身,故四肢皆稟氣於胃也。但胃之上口為賁門,主納穀;下口為幽門,主出滓。其形如橐,故其氣下行,不能四布至於各經,必賴脾之鼓運,以行其津液,輸於周身。所以脾病則胃中水穀精氣不能達於四肢,經氣日衰,因而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穀氣以資生,遂痿弱不能動用焉。
帝曰:脾不主時,何也?岐伯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時也。脾臟者,常著胃,土之精也。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不得主時也。
四時之氣,金、木、水、火本相剋制,肺、肝、心、腎亦然,全賴土氣居中,通貫四氣而調和之。故土旺四季,而脾臟常以四時旺氣,長養四臟,故寄治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曰,而不專主一時,其功正是統主四時也。脾臟貼著於胃,為戊己二土之精,故能生萬物,而法則天地。
所以脾胃之氣,上至頭,下至足,如天地之云升雨降,而生長萬物也。此數句將上文天地陰陽生化義理,皆申明包括,可謂簡妙矣。
帝曰:脾與胃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,何也?岐伯曰:足太陰者,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。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
此重申上文之義也。以脾胃之功能言之,則胃止能司出納,必賴脾之鼓運,以行其津液,正以膜之相連,故脾動則胃氣流行,而水穀之精敷布,以輸於各經。故太陰即行氣遍於少陰、厥陰,而陽明即行氣遍於太陽、少陽,周一身而達四肢。原其氣之生化出於胃,而各臟腑各因其經以受胃氣之滋養,故胃為水穀之海,而為六腑之大源。
此篇特詳脾胃生化之功,為後天根本,而實出於天地陰陽升降流行之氣化,是為天人合一之道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脾臟生病,導致四肢無法活動,這是為什麼呢? 岐伯回答說:四肢的活動都依賴於胃氣的滋養,但胃氣無法直接到達各條經脈,必須藉由脾臟的運化才能將氣輸送到四肢。現在脾臟生病,無法替胃運送津液,四肢就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氣血因此日漸衰弱,經脈也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的濡養,所以四肢就無法活動了。
胃是儲存水穀的倉庫,可以生化氣血,滋養全身,所以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。但胃的上口是賁門,負責納入食物;下口是幽門,負責排出糟粕。它的形狀像個口袋,所以胃氣是向下走的,無法自行散布到各條經脈,必須依靠脾臟的鼓動運轉,才能將津液輸送到全身。因此,如果脾臟生病,胃中的水穀精氣就無法到達四肢,經脈之氣也會日漸衰弱,導致脈絡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也得不到穀氣的滋養,所以會變得痿弱無力,無法活動。
黃帝問:脾臟不主時令,這是為什麼呢? 岐伯回答說:脾臟屬土,位居中央,它用四時之氣來長養其他四臟。每一季的最後十八天,脾臟會寄治於此,而不是獨自主管某個時令。脾臟緊貼著胃,是土的精華。土能生長萬物,而且效法天地運行,所以從頭到腳都離不開它,脾臟也就不能獨自主管某個時令。
四季之氣,金、木、水、火相互剋制,肺、肝、心、腎也是如此,全都要依賴土氣居中調和。所以土氣在四季都很旺盛,脾臟也因此能用四時旺氣來長養四臟,它寄治於四季末尾各十八天,而不是專門主掌某個時令,它的功用就在於統管四時。脾臟緊貼著胃,是戊己二土的精華,所以能生長萬物,而且效法天地的運行。
所以說,脾胃之氣,上至頭頂,下至腳底,就像天上的雲升雨降一樣,能生長萬物。這幾句話將上文天地陰陽生化之理,都清楚地闡明了,可謂簡潔精妙。
黃帝問:脾臟和胃之間只是薄膜相連,就能替胃運送津液,這是為什麼呢? 岐伯回答說:足太陰經,屬於三陰經,它的脈絡貫穿胃部,連結脾臟,又連接著咽喉,所以太陰經負責將氣輸送到三陰經。陽明經屬於表,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它也負責將氣輸送到三陽經。各臟腑都通過各自的經脈,接受陽明經的氣,所以陽明經能替胃運送津液。如果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就會日漸衰弱,陰經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缺乏氣血濡養,因此就無法活動。
這段話是再次強調上面所說的道理。從脾胃的功能來說,胃只能負責納入和排出,必須依靠脾臟的鼓動運轉,才能將津液輸送到各個經脈。正是因為脾胃之間有膜相連,所以脾臟的運轉就能推動胃氣的運行,使水穀精華得以輸布到各經。太陰經能將氣輸送到少陰經和厥陰經,陽明經能將氣輸送到太陽經和少陽經,遍布全身,到達四肢。從氣的生化來說,是出自於胃,而各臟腑又都通過各自的經脈接受胃氣的滋養,所以說胃是儲存水穀的海洋,也是六腑的源頭。
這篇文章特別詳細地闡述了脾胃生化之功,指出它是後天之本,而且脾胃的功能其實是源自於天地陰陽升降流動的氣化,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2.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曰: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為聖度。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;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
此統明陰陽生化之道,以結上文之義也。陰陽流行生化,循環無端,挈其綱要,必使陽氣靜密,乃能堅固。擾動即浮越而陰陽不和,若四時之無序,百病叢生;因而和之,是為聖人之軌度。良以陰陽互相為根,是故陰氣和平,陽氣固密,自然生化不息,而精神乃治。若陰陽乖離決裂,精氣乃絕,以精氣由陰陽化生者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說:陰陽的關鍵,是陽氣要固密才能強健,如果陰陽不協調,就像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一樣,因此要使它們調和,才是聖人所遵循的法則。所以,陽氣太強反而無法固密,陰氣就會耗竭;陰氣平和,陽氣固密,精神就會健康;陰陽分離決裂,精氣就會耗盡。
這段話總結說明了陰陽產生變化的道理,來總結上面的意思。陰陽的運行變化是循環不斷的,要抓住它的重點,一定要使陽氣安靜固守,才能強健。如果擾動它,陽氣就會浮動散失,導致陰陽不協調,就像四季沒有秩序一樣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;因此要使它們調和,這才是聖人所遵循的軌道。因為陰陽是互相依存的根本,所以陰氣平和,陽氣固密,自然生化就會不停運行,而精神就會健康。如果陰陽不協調而分離決裂,精氣就會耗盡,因為精氣是由陰陽變化而產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