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膀胱經行度
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,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入膕中;其支者,從膊內左右別,下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,從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,至小趾外側。
白話文:
膀胱經(足太陽經)的循行路線:
從眼睛內側的眼角開始,向上經過前額,交會於頭頂;分出的分支從頭頂到耳角,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折返回出,分出一支下行頸部,沿肩部和手臂內側走行,經過脊骨,抵達腰部,循著脊骨進入腰部,連接腎臟,歸屬於膀胱;分出的分支從腰部向下沿著脊骨,貫穿臀部,進入膕窩;分出的分支從手臂內側左右分出,向下貫穿肩胛骨,在脊骨內側走行,經過大腿外側旋轉點,沿大腿外側走行,從後側緣向下,合於膕窩;繼續向下貫穿小腿內側,從外踝後方而出,沿腳背骨走行,到達小腳趾外側。
2. 膀胱經病證
是動則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裂,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痔,瘧,狂,癲疾,頭囟項痛,目黃,淚出,鼽衄,項背、腰尻、膕踹腳皆痛,小趾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動作時會出現頭部刺痛、視力模糊、脖子僵硬、脊椎疼痛、腰部痠軟不能彎曲、腿後部肌肉發緊、小腿肌肉撕裂,這稱為踝厥。
這是由於筋絡受傷所致。主要的症狀包括痔瘡、瘧疾、狂躁、癲癇、囟門和頸椎疼痛、眼睛發黃、流淚、鼻出血、頸部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小腿和腳後跟疼痛,小腳趾無法使用。
治療原則為:症狀嚴重時就瀉火,虛弱時就補氣。症狀嚴重的特徵是人迎脈搏比寸脈大兩倍;虛弱的特徵是人迎脈搏比寸脈小。
3. 腎經行度
腎足少陰之脈,起於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出於然谷之下,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;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;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白話文:
腎經(足少陰經):
- 起始:從腳小趾下方
- 行經:斜穿過腳心,從「然谷穴」(腳踝內側)下方而出,沿著內腳踝後方,進入腳跟內側,向上貫穿小腿內側,再向上通過大腿內後側,貫穿脊椎,與腎臟相連,並與膀胱相絡。
- 主脈: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挾持舌根。
- 分支:從肺臟分出,與心臟相絡,注入胸腔。
4. 腎經病證
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面如漆柴,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目䀮䀮如無所見,心如懸,若飢狀,氣不足,則善恐,心惕惕,如人將捕之,是為骨厥。是主腎所生病者,口熱,舌乾,咽腫,上氣,嗌乾及痛,煩心,心痛,黃疸,腸澼,脊股內後廉痛,痿,厥,嗜臥,足下熱而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;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當病人一活動就覺得餓,不願意進食,臉色像枯柴一樣,咳痰時有血,氣喘吁吁,坐著想起來時,眼睛發直好像什麼都看不到,心臟像懸著一樣,就像飢餓的樣子,氣血不足,就容易恐懼,心驚膽戰,好像有人要抓他,這就是骨厥。這是以腎臟病變為主,症狀有口乾、舌燥、咽喉腫痛、上氣、咽喉幹痛、心煩、心痛、黃疸、腸鳴、腰股內側後方疼痛、痿弱、厥冷、嗜睡、足下發熱疼痛。針對這些症狀,實症就瀉,虛症就補。
5. 心包絡經行度
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;其支者,循胸中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、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臂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出其端,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
白話文:
心主宰手厥陰心包絡經脈,這條經脈從胸中開始,連接心包絡,經過膈肌,再貫通三焦。它的分支從胸中出來,經過脅肋,在腋窩下三寸處,向上延伸到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,在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運行,進入肘部,向下沿著手臂兩條筋之間運行,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到達指尖。它的另一條分支從手掌分出,沿著無名指和食指到達指尖。
6. 心包絡經病證
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,面赤,目黃,喜笑不休。是主脈所生病者,煩心,心痛,掌中熱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;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當運動時感到手心發熱,手臂和肘部抽搐緊繃,腋下腫脹,嚴重時會胸悶氣促,心中惶惶不安,面紅,眼睛發黃,不停地笑。這是心臟經絡所引起的疾病,表現為心煩,心痛,手掌發熱。對於這些疾病,如果證狀嚴重,就瀉心經的邪熱;如果證狀虛弱,就補益心經。證狀嚴重時,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;證狀虛弱時,寸口脈反而會比人迎脈小。
7. 三焦經行度
三焦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兩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;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之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。
白話文:
三焦經屬手少陽經,起始於小指、無名指的指尖,向上至兩指之間,沿著手臂外側,經過手腕,從兩塊骨頭中間上行,穿過肘部,沿著上臂外側向上至肩膀,與足少陽經相交後,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佈散於膻中(胸前正中),連接心包,向下至橫膈,循行三焦。
它的分支從膻中向上至缺盆,上行至後頸,連接耳後,直接上行至耳的頂角,下屈至面頰,到達耳下。
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,從耳前出來,經過耳門前,經過臉頰,至眼睛外眥。
8. 三焦經病證
是動則病耳聾,渾渾焞焞,嗌腫,喉痹。是主氣所生病者,汗出,目銳眥痛,頰腫,耳後、肩臑、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經常活動就會出現耳聾、昏昏沉沉、發燒、喉嚨腫痛。這是由氣所致的疾病,表現為出汗、眼睛銳敏且眼白疼痛、臉頰腫脹、耳後、肩背、肘部和手臂外側疼痛,小指和無名指無法使用。對於這些疾病,強盛時就要減弱,虛弱時就要加強。強盛時,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;虛弱時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。
9. 膽經行度
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循頸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;其支者,別銳眥,下人迎,合手少陽,抵於䪼,下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以下胸中,貫膈,絡肝,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之間,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,還指爪甲出三毛。
白話文:
膽經(足少陽經)的經絡路徑:
從眼睛銳利的眼角開始,往上到額角,往下到耳後,沿著頸部行經手少陽經前面,到肩膀上,再從手少陽經後面交錯出來,進入缺盆穴;
有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睛銳利的眼角後方;
另一條分支從眼角分出,往下到人迎穴,與手少陽經會合,到䪼中穴,再往下經過頰車穴,到頸部,與缺盆穴會合,再往下穿過胸中,貫穿膈肌,絡於肝臟,屬於膽囊,沿著肋骨內側,出氣街穴,繞過眉毛,橫著進入大腿厭中穴;
主幹繼續從缺盆穴往下到腋窩,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,往下與髀厭中穴會合,再往下沿大腿外側,出膝蓋外側的邊緣,往下到外輔骨前面,一直往下到絕骨的末端,再往下出外踝前面,沿著腳背往上,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;
有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,進入大趾和次趾之間,沿著大趾的歧骨內側出其末端,再返回腳趾甲,出三毛。
10. 膽經病證
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,不能轉側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是主骨所生病者,頭痛,頷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,汗出振寒,瘧,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,及諸節皆痛,小趾次趾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活動後出現口苦、大量嘆氣、心臟和肋骨疼痛、無法轉身,嚴重時臉色發青、身體缺乏光澤、腳部外側發熱,這就是「陽厥」。
這種疾病主要是由骨骼病變引起的,症狀包括頭痛、下巴痛、眼睛銳利且疼痛、頸部後方腫痛、腋下腫脹、長出馬刀俠癭(一個在脖子兩側的腫塊)、盜汗怕冷、瘧疾、胸部、肋骨、大腿、膝蓋外部到小腿、腳踝前外側的骨頭和所有關節都疼痛,小腳趾和次趾不能使用。
對於這些疾病,病情嚴重時進行瀉火治療,體虛時進行補益治療。病情嚴重的患者,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一倍;體虛的患者,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小。
11. 肝經行度
肝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趾叢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,挾胃,屬肝,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;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;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。
白話文:
肝經的足厥陰脈絡,從大腳趾腳縫處開始,沿著腳背內側向上延伸,距離腳踝內側一寸,距離腳踝八寸,與脾經交會於腳踝後方,再沿著大腿內側向上,進入陰毛中,經過陰器,到達小腹部,靠近胃,連接肝臟,並與膽囊相連,向上貫穿橫膈膜,分佈在脅骨和肋骨之間,沿著喉嚨後側向上延伸,進入喉結,連接到眼睛的肌肉,向上穿過前額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;它的分支從眼部肌肉延伸到臉頰內側,環繞嘴脣內側;另一分支也從肝臟分出,穿過橫膈膜,向上連接肺臟。
12. 肝經病證
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,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。是主肝所生病者,胸滿,嘔逆,飧泄,狐疝,遺溺,癃閉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;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運動會引發腰部疼痛,不能彎腰或仰頭;男性會得疝氣,女性會小腹腫脹,嚴重時還會咽喉乾燥,面色蒼白。這是因為肝臟生病導致的。症狀有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、陰囊疝氣、遺尿、小便不利等。有這些症狀,如果症狀嚴重,就瀉下治療;如果身體虛弱,就滋補治療。症狀嚴重時,寸口脈象比人迎脈大一倍;身體虛弱時,寸口脈象比人迎脈小。
謹按:經言五臟所生病者,必兼本臟經絡病證;其六腑所生者,有氣血津液筋骨之不同者,各原其氣之生化流行之道,以為生病之主也。
白話文:
按照經典所說,五臟疾病,一定會同時伴有對應經絡的病症;六腑疾病,則根據氣血津液、筋骨等的不同,以其氣的產生、轉化、運行規律作為主要病因。
13. 肺經氣絕
手太陰氣絕,則皮毛焦。太陰者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。故氣不榮,則皮毛焦;皮毛焦,則津液去皮節;津液去皮節者,則爪枯毛折。毛折者,則毛先死。丙篤丁死,火勝金也。
肺主行一身內外之氣,而專溫潤於皮毛者,故經氣絕,則毛先死也。
白話文:
肺經之氣衰弱不通,皮膚毛髮就會乾枯焦灼。肺經之氣,具有溫養皮膚毛髮的作用。如果肺氣不足,皮膚毛髮就會失去滋養而變焦;皮膚毛髮乾枯焦灼,津液也會離開皮膚關節;津液離開皮膚關節,指甲就會乾枯,毛髮會斷裂。毛髮斷裂,說明毛根已經枯萎。丁為丙的餘氣,丙屬火,丁屬金,火勝金,說明火氣旺盛,剋制了金氣(肺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