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肺經行度
肺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;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。
白話文:
肺經(手太陰經)的經脈,起於中焦(脾胃之間),向下與大腸相連,再沿著胃口迴轉,上穿過膈肌,與肺臟相連,從肺部橫向延伸至腋下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緣,在心主經之前經過,到達肘關節的中部,沿著手臂內側上臂骨下緣,進入寸口穴,再向上沿著魚際穴,最後從大拇指指尖出。
它的支脈從手腕後方直接伸出,沿著食指內側緣,從食指指尖出。
十二經脈流行,始於肺,終於肝,復接於肺,則氣血流行一周。如是五十周於身,則為一晝夜。若衛氣,晝則行於陽分二十五周,夜則行於陰分二十五周,皆漫行於經脈之外、皮膚肌肉之間。此營衛之氣血流行不同,而其絡脈仍相通貫,故營衛調和則無病,或風邪傷衛,或寒邪傷營,以致經絡不通,陰陽格拒,故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,皆營衛之病也。余義已詳《營衛生會篇》矣,下明肺經所主病證。
白話文:
十二條經脈不斷運行,從肺部開始,到肝臟結束,再回到肺部,如此循環一週。像這樣運行全身五十週,就等於一天一夜。至於衛氣,白天運行在陽經二十五週,晚上運行在陰經二十五週,都漫步在經脈之外的皮膚和肌肉之間。營氣和衛氣的運行雖然不同,但它們的絡脈仍然相通,所以營氣和衛氣協調就沒有疾病。或者風邪損傷衛氣,或者寒邪損傷營氣,導致經絡不通暢,陰陽相互排斥,因此陰氣過盛則寒冷,陽氣過盛則發熱,這些都是營氣和衛氣的疾病。其他的道理已經詳細地寫在《營衛生會篇》裡了,下面討論肺經主治的病症。
2. 肺經病證
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是主肺所生病者,咳上氣,喘渴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厥,掌中熱。氣盛有餘,則肩臂痛,風寒,汗出,中風,小便數而欠;氣虛,則肩臂痛,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;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本經之氣,由中焦上胸肺,走手指,而接連大腸經也。
白話文:
身體動作時就會出現肺脹滿、膨脹感、喘咳、胸骨後疼痛,嚴重時會交疊雙手而暈眩,這是臂厥的症狀。這是主因肺部疾病所引起的,會有咳嗽、氣逆、喘息、口渴、煩躁、胸滿、手臂內側疼痛、厥冷、手掌發熱等症狀。氣盛有餘,則會出現肩臂疼痛、畏寒、出汗、中風、小便頻繁、哈欠;氣虛,則會出現肩臂疼痛、畏寒、氣短不足以呼吸、尿色改變等症狀。出現這些症狀,如果氣盛則瀉之,氣虛則補之。氣盛者,寸口脈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三倍;氣虛者,寸口脈跳動幅度反而比人迎脈小。
3. 大腸經行度
大腸手陽明之脈,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間,循臂上廉,入肘下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於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;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
本經止於此,接連胃經之脈,下明大腸經所主病證。
白話文:
大腸經屬於手陽明脈,源自食指和中指的指尖,沿著手指的外側面向上走,通過合谷穴兩塊骨頭中間,進入兩條肌腱之間,沿著手臂的外側面向上走,進入肘部下方,沿著上臂的外側前緣向上走,到達肩部,從肩胛骨前緣外側走出,沿著頸骨後面向上走,進入頸窩,連接肺部,穿過橫膈膜,歸屬大腸。
大腸經的分支,從頸窩向上走,穿過面頰,進入下排牙齒中間,再從嘴角兩側出來,交叉連接人中穴兩側,向上連接鼻孔。
4. 大腸經病證
是動則病齒痛,頸腫。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黃,口乾,鼽衄,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氣有餘,則當脈所過者熱腫,虛則寒慄不復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本經之氣,從手指走頭而止。接連胃經也。
白話文:
頸部腫大 生瘡 鼓脹 無力
5. 胃經行度
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;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絡脾;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街中,其支者,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趾內間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趾外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間出其端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(胃經)的經脈,起於鼻子的交界處,接收太陽經的經脈後,沿著鼻外側向下,進入上排牙牀內,再出來沿著嘴角,環繞嘴脣,向下與承筋穴相交,後沿下巴後側的斜線向下,走到大迎穴,沿著面部骨頭的邊界上,經過耳前,超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向上,到達額頭和頭頂;其支脈從大迎穴前向下,進入人迎穴,沿著喉頭,進入缺盆穴,向下經過隔膜,連接到胃,分出分支連接到腹部的器官;其主脈從缺盆穴向下,經過胸腔內側的斜線,向下經過肚腹,進入氣街穴,其支脈起於胃口,向下經過腹腔內部,向下與氣街穴中的經脈相合,經由大腿根部,抵達伏兔穴,向下經過膝蓋的中央,向下沿著小腿的外側邊界,經過足背的跟骨,進入中腳的內側;其支脈在小腿外側邊界三寸處分出,向下進入中腳的外側;其支脈在跟骨上分出,進入大腳拇指的間隙,在末端露出。
6. 胃經病證
是動則病洒洒振寒,善伸數欠,顏黑,病至,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是為骭厥。是主血所生病者,狂,瘧,溫淫,汗出,鼽衄,口喎,唇疹,頸腫,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、乳、氣街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指不用。
白話文:
如果活動身體就會出現寒顫、怕冷的症狀,喜歡伸懶腰、打哈欠,臉色發黑,發病時厭惡人羣和火光,聽到敲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不安,心中煩躁不安,喜歡獨自關門閉窗待着,病情嚴重時會想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亂跑,腹中脹滿,這是一種叫做「骭厥」的疾病。這種疾病主要由血液疾病引起,會導致失心瘋、瘧疾、發燒自汗、鼻出血、嘴角歪斜、嘴脣生瘡、脖子腫脹、喉嚨疼痛、腹部和兩腿水腫、膝蓋疼痛、胸部、乳房、會陰部、大腿、小腿肚、小腿外側、腳背上方疼痛,中指不能使用。
氣盛,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;氣不足,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,則脹滿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氣盛時,身體前部發熱,胃氣過多,消化食物好,容易飢餓,小便顏色黃;氣不足時,身體前部寒冷發抖,胃部寒冷,出現脹滿。出現這些疾病時,氣盛則瀉掉,氣虛則補益。氣盛的人,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;氣虛的人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。
7. 脾經行度
脾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踹內,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,上膝股內前廉,入腹屬脾,絡胃,上膈,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復從胃別,上膈,注心中。
白話文:
脾經,也就是足太陰經脈,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,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向上延伸,經過核骨(即足內踝)後方,上至內踝前緣,再向上沿著小腿內側,經過脛骨後方,與足厥陰經脈交匯,接著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前緣,進入腹腔屬於脾臟,並與胃經相連,繼續向上穿過橫膈膜,經過咽喉,連接到舌根,並散佈到舌頭下方。脾經的一條分支,從胃部分離出來,向上穿過橫膈膜,連接到心臟。
8. 脾經病證
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,善噫,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閉,黃疸,不能臥,強立,股膝內腫厥,足大趾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扣大三倍於人迎;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運動過多就會舌根發硬、嘔吐、胃脘痛、腹脹、愛打嗝,這樣一來再與人交談就會感覺清爽愉快,但全身卻覺得沉重。這是脾臟生病所致,舌根疼痛、無法動彈、食慾不振、心煩、心下疼痛、大便溏泄、小便不通、黃疸、無法躺下、勉強站立、股膝內側腫脹、大腳趾無法使用。對於這些疾病,症狀嚴重時就瀉火,虛弱時就補虛。症狀嚴重者,扣擊大寸時感覺比人迎脈大三倍;虛弱者,寸口脈反倒比人迎脈小。
9. 心經行度
心手少陰之脈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,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;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下,循臑內後廉,行手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出其端。
白話文:
心臟和手少陰經的經脈,從心臟開始,連接到心包絡,穿過橫膈膜,與小腸相連;它的分支從心包絡向上經過咽喉,與眼睛和舌頭相連;而它的主幹從心包絡再次穿過肺,從腋下出來,沿著上臂內側後緣,位於手太陰心包經之後,向下經過手肘內側,沿著前臂內側後緣,到達手掌後部的尖骨處,進入手掌內側後緣,沿著小指內側,從小指尖端出來。
10. 心經病證
是動則病嗌乾,心痛,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黃,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,厥,掌中熱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,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活動後感到喉嚨乾痛、心絞痛、口渴想喝水,這是臂厥的表現。這主要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,還會伴有黃疸、肋痛、上臂內後側疼痛、手腳冰冷、手心發熱疼痛等症狀。對於這些症狀,如果症狀嚴重就需要瀉火,如果體質虛弱就需要補氣。症狀嚴重的,寸口脈搏的幅度會比人迎脈搏的幅度大一倍;體質虛弱的,寸口脈搏的幅度反而會比人迎脈搏的幅度小。
11. 小腸經行度
小腸手太陽之脈,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屬小腸;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;其支者,別頰,上䪼,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。
白話文:
小腸經脈,源頭位在小指尖,沿著手臂外側往上,經過手腕,沿著手臂朝上,出於肘關節內側兩塊肌肉之間,再沿著手臂外後側往上,經過肩膀關節,環繞肩胛骨,交會於肩部,接著進入鎖骨下窩,連通至心臟,沿著喉嚨向下,穿過橫膈膜,抵達胃部,歸屬小腸經;小腸經脈分出的支脈,從鎖骨下窩沿著脖子,往上過臉頰,到嘴角到鼻翼;而另一條支脈,則分出後穿過臉頰,往上過眉心,抵達鼻子,再到嘴角,接著斜向交會於顴骨上。
12. 小腸經病證
是動則病嗌痛,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聾,目黃,頰腫,頸頷、肩臑、肘臂外後廉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活動時就會感到喉嚨痛,下巴腫脹,不能回頭,肩膀像被拔出來一樣痠痛,手臂像被折斷一樣疼痛。這是由體內過多液體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耳聾、眼睛發黃、臉頰腫脹、脖子、下巴、肩膀、手臂、肘部外側後方疼痛。對於這些疾病,若病情嚴重則瀉之,虛弱則補之。病情嚴重者,人迎穴的脈象明顯比寸口穴的脈象大一倍以上;虛弱者,人迎穴的脈象反而比寸口穴的脈象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