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太陰陽明論

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;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故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

此即申上文,或從內,或從外,所從不同,而病異名也。陽主外,風為陽,從外來,故陽受之;陰主內,食飲屬陰傷內,故陰受之。陽受入於腑,陰受入於臟,各從其類也。腑為陽主外,故受邪則有身熱、不時臥、上為喘呼諸表證也;臟為陰主內,故受病則有䐜滿閉塞、下為飧泄、腸澼諸里證也。

天之清氣,由鼻而入,通於喉,故喉主天氣也;食飲產地,由口而入,下於咽,故咽主地氣也。風為陽,濕為陰,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以上皆明陰陽各以類從,猶火就燥,水流濕,本於自然之性也。

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: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;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。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

此言陰陽上行下行者,專指脾胃之氣升降,不同十二經氣。蓋經氣流行於經脈中,而脾胃之氣行於肌肉者。故脾胃之強弱,外顯肌肉之肥瘦,足可徵矣。以脾胃主四肢,故陰氣從足上行,由頭而至臂指,正如地氣上升為云,而散於四表也;陽氣從手上頭,而下行至足,正如天氣由四表升聚化雨,而下降至海也。故陽病則上行極而下,陰病則下行極而上,亦如雲升雨降,變化流行也。

其與十二經流行不同者,三陽經自手走頭,自頭走足;三陰經自足入腹至胸,由胸走手,連接陽經。陽在表,陰在裡,不上頭,唯足厥陰之支脈,內循喉後,上至頂心也。此言陰氣,是脾臟之氣也;陽氣,是胃腑之氣也。故下節云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則其義理固已申明在後也。

所以雲陽明行氣於三陽,太陰行氣於三陰,則是脾胃統率一身之陰陽,而臟腑經絡盡在其中矣。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為陽,故傷風,則上部先受,風者天氣也;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為陰,故傷濕,則下部先受,濕者地氣也。此亦各以類從者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陽明論

所以,遭受外邪風寒的人,是陽氣受到侵犯;飲食無度,作息不規律的人,是陰氣受到侵犯。陽氣受損則入侵六腑,陰氣受損則入侵五臟。入侵六腑則會發熱、睡不安穩,上呼吸道出現喘息;入侵五臟則會腹脹、氣滯、便秘,下焦出現腹瀉,時間長了還會導致腸道疾病。因此,喉嚨主管天氣,咽喉主管地氣。所以陽氣受風邪侵犯,陰氣受濕邪侵犯。

這段文字闡述了上文,疾病或由內而生,或由外而來,致病原因不同,疾病名稱也就不同。陽氣主外,風屬陽邪,由外侵入,所以陽氣受之;陰氣主內,飲食屬於陰邪,損傷內臟,所以陰氣受之。陽邪入侵六腑,陰邪入侵五臟,各從其類。六腑屬陽主外,所以受邪後會有發熱、睡不安穩、呼吸困難等外在症狀;五臟屬陰主內,所以生病後會有腹脹、氣滯、便秘、腹瀉、腸道疾病等內在症狀。

清朗的天氣之氣,由鼻而入,通於喉嚨,所以喉嚨主管天氣;飲食產生的地氣,由口而入,下達咽喉,所以咽喉主管地氣。風屬陽邪,濕屬陰邪,所以陽氣受風邪侵犯,陰氣受濕邪侵犯。以上都說明陰陽各從其類,就像火就乾燥,水就潮濕一樣,本於自然之性。

陰氣從足部向上運行至頭部,再向下運行循手臂至指尖;陽氣從手部向上運行至頭部,再向下運行至足部。所以說:陽氣生病,向上運行到極點後向下;陰氣生病,向下運行到極點後向上。所以受風邪侵犯,上半身先發病;受濕邪侵犯,下半身先發病。

這裡所說的陰陽氣上行下行,專指脾胃之氣的升降,不同於十二經脈之氣的運行。因為經氣運行於經脈之中,而脾胃之氣則運行於肌肉之中。所以脾胃的強弱,直接體現在肌肉的豐滿瘦弱上,這是可以觀察到的。由於脾胃主宰四肢,所以陰氣從足部向上運行,經由頭部到達手臂指尖,就像地氣上升形成雲,然後散佈到四面八方一樣;陽氣從手部向上運行至頭部,再向下運行至足部,就像天氣從四面八方聚集形成雨,然後下降到大海一樣。所以陽氣生病則向上運行到極點後向下,陰氣生病則向下運行到極點後向上,也像雲升雨降,不斷變化運行一樣。

這與十二經脈的運行有所不同,三陽經從手走頭,從頭走足;三陰經從足入腹至胸,由胸走手,與陽經相連。陽氣在表,陰氣在裡,一般不上達頭部,只有足厥陰經的支脈,內循喉嚨後面,上達頭頂。這裡所說的陰氣,是脾臟之氣;陽氣,是胃腑之氣。所以下文說土能生萬物並遵循天地之道,所以上下貫通頭足,其道理在後文已經闡明。

所以說陽明經運行於三陽經,太陰經運行於三陰經,這就是脾胃統率一身陰陽,臟腑經絡都包含在其中。身體上半部,天氣主之為陽,所以受風邪侵犯,上半身先受影響,風屬天氣;身體下半部,地氣主之為陰,所以受濕邪侵犯,下半身先受影響,濕屬地氣。這也是各從其類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