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清濁相干為病治法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此言因清濁相干,而致病之治法也。陰所受,清氣也,其經深,故當深刺,以其氣滑而流走,故必久留其針,俟其氣定,然後出針,方能去病也;陽所受,濁氣也,其經淺,故當淺刺,以其氣澀而鈍遲,故針必速入速出,以宣動其氣,方能去病也,此皆言其常氣之治法耳。如清濁相干而為病者,其滑澀亦不定在陰陽之分別,當詳審其病,隨宜設法。

言以數調之者,蓋針之宜久留、宜速疾,必以病人之息數為準。應補應瀉,依病人之呼吸以出針、入針而為補瀉。一呼一吸,名一息也。義詳針灸篇,另有專科,此不錄。若藥治之法,亦可照此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那要如何治療呢?岐伯說:清的氣流動順暢,濁的氣流動滯澀,這是氣的正常狀態。所以,針刺陰經的部位,要深刺並且留針久一點;針刺陽經的部位,要淺刺並且快速出針;如果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而導致疾病,就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針刺次數。

這段話說的是,因為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而導致疾病的治療方法。陰經所接受的是清氣,它的經脈比較深,所以應該深刺,因為它的氣流動順暢容易散走,所以必須留針久一點,等待氣穩定下來,然後才出針,這樣才能去除疾病;陽經所接受的是濁氣,它的經脈比較淺,所以應該淺刺,因為它的氣流動滯澀比較緩慢,所以針刺要快速進出,來宣通它的氣,這樣才能去除疾病,這都是在說正常情況下的氣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因為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而導致疾病,那麼氣的順暢與滯澀就不一定是在陰陽之分的部位,應該詳細審視病情,根據情況來採取適當的方法。

說到用次數來調整,指的是針刺應該留針久一點或是快速進出,必須以病人的呼吸次數為標準。應該補還是應該瀉,要根據病人的呼吸來決定出針或入針,以此來達到補瀉的目的。一次呼吸和一次吸氣,稱為一息。詳細的說明在針灸篇中有,另外有專門的學科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至於藥物治療的方法,也可以根據這個道理來類推。

2. 太陰陽明論

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帝曰:太陰陽明為表裡,脾胃脈也,生病而異者何也?岐伯曰:陰陽異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內,或從外,所以不同,故病異名也。

此篇專明脾胃為中土,統一身之陰陽,為後天之根本也。夫陰陽之理,微妙無窮,變化無盡,經文每舉天地之陰陽以明人,舉人身之陰陽以證天,此節正表天人合一之道,以脾胃之轉輸,一本於天地之氣化也。如天為陽,位乎上;地為陰,位乎下;火為陰,位乎南;水為陰,位乎北;木為陽,位乎東;金為陰,位乎西,是皆陰陽異位也。陽升則陰降,陽降則陰升,陽生陰,陰生陽,皆氣化自然之性能。

其陰從陽生而降者,如天之雨,降極則陽中之陰並於陰位,則陰實而陽虛;其陽從陰生而升者,如地之云,升極則陰中之陽並於陽位,則陽實而陰虛。是皆更虛更實也。逆者,倒也;從者,順也。冬至後,陽升陰降為從,反此為逆;夏至後,陽降陰升為從,反此為逆。

何為反耶?夏至天上陽氣初降,地下陰氣初升,陽為陰氣所逆,不得入地,而反倒升,故地上比夏至前更熱,漸俟陰陽交通,二氣調順,則升者升,降者降,至秋而陰陽平分於天地之中,故地上涼和,其冬至後更冷,至春分溫和,亦同一律,是為更逆更從也。凡人身偏寒偏熱、寒熱往來之病,即陰陽不調,而各異其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之故也。

是故天地氣化和順則養人,反逆則傷人。其傷人也,亦必以類從,陽邪從陽從外,陰邪從陰從內,如風為陽而傷衛,衛為陽為外也;寒為陰而傷營,營為陰為內也。營衛本於脾胃,故脾內胃外亦然,其邪之來,或從內、或從外,所以不同,故其為病各異,而名各不同也。

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

此緊承上文內外之義,舉天地所主,以明人身之營衛,理尤淵妙也。上云陰陽更虛更實者,指升降屈伸而言。此雲陽道實,陰道虛者,專指天地之道也,是以內外分陰陽者。蓋天包地外,地凝天中,故天為陽主外,地為陰主內,是地賴天以包載者。故天行健,則地寧,天氣弛,地即陷,古今嘗有之,足可徵矣。

由是觀之,天氣雖清虛,而陽道誠為堅實也。若不堅實,何以載地之厚重而不陷哉?陰陽二氣,轉旋於地外,升降於地中,始能生化萬物。是故地形雖厚重,而陰道誠為虛通也。若不虛通,何以受二氣之升降變化,以生萬物哉?故此言陽道實、陰道虛,是指內外之陰陽,與上文之以升降分陰陽者,各有義理也。即以證人身之營衛者,衛主外,同天陽之堅實也;營主內,同地陰之虛通也。

何也?衛行脈外,以固表者也,若不堅實,則腠理開而汗泄不止矣;營行脈中,以守內者也,若不虛通,則經脈閉而血氣瘀塞矣。夫營衛之氣,本於脾胃,故經言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故脾為營之源,胃為衛之本也。此節承上文論脾胃,特舉天地內外之道,以證明營衛氣化之所本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陽明論

這篇文章主要闡述脾胃為人體中焦,統攝全身陰陽,是後天根本的道理。陰陽的運行變化非常微妙複雜,文中經常以天地陰陽來闡明人體陰陽,以人體陰陽來印證天地陰陽,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,並說明脾胃的運化功能,根本來自天地之氣的變化。例如,天屬陽在上,地屬陰在下;南方屬火為陰,北方屬水為陰;東方屬木為陽,西方屬金為陰,這些都是陰陽處於不同位置的例子。陽氣上升則陰氣下降,陽氣下降則陰氣上升,陽生陰,陰生陽,都是氣化自然運行的規律。

陰氣從陽氣中產生而下降,如同天降雨水,降到極點時,陽氣中的陰氣便聚集到陰位,就會出現陰盛陽虛;陽氣從陰氣中產生而上升,如同地上的雲氣,升到極點時,陰氣中的陽氣便聚集到陽位,就會出現陽盛陰虛。這就是陰陽虛實互變的道理。“逆”指相反,“從”指順從。冬至之後,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為順,反之則為逆;夏至之後,陽氣下降陰氣上升為順,反之則為逆。

什麼是“反”呢?夏至時,天上陽氣開始下降,地下陰氣開始上升,陽氣被陰氣阻擋,無法下降入地,反而上升,所以地表比夏至之前更熱。等到陰陽交感,二氣調和,上升的上升,下降的下降,到了秋季陰陽在天地間平均分配,地表就涼爽舒適了;冬至之後更冷,到春分時節則溫和,也是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陰陽的順逆變化。人體寒熱偏盛、寒熱往來的疾病,都是由於陰陽失調,陰陽錯位,虛實互變,順逆錯亂造成的。

所以,天地之氣化和順則能滋養人體,反之則會傷害人體。人體受傷害,也必然是邪氣從相應的部位入侵,陽邪從陽位外邪入侵,陰邪從陰位內邪入侵,例如風屬陽邪,從外侵犯衛氣(衛氣屬陽屬外);寒屬陰邪,從內侵犯營氣(營氣屬陰屬內)。營氣衛氣都源於脾胃,所以脾內胃外也是如此。邪氣的入侵,或從內或從外,所以發病不同,名稱也不同。

陽氣是天氣,主外;陰氣是地氣,主內。所以陽道實,陰道虛。

這一段緊承上文內外之義,以天地主氣來闡明人體的營衛氣化,道理非常深奧。上面說的陰陽虛實互變,是指陰陽的升降開合而言;這裡說的陽道實,陰道虛,專指天地之道,是從內外來區分陰陽。因為天包覆著地,地依附於天,所以天為陽主外,地為陰主內,地依靠天來承載。所以天運行程,則地就安定;天運停滯,地就會陷落,古今都有這樣的例子,足以證明這一點。

由此看來,天氣雖然清虛,但陽道確實很堅實;如果不堅實,怎麼能承載地之厚重而不陷落呢?陰陽二氣在地外運行,在地中升降,才能生化萬物。所以地雖然厚重,但陰道確實是虛通的;如果不虛通,怎麼能承受陰陽二氣的升降變化,以生化萬物呢?所以說陽道實、陰道虛,是指內外之陰陽,與上面以升降來區分陰陽的說法,各有不同的意義。用來比喻人體的營衛氣化,衛氣主外,如同天陽的堅實;營氣主內,如同地陰的虛通。

為什麼呢?衛氣運行於脈外,以固護體表,如果衛氣不堅實,則腠理開合,汗液就會不停地流失;營氣運行於脈內,以滋養臟腑,如果營氣不通,則經脈閉塞,氣血就會瘀滯。營衛之氣都源於脾胃,所以經書上說:“營氣是水穀精華之氣;衛氣是水穀的粗盛之氣”。所以脾是營氣的根本,胃是衛氣的根本。這一段承接上文論述脾胃,特地舉出天地內外的道理,來證明營衛氣化的根本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