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三陰經開闔樞

帝曰:願聞三陰。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,其沖其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;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;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命曰一陰。陰陽沖沖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我想了解三陰。岐伯說:外部為陽,內部為陰,因此中間為陰,其氣向下,稱為太陰,太陰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,稱為陰中之陰;太陰之後,稱為少陰,少陰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,稱為陰中之少陰;少陰之前,稱為厥陰,厥陰的根源起始於大敦穴,陰的絕陽,稱為陰之絕陰。所以,三陰的離合:太陽穴為打開,厥陰穴為合上,少陰穴為樞紐。

陽經行表,陰經行里,以外為陽,內為陰也。而中身以下為陰,太衝所屬之部。其沖以下名太陰者,言沖與太陰俱屬身半以下也。太陰,脾也,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大趾端隱白穴,以陰臟而居陰部,故名陰中之陰也。太陰之後,少陰腎也,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心之湧泉穴,以陰部之陰氣始生,故名陰中之少陰也。少陰居太陰之後,今言少陰之前名厥陰者,以三臟部位如∴(念伊)字,互為前後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運行於身體表面,陰氣運行於身體內部,在外為陽,在內為陰。而身體以下的部分為陰,是太衝經絡的所屬部位。在太衝以下的名為太陰,表示太衝和太陰都屬於身體以下的部分。太陰指的是脾臟,它的經絡根源於足大拇指端的隱白穴。由於脾臟是陰臟,位於陰部,因此被稱為陰中之陰。在太陰之後,是少陰腎臟,它的經絡根源於足心的湧泉穴。由於腎臟位於陰部的陰氣開始產生的地方,因此被稱為陰中之少陰。少陰位於太陰之後,現在說少陰之前稱為厥陰,是因為三臟的部位像「∴」(音「伊」)字,相互前後相連。

厥陰,肝也,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,言陰之絕陽者,謂厥陰陰極,幾乎與陽隔絕不相交通,又名陰之絕陰者,即陰極之謂也。此乃造化機樞,陰極則陽生。而厥陰與少陽,為陰陽經脈流行之終始,故厥陰為闔也;若其陽旺,則陰生,故少陰為樞;陰旺則闢,故太陰為開,與三陽經之升降流行,同一律也。若此不失其序,而脈必搏而勿沉,命曰一陰。

白話文:

厥陰,對應肝臟,它的經脈根源起於足大趾的大敦穴。所謂「絕陽」之「陰」,指的是厥陰陰氣極盛,幾乎與陽氣隔絕,不相往來,故又稱「絕陰」,即陰氣極盛的意思。這是天地造化的機關,陰極盛時則陽氣生發。厥陰與少陽,是陰陽經脈運行開始與結束之處,所以厥陰主收藏,如果陽氣旺盛,則陰氣生發,所以少陰主樞紐;陰氣旺盛時則主開闔,所以太陰主開通,與三條陽經的升降運行,遵循著同一個規律。如果陰陽順序不亂,脈象一定會搏動而不會沉沒,稱之為「一陰」。

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。故曰陰陽沖沖者,沖和流利,而無偏勝也。如是積累傳化,周於一身,則氣充於裡,形顯於表,可知其陰陽相生相成而無病矣。下節《靈樞》即言經脈流行失度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陰陽就是道的體現。所以說陰陽調和,是指陰陽流轉順利,沒有偏頗過盛。如果這樣長期積累轉化,遍佈全身,那麼氣就會充滿內部,形體就會顯現於外,就可以知道陰陽互相滋生、成就,沒有疾病了。下一節《靈樞》所說的是經脈運行失調的疾病。

2. 三陽經開闔樞折

《靈樞·根結篇》曰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故開折,則肉節瀆,而暴病起矣,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,視有餘不足,瀆者,皮肉宛膲而弱也;闔折,則氣無所止息,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,視有餘不足,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,邪氣居之也;樞折,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有餘不足,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根結篇》記載:太陽經脈主司「開」,陽明經脈主司「闔」,少陽經脈主司「樞」。因此,如果太陽經脈受損,就會導致皮肉鬆弛、疼痛,並容易出現急病;所以治療急病時,應檢查太陽經脈是否有餘或不足,皮肉鬆弛、疼痛是因為脈氣過度流失;如果陽明經脈受損,就會導致氣血無法停息,並容易出現痿疾;所以治療痿疾時,應檢查陽明經脈是否有餘或不足,無法停息是因為正氣不暢,邪氣乘虛而入;如果少陽經脈受損,就會導致骨頭搖動、不穩;所以治療骨頭搖動時,應檢查少陽經脈是否有餘或不足,骨頭搖動是因為經絡舒緩、不收斂,所以稱為「骨繇」。

此言三陽經開闔樞折者,如門戶之不開閉也。本經言三焦、膀胱者,腠理、毫毛其應,膀胱為太陽之腑,故太陽開折,其皮肉三焦皆弱也,折者,陽氣不得衛外,而腠理不固,外邪乘虛襲之,則暴病起,當審其邪正之有餘不足而治之也,陽明闔折,而氣無所止息者,蓋氣之升降,由內外轉旋,自內而升出於表,則為開,自表而降入於內,則為闔,闔折,則氣降無所止息,而散漫不收,真元之氣,稽留不得行於經隧,邪氣因而居之,則經脈弛縱,故痿疾起,亦當視其虛實而治之,蓋陽明胃與大腸也,邪氣閉為實,精氣奪為虛也;樞者,開闔之樞紐也,故少陽樞折,其開闔皆參差失度,不但經脈氣血紊亂,至於骨節皆縱緩動搖,而行步不能安於地也,故當窮究其病之所本。而取之者,皆針法也,藥治自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講的是三陽經開闔樞折的道理,就像門戶不能開關一樣。三焦、膀胱是本經所說的部位,它們對應著腠理、毫毛。膀胱是太陽之腑,所以太陽開折,皮膚、肌肉和三焦都會虛弱。折指的是陽氣不能護衛體外,腠理不堅固,外邪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暴病。要根據邪氣和正氣的盛衰來治療。陽明闔折,氣無處停息,是因為氣的升降循環,從內向外升出為開,從外向內降入為閉。闔折就是氣降無處停息,散漫無收,真元之氣停滯在經絡中不能運行,邪氣趁機而入,導致經脈鬆弛,因此會出現痿疾。也要根據虛實來治療,因為陽明經主胃和大腸,邪氣閉塞為實,精氣虧損為虛。樞指的是開闔的樞紐,所以少陽樞折,開闔失衡,不僅經脈氣血紊亂,甚至骨節鬆弛搖動,走路都站不穩。要找出病因,治療方法主要是針灸,藥物治療可以類推。

3. 三陰經開闔樞折

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故開折,則倉廩無所輸,膈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,故開折者,氣不足而生病也;闔折,即氣絕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,樞折,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,有結者,皆取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陰(肺)主呼氣,打開肺門;厥陰(肝)主吸氣,關閉肺門;少陰(腎)主氣機升降,成為樞紐。

如果太陰機能失常,肺門打不開,那麼營養就無法輸送到全身;如果厥陰機能失常,肺門關不閉,那麼元氣就會外泄;如果少陰機能失常,氣機運轉不暢,就會出現脈絡不通的情形。

因此,太陰機能失常導致肺門打不開,會導致氣血不足,進而生病;厥陰機能失常導致肺門關不閉,會導致氣絕,而出現悲傷的情緒;少陰機能失常導致氣機不暢,會出現脈絡結滯不通。

出現這些症狀後,都要從太陰、厥陰、少陰三個方面查看,判斷是哪個臟腑機能失常導致,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

此言三陰經開闔樞之為病也。太陰者,脾也,脾主鼓運,故其氣為開,開折而脾氣不足,不能輸化倉廩之水穀,而為膈洞,倉廩,兼胃而言,膈洞者,膈中乏氣,而腸胃無約束,則傳導失司,而為洞泄之病,是當助其脾氣為主也;厥陰,肝也,為闔,闔折者,與陽和之氣隔絕而善悲,蓋肝實則怒,虛則悲,皆無陽和之氣以調之也;少陰樞折,則開闔皆不利,故三陰經之脈,有所結滯而不通,視有餘不足,凡有結者,皆當取之,如其不足,當助氣以通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在說明三陰經(太陰、厥陰、少陰)的病理。

太陰:脾臟,負責運化食物。如果脾氣不足,無法消化食物,就會形成膈洞,也就是胃中氣體過多,導致胃腸不受控制,出現腹瀉症狀。因此,要治療這種疾病,主要在於補脾氣。

厥陰:肝臟,負責收斂。如果肝氣不足,與陽氣隔絕,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。這是因為肝氣充足時會發怒,肝氣不足時就會悲傷,這都是因為缺乏陽氣來調節所致。

少陰:負責開合樞紐。如果少陰氣不足,開合就會受阻,因此三陰經脈就會不通暢。治療時,要根據脈象的盈虛來調整,有瘀阻的就疏通,不足的就補氣。

4. 足六經標本

《靈樞·衛氣篇》帝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。其氣內於五臟,而外絡支節。其浮氣之不循經者,為衛氣;其精氣之行於經者,為營氣。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無端。然其分別陰陽,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衛氣篇》

(黃帝)說:五臟是儲藏精神魂魄的地方;六腑是接受並消化食物,並且運行它們的地方。五臟的氣進入五臟裡面,並在外面連接四肢關節。其中浮在體表的,不循序經絡而行,就是衛氣;而運行在經絡中的精微之氣,就是營氣。陰氣和陽氣互相依隨,體內和體外的氣息互相貫通,就像一個環形無始無終。然而,在區分陰陽的時候,陰陽都會有虛實不一的標誌和根本。

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;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;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;能知虛實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;能知六經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岐伯曰:臣請盡意悉言之。

白話文:

能辨別陰陽十二經絡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;能察覺虛實所在的人,就能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;能瞭解六腑氣機運作的人,就能解開病症的關竅;能辨別虛實堅軟的人,就能知道補瀉的方法;能瞭解六經標本關係的人,就能在醫學上無所疑惑。岐伯說:我將傾盡全力,詳細地說明這些。

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也;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也;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;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腧也;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;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,在跟骨上五寸處,標示在背部命門穴;命門穴就是眼睛。

足少陽膽經 的原穴,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之間,標示在背部窗籠穴之前;窗籠穴就是耳朵。

足少陰腎經 的原穴,在內踝上三寸處,標示在背部與舌下兩條脈絡上。

足厥陰肝經 的原穴,在足背行間穴上五寸處,標示在背部。

足陽明胃經 的原穴,在厲兌穴,標示在頭頸部人迎穴、頰車穴、頏穴和額角部。

足太陰脾經 的原穴,在中封穴前上方四寸處,標示在背部與舌根處。

此言內而臟腑,外而經絡,氣血周流,循環不已,必欲分陰陽標本十二經脈,方能察其病之所生、虛實之所在,知六腑之氣街,方能明血氣流行,有分解、有鬱結、有契合、有繼紹不同之門戶,然後知氣血之虛實,有堅有軟,而可施補瀉之法。若其綱要,在六經之標,以一經之氣,始行為本,終止為標,即由絡脈通貫,接連他經之始,乃氣血流行之節序,故凡陰陽虛實,病之淺深,皆可驗之,無惑於天下也。故岐伯備細詳明如下文,而先敘六經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:人體的內臟器官和外在的經絡,氣血在其中循環流動,永不停息。我們必須將氣血運行分為陰陽標本十二經脈,才能找出疾病的根源和實虛所在。瞭解六腑氣機的運作方式,才能明白氣血流動的規律,有分解、鬱結、契合、繼承等不同的途徑。然後才能判斷氣血的虛實,有堅有軟,可以採取補瀉的方法。其中最關鍵的是六經標本,以一條經脈的氣機為本,開始運行時為本,結束時為標,然後通過絡脈連通,接續其他經脈的開始,這就是氣血流動的順序。所以,無論是陰陽虛實,還是疾病的深淺,都可以通過檢查六經來判斷,天下沒有什麼可以疑惑的。因此,岐伯在後面詳細地列述了六經。

以足太陽為始,其本在外後跟以上五寸中,即跗陽穴也,標在命門,即兩目內眥睛明穴,兩目兩穴,故云兩絡也,本經《根結篇》言: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與此小異;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,足第四指端也,標在窗籠,即聽宮穴也;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即交信穴,其標在背腎腧穴與舌下兩脈,《根結篇》云:少陰起於湧泉,結於廉泉,廉泉穴在舌下也,亦與此小異;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疑是中封穴,標在背之肝腧穴,《根結篇》云: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也;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挾頏顙,《根結篇》云: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,鉗耳也;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四寸中,疑是三陰交穴,標在背之脾腧與舌本,《根結篇》云: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。

白話文:

四條足陽明的經脈,以足大趾為起點,本穴位於足跟後五寸處,也就是日月穴;標穴位於命門,也就是兩眼內角的睛明穴,兩眼各一個穴位,所以稱為兩絡。根據《根結篇》的說法:足陽明的根源在至陰,結聚在命門,與此略有不同。

足少陽經的本穴位於足第四趾尖端,標穴位於耳門,也就是聽宮穴。足少陰經的本穴位於足內踝上三寸處,也就是交信穴,標穴在背部的厥陰穴和舌下的兩條脈絡。

根據《根結篇》,足少陰經起於湧泉穴,結於廉泉穴(位於舌下),與此略有不同。足厥陰經的本穴位於腳趾之間上五寸處,推測是中封穴,標穴在背部的肝俞穴。

根據《根結篇》,足厥陰經的根源在大敦穴,結於玉英穴(位於耳內)。足陽明經的本穴位於足三里,標穴位於人迎、翳風、顴髎。

根據《根結篇》,足陽明經的根源在足三里,結於顴髎(也就是耳),顴髎是耳的別稱。足太陰經的本穴位於中封前四寸處,推測是三陰交穴,標穴在背部的肺俞和舌本。

根據《根結篇》,足太陰經的根源在隱白穴,結於太倉穴(位於舌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