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經解

2. 陰陽反作病之逆從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帝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其本。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,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
此明天人合一之道也。陰陽者,天地之氣,天地者,陰陽之形,而大道存乎其中也,萬物稟陰陽之氣以成形,氣盡則形消,故陰陽為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。而神為形之主,藉陰陽之氣以存,形消氣盡則神去,故陰陽為神明之府,府猶居宅也,陰陽既為生命之本,則治病必求其本,首當調護陰陽也。將欲調之,必先明其生化之理。

故如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,此皆生化自然之理也。若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,即坤變復,乾變姤,是陰陽進退消長之道也。寒氣為陰,陰性凝滯,故生濁,如積陰成地也;熱氣為陽,陽性流動,故生清,如積陽為天也。故人身之氣,清升濁降,自然之性也,反之則病。

故如清氣在下而不升,則下焦疏利而病飧泄,以陽性流動也;濁氣在上而不降,則上焦壅塞而病䐜脹,以陰性凝滯也。如此,則陰陽反其作用而病矣。反則逆,順則從,故必察其逆從而調之,是謂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陰陽是天地的法則,是萬物的綱領紀律,是變化的根源,是生命開始和結束的根本,也是精神居住的地方,所以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著手。因此,陽氣積聚就形成天,陰氣積聚就形成地。陰氣靜止,陽氣躁動;陽氣產生,陰氣就增長;陽氣收斂,陰氣就潛藏。陽氣轉化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。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,熱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寒;寒氣產生濁的東西,熱氣產生清的東西。清氣應該在下,但如果清氣反而下降,就會導致下痢;濁氣應該在上,但如果濁氣反而上升,就會導致腹脹。這就是陰陽反常的作用,也是疾病發生的逆從關係。

這說明人與自然是合一的道理。陰陽是天地之氣,天地是陰陽的形體,而大道就存在其中。萬物稟承陰陽之氣而形成形體,氣耗盡形體就消散。所以陰陽是萬物的綱領紀律,是變化的根源,是生命開始和結束的根本。精神是形體的主宰,藉由陰陽之氣而存在;形體消散,氣耗盡,精神也就離開了,所以陰陽是精神居住的地方,這個府就像是房屋一樣。陰陽既然是生命的根本,那麼治療疾病就一定要從根本著手,首先要調和陰陽。想要調和陰陽,必須先明白陰陽生化變化的道理。

所以,像陽氣積聚就形成天,陰氣積聚就形成地,陰氣靜止,陽氣躁動,陽氣產生,陰氣增長,陽氣收斂,陰氣潛藏,陽氣轉化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,這些都是陰陽自然生化變化的道理。如果寒冷到了極點會產生熱,熱到了極點會產生寒,就像是坤卦變成復卦,乾卦變成姤卦,這就是陰陽之間進退消長的道理。寒氣屬於陰,陰的性質是凝滯的,所以會產生濁的東西,就像陰氣積聚形成大地一樣;熱氣屬於陽,陽的性質是流動的,所以會產生清的東西,就像陽氣積聚形成天空一樣。所以人體內的氣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這是自然的規律,如果違反這個規律就會生病。

所以,例如清氣應該在下反而不上升,就會導致下焦疏泄而產生下痢,這是因為陽氣的性質是流動的;濁氣應該在上反而不下降,就會導致上焦阻塞而產生腹脹,這是因為陰氣的性質是凝滯的。像這樣,就是陰陽反常地作用而生病了。反常就是逆,順應就是從,所以必須觀察陰陽的逆從關係來調和它們,這就叫做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著手。

3. 陰陽清濁各從其部
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。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。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
雨從天降,由云所化。云乃地氣上升,故言雨出地氣,是本乎地者親下也;云從地出,實由天氣上蒸,故言云出天氣,是本乎天者親上也。此陰中生陽,陽中生陰,互相生化,循環不息之妙道也。蓋陽化氣,陰成形,陽從地升為云,陰從天降為雨。故人身清陽,由下焦而升,出於上竅,象天之云;濁陰飲食所化,由上焦而降,出於下竅,象地之水。

清陽輕浮而疏泄,故能開發腠理;濁陰膏液則凝重,以故內走五臟;而陰陽經絡流行,交接於四肢之末,清陽之氣走表,故能實四肢也;若飲食入胃,生化津液,以養五臟,其濁滓由腑傳導而出,故濁陰歸六腑也。是走五臟者,乃清中之濁;歸六腑者,乃濁中之濁,而有兩層義理也。

《靈樞·陰陽清濁篇》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;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
上節《素問》以天地之氣分清濁,此以人身之氣分清濁,故各有義理,互相發明也。天地中和之氣,清也;穀食五味之氣,濁也。清氣鼻受,而入心肺,心肺為臟為陰,故清者注於陰也;穀味口受,而下於胃,胃為腑為陽,故濁者注於陽也。以氣分陰陽,則陽清陰濁;以人分陰陽,則臟陰腑陽。

乃氣之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,是亦陰陽相交相生之道,故與上節各有義理也。所以凡有口鼻者,必賴天地之氣味以生養也。若其濁而清者,穀食精微之氣也,上出於咽而行經脈中也;清而濁者,如天地濕熱蒸穢之氣,則由鼻下行而到胃,乃清濁相干而逆亂,或為嘔瀉,或為脹痛,故命曰亂氣也。

帝曰: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注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

此承上文受清濁之義,而云陰清陽濁者,謂臟屬陰而受清,腑屬陽而受濁也。然其濁中有清,清中有濁,又何以分別其所受乎?伯言氣之大別者,分別大概之理也,假如吸入之清氣,則上注於肺,穢濁之氣,下走於胃,是初入於胸,而上下分行,故聞穢氣,即作嘔逆,而凡疫癘暑濕等邪吸入,即客於胃,而成諸病之類。蓋清升濁降,自然之性也。

故如胃中谷氣之清者,上出於口,如呵出之氣也。若肺所受穀氣之濁者,謂濃濁之濁,非是穢濁,即所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之津液也,故即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海者,如血海、氣海等類。此乃大概分別其所受者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清陽之氣就像天,濁陰之氣就像地。地氣上升形成雲,天氣下降形成雨。雨是由地氣所化,雲是由天氣所化。因此,清陽之氣從上方的孔竅出來,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出來;清陽之氣發散在皮膚紋理之間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

雨從天而降,是由雲所轉化。雲是地氣上升所形成,所以說雨出自地氣,這是因為本屬於地的東西會趨向下。雲從地面上升,實際上是天氣向上蒸發,所以說雲出自天氣,這是因為本屬於天的東西會趨向上。這就是陰中生陽,陽中生陰,互相生成轉化,循環不已的奧妙道理。陽氣可以化生為氣,陰氣可以形成形體,陽氣從地升騰為雲,陰氣從天降落為雨。所以人體的清陽之氣,從下焦向上升發,從上方的孔竅出來,就像天上的雲;濁陰之氣是飲食所化,從上焦向下行,從下方的孔竅出來,就像地上的水。

清陽之氣輕浮而發散,所以能開啟皮膚紋理;濁陰之氣濃稠凝重,因此向內運行於五臟;陰陽經絡的運行,交會於四肢的末端,清陽之氣運行於體表,所以能充實四肢;飲食進入胃中,生成津液來滋養五臟,而其糟粕則由六腑傳導排出,所以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運行於五臟的,是清氣中的濁氣;歸於六腑的,是濁氣中的濁氣,這裡有兩層意義。

《靈樞·陰陽清濁篇》黃帝問:我想了解人體氣的清濁。岐伯回答說:接受穀物的氣是濁的,接受空氣的氣是清的。清氣注入陰經,濁氣注入陽經。濁氣變清,向上從咽喉出來;清氣變濁,則向下運行。清氣濁氣互相干擾,就叫做亂氣。

前面《素問》從天地之氣來區分清濁,這裡從人身之氣來區分清濁,所以各有不同的道理,互相闡發。天地中和之氣,是清氣;穀物五味之氣,是濁氣。清氣由鼻子吸入,進入心肺,心肺屬於臟,是陰,所以清氣注入陰經;穀物味道從口進入,向下到達胃,胃屬於腑,是陽,所以濁氣注入陽經。從氣來分陰陽,那麼陽氣是清的,陰氣是濁的;從人體器官來分陰陽,那麼臟是陰,腑是陽。

氣之清者注入陰經,濁者注入陽經,這也是陰陽互相交織、互相生成之道,所以與前面講的各有不同的道理。因此,凡是有口鼻的人,都必須依賴天地之氣味來生存。至於濁氣變清,指的是穀物精微之氣,從咽喉向上,運行於經脈之中;清氣變濁,如天地間濕熱蒸騰的穢濁之氣,從鼻子向下到達胃,這就是清濁互相干擾而逆亂,可能導致嘔吐或腹瀉,或導致脹痛,所以稱為亂氣。

黃帝問:陰氣是清的而陽氣是濁的,濁氣中有清,清氣中有濁,要如何區分呢?岐伯回答說:氣的區分,大致上是清氣向上注入肺,濁氣向下注入胃。胃中的清氣,從口向上排出;肺中的濁氣,向下注入經脈,積存在“海”中。

這是承接上文關於接受清濁的意義,說陰清陽濁,是說臟屬於陰而接受清氣,腑屬於陽而接受濁氣。然而,濁氣中有清,清氣中有濁,又該如何區分它們所接受的呢?岐伯說氣的區分,是要區分大致的道理。例如吸入的清氣,向上注入肺;穢濁之氣,向下進入胃,這是從進入胸腔開始,就上下分流。所以聞到穢濁的氣味,就會想嘔吐,而凡是瘟疫、暑濕等邪氣吸入,就停留在胃,而形成各種疾病。這是因為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是自然的特性。

所以像胃中穀氣的清氣,從口向上排出,就像呼出的氣。而肺所接受的穀氣之濁,是指濃稠的濁,並不是穢濁,也就是所謂脾氣散發精華,向上歸於肺的津液,因此向下注入經脈,積存在“海”中。“海”指的是如血海、氣海之類的地方。這就是大致區分它們所接受的氣。

黃帝問:所有的陽腑都接受濁氣,為什麼哪個腑特別嚴重呢?岐伯回答說:手太陽經的小腸,特別接受陽氣的濁;手太陰經的肺,特別接受陰氣的清。清氣,向上走於空竅;濁氣,向下運行於各經脈。所有的陰臟都接受清氣,而足太陰經的脾,特別接受濁氣。

這是問所有的陽腑都接受濁氣,為什麼哪個腑特別嚴重?岐伯說手太陽小腸特別嚴重,因為手太陽小腸是負責承接食物的器官,承受從胃排出的水穀糟粕,所以特別接受陽的濁氣。手太陰肺像一把華蓋,而且位置最高,所以特別接受陰的清氣。清氣上升而走於空竅,濃濁之氣則向下運行於經脈,就像前面說的那樣。所有的陰臟都接受清氣所注入,而足太陰脾是為胃運送津液的,所以特別接受水穀濃濁之氣。這也是為什麼脾主管肌肉,肌肉是由水穀濁氣所產生的。這些都是在說臟腑所接受的清濁之氣,而這些氣又是運行於經脈中的,所以下面會提到滑澀之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