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食氣行度
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岐伯曰: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府。府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

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經脈別論》:

岐伯說:食物進入胃後,精氣會散佈到肝臟,餘氣則會流入筋脈之中。食物進入胃後,濁氣會歸於心臟,餘精則會流入脈絡。脈絡中的氣血運行不息,經脈中的氣血會歸於肺臟,肺臟主導全身脈絡,將精氣輸送至皮膚和毛髮。毛孔脈絡匯聚精氣,運行氣血至臟腑。臟腑精氣充沛,會儲存在四臟之中,氣血會回到「權衡」,也就是心臟。心臟平衡,脈搏跳動規律,每寸脈搏跳動的長度決定生死。飲水進入胃後,精氣會散佈全身,上輸到脾臟。

此言穀食所化之氣,先由肝心,而浸淫筋脈,脈氣流經,由經歸肺,蓋穀食入胃,必賴元陽之氣消化,陽氣出於腎,由肝而之心,故食氣先隨肝心而滋筋脈,以肝主筋、心主脈也。然後由脈流經,而肺朝百脈,故歸於肺,乃隨肺氣輸精於皮毛,則毛脈之精氣相合,而內行於府,是先上行走表,而後下行入府,府者,如雲背為胸之府、腰為腎之府之類,不獨指六腑而言也。府中精氣,隨神明而留於心肝脾腎四臟,故言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意思是:

穀物所化生的精氣,開始從肝和心運化,逐漸滋潤筋脈。脈氣流經,從經絡流到肺部,因為穀物進入胃後,需要依靠元陽之氣來消化,而陽氣源於腎,由肝運化到心,所以食物精氣先隨著肝和心滋養筋脈,因為肝主筋,心主脈。然後從脈氣中流經,而肺主導全身的經脈運化,所以食物精氣歸於肺,跟隨肺氣運送精氣到皮毛,那麼皮毛的精氣相互結合,並內行於臟腑。所謂臟腑,就像雲背是胸部的臟腑、腰是腎部的臟腑一樣,不只是指六腑而已。臟腑中的精氣,隨著神明之氣而停留於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,所以說臟,是指儲藏精氣而不外泄的意思。

心藏神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魂意志者,皆出神明之運動也。故必由神明,以攝精氣,留藏於臟。其流行之氣,先歸肺臟,權衡平準,敷布內外,以入兩手氣口之脈,而成尺寸部位,以決驗生死吉凶也。其水飲入胃,比食氣清淡,故不入於經脈,由脾氣鼓運,上歸於肺,走三焦水道,下輸膀胱而泄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儲藏著精神,肝臟儲藏著靈魂,脾臟儲藏著思想,腎臟儲藏著志向。靈魂、意志這些都是精神活動的表現。因此,必須依靠精神來凝聚精氣,儲藏於內臟。氣血運行,先回到肺臟,進行平衡調節,然後分佈到全身,進入兩手氣口脈,形成尺寸部位,用於判斷生死吉凶。水液進入胃中,比食物之氣清淡,因此不進入經脈,而是由脾氣催動,上升到肺部,經過三焦水道,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。

原其始,由胃而分水穀精氣,布於四旁,行於五經,而皆合乎四時氣化,及五臟陰陽升降流行揆度,以為常也。五經者,五臟之經也。

白話文:

一切的開始,是由胃臟而區分水和穀物的精氣,佈散於身體四側,運行於五條經脈中,並且都符合四季的氣候變化,以及五臟陰陽消長升降的規律。所謂的五經,指的就是五臟的經脈。

2. 六經氣血衰旺各異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帝曰:陰陽之三也,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帝曰:陽明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陽合明也。帝曰:厥陰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陰交盡也。帝曰:幽明何如?岐伯曰:兩陰交盡,故曰幽,兩陽合明,故曰明。幽明之紀,寒暑之異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陰陽三氣是指什麼?

岐伯答:陰陽三氣是指氣的不同作用。

黃帝問:什麼叫做陽明?

岐伯答:兩個陽氣結合在一起,產生光明。

黃帝問:什麼叫做厥陰?

岐伯答:兩個陰氣交盡,產生黑暗。

黃帝問:幽與明是怎麼區分的?

岐伯答:兩個陰氣交盡,所以叫做幽;兩個陽氣合明,所以叫做明。幽與明是寒與暑的區別。

此明陰陽六經,所以分太少者,二氣相生之理也。陽生陰,陰生陽,故二氣流行生化,循環不息。其氣之初生名少,既旺名太,太少兩陽合明為陽明,太少兩陰交盡為厥陰,盡者,極之謂也。故有三陰三陽之分布,以成一歲之功。而人身經氣,衰旺相同,故陰極則陽生,正是冬至之時;陽明者,陽極也,陽極則陰生,正是夏至之時。陰極,故幽而不彰;陽極,故明而不晦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闡述了陰陽六經的相互作用,它們分為太和少,這是因為二氣互相生發的緣故。陽氣生發陰氣,陰氣生發陽氣,因此二氣不斷循環流動,生生不息。它們最初生發時稱為「少」,旺盛時稱為「太」。太和少兩條陽經合稱為陽明,太和少兩條陰經交盡稱為厥陰,「盡」指達到極點。因此有「三陰三陽」的分佈,構成了一年的循環。人體的經氣與天氣的變化相應,所以當陰氣極盛時,陽氣就會生發,正是冬至時節;陽明為陽氣極盛,陽氣極盛時,陰氣就會生發,正是夏至時節。陰氣極盛時,因此幽暗不明顯;陽氣極盛時,因此明亮不隱晦。

幽明之紀,即冬寒夏暑之氣象也。人身之氣,隨天地之氣而浮沉升降,故經脈因之以分三陰三陽,以候氣之得失消長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間的運行規律就是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熱。人體中的氣息會隨著天地間的氣息變化而上下運行,因此經脈就有了三陰三陽的區分,用來觀察氣息的盛衰變化。

《素問·血氣形志篇》曰: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血多氣,少陰常少氣少血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素問·血氣形志篇》所說:一般人的身體常態如下:

  • 太陽經:通常血多、氣少
  • 少陽經:通常血少、氣多
  • 陽明經:通常血多、氣多
  • 少陰經:通常氣少、血少
  • 厥陰經:通常血多、氣少
  • 太陰經:通常氣多、血少

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情況。

此即如上節所云,氣有多少異用者也。蓋氣血由陰陽所化,少陽陽氣始生,故氣多於血;太陽陽氣漸旺,陽旺則血生化多,故血多於氣;陽明者,陽極也,故氣血皆多矣;少陰,陰氣始生,故氣血皆少;太陰,陰氣已旺,陰旺則生陽,故氣多於血;厥陰者,陰極也,故血多於氣,此為天生之常數也。然此言經中之氣血,非臟腑之氣血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都像上節所說,氣有很多不同的用途。

氣血是由陰陽轉化而成的。少陽的陽氣剛開始產生,所以氣比血多。太陽的陽氣逐漸旺盛,陽氣旺盛則血的生化作用多,所以血比氣多。陽明的陽氣達到極致,所以氣血都很充足。少陰的陰氣剛開始產生,所以氣血都很少。太陰的陰氣已經旺盛,陰氣旺盛則生出陽氣,所以氣比血多。厥陰的陰氣達到極致,所以血比氣多。這是天生不變的規律。

但是,這裡所說的經絡中的氣血,並不是臟腑中的氣血。

《靈樞·九針篇》言:少陰多氣少血,太陰多血少氣,與此處不同,或者手經、足經之分耳。即如手太陰肺主氣,自然多氣,足太陰脾統血,自然多血,則少陰亦可類推矣。原夫衛氣起於下焦,營血生於中焦,皆由脾轉輸,至肺敷布周身,而血和氣行,以至各經,乃為末流,勢必參差不齊,故有多少之異。觀下節經脈流行,有開闔樞之不同,則氣血之參差,蓋有必然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九針篇》中提到:少陰系統多氣少血,太陰系統多血少氣,這與我們這邊的說法不同。可能是因為手經和足經的區別。比如說手太陰肺經主氣,自然氣血比較多,足太陰脾經統血,自然血比較多,那麼少陰系統也可以類推。最初,衛氣從下焦產生,營血從中焦產生,這些都由脾臟運輸,運送到肺部,敷布到全身,而血和氣的運行會流到各經脈,這纔是末梢,所以勢必參差不齊,因此會有氣血多少不同的情況。觀察下一節經脈的運行,它們有開闔樞機的不同之處,因此氣血的參差也是必然的。

3. 三陽經開闔樞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。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;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;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名曰一陽。

白話文:
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中記載,皇帝說:「我想知道三陰三陽離合的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聖人面向南方站立,前面是廣明穴,後面是太衝穴。太衝穴的位置,稱為少陰;少陰穴上方,稱為太陽;太陽經脈的根源起於至陰穴,止於命門穴,稱為『陰中之陽』;胸部到頭部,稱為廣明;廣明穴下方,稱為太陰;太陰穴前面,稱為陽明;陽明經脈的根源起於厲兌穴,稱為『陰中之陽』;厥陰經脈的外側,稱為少陽;少陽經脈的根源起於竅陰穴,稱為『陰中之少陽』。所以,三陽經脈的離合情況是:太陽經脈為主開,陽明經脈為主闔,少陽經脈為樞紐。」

此明陰陽闔闢之道也。陰陽互根於太極,太極即為機樞,動而生陽,動極則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,而闔闢之道,存乎中焉。今以三陰三陽之氣,原出於太極,故其流行升降,則有機樞闔闢。而人為一小天地,故南面而立,則身中氣化,合乎天地之道也。前曰廣明者,心之部位,神明廣大也;後曰太衝者,衝脈部位,與腎連屬,腎名少陰也。

白話文:

這說明瞭陰陽開合的道理。陰陽在太極中相互依存,太極就像機樞,動則生陽,動到極點則靜,靜則生陰,靜到極點又動,開闔的道理就在其中。三陰三陽之氣源於太極,其運行升降,就如同機樞的開闔。人是一個小天地,面向南,身體的氣化就與天地之道相應。之前說的「廣明」是心的部位,光明廣大;後說的「太衝」是衝脈的部位,與腎相連,腎屬少陰。

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者,膀胱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小趾之至陰穴,其終結於目內眥之睛明穴,稱命門也。太陽居少陰之表,故名陰中之陽也。中身而上,為廣明所屬之部,廣明之下,即中身以下也,名曰太陰者,脾也。故其前為陽明,陽明者,胃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次趾端厲兌穴,以其居太陰之表,故亦名陰中之陽也。

白話文:

在少陰經的上方,有一個經脈叫做太陽經,它對應的臟腑是膀胱。太陽經的經脈起始於足小趾的至陰穴,終止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,這個穴位也被稱為命門。太陽經在少陰經的外側,所以稱為陰中的陽。

在人體的中部以上,是廣明經的範圍。在廣明經的下方,就是人體的中部以下,這個經脈叫做太陰經,它對應的臟腑是脾臟。因此,太陰經的前面是陽明經,陽明經對應的臟腑是胃。陽明經的經脈起始於足第二趾端厲兌穴。因為陽明經在太陰經的外側,所以也稱為陰中的陽。

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者,厥陰,肝也,少陽,膽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四趾端竅陰穴,名陰中之少陽者,以厥陰陰極生陽,陽始生,故名少也。是故陽升陰降,陽降陰升,周流往復,循環不休。其氣始生而動,則為機樞,故少陽為樞也;其氣既旺,則為闢,故太陽為開,開即闢也;旺極而止,則為闔,故陽明為闔也。此三陽經氣行於表,而通腑者也。

其氣流行,不失升降闔闢之序,則脈必搏而勿浮,無太過不及,故命曰一陽,謂陰陽和平也。

白話文:

他的膽囊管開了,他的肝臟也開了,他的心臟通路也開了,他的皮開了,他的毛孔也開了,太陽能也在運行着,他對天地萬物都開放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