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陰陽臟腑總論

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,而陰陽之變化無盡。今以臟腑分陰陽者論之,是臟為陰主裡,腑為陽主表,五臟具五行之性,而五行又各具陰陽,故各臟之氣為陽,血為陰也。如以腑配臟,則肝為乙木屬陰,膽為甲木屬陽,木生火;心為丁火屬陰,小腸為丙火屬陽,火生土;脾為己土屬陰,胃為戊土屬陽,土生金;肺為辛金屬陰,大腸為庚金屬陽,金生水;腎為癸水屬陰,膀胱為壬水屬陽,而水又生木,故陰陽五行之氣生化不息也。五行之生者,相長也。

生氣太過,則偏亢,故生中有克。克者,制也,如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金剋木,互相節制也。是故不足,則以相生者助之,如補肝助心之類;太過,則以相剋者制之,如滋水制火之類,調之使平而後已。蓋臟者,藏也,藏精氣而不瀉;腑者,器也,傳化物而不藏。

其能藏能化者,皆由陰陽五行之氣運用也。而臟腑各有所主,各有功能,各有所司,其或失司,則氣化乖逆,而生百病矣。故如肝藏魂與血而主筋,心藏神而主血脈,肺藏魄與氣而主皮毛,脾藏意而主肌肉,腎藏精與志而主骨。肺又權衡一身之氣,脾又統領一身之血,而心為君主,一身氣血隨心所使,以各臟皆有系脈通心,故心定則神明,而五臟皆安,心勞妄動,則五臟皆病。如憂則心氣抑,怒則肝氣逆,思則脾氣結,悲則肺氣消,恐則腎精傷。

故凡七情,皆由心發,而先傷各臟者也。如其功能所司,肝司疏泄,開竅於目;腎司閉藏,開竅於二便;脾司鼓運,開竅於口;肺司呼吸,開竅於鼻;心司鑑察,開竅於舌;耳通心腎之氣,又為心腎之竅也。臟腑之相配者,以其部位相連而為表裡,互相為用。腑本臟氣以宣化,故臟虛則腑不轉輸;臟藉腑氣以舒和,故腑實則臟氣厥逆。

如肺與大腸為表裡者,若肺氣虛,則大腸失職,或泄瀉,或閉塞;若大腸濁壅不行,則肺氣逆滿,不能下降,余可例知,其互相為用者也。又如胃司納穀,賴脾健運,以化飲食精微,上達於肺,敷布周身,以充養各臟腑,故胃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;其糟粕下傳小腸,泌別清濁,清水滲入膀胱,濁滓下歸大腸,又必賴三焦氣化宣暢,而水火均平,則二便通調,故曰:氣化則能出矣。

然三焦氣化,本於腎元之陰陽,若腎元衰,則三焦無權,而脾胃因之升降不調,清濁淆混,則百病俱出,此臟腑之所以各有功用不同也。惟膽附於肝為表裡,其精汁有入無出,若受熱邪,膽汁泄而口苦,則為病矣。又有心包絡,居於膻中,為心臟之外護,代心用事,凡邪之干心,皆包絡受之,若心臟受邪則神去,神去即死矣。

心包經絡與三焦連貫為表裡,故五臟、六腑及心包絡共成手足陰陽十二經,義詳營衛經絡門中。必先熟臟腑生化之理、經絡流行之道,方能辨病之表裡虛實而治之,是故學者首當究心,而不可忽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稟受陰陽五行的氣而生長,陰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。現在以臟腑來區分陰陽來說,臟屬於陰,主內;腑屬於陽,主外。五臟各有五行的屬性,而五行又各自有陰陽,所以每個臟的氣屬陽,血屬陰。如果以腑搭配臟來看,肝屬乙木,為陰;膽屬甲木,為陽,木能生火。心屬丁火,為陰;小腸屬丙火,為陽,火能生土。脾屬己土,為陰;胃屬戊土,為陽,土能生金。肺屬辛金,為陰;大腸屬庚金,為陽,金能生水。腎屬癸水,為陰;膀胱屬壬水,為陽,而水又能生木,所以陰陽五行的氣不斷地生化運轉。五行相生,是互相滋長的意思。

生長的力量太過,就會偏盛,所以相生之中也有相剋。相剋,是制約的意思,例如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金剋木,互相制約。因此,不足的時候,就用相生的來幫助它,例如補肝來幫助心;太過的時候,就用相剋的來制約它,例如滋養水來制約火。要調節到平衡才停止。臟,有收藏的意思,收藏精氣而不外洩;腑,像容器一樣,傳送消化食物而不收藏。

它們能收藏能轉化,都是因為陰陽五行的氣在運作。而臟腑各有其主管,各有功能,各有職責。如果失職,就會氣機運轉失常,產生各種疾病。例如肝臟收藏魂魄和血液,主導筋的活動;心臟收藏神志,主導血脈運行;肺臟收藏魄力和氣,主導皮膚毛髮;脾臟收藏意念,主導肌肉;腎臟收藏精力和意志,主導骨骼。肺還負責衡量全身的氣,脾還統領全身的血,而心是君主,全身的氣血都聽從心的指揮。因為每個臟都有脈絡與心相連,所以心神安定,則神智清明,五臟都安和;心神勞累妄動,則五臟都會生病。例如憂愁會使心氣鬱悶,發怒會使肝氣上逆,思慮過多會使脾氣阻滯,悲傷會使肺氣消散,恐懼會使腎精耗損。

所以所有七情,都是由心發動,而首先傷害各個臟器。就它們的功能職責來說,肝主管疏通排泄,在眼睛開竅;腎主管封藏,在大小便開竅;脾主管運化,在嘴巴開竅;肺主管呼吸,在鼻子開竅;心主管辨別,在舌頭開竅;耳朵通心腎之氣,也是心腎的竅孔。臟腑的配對,是因為它們的位置相連,互為表裡,互相作用。腑依靠臟的氣來宣洩轉化,所以臟虛則腑運轉不暢;臟依靠腑的氣來舒暢平和,所以腑實則臟氣逆亂。

例如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如果肺氣虛弱,大腸就會失職,或者腹瀉,或者便秘;如果大腸積滯不通,肺氣就會上逆脹滿,不能下降,其他臟腑的關係可以以此類推,它們是互相作用的。又例如胃主管接納食物,依靠脾的健運,來轉化飲食精微,向上輸送到肺,散布全身,以滋養各臟腑,所以胃是水穀之海,六腑的大源。食物殘渣向下傳輸到小腸,分辨清濁,清水滲入膀胱,濁物進入大腸,這也必須依靠三焦的氣化順暢,水火平衡,才能大小便通暢,所以說:氣化才能將廢物排出體外。

然而三焦的氣化,本源於腎的陰陽,如果腎元衰弱,三焦就會失去主持氣化的功能,脾胃的升降就會失調,清濁混淆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,這就是臟腑各自功能不同的原因。只有膽附屬於肝臟互為表裡,它的精汁只進不出,如果受到熱邪,膽汁外洩而口苦,就會生病。還有心包絡,位於胸部,是心臟的外層保護,代替心臟做事,凡是侵犯心臟的邪氣,都由心包絡承受,如果心臟直接受到邪氣,就會神志喪失,神志喪失就會死亡。

心包經絡與三焦相連,互為表裡,所以五臟、六腑和心包絡共同構成手足陰陽十二經脈,詳細內容在營衛經絡篇中。必須先熟悉臟腑生化的原理、經絡運行的道理,才能辨別疾病的表裡虛實而加以治療,所以學醫的人首先要用心研究,不可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