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營衛行度

《靈樞·五味篇》帝曰:營衛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咽喉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是如何的?

伯高回答:食物進入胃後,其中精微的部分會先從胃部兩側的焦點排出,滋養五臟,然後再分出兩條經絡,分別運行營氣和衛氣。食物中較粗大的成分會聚集在胸中,稱為「氣海」,氣海中的氣會從肺部排出,經過咽喉,所以呼氣時會排出,吸氣時會吸入。

天地間的精氣,其運行規律通常是呼出三口氣,吸入一口氣。因此,如果不進食半日,氣就會衰弱,不進食一天,氣就會很弱。

此專明胃中水穀精微,出於中上兩焦,滋溉五臟,而分別營衛二氣,乃與岐伯所言營出中焦、衛出下焦,互明其理也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曰:脾常著胃,土之精也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。是言脾胃之氣,行於一身上下內外,如天地之氣,無處不周,故能生化萬物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經文特別說明胃部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質,由中焦和上焦(胸膈部位)產出,滋養五臟,並區分為營氣和衛氣,這與歧伯所說的營氣出自中焦、衛氣出自下焦的說法相互印證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說:脾臟常依附於胃部,是土的精華,能產生萬物並效法天地,因此氣血運行於全身上下內外,如同天地之氣無處不到,所以能滋生萬物。

夫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始由中焦而分。其清者,至上焦積於胸,而為氣海,名宗氣也;其清中之悍者,循咽喉直上,沖頭入腦,出額下面,合陽明經,入於頸旁人迎之脈而下行,義詳四診門《靈樞·動輸篇》。其循咽喉之氣,則隨呼而出,隨吸而入,與天地精氣和會而出入,其出也常三,入也止一,故半日無谷入則氣衰,一日無谷入則氣少矣。

白話文:

清澈的氣血為營氣,渾濁的氣血為衛氣,它們最初從脾胃區分出來。清澈的部分上升到上焦,積聚在胸部,形成肺氣,又稱為宗氣。清澈中比較霸道的部分,順著咽喉向上衝,衝上頭部,貫穿腦部,最後從額頭下面出來,與陽明經相連,再進入頸部旁的人迎穴位下降,有關內容請詳見《靈樞·動輸篇》。

沿著咽喉流動的氣,隨著呼氣外出,隨著吸氣進入,與天地間的精氣結合,共同出入。呼氣時通常三次,吸氣只有一次,所以如果半天沒有進食,氣就會衰弱,一天沒有進食,氣就會很弱。

2. 營氣流行

《靈樞·營氣篇》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手太陰,出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趾間,與太陰合。上行抵髀,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營氣的運行,內部消化吸收是關鍵。食物進入胃中,傳送到肺部,在身體內流動,分佈到體外。精氣充盈的營氣運行在經脈中,持續不斷地循環,周而復始,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因此,氣從手太陰經出發,流入手陽明經,向上流入足陽明經,向下流到腳背的上方,流入大腳趾間,與太陰經相接。向上流動到髀部,從脾部流入心臟,沿著手少陰經流出腋下臂部,流入小手指,與手太陽經相接。

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趾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。上行注腎,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。循心主脈,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。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趾間,合足厥陰。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

白話文:

從腋下往上,穿過脇骨內側,關注內眼角,從頭頂下來到頸後,與足太陽經相合。沿着脊柱下來,經過臀部,向下延伸到大腳趾尖,沿着腳心,與足少陰經相合。往上延伸到大腳趾頭,從腎臟到心臟,散佈於胸中。沿着心包經,從腋下出來進入上臂,從兩根肌腱之間穿過,進入手掌,從中指尖出來,再延伸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,與手少陽經相合。往上延伸到膻中,散佈於三焦,從三焦延伸到膽,從脅部出來,與足少陽經相合,向下延伸到腳背,再從腳背延伸到大腳趾之間,與足厥陰經相合。往上延伸到肝,從肝臟延伸到肺,往上經過喉嚨,進入鼻竇,最終到達口。

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,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,逆順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它的分支部分,從上額沿頭頂,到下顎中間,接著沿著脊椎進入尾椎,這條經絡就是督脈,它連接生殖器官,向上經過小腹中心,進入肚臍,向上沿著腹部內側,進入缺盆,向下灌注肺部,再從太陰經出來。這條經絡是營氣運行的通道,運行方向是逆行向上,順行向下。

此言納穀為寶者,明營氣由穀氣而生,流行於上下表里者也。營氣出中焦,手太陰肺脈亦起於中焦,故營氣流行,始於手太陰,終於足厥陰,從肝復歸於肺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晝夜五十周行於身,而無陰陽之分,其與衛氣之行於脈外,晝行於陽、夜行於陰者不同。更可見前篇之論上焦宗氣,云行陽二十五度、行陰二十五度者,是言宗氣合營衛之氣而行也。蓋穀氣之清濁,由中焦而分,以行於營衛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重視攝取食物,因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在中焦化生為營氣,並在身體內外循環流動。營氣產生於中焦,手太陰肺經也起於中焦,所以營氣的運行始於手太陰肺經,終於足厥陰肝經,從肝經再回到肺經,持續不斷地循環,終點又成為起點,晝夜五十次循環全身,營氣運行沒有陰陽之分,這與衛氣在脈絡外運行時晝行於陽經、夜行於陰經不同。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前文所說的宗氣運行在上焦,陽行時行經二十五度,陰行時也行經二十五度,這說明宗氣結合了營氣和衛氣共同運行。因為食物中的營養元素在中焦化生為營氣和衛氣。

宗氣者,先天元陽之氣,與穀氣相合也。穀氣出於胃,元陽之氣出命蒂,其發源不同,而流行合一,此經之所以詳細辨別也。營行脈中,故營氣流行,與十二經脈相同,但十二經惟論經絡貫注,其營衛之氣血流行,則外而經絡,內而臟腑,無不周遍。故此營氣與十二經脈,各分篇而論,乃聖人精微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宗氣就是與人體先天元氣相結合的飲食之氣。飲食之氣來源於脾胃,先天元氣則來自腎經,來源雖然不一樣,但最終會合而為一,這就是經脈理論仔細辨別的原因。

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,所以和經脈關係密切。但是經脈理論只討論經絡的貫通注養,而營衛之氣血不僅運行於經絡,還遍佈臟腑,無處不達。所以,營氣和經脈各自列出專章來討論,體現了古人的精妙智慧。

3. 百刻五十營

《靈樞·五十營篇》岐伯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人氣行一周,千八分。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、左右、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故人一呼,脈再動,氣行三寸;一吸,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;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五十營篇》

岐伯說:天空中有二十八個星宿,每個星宿又分為三十六小分。人體的氣血運行一週,共有一千八百個小循環。一天繞行二十八個星宿,人體經脈有上下左右前後共二十八條,周身長度為十六丈二尺,與二十八個星宿相應。一個時辰是百分鐘,用漏水器來計算晝夜。

因此,人每次呼吸,脈搏跳動兩次,氣血運行三寸;每次吸氣,脈搏也跳動兩次,氣血運行三寸;吸氣與呼氣交替,氣血運行六寸。

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;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;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;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;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

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,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
白話文:

十次呼吸後,氣流動六尺,一天運行大約兩分;二百七十次呼吸後,氣流動十六丈二尺,氣在身體內部暢通無阻,周行全身,(氣沉降於腎水中的時間)為兩刻鐘,一天運行大約二十分之一;五百四十次呼吸後,氣再次周行全身,(氣沉降於腎水中的時間)為四刻鐘,一天運行大約四十分之一;二千七百次呼吸後,氣周行身體十次,(氣沉降於腎水中的時間)為二十刻鐘,一天運行大約五宿二十分之一;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後,氣周行身體五十次,(氣沉降於腎水中的時間)為一百刻鐘,一天運行大約二十八宿,腎水耗盡,脈搏停止。所謂暢通無阻,是指氣同時流動,速度相等。

此明營氣流行於經脈者,合天象列宿之度。凡一晝夜,天宿行一周,而人之營氣行於身者,恰五十周。所謂交通者,經脈連接,陰陽相貫,循環無已也。並行一數者,並陰陽經絡臟腑周遍一回也。如是十二時,共計五十營周於身,備得盡天地之壽者,以不失其度,合乎天地之紀,故可盡其天壽,而無病夭之虞也。周身經脈共十六丈二尺,其氣行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,是為天人合一之道也。

但本文所云日行漏下分刻,錯誤不準,馬元臺原注校覈詳明,更宜參考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營氣在經脈中運行,與天象中星宿的運轉相符合。一天一夜,星宿會運行一週,而人體內的營氣也會在體內運行剛好五十週。所謂的交通是指經脈相連接,陰陽相貫穿,循環無止境。並行一數是指陰陽經絡臟腑周遍運行一週。這樣十二個時辰合計五十個營氣周遍全身,如果能夠做到不失去這個規律,符合天地運行規律,就能夠盡到天賦的壽命,而沒有夭折的風險。全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,營氣運行五十週,總計八百一十丈,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。

4. 營衛逆從

《素問·痹論》帝曰:營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盲膜,散於胸腹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痹論》

皇帝問: 營氣和衛氣也會導致痺病嗎?

岐伯答: 營氣是由水穀精華所化,它在五臟六腑中和調勻和分佈,才能進入經脈。所以,營氣流經經脈上下,貫通五臟,絡屬六腑。衛氣是水穀的悍氣,它的氣性暴烈、急促、滑利,不能進入經脈。所以,衛氣運行於皮膚之中,分佈於肌肉之間,燻蒸於胸腹之間。逆衛氣的運行則生病,順其運行則康復。衛氣不與風寒濕氣相合,所以不會導致痺病。

此言穀氣之所以分營衛者,以其清氣和柔,如湛水優遊,遍周溝壑,故能入於脈也;其濁氣慓悍,如狂瀾奔湧,四散漫溢,故止行於皮膚分肉間也。雖營衛分途,而流行自有軌度,故逆之則病,順之則安,凡風寒濕三氣雜至,逆其營衛之氣,則病痹矣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:穀氣之所以能分為營氣和衛氣,是因為它的清氣溫和柔軟,像清澈的水緩緩流動,遍佈溝壑,所以能夠進入脈絡;它的濁氣粗暴剛烈,像狂瀾般奔騰,四處漫溢,所以只能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流動。儘管營氣和衛氣分流,但它們流動有一定的規律,如果逆其規律就會生病,順應規律則身體健康。一旦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雜而來,逆轉了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就會導致痹症等疾病。

5. 衛氣行度

《靈樞·衛氣行篇》伯高曰:歲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天周二十八宿,而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,房昴為緯,虛張為經。是故房至畢為陽,昴至心為陰。陽主晝,陰主夜。故衛氣之行,一日一夜,五十周於身,晝行於陽二十五周,夜行於陰二十五周,周於五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衛氣行篇》中提到:

一年有十二個月,一天有十二個時辰,子時和午時為經絡,卯時和酉時為緯線。

天空中有二十八星宿,每面有七顆星,四面共二十八顆星,房星和昴星為緯線,虛星和張星為經線。

因此,從房星到畢星為陽,從昴星到心宿為陰。陽主導白天,陰主導夜晚。

所以,衛氣在周身運行的規律是:一天一夜,周身五十次,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次,夜晚在陰經運行二十五次,並經過五臟。

是故平旦陰盡,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,循項,下足太陽,循背,下至小指之端。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手太陽,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;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足少陽,注小指次指之間,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,下至小指之間;別者,以上至耳前,合於頷脈,注足陽明,以下行至跗上,入五趾之間;其散者,從耳下下手陽明,入大指之間,入掌中;其至於足也,入足心,出內踝,下行陰分,復合於目,故為一周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清晨時分,陰氣消散,陽氣從眼睛散發出來。眼睛睜開時,陽氣就會沿著頭部上行,經過後頸部,下行至足部的太陽經絡,再沿著背部下行至小指尖。陽氣散發出來的支脈,從眼睛的外眥分出,下行至手部的太陽經絡,再下行至小指和小指外側之間;另一個支脈,從眼睛的外眥分出,下行至足部的少陽經絡,注入小指和次指之間,再沿著手部少陽經絡的外側分出,下行至小指之間;另一個支脈,從眼睛向上行至耳前,與頷脈相合,注入足部的陽明經絡,再向下行至腳後跟上方,進入五個腳趾之間;陽氣散發出來的支脈,從耳後下方下手部的陽明經絡,進入大拇指之間,再進入手掌心;陽氣到達腳部時,進入腳心,從內踝排出,沿著陰經絡下行,最後回到眼睛,如此形成一個循環。

此明衛氣之行於脈外者,合天象列宿之行度也。其氣雖行脈外,而亦如經脈流行之序,故如上節《痹論》所云:逆之則病,順之則安。蓋營衛之氣,本出一源,故流行自同軌度,其異於營氣者,晝行於皮肉之陽分,夜行於五臟之陰分。

白話文:

這説明瞭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,與天上的星宿運行相符合。衛氣雖然在脈絡外運行,但和經絡運行的秩序一樣,所以就像上節《痺論》中所説的:阻礙它就會生病,順應它就會安康。這是因為營氣和衛氣本來源於同一部位,所以流行時遵守著同一個軌道,不同於營氣的是,衛氣白天運行在皮肉的陽性部位,晚上運行在五臟的陰性部位。

故自平旦從陰出於目內眥太陽經之睛明穴,則目開而寤,乃循三陽經之部而行於身者,二十五周;至日沒從陽入於足心少陰經之湧泉穴,則目瞑而寐,乃循三陰經行,周於五臟,至夜半與營氣會合,其行於陰者,亦二十五周於身,至平旦又出於陽,如是周流不已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從清晨從陰經出發,經過眼睛內角的太陽經睛明穴,眼睛就會睜開而甦醒,接著沿著三陽經的部位運行全身,共計二十五週;到了傍晚,從陽經進入腳底的少陰經湧泉穴,眼睛就會閉合而入睡,然後沿著三陰經運行,遍及五臟,到了半夜與營養物質營氣會合,在陰經運行時,也在全身進行二十五週,到了清晨又從陽經開始,如此循環往復,永不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