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上焦
帝曰:願聞營衛之所行,皆何道從來。岐伯曰: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帝曰:願聞三焦之所出。岐伯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想知道營氣和衛氣運行的路線,它們都是從哪裡開始的。岐伯回答說:營氣從中焦產生,衛氣從下焦產生。黃帝又說:想知道三焦的位置在哪裡。岐伯回答道:上焦位於胃部上面,包括咽喉以上,貫穿橫膈分佈在胸腔,通向腋窩,沿著太陰經的分支運行,返回足陽明經,向上到舌頭,向下到足陽明經,經常和營氣、衛氣一起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,這就是一週,所以五十度後又在大會於手太陰經。
人身表裡、臟腑、營衛、經絡,無非由一氣轉旋,而聖人所以詳細分別者,要明其生化之源流也。上文論營衛,由後天穀氣之精微所化。此論三焦本元之氣,從先天命蒂所發者也。後天之穀食,賴先天元陽以消化;先天之元陽,賴後天穀氣以滋培。當其氣之流行也,則先天后天,合而為一矣。
白話文:
人體內外、細微之處、營養氣血、經絡,都是由一團氣息旋轉而成。聖賢之所以細細分別這些,是要說明其生化來源。上文討論營養氣血,是從後天吸入的氣息精華所化。這裡討論的則是三焦的本源之氣,是從先天的命蒂發出。後天的糧食,藉助先天的元陽來消化;先天的元陽,藉助後天的氣息來滋養。當氣息運行時,先天和後天就合而為一了。
既而合一,則氣之清升濁降,自然之性也。其上焦之清氣積於胸中者,名曰宗氣。其氣氤氳敷布,故曰上焦如霧也。蓋以命蒂先天之氣為祖,胸中後天之氣為宗,故其流行,與穀食所化營衛之氣相同,至五十度為一周,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經也。其循行各經次序,詳後營氣篇矣,此先明上焦之氣也。
白話文:
當臟腑相互協調後,氣的清氣上升、濁氣下降就是自然規律。其中上焦的清氣積聚在胸中,被稱為宗氣。這種氣像煙霧一樣瀰漫分佈,因此說上焦像霧氣。因為先天之氣是生命的根基,稱為「祖氣」,而胸中的後天之氣稱為「宗氣」,所以其運行與由飲食轉化而來的營衛之氣相同,大約五十分鐘運行為一週,並在手太陰經匯合。宗氣在各經脈中的運行順序,在後面的《營氣篇》中會詳細說明。這裡先說明上焦的氣。
若其所從來,則營氣出於中焦,衛氣出於下焦,而先天元陽之氣發於命蒂,即腎臟坎象中之一陽,此先天、後天,以生、以化之源流也。又按「常與營俱行」,營字下《難經》有一衛字為是,此處必因脫落也。蓋言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二十五度,原兼衛氣而言。若單指營氣,則始自手太陰,終於足厥陰,終而復始,晝夜無間,焉有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二十五度之理?顯然可見。舊注反謂《難經》誤多一衛字,乃未究其至理,忽略甚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探討它們的來源,營氣源於中焦,衛氣源於下焦,而先天元陽之氣則發於命門,也就是腎臟坎卦中的那一陽,這是先天和後天的生化之源。另外,《難經》中「常與營俱行」一句,營字的下面應該有一個「衛」字,這裡一定是脫落了。因為這裡是說營氣和衛氣同時運行,營氣運行於陽經的25個度數,衛氣運行於陰經的25個度數。如果只指營氣,那麼它就從手太陰經開始,到足厥陰經結束,循環往復,晝夜不停,怎麼會有運行於陽經25度,運行於陰經25度的道理呢?這是很明顯的。舊有的注釋反倒認為《難經》多了一個「衛」字,這說明沒有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,實在是忽略得太厲害了。
帝曰:人有熱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,汗則出,或出於面,或出於背,或出於身半,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,何也?岐伯曰:此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走之固,不得循其道,穀氣慓悍滑疾,見開而出,故不得從其道,故命曰漏泄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有人吃熱的食物進入胃中,熱氣尚未穩定,汗液就會流出,有的流出於臉部、有的流出於背部、有的流出於身體的一半,這樣不循著衛氣流動的規律而出汗,原因是什麼?
岐伯回答:這除了是風邪從外傷到身體,導致肌膚腠理開張,體毛空虛,衛氣無法固守,無法循著正常的路線運行之外,還有是因為榖氣暴烈而滑動迅速,遇到開張的腠理就從那裡流出,所以不能從正常的路線排出,因此稱為「漏泄」。
此承上文言上焦之氣,出於胃上口,故以飲食入胃,未及行消,而即出汗者明其理也。蓋穀氣入胃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宜乎助胃而固氣,今反開泄而汗出者,良因外傷於風,風性疏泄,內開其腠理,毛竅被氣熏蒸而腠理開,則衛氣本來行走為固者,不得循其常道,而熱飲食之氣滑利疾速,見腠開而即出為汗,故不得蘊釀化精微,從脈道而入營衛,故命曰漏泄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延續前面所說的「上焦之氣」,是從胃的上方出口出來的。所以當食物進入胃中,還沒來得及消化,就流汗了,這就說明瞭這個道理。
因為穀氣進入胃中,清澈的部分轉化為營氣,混濁的部分轉化為衛氣,它們本該幫助胃部固攝元氣。現在卻相反,出現了出汗的情況,很明顯是受到外界的風所傷。風的性質是疏散,它能打開人體的腠理和毛孔,當毛孔被氣燻蒸後,腠理就會打開,本來應該循著正常途徑運動的衛氣,就無法按時正常地運行了。而熱的食物之氣,流動得很順暢並且速度很快,當它遇到腠理打開的時候,就會立刻流出體外,形成汗,所以無法凝聚、化生為精微物質,再從經脈中進入營衛之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漏泄」。
2. 中焦
帝曰;願聞中焦之所出。岐伯曰: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我想了解中焦的運作。岐伯回答:中焦與胃相鄰,在接收上焦傳遞的氣後,負責過濾糟粕,蒸化津液,將其精華部分提煉出來,輸送至肺部的脈絡,然後轉化為血液,滋養全身。中焦的運作至關重要,因此它能獨立行於經脈之中,被稱為營氣。
肺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,中焦與胃相併,而其氣出於上焦之後者,以上焦宗氣聚於胸中,而中焦之氣輸於肺而近背,故出上焦之後矣。以其並胃中,故所受者,胃之穀氣,其功能則泌糟粕、蒸津液,化穀氣之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即所謂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為血也。釀水穀而成血氣,故曰中焦如漚也。
白話文:
肺經(手太陰經)的脈絡,源於中焦(脾胃)。中焦與胃相鄰接,而中焦的氣從上焦(肺)之後而出。上焦的宗氣匯聚在胸中,中焦的氣輸送至肺,接近後背,所以在流經上焦之後纔出現。因為中焦與胃並列,所以肺脈接收了胃的穀氣,功能是過濾渣滓、蒸發津液,將穀氣中的精微物質化為血液,輸送到肺脈。也就是傳說中「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為血也」。中焦將飲食中的水穀化為血液和氣,所以說「中焦如漚」(像漚肥一樣)。
滋養生身者,莫貴乎此。以其穀氣之清者所化,故獨得行於經隧之中,命曰營氣也。此與上焦之宗氣,由先後天相合者,各有源流也。蓋相火遊行於三焦,胃貯穀食如鼎,而下焦元陽如爐,中焦之脾如扇,故脾健陽旺,則水穀易化,氣血壯盛也。
白話文:
養生最重要的莫過於飲食。因為飲食中清淡的穀氣所轉化而成的營養,獨能運行在人體的經脈中,被稱為「營氣」。營氣與上焦的「宗氣」不同,它們是由先天和後天不同的營養來源所形成的,各有各自的根源。胃就像一個鼎爐,儲存著食物。下焦的元陽就像爐火,中焦的脾就像扇子。所以,脾臟強健,陽氣旺盛,則水谷容易消化,氣血才能充沛強盛。
帝曰:夫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何謂也?岐伯曰:營衛者,精氣也,血者,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生有兩死,而無兩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血液和氣,雖稱呼不同,實質上是不是同類的?」
岐伯答:「營衛之氣是精氣,血液是神氣,因此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上是同類的。所以,如果奪走血液,就不會出汗;如果奪走汗液,就不會有血液。因此,人只有一死,而沒有兩條命。」
此承上文以明中焦生化之道也。精血氣者,皆由陰陽五行化生,故異名而同類。營衛者,肌膚經絡也,由精氣所成。而陰陽五行之能生化精血氣者,因有心神運動其中,故心藏神明,而主血脈。血者,神氣所化,故謂異名而同類也。蓋陰陽生化之妙,隨地而變。水穀之精微,從陰而化為血,從陽而化為津,津從皮毛外泄而為汗,故血之與汗,出於一本,皆由穀氣所化,而奪其血則無汗,奪其汗則無血,無血則死,無汗則死,故有兩死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承接上文,說明中焦生化(消化吸收)的道理。精、血、氣都是由陰陽五行轉化而成,因此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。營氣和衛氣屬於肌膚經絡,是由精氣轉化而成。而陰陽五行之所以能轉化精、血、氣,是因為心中有神明在運行,所以心臟藏有神明,主宰血脈。血液是由神氣轉化而成,因此說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。
陰陽轉化的奧妙在於隨環境而變。飲食中的精微物質,從陰的方面轉化為血,從陽的方面轉化為津液。津液從皮毛排出為汗,因此血和汗源於同一來源,都是由飲食中的精微物質轉化而成。如果剝奪血液,就會沒有汗;如果剝奪汗液,就會沒有血液;沒有血液就會死亡,沒有汗液也會死亡,所以會有「兩死」的說法。
或有血而無汗者,陰不從陽化而無津也,則不能生;或有汗而無血者,陽不從陰化而無血也,則不能生,故無兩生也。必也汗血無虧,則生機方保。所以言陰無陽不生,陽無陰不化,此生化之至理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只有血沒有汗,這是因為陰氣沒有轉化為陽氣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如此便不能存活;有些人只有汗沒有血,這是因為陽氣沒有轉化為陰氣,導致體內缺乏血液,如此也無法存活,所以沒有同時具備血和汗的人能存活。必須要汗液和血液都充足,才能保住生機。因此,陰氣沒有陽氣不能產生生命,陽氣沒有陰氣不能轉化,這便是生命運作的最高準則。
3. 下焦
帝曰:願聞下焦之所出。岐伯曰: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也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大腸,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想知道下焦是如何形成的?」岐伯答:「下焦是分開的迴腸,它連接到膀胱,然後滲透進去。因此,水和食物通常都會同時停留在胃中,形成酒糟和糟粕,一起進入大腸,形成下焦。滲透並向下流動,混合成不同的分泌液,沿著下焦流入膀胱。」
此明下焦之功用。所謂如瀆者,以其濟泌別汁,由中焦所化之糟粕,分其清濁而道之,下出於二便也。膀胱有下口,而無上口,由下焦相火蒸化其水,而滲入膀胱,滿則變溺,從下口而出,故言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下焦氣化不宣,則二便失調矣。蓋腎居下焦,而先天元陽之氣根於中,出行於三焦,乃名相火,能熟腐水穀,故名焦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說明瞭中焦的功能。所謂的「如瀆」,是指中焦就像一條溝渠,負責過濾和引流。它將小腸變化的糟粕,區分出清濁不同的物質,並分別排出體外,也就是小便和大便。膀胱有下口,沒有上口。下焦的命門之火蒸化水液,並滲透入膀胱。當膀胱裝滿後,水液就會轉變為尿液,從下口排出,所以說水液循著下焦滲入膀胱。如果下焦氣化失常,就會導致排便失調。腎臟位於下焦,而先天元陽之氣的根源位於中焦,運行於三焦,稱為命門之火,能夠成熟和腐化水穀物,因此稱為「焦」。
其上升而行於表者為衛氣,行於內而至胸者名宗氣。元陽之氣本無清濁,以穀氣之濁者,隨衛氣而行,凝而為脂,以成肌肉,故言濁者為衛,清者為營,專指後天穀氣之生化敷布也,如此,則涇渭異同瞭然矣。
白話文:
向上運行在身體表面的是衛氣,運行在身體內部,到達胸部的是宗氣。元陽之氣原本沒有清濁之分,但飲食中的濁氣隨著衛氣運行,凝結成脂肪,形成肌肉。所以說濁氣指的是衛氣,清氣指的是營氣,專門指後天飲食攝入之氣的化生與分佈。這樣一來,清濁之氣的區別就一目瞭然了。
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,而小便獨先下,何也?岐伯曰:酒者,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帝曰:善。余聞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 人們喝酒,酒也進入胃中,但食物還沒有消化,小便卻先流出來了,這是為什麼?
岐伯答: 酒是熟食的汁液,它的氣味猛烈而清澈,所以比食物晚進入,但比食物先液化而出。
黃帝說: 很好。我聽說上焦(肺和心)像霧氣,中焦(脾和胃)像泡沫,下焦(腎和膀胱)像流水。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酒由水穀釀造,以其氣清而悍,故行於三焦迅利,其水即滲入膀胱而出也。清氣氤氳,涵蓄於上焦,故如霧;水穀蘊釀糟粕於中焦,故如漚;水液滓濁,皆出於下焦,故如瀆。此總結三焦之功用也。
白話文:
酒是用水穀釀造的,它的性質清冽而猛烈,因此在三焦中運行得很快,而它的水分就會滲入膀胱排出體外。清氣蒸騰,積聚在上焦,所以像霧氣;水穀在中焦醞釀糟粕,所以像浸泡的樣子;濁水和渣滓都從下焦排出,所以像水溝。這總結了三焦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