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營衛經絡總論

營衛經絡者,合言之,即皮肉筋骨淺深之部位也。分言之,衛為陽,淺在表;營為陰,深在裡。直者為經如川,橫者為絡如渠。經深在營分,絡淺在衛分。衛主氣,衛護於表;營主血,營運於裡。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然氣血由陰陽生化,陰陽互根於太極,故氣血必交互運行,不能分析。

白話文:

營衛經絡這個概念,概括來說,指的是人體皮膚、肌肉、筋骨的淺深部位。具體分開來說,「衛」指的是陽氣,運行於體表較淺層次;「營」指的是陰氣,運行於較深層次。縱向流動的管道稱為「經」,猶如河川;橫向分支的管道稱為「絡」,猶如溝渠。「經」位於較深的營分之中,「絡」位於較淺的衛分之中。衛氣主要保護身體的表面,營血主要滋養身體的內部。衛氣溫煦身體,營血濡養身體。但是,衛氣和營血都是由陰陽二氣生化而來的,陰陽二氣在「太極」中互相依存,所以衛氣和營血一定是同時運行,無法將它們分離開來。

血中無氣,則瘀結不行;氣中無血,則散漫不聚。血中之氣,經氣也;氣中之血,絡血也。故氣血運行,而經絡通貫,則營衛因之調和。而呈露氣血之形象可見者,則名脈,因其淺深而分營衛經絡,故名經脈、絡脈。然衛行經脈之外,故主氣;營行經脈之中,故主血。絡脈在衛分,故絡血為氣中之血也;經脈在營分,故經氣為血中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液中沒有氣,就會凝結阻塞而不通暢;如果氣中沒有血,就會分散散漫而無法聚集。血液中的氣,就是經氣;氣中的血,就是絡血。所以,當氣血運行時,經絡就會通暢,營氣和衛氣也會因此而調和。而那些能表現出氣血狀態的形狀,稱為脈,因為脈的深淺不同,所以分為營氣經絡、衛氣經絡,因此稱之為經脈和絡脈。但是,衛氣在經脈之外運行,所以主管的是氣;營氣在經脈之中運行,所以主管的是血。絡脈在衛氣的範圍內,所以絡血為氣中的血;經脈在營氣的範圍內,所以經氣為血中的氣。

所以必分營衛經絡,而各有所主者,要清其氣血流行次序,以察受病淺深部位也。若其陰陽各經交接之處,皆由絡脈貫通,而氣血始得周流一身。所以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者,營血由經流行,無分晝夜,循環於一身表裡,故為營行脈中也;衛氣漫溢於絡脈肌腠間者,故為衛行脈外也。然其晝行於陽,分二十五度周於身;夜行於陰,分二十五度周於身。

白話文:

因此必須區分營衛經絡,並各自分別其所主,目的是為了釐清氣血流動的順序,以查明病情的深淺位置。至於陰陽經絡交接的地方,都由絡脈貫通,氣血才能順利循環流動。所以將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分開,營血經由經脈而行,不分晝夜,遍及表裡,因此被稱為營行脈中;衛氣則彌漫在絡脈、肌腠間,所以被稱為衛行脈外。白天衛氣在陽經中運作,分為二十五個度數,環繞全身;晚上在陰經中運作,也分為二十五個度數,環繞全身。

平旦從陰出陽,隨日而升;黃昏從陽入陰,隨日而沒;至夜半亥子之交,營衛之氣血會合,如日月合璧。是故衛同日為陽而主氣,營同月為陰而主血。以各有所主,而流行不同,故分營衛;以脈路之橫直淺深不同,故分經絡。如是周行一身表裡,合而不可混,分而不可離,然後方可審知其病之所在而治之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初升時,人體陽氣從陰處升起,跟太陽一起上升;傍晚太陽落山時,人體陽氣從陽處進入陰處,跟太陽一起落下;到了半夜子時和亥時交接時,人體營氣和衛氣的氣血會合,就像日月合璧一樣。因此,衛氣和太陽一樣屬陽,主要司掌氣;營氣和月亮一樣屬陰,主要司掌血。由於各自有不同的司掌對象,運行方式也不同,所以分為營氣和衛氣;由於脈絡的橫直、淺深不同,所以分為經絡。這樣在人體內外周流不息,既不能混淆,又能分解離析,然後才能仔細分析出疾病所在而加以治療。

夫氣血由陰陽化生,陰陽互根於太極,為人身之命蒂,而通天地之氣,故其升降流行,必應天地氣候,絲毫不爽者也。嗚呼!非聖人垂慈,指示詳悉,後世孰能明之,以救病苦哉。蓋六氣之邪傷人,各由門徑而入,風寒濕三氣,由皮腠侵絡,由絡流經,由經入腑臟也;暑火燥三氣,由口鼻吸入軀內膜外,隨氣血外走營衛,內侵腑臟,是先從中道,分傳表裡,故諸病現證,各有不同也。又有內邪六氣之病,是本臟自傷,非由外感者。

白話文:

人的氣血是從陰陽中產生的,陰陽彼此依存於太極之中,是人體生命的根基,並且與天地之氣相通。因此,氣血的升降運行,一定會與天地氣候相應,絲毫不差。唉!如果不是聖人留下慈悲的教導,詳細地指示這些道理,後世的人怎麼能明白這些知識,用來救治病苦呢?

六種外邪的病理,它們侵害人體的途徑各不相同。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,會從皮膚腠理侵入經絡,再從經絡流向正經,最後進入臟腑;署、火、燥這三種邪氣,會從口鼻吸入體內,在皮膜之外,隨著氣血在營衛之間運行,然後內侵臟腑。也就是說,邪氣先在外表和內部之間分道揚鑣,然後再分別傳送到表裡兩方面,因此各種疾病的具體表現也就各有不同。此外,還有內邪六氣之病,這是臟腑本身的損傷,並不是由外邪侵襲造成的。

如肝傷則風邪內生,而眩暈、驚厥等病現矣;心勞則火邪內生,而煩惱、消渴等病現矣;脾傷則濕邪內生,而腫脹、疲弱等病現矣;腎傷則寒邪內生,而陽痿、四逆等病現矣;肺傷則燥邪內生,而失音、乾咳等病現矣。火濕相合,即同暑邪,暑由火濕二氣合化故也。為因人生天地之中,稟天地之全氣,故外邪內邪,病狀相同,而內邪先傷本元為虛,外邪由淺入深為實,故經曰:精氣奪為虛,邪氣盛為實,所以治法則迥異。此乃醫經之要旨,必先熟究洞明於心,庶免誤治之失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臟受傷,就會產生內風,引起頭暈和抽搐等疾病;如果心臟過於疲勞,就會產生內熱,引起煩躁和口渴等疾病;如果脾臟受傷,就會產生內濕,引起水腫和疲勞等疾病;如果腎臟受傷,就會產生內寒,引起陽痿和四肢冰冷等疾病;如果肺部受傷,就會產生內燥,引起失聲和乾咳等疾病。

內熱和內濕結合在一起,就會形成和暑熱相似的症狀,因為暑熱是由內熱和內濕兩種氣結合轉化而成。因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吸收天地間的全部氣,所以內外邪氣的症狀是相似的,但內邪會先損傷身體的根本,導致虛弱,外邪則是從淺到深逐漸侵入的,所以醫經中說:精氣被奪就是虛,邪氣旺盛就是實,因此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

這是醫經的基本要旨,必須先熟練地研究和理解,才能避免治療的失誤。

2. 營衛生會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帝曰:人焉受氣?陰陽焉會?何氣為營?何氣為衛?營安從生?衛於焉會?岐伯曰: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。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。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故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怎麼獲得氣息?陰陽在哪裡會合?什麼氣稱為營?什麼氣稱為衛?營氣從哪裡產生?衛氣在哪裡會合?

岐伯答:人從食物中獲得氣息。食物進入胃,再傳遞給肺,五臟六腑都能獲得氣息。其中清澈的氣稱為營氣,渾濁的氣稱為衛氣。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。營氣不斷循環,每五十天一次大會合。陰陽互相貫通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。

衛氣運行在下焦二十五度,在中焦二十五度,把時間分為白天和黑夜。因此,氣息在上升時到達中焦,在下降時到達下焦。

故曰:日中而陽隴為重陽,夜半而陰隴為重陰。故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隴,夜半後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;日中為陽隴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。平旦陰盡,而陽受氣。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正午陽氣旺盛為重陽,半夜陰氣旺盛為重陰。所以,太陰主宰內部,太陽主宰外部,各行進25度,分別掌管晝夜。半夜是陰氣旺盛,半夜後陰氣衰退,拂曉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生長;正午是陽氣旺盛,下午陽氣衰退,日落陽氣消盡,陰氣開始生長。半夜時陰氣匯聚,萬民就寢,稱為合陰。拂曉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生長。如此循環往復,與天地運行規律相符。

此言營衛之氣流行生會,與天地之氣同其軌度也。人受氣於谷者,谷入於胃,所化精微之氣上輸於肺,肺氣敷布,則五臟六腑皆受穀氣之充養也。《痹論》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精者清,悍者濁,故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也。夫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營出中焦,衛出下焦,穀氣分布,則清升濁降,自然之性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是說營氣和衛氣運行,相聚而生,與天地之氣的運行規律相同。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,食物進入胃中,轉化為精微之氣,上輸於肺,肺氣佈散,於是五臟六腑都能得到食物能量的滋養。《痹論》中說:營氣是水穀的精氣,衛氣是水穀的濁氣。精者清澈,濁者渾濁,所以清澈的為營氣,渾濁的為衛氣。營氣運行在脈中,衛氣運行在脈外,營氣由中焦發出,衛氣由下焦發出。食物能量分佈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
故濁者降至下焦,隨衛氣流行脈外;清者由中焦變化,隨營氣而行脈中。其營氣之周行也,始於手太陰經,終於足厥陰經,循環無間,以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者也。其周行各經次序,詳後營氣篇中。晝夜十二時,流行於身五十周,乃與衛氣大會。陰陽十二經,互相貫注,必待五十周與衛氣大會者,蓋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周,夜行於陰二十五周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渾濁之氣會下降到下焦,隨著衛氣在脈絡外運行;清澈之氣會從中焦轉化而來,隨著營氣在脈絡中運行。營氣的循環過程開始於手太陰經絡,結束於足厥陰經絡,循環不息,因為手太陰經絡起於中焦。它在各經絡中的運行次序,將在後面的營氣篇中詳細說明。在晝夜十二個時辰內,營氣在人體內循環五十週,然後與衛氣會合。陽陰十二經絡互相灌注,營氣循環五十週才能與衛氣會合,是因為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週,夜晚在陰經運行二十五週。

故云衛氣至陽而起者,自陰而出陽,子正時也;至陰而止者,從陽而入陰,亥正時也;當亥末子初之際,乃營衛之氣會合而返渾沌,以歸於太極,故曰: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。合陰者,陰與陽合而為一也。故當日中,則陽氣隆盛為重陽;夜半,則陰氣隆盛為重陰。重陰者,太陰也,故主內,此時衛氣入於內也;重陽者,太陽也,故主外,此時衛氣盛於外也。斯言一身之內外,是合天地三才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有說法認為,衛氣至陽而上行,由陰轉陽,發生在半夜十二點;至陰而停止,由陽轉陰,發生在晚上十一點。在晚上十一點末至半夜十二點初之間,營氣和衛氣會合,恢復為混沌狀態,回歸太極,所以說:「萬民都入睡,稱為合陰。」合陰就是陰與陽合而為一。因此,當太陽正中時,陽氣旺盛,稱為重陽;半夜時分,陰氣旺盛,稱為重陰。重陰就是太陰,所以主管內在,此時衛氣進入內部;重陽就是太陽,所以主管外在,此時衛氣旺盛於外部。這說明人體內外合乎天地三才之道。

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人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;老者之氣血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,而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老人無法安穩睡覺,是由於什麼原因?年輕人白天不睡覺,又是受到什麼影響?岐伯回答:年輕人的氣血旺盛,肌肉光滑,氣道通暢,營衛之氣的運行正常,所以白天精神很好,晚上能安穩入睡;老年人的氣血衰弱,肌肉枯竭,氣道不通暢,五臟之氣互相影響,營氣衰弱,衛氣侵入體內,所以白天精神不佳,晚上無法入睡。

上文明衛氣流行,平旦出於陽,則目開而寤;日入入於陰,則目瞑而寐,合乎天地陰陽升降之氣也。然壯者氣血盛,肌肉滑,氣道通,能合天地氣化,而不失其常,故晝精明而夜安寐;老者氣血衰,五臟之氣搏結而不舒和,肉枯脈澀,營衛流行失常,故晝不精明,而夜多不寐,與天地氣化相乖。其患病之人,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白天時,明亮之氣在體內運行,太陽升起時,陽氣活躍,眼睛便睜開而清醒;太陽下山時,陰氣活躍,眼睛便閉合而入睡,這是符合天地間陰陽升降的規律。然而,年輕人氣血旺盛,肌肉柔軟滑順,氣路通暢,能夠順應天地間的氣候變化,不偏離正常,所以白天精神清醒,夜晚安穩入眠;老年人氣血衰弱,五臟之氣鬱結不舒暢,肌肉乾枯,脈絡澀滯,營衛之氣運行失常,所以白天精神不濟,夜晚經常失眠,這是與天地氣化的變化不一致。患有疾病的人,也可以類推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