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心經氣絕

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。脈不通,則血不流;血不流,則髦色不澤。故其面如漆柴者,血先死。壬篤癸死,水勝火也。

心主血脈,心經氣絕,故脈不通而血不流,血先死也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陰經(心經)的氣血衰竭,經脈就不通暢。經脈不通,血液就無法流動;血液無法流動,頭髮和皮膚就會失去光澤。因此,面部發黑、像柴火一樣乾燥,是血氣衰竭而死的先兆。壬水旺盛而癸水衰敗,這是水壓制火的徵兆。

2. 脾經氣絕

足太陰氣絕,則脈不榮肌肉,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脈不榮,則肌肉軟;肌肉軟,則肉萎人中滿;人中滿,則唇反。唇反者,肉先死。甲篤乙死,木勝土也。

脾主肌肉,脾經氣絕,故肌肉先死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陰脾經氣血不足,脈絡不能滋養肌肉,脣舌是肌肉的根本。脈絡不滋養,肌肉就會鬆軟;肌肉鬆軟,就會出現肉萎縮和人中溝變平滿;人中溝變平滿,則嘴脣外翻。嘴脣外翻,表示肌肉先死亡。甲(木)生長過度,乙(土)受克,這是木勝土的徵兆。

3. 腎經氣絕

足少陰氣絕,則骨枯。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。故骨不濡,則肉不能著也;骨肉不相親,則肉軟卻;肉軟卻,故齒長而垢,發無澤。發無澤者,骨先死。戊篤己死,土勝水也。

腎藏精而主骨,腎敗精枯,則經氣絕,故骨先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足少陰經的氣血耗盡,就會導致骨頭枯萎。少陰經如同冬天的脈絡,潛行體內滋潤骨髓。因此,當骨頭得不到滋潤時,肌肉就會萎縮;骨頭和肌肉不能相互結合,肌肉就會鬆弛無力;肌肉鬆弛無力,就會導致牙齒變長且污垢積聚,頭髮失去光澤。頭髮失去光澤,表示骨頭已經先一步死亡。戊屬土,篤屬木,土剋水,因此足少陰經的氣血枯竭,是土氣過盛導致水氣受損。

4. 肝經氣絕

足厥陰氣絕,則筋絕。厥陰者,肝脈也。肝者,筋之合也。筋者,聚於陰器,而脈絡於舌本也。故脈勿榮,則筋急;筋急,則引舌與卵。故唇青、舌卷、卵縮,則筋先死。庚篤辛死,金勝木也。

肝藏血而主筋,肝血枯,則經氣絕,而筋先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足厥陰肝經的氣血斷絕,那麼筋脈就會斷絕。厥陰指的是肝經的脈絡,肝經是筋脈匯聚的地方。筋脈聚集於生殖器,並且脈絡通達舌根。因此,脈絡不通暢,那麼筋脈就會緊張;筋脈緊張,就會牽引舌頭和陰莖。所以,嘴脣發青、舌頭捲起、陰莖縮小,表示筋脈將要死亡。庚金克辛金,也就是金屬剋制了肝木。

5. 五陰經六陽經氣絕

五陰氣俱絕,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,目運者,為志先死,志先死,則遠一日半死矣;六陽氣絕,則陰與陽相離,離則腠理發泄,絕汗乃出,故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中的陰氣全部耗盡時,眼睛會左右轉動。眼睛轉動,代表心志將先死亡。如果心志先死,那麼人就會在一天半左右死去。當身體中的陽氣全部耗盡時,陰氣和陽氣就會分離。分離後,身體的皮膚毛孔就會打開,冷汗就會流出。因此,如果見到人在早上占卜後死亡,那麼表示他會在晚上死去;如果在晚上占卜後死亡,那麼表示他會在早上死去。

6. 陰陽十二經終

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岐伯曰: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;少陽終者,耳聾,百節皆縱,目睘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,其死色先青白,乃死矣;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,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,不仁,則終矣;少陰終者,面黑,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;太陰終者,腹脹閉,不得息,善噫,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、皮毛焦而終矣;厥陰終者,中熱,嗌乾,善溺,心煩甚,則舌卷、卵上縮而終矣。此十二經之所敗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太陽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頭戴眼罩、眼球往後翻轉、抽搐、臉色蒼白的症狀,脫汗後纔出現這些症狀,如果出汗就表示人快死了。

少陽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耳聾、全身關節鬆弛、眼睛睜不開無法斜視、斜視一日半後就會死亡,死亡前臉色先是青白,然後才死去。

陽明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口、眼抽搐、容易受驚、說胡話、臉色發黃的症狀,如果上下經脈氣血過盛、身體麻木不仁,則表示人快死了。

少陰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臉色發黑、牙齒長了而且有汙垢、腹脹便祕、上下不通的症狀而死亡。

太陰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腹脹便祕、不能呼吸、愛打嗝、愛嘔吐、嘔吐時食物逆流、逆流時臉發紅,如果不逆流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臉色發黑、皮膚焦枯而死亡。

厥陰經衰敗的末期,會出現內發高熱、喉嚨乾渴、小便頻繁、心悸煩躁嚴重、導致舌頭捲曲、睪丸上縮而死亡。以上十二經脈衰敗的症狀。

7. 經絡之脈形異

《靈樞·經脈篇》帝曰:經脈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;其常現者,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,無所隱故也。諸脈之浮而常現者,皆絡脈也。六經絡,手陽明、少陽之大絡,起於五指間,上合肘中。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,絡脈先盛,則衛氣已平,營氣乃滿,而經脈大盛。

脈之卒然盛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本末,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十二經脈潛伏在肌肉之間,很深不容易看到;通常會出現的,只有足太陰經在腳踝外側,因為它沒有被遮蔽。其他經脈會浮於表淺而經常出現的,都是絡脈。

六經絡脈中,手陽明和手少陽的絡脈較大,它們從手指之間開始,向上匯聚於肘窩。當人們飲酒後,衛氣會先流向皮膚,先充盈絡脈,絡脈先盛起來,那麼衛氣就已經平穩了,營氣就會充盈,而經脈就會顯得更加明顯。

此言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可見,惟足太陰過外踝之上者常現,其餘浮淺而現者,非經脈,皆絡脈也。故凡經脈卒然盛者,皆受邪氣,留於本末者,謂一經之本末,皆由絡脈通於他經,乃邪氣留於絡中,則經氣不得周行,故脈卒然而盛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十二條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,很深看不到。只有足太陰經通過外踝上方的部分通常會顯現出來。其他浮淺顯露的脈絡,都不是經脈,而是絡脈。因此,凡是經脈突然強盛的,都是受到了邪氣,邪氣停留在經脈的末梢稱為「本末」。由於絡脈相通於其他經脈,邪氣停留在絡脈中,導致經氣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脈絡會突然強盛。

上文十二經皆言是動則病,此正明其動之由,若邪留於經之本末而不動,則發熱,熱邪耗氣,其脈則軟而不堅,或下陷且空,與無邪之眾脈不同,是以知何脈之動,即知其何經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上面所說的十二經絡都是指氣血流動,如果氣血停滯,就會生病。這一段說明瞭氣血流動的原理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經絡的起始或末端,不會流動,就會發熱。發熱會消耗身體的正氣,脈象就會變得很軟弱無力,或者沉下去並且空虛,跟沒有邪氣時的脈象不一樣。所以,只要知道哪條經絡的氣血流動出了問題,就能知道哪條經絡生病了。

雷公曰: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?帝曰:經脈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;脈之現者,皆絡脈也。諸絡脈,皆不能經大節之間,必行絕道而出入,復合於皮中,其會皆現於外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怎麼知道經脈和絡脈的不同?

黃帝說:經脈平常看不到,它的虛實,可以用穴位上的氣息來判斷;顯現出來的那條脈,都是絡脈。諸絡脈,都不能經過關節部位,一定在關節的末端通行出入,再在皮中相會合,它們的會合點都在人體表面。

行絕道出入者,經脈盡處,即由絡脈連貫他經,出此入彼。陽經之絡,由陽注陰;陰經之絡,由陰注陽。如是十二經循環,復會合於皮中衛分淺處,而現於外。故營衛腑臟,表裡淺深,其氣血通貫流行,則無病矣。

白話文:

氣血運行在經脈中,到達經脈的末端時,就會透過絡脈與其他經脈相連,從這個經脈流到另一個經脈。陽經的絡脈,由陽經流注到陰經;陰經的絡脈,由陰經流注到陽經。這樣,十二條經脈循環相聯,再次匯合在皮表淺層的衛氣分佈部位,並顯現於體外。因此,營衛之氣、五臟六腑,無論深淺表裡,氣血都能貫通運行暢通,就不會生病了。

8. 肺經之絡

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起於腕上分間,並太陰之經,直入掌中,散入於魚際。其病實則手掌熱,虛則欠㰦,小便遺數,取之去腕寸半,別走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肺經的別脈,叫做列缺穴,從手腕的關節縫隙處開始,和肺經正脈一起,直接深入掌中,散佈到魚際穴位置。如果列缺穴出現實證(氣血過盛),手掌會發熱;如果出現虛證(氣血不足),會出現小便次數多而量少的情況。治療列缺穴的取穴點,在手腕上離關節縫隙寸半的位置,這條別脈會另外連通胃經。

此明手太陰肺經之絡脈也。稱別者,謂本經元氣自此處分別,流注他經也。以下皆同。其絡名列缺,起於腕上分間,並太陰之經氣而行,直入掌中,散入於魚際,蓋經脈止於魚際,絡脈入於掌中,故其病實則手掌熱,謂受邪也;病虛則欠㰦,謂氣少不足以息也,故小便或自遺,或短數,皆氣不能敷布收攝也。別走陽明者,言手太陰經氣自此別行手陽明大腸經也。

取之者,取去腕寸半之列缺穴以針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指手太陰肺經的絡脈。稱作「別」是指本經的元氣從此處分流,流入其他經脈。以下皆是如此。它的絡脈名叫列缺,從手腕上的「分間」穴開始,與手太陰經的經氣一道運行,直達手掌,散佈到「魚際」穴。因為經脈止於魚際穴,絡脈進入手掌,所以如果這裡有病,手掌就會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入侵;如果這裡虛弱,就會氣喘吁吁,這是因為氣少,不足以呼吸,所以小便可能會失禁或短促,都是因為氣不能敷布收攝。另外,絡脈還會流入手陽明大腸經,意思是手太陰經的經氣從此處分流到手陽明大腸經。

9. 心經之絡

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半,別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。其實則支滿;虛則不能言。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也。

白話文:

心包經的支脈,稱為「通裏穴」,位於腕關節上方一寸半處。這條支脈向上循行,進入心臟,與舌根相連,並且與眼睛系統有關。

  • 如果通裏穴實證,會導致支滿的感覺。
  • 如果通裏穴虛證,會導致說話困難。

通裏穴也可以在手掌後方一寸處取穴,這條支脈會與太陽經相通。

此明手少陰心經之絡脈也。實者謂邪實,則心下支滿也;心氣虛,不能轉舌,故不能言。掌後一寸,即通里穴也。心經之氣,自此而別走手太陽小腸經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絡脈。如果脈象實,表示邪氣充實,就會出現心下部脹滿,心氣虛弱,無法轉動舌頭,所以無法說話。手掌後一寸,就是通裏穴。心經的氣血,從這個穴位開始分出,流向手太陽小腸經。

10. 心包經之絡

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,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。心系實則心痛;虛則為頭強。取之兩筋間也。

白話文:

手心掌面正中的穴位是內關穴,位於手腕上兩寸處,在兩條筋之間,沿著經絡向上連接心包絡。心經氣血實則(過多)會導致心痛;虛則(不足)會引起頭痛。這個穴位在兩條筋之間。

心包絡一名手心主,代心用事,故名臣使之官,是衛護心臟者,故凡受邪,皆受於包絡。實則心痛者,其絡脈受邪也,若心臟受邪,名真心痛,頃刻而死,不能救治也;虛則頭強者,絡為衛陽所行之地,絡虛,陽氣不能上升合於督脈也。

白話文:

心包絡,又叫手心主,替心臟做事,所以稱為心臟的臣下。它守護著心臟,因此如果有邪氣入侵,都是由心包絡承受。

如果出現心痛,說明是心包絡受到了邪氣侵犯;如果心臟本身受到了邪氣侵犯,稱為真心痛,往往會很快死亡,無法救治。

如果出現頭部脹痛,說明是心包絡虛弱,因為心包絡是陽氣流經的地方。心包絡虛弱,陽氣就無法上升並與督脈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