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1)
卷四上 (1)
1. 卷四上
2. 四診合參總論
四診者,望聞問切也。望以辨色,聞以辨聲,問以辨證,切以辨脈。蓋人稟氣血以生,氣血不和而為病,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,但病變多端,其脈其證皆有真假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故聖人立法,必以四端互相參合,方無錯誤,如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、《徵四失論》,諄切告誡,而俗學不明此理,妄意揣度,虛言矜誇,謂切脈即能知病,欺人自欺,其害實甚。
又如《難經》言:假令得肝脈,其外證善潔、面青、善怒,其內證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四肢滿閉,淋溲便難,轉筋,有是者肝也,無是者非也。此言診得弦急之脈為肝脈,必有肝臟之證,如面青、善怒等,方為肝病,如無肝證,即非肝病,各臟皆然,是故一脈所主,病有多端,一病所現,亦有多脈,必當脈證互相印合,方能知其病由,故四診之道,缺一不可,經文已詳悉矣。
惟辨舌苔之法,未曾論及,止有《靈樞·師傳篇》云: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;《熱病篇》言:肺熱病,舌上黃而已。蓋脾主肌肉,衛者,肌肉也,唇舌為肌肉之本,故視之可驗病之吉凶也。若夫強弱壽夭之形,及一切病狀,尤當於稟賦疾病諸門合參,以明其理。
本門最詳者脈也,脈為氣血流行之象,而有升降出入,故當與營衛經絡、陰陽臟腑諸門同觀。必得悟其神理,指下方能明其為和為病、為虛、為實。古人論脈云:吾心之所解,口莫能宣。此神理必須心悟,非言語所能傳。能明其脈,則證之真假自見;能辨其證,則脈之虛實自明。
所謂真者,脈證相合,虛實顯然也;所謂假者,脈證不合,實病似虛、虛病似實也。真者易辨,假者難辨,不辨其假而誤治之,殺人於反掌間,可不畏哉!可不慎哉!
白話文:
診斷疾病的方法有四種,分別是望診、聞診、問診、切診。望診是用眼睛觀察病人的氣色,聞診是用耳朵聽病人的聲音,問診是用提問了解病人的症狀,切診是用手指觸摸病人的脈搏。人的生命依靠氣血維持,氣血不調就會生病。體內有病變,必然會反映在外表,但是疾病的變化多端,脈象和症狀都有真假之分,稍微一點差異,結果就會差之千里。所以古代的聖賢制定法則,必須通過四種診斷方法互相參考,才能避免錯誤。就像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、《徵四失論》中諄諄告誡的那樣,但是現在有些學者不明這個道理,隨意猜測,誇大其詞,說切脈就能知道所有病症,這是在欺騙他人也欺騙自己,危害很大。
又如《難經》所說:假設診斷出肝脈,病人的外在表現是喜歡乾淨、臉色青、容易發怒,內在表現是肚臍左邊有跳動的氣,按下去會感到僵硬而且疼痛,四肢感覺脹滿閉塞,小便困難,抽筋,有這些症狀才是肝病,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肝病。這說明診斷出弦急的脈象是肝脈,必須同時有肝臟的症狀,例如臉色青、容易發怒等,才能確定是肝病。如果沒有這些肝臟症狀,就不是肝病。其他臟腑的診斷也是如此。因此,一種脈象可能代表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能出現多種脈象,必須脈象和症狀互相印證,才能了解疾病的根源。所以四種診斷方法缺一不可,經文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
只是辨別舌苔的方法,古代醫書沒有詳細論述,只有《靈樞·師傳篇》說:脾主管身體的防禦功能,使身體接受食物的營養,觀察嘴唇和舌頭的好壞,可以了解疾病的吉凶。《熱病篇》說:肺熱的病,舌頭會變黃。脾主管肌肉,衛氣就是肌肉的功能,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,所以觀察嘴唇和舌頭可以驗證疾病的吉凶。至於身體的強弱、壽命長短,以及各種疾病的症狀,更應該結合稟賦、疾病等各種因素來綜合判斷,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我們這一門學說最詳細的是脈象,脈象是氣血運行的表現,氣血有升降出入的變化,所以應該與營衛、經絡、陰陽、臟腑等理論結合起來觀察。必須領悟其中的奧妙,才能正確判斷脈象是正常還是異常、是虛弱還是實證。古代醫家論述脈象說:「我心中領悟的道理,用言語無法表達。」這種奧妙必須用心體會,不是言語可以傳達的。能夠明白脈象,就能分辨證狀的真假;能夠辨別證狀,就能明白脈象的虛實。
所謂真實,是指脈象和症狀相符合,虛證和實證明顯;所謂虛假,是指脈象和症狀不符合,實證看起來像虛證,虛證看起來像實證。真實的情況容易辨別,虛假的情況難以辨別,如果沒有辨別出虛假的情況而錯誤治療,可能會很快致人死亡,怎能不讓人感到畏懼和謹慎呢?
3. 經解
4. 五官五色應五臟五時之氣
《靈樞·五閱五使篇》岐伯曰:五官者,五臟之閱也。脈出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。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臟,經氣入臟,必當治里。
五官者,五臟之竅也,故閱其外而知其內。氣血流行於經,出現於兩手氣口之脈,而色現於明堂,為氣血之華採。明堂者,鼻也。五臟具五行之性,合天地五時之氣化,故有五色隨時更變出現,以應五時之序。各如其臟者,如肝木旺於春,其色青;心火旺於夏,其色赤;脾土旺於未月長夏,其色黃;肺金旺於秋,其色白,腎水旺於冬,其色黑也。經氣入臟者,如經病而深入於臟,必當治其里,以臟為本,經為末也。
帝曰:五色獨決於明堂乎?岐伯曰:五色已辨,闕庭必張,乃立明堂。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,方壁高基,引垂居外,五色乃治;平博廣大,壽中百歲。如是之人,血氣有餘,肌肉堅緻。
本經《五色篇》曰:明堂者,鼻也。闕者,眉間也。庭者,顏也,即首面也。蕃者,頰側也。蔽者,耳門也。其間欲方大,去之十步,皆見於外,如是者壽必中百歲。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,五臟安於胸中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潤澤以清。此言臟腑應於首面之部位,詳下節《五色篇》也。
蓋庭為顏額,必開張,而明堂必廣大,其頰側耳門為蕃蔽者,如牆壁之方正,而護於外,頤頷之基址,高聳而下垂,居面部之外,比中亭更大也。其色充潤而治,顏面平博廣大,如是者其血氣有餘,肌肉堅實而緻密,則壽有百歲矣。
帝曰:願聞五官。岐伯曰:鼻者,肺之官也;目者,肝之官也;口唇者,脾之官也:舌者,心之官也:耳者,腎之官也,以候五臟。故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眥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
此言五官為五臟之竅,故五臟病則有各證各色現於外,而可驗也。其或目不明,耳不聰,鼻不利,口不欲食,舌不知味者,亦可知其病發於何臟,而審其所因以治之也。
五官不辨,闕庭不張,小其明堂,蕃蔽不見,又埤其牆,牆下無基,垂角去外,如是者,雖平常殆,況加疾哉!
五官不辨者,歪斜平塌也。闕庭不張,以致垂角去外者,總言面部窄狹,而下亭又尖削短促而無基址,如是則薄劣而不壽之相。平時已常危殆,何況加疾乎!以上論壽夭之格局也。於中又當分骨勝肉者壽,肉勝骨者夭。故有面大而色白者夭,肉勝也;面小而色蒼者壽,骨勝也。
白話文:
五官是五臟對外觀察的窗口。脈象從手腕的氣口顯現,氣色則顯現在鼻子的明堂部位。五種不同的氣色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出現,並且各自對應著五臟的狀況。當經絡的氣進入臟腑時,必須要從內部進行治療。
五官是五臟對外開竅的地方,所以通過觀察五官的外在表現,可以了解內在臟腑的情況。氣血在經絡中運行,會顯現在兩手氣口的脈象上,而氣色的精華則顯現在鼻子的明堂部位。明堂就是指鼻子。五臟具有五行的屬性,與天地五時的氣候變化相呼應,因此會有五種不同的顏色隨著四季更迭而出現。這些顏色各自對應著不同的臟腑,例如肝屬木,春季旺盛,顏色為青色;心屬火,夏季旺盛,顏色為紅色;脾屬土,在長夏(農曆六月)旺盛,顏色為黃色;肺屬金,秋季旺盛,顏色為白色;腎屬水,冬季旺盛,顏色為黑色。如果經絡的病邪深入到臟腑,就必須從內部進行治療,因為臟腑是根本,經絡是末梢。
黃帝問道:難道只有鼻子的明堂才能決定氣色嗎?岐伯回答說:當五種顏色都能分辨清楚時,眉間的闕庭一定會舒展開來,然後鼻子的明堂才能顯現。明堂要寬廣,兩頰和耳門要有遮蔽,像房屋有牆壁和高大的地基一樣。鼻子的形狀要方正且地基高聳,向下延伸,這樣的氣色才能正常。如果臉部平坦寬廣,這樣的人可以活到百歲。這樣的人,氣血充足,肌肉堅實。
這段經文的《五色篇》說:明堂指的是鼻子,闕指的是眉毛之間,庭指的是臉部,也就是整個頭面。蕃指的是兩頰,蔽指的是耳門。這些部位最好是方正且寬大,距離十步之外都能看得很清楚,這樣的人一定可以活到百歲。如果明堂的骨骼高聳且平直,五臟就會在中央安好,六腑會在兩側協助。頭面部在眉間之上,王宮則在下巴的末端。五臟安穩在胸腔中,氣色純正,不會出現病色,明堂看起來潤澤而清亮。這裡說明了臟腑在頭面部的對應部位,詳細內容會在接下來的《五色篇》中說明。
額頭必須開闊,明堂必須寬廣,臉頰和耳門有如牆壁般方正,可以保護外面,下巴的地基要高聳而下垂,位於面部之外,比中庭還要寬大。如果氣色充潤正常,臉部平坦寬廣,這樣的人氣血就充足,肌肉堅實緻密,可以活到百歲。
黃帝問:我想知道五官的作用。岐伯回答說:鼻子是肺的官竅;眼睛是肝的官竅;口唇是脾的官竅;舌頭是心的官竅;耳朵是腎的官竅,這些都是用來觀察五臟情況的。所以,肺有病的人,呼吸急促,鼻孔張大;肝有病的人,眼角發青;脾有病的人,嘴唇發黃;心有病的人,舌頭會捲縮變短,顴骨發紅;腎有病的人,顴骨和臉色會發黑。
這裡說明五官是五臟的孔竅,所以五臟有病時,就會有不同的症狀和氣色表現在外面,可以藉此判斷病情。如果眼睛看不清,耳朵聽不清,鼻子不通暢,嘴巴不想吃東西,舌頭沒有味覺,也可以藉此判斷疾病出在哪个脏腑,然後找到病因加以治療。
如果五官歪斜不端正,眉間不開闊,明堂狹小,兩頰耳門沒有遮蔽,又像牆壁不穩固,牆下沒有地基,地基又向外傾斜,這樣的人,即使平時也處在危險的狀態,更何況是生病呢!
五官不端正,指的是五官歪斜塌陷。眉間不開闊,以至於地基向外傾斜,總的來說是指臉部狹窄,下庭尖削短促而沒有地基,這樣就屬於薄弱短命的相貌。平時就已經危險,何況是生病的時候呢!以上討論的是壽命長短的格局。其中還要區分骨骼強壯而肌肉少的人長壽,肌肉發達而骨骼弱的人短命。所以,臉大而氣色蒼白的人會短命,這是肌肉勝過骨骼的表現;臉小而氣色發黑的人會長壽,這是骨骼勝過肌肉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