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五臟移寒

(癰腫少氣、癰腫筋攣、狂、膈中、肺消、湧水)

白話文:

(癰腫導致氣虛、癰腫引起筋肉抽搐、精神失常、胸膈不適、肺部消耗性疾病、水腫)

《素問·氣厥論》帝曰:五臟六腑,寒熱相移者何?岐伯曰:腎移寒於脾,癰腫少氣;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;肝移寒於心,狂膈中;心移寒於肺,肺消,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;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五臟六腑,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如何呢?

岐伯回答:腎臟將寒氣轉移到脾臟,會引起癰腫和氣短;脾臟將寒氣轉移到肝臟,會引起癰腫和筋脈攣縮;肝臟將寒氣轉移到心臟,會導致狂躁和膈膜疼痛;心臟將寒氣轉移到肺臟,會導致肺部消瘦,肺部消瘦者,喝水一斗,小便兩鬥,無法治癒;肺臟將寒氣轉移到腎臟,會導致腹水,按壓腹部不緊實,水氣停留在大腸裡,快走時腹部會發出咕嚕聲,就像裝滿水的袋子晃動那樣。

此明外感寒熱之邪,流傳臟腑,各有病變也。如腎受寒邪而移於脾,脾位於腹,寒則陽氣不化,而腹滿壅腫,少氣無力也;脾移寒於肝,又兼筋攣,以肝主筋,因寒而拘急也。此二者,皆由其所勝傳來,則肝脾之本氣不足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中醫古文說明瞭因為外感風寒或暑熱之邪,流傳到臟腑,導致不同的疾病變化。例如:

  • 腎臟受到寒邪侵襲,轉移到脾臟,會導致脾臟陽氣無法運化,引起腹部脹滿、氣短無力等症狀。
  • 脾臟把寒邪轉移到肝臟,還會伴隨肌肉痙攣,因為肝臟主宰筋脈,寒邪會造成筋脈拘縮。

這兩種情況都是由受邪的臟腑傳給其他臟腑所引起,由此可知,受邪的臟腑本身氣血不足。

若肝移寒於心,心火本從木生,乃以寒邪移之,火為寒激而發狂,如陽被陰遏,發而為雷也,心陽不舒,中脘膈而不通也;心移寒於肺,是傳其所勝,肺金寒,無陽氣以化津上升,故消渴,下元無火,津液反從下溜,故飲一溲二,此火土俱敗,水冷金寒,故死也;如肺氣未敗,而金本生水者,因之移寒於腎,腎為寒水之臟,又加寒邪,則下焦陽氣無力宣化,大腸水蓄不行,水在腸中,故按腹不堅,疾行鼓動,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,名湧水,湧即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臟寒氣轉移到心臟,心臟的火氣本來來自肝木,現在被寒邪轉移過來,心火受到寒氣刺激而發作,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蔽,會發出雷鳴一樣,心陽不暢通,中焦(胃、脾胃)就會不通;

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臟,這是因為肺臟被心臟克製,肺金屬性寒,沒有陽氣來化津液上升,所以會口渴,下焦(腎、膀胱)沒有火氣,津液反而從下面流失,所以喝一杯水撒兩次尿,這是火土都衰敗,水寒金寒的緣故,所以會死;

如果肺氣還沒衰敗,而金屬性本來生水,寒氣就會轉移到腎臟,腎臟是寒水之臟,再受到寒邪,那麼下焦的陽氣就會失去宣化功能,大腸的水分滯留而不能排出,水滯留在腸中,所以按壓腹部不堅實,快速行走時會發出咕嚕嚕的聲音,就像囊袋裡裝著水一樣,叫做湧水,湧就是壅塞的意思。

2. 五臟移熱

(驚衄、死證、膈消、柔痓、腸澼)

白話文:

(驚嚇引起的鼻出血、死亡的徵兆、食道疾病、柔性的痙攣、腸炎)
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;肝移熱於心,則死;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;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;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脾臟的熱氣傳到肝臟,就會引起驚嚇和流鼻血;肝臟的熱氣傳到心臟,就會導致死亡;心臟的熱氣傳到肺臟,會造成膈肌消瘦;肺臟的熱氣傳到腎臟,會引起肢體無力;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,就會導致虛弱、腸道出血,最終無法醫治。

脾熱傳所不勝,其肝虛可知,邪熱傷之,氣血沸亂,則為驚為衄;或又順傳於心,心本屬火,又加邪火,則心神昏亂而死;若心不受邪,移熱於肺,而傳其所勝,則膈熱善於消水,以肺位於膈也,與前之肺消飲一溲二屬虛寒者,正相反也。仲景所論飲一溲一,亦屬虛寒,故用腎氣丸溫補之法治之,如前所云飲一溲二,則為死證矣。

白話文:

脾臟發熱無法控制,就會導致肝臟虛弱,邪氣、熱氣損傷肝臟,氣血混亂,就會出現驚厥、出血;或者邪氣繼續傳到心臟,心臟原本屬火,再加上邪火,就會導致神志昏迷而死亡;如果心臟未受邪氣影響,熱氣移到肺臟,並且傳遞到肺臟剋制它的器官,就會出現隔膜發熱、擅長消水,因為肺臟包圍着隔膜;這和前面提到的肺臟消水、一會兒小便、兩會兒小便屬於虛寒體質的情況正好相反。仲景論述的一會兒小便、兩會兒小便也屬於虛寒體質,所以用溫補腎氣的方法治療,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會兒小便、兩會兒小便,則是死亡的徵兆。

若肺移熱於腎,腎為水臟,邪熱乘之,則水沸外溢而為汗,筋脈反燥而強急為柔痓,痓同痙。仲景所論有汗名柔痙,無汗名剛痙,皆有虛實寒熱、外感內傷之異也。若腎移熱於脾,是傳所不勝,其脾虛可知,脾虛則生濕,遂致挾熱下利,而成腸澼,如近時所名休息痢者,其邪結而正敗,故死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肺部的熱氣轉移到腎臟,腎臟是水臟,體內的邪火侵犯它,就會導致水津沸騰而外溢成汗,筋脈也會變得乾燥而僵硬,導致抽筋,稱為柔痓,痓和痙攣的意思一樣。張仲景論述的柔痙有出汗的症狀,剛痙沒有出汗的症狀,這兩種情況都有虛實寒熱、外感內傷的不同證型。如果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脾臟,這是傳變的結果,說明脾臟虛弱,脾虛就會生濕,進而導致熱濕下注,形成腸澼,就像現在所稱的休息痢這種疾病一樣,邪氣結聚而正氣衰敗,所以難以治癒。

3. 六腑移熱

(癃、溺血、鬲腸、口糜、伏瘕、食亦、鼻淵、衄衊瞑目)

白話文:

(小便不通、尿血、腸胃阻塞、口腔潰瘍、腹部包塊、吞嚥困難、鼻竇炎、鼻出血、眼瞼下垂)

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;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;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為沉;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;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;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;傳為衄衊瞑目,故得之氣厥也。

白話文:

膀胱裡的熱氣移到了小腸,會導致小腸阻塞,上半身出現口瘡。

小腸裡的熱氣移到了大腸,會導致腹痛和腹瀉。

大腸裡的熱氣移到了胃,會導致經常吃東西但仍然消瘦,又稱為「胃氣上逆」。

胃裡的熱氣移到了膽,也稱為「胃氣上逆」。

膽裡的熱氣移到了腦,會導致鼻樑疼痛、鼻涕不止,鼻涕不止是濁涕不斷流出。

如果熱氣繼續傳遞,會導致鼻子出血、昏厥,這是因為氣息堵塞在身體裡造成的。

臟為陰,寒邪入之而不化,故有移寒之病。如其由經腑而傳臟者,其邪先已化熱也。腑為陽,寒邪入之,即化為熱,故有熱邪而無寒邪;其有寒者,是內傷之病,如生冷飲食傷胃之類,又如臟寒則腑冷之虛證也。《難經》曰:命門者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。胞脈在衝任間,上通心氣,下通膀胱,是胞者,為女子受孕、男子藏精之所。

白話文:

臟為陰性,寒邪進入會無法轉化,因此會有寒邪轉移至其他臟器的疾病。如果寒邪從經絡腑腑傳到臟器,那寒邪已經在傳播過程中轉化為熱邪。腑為陽性,寒邪進入會立刻轉化為熱邪,所以只有熱邪而沒有寒邪。如果有寒邪,那是內傷造成的疾病,例如生冷飲食傷胃或臟器寒冷引起的虛寒證狀。《難經》說:命門對男性來說是儲藏精氣的地方,對女性來說是繫住子宮的地方。子宮的經脈位於衝脈和任脈之間,上面通往心氣,下面通往下焦膀胱。子宮是女性懷孕受孕和男性儲藏精氣的地方。

胞中邪熱,多由欲火蘊釀,若移熱於膀胱,是內出外也,膀胱熱結氣分,則小便癃閉,熱傷血分,則溺血,閉則痛,名淋也;小腸為受盛之官,化水穀而分清濁,濁者下傳大腸,清者滲入膀胱,故膀胱亦能移熱於小腸,因而與大腸阻隔,而便不通利,濁既不下,熱蒸胃中水氣,上熏於口而糜爛,兼舌亦有腐蝕者,以舌為心之苗,小腸為心之腑也;小腸下接大腸,如移熱於大腸,則滓濁結聚不行而成虙瘕,虙,音義同伏,瘕者,假物結成形質,沉著難去,如宿積燥屎之類也;大腸經脈絡肺,肺胃相連,故大腸亦能移熱於胃,胃受邪熱而善食,熱爍肌肉而反瘦,以脾胃主肌肉也,此即中消之病,古名食亦也;胃移熱於膽,仍在中焦,故病不變,或兼口苦,是膽熱也;膽經之脈,上頭通腦,邪熱入腦,腦髓被灼,化為濁涕,下注不止,以其由腦而出,似有辛辣氣味觸動,涕即下注,名為辛頞鼻淵,頞音曷,兩目中間鼻柱之內,以在鼻之深處,而出涕腥臭,故名淵,久則傳為衄衊瞑目者,濁涕挾汙血而下,以氣逆眩暈,故瞑目,而得之氣厥者,其病為深重也。

白話文:

膀胱中鬱積了邪熱,大多是因為體內慾火旺盛,如果邪熱轉移到膀胱,就是內熱外移。膀胱中的熱邪結於氣分,會導致小便不通;熱邪傷及血分,就會出現血尿;小便不通,就會產生疼痛,稱為淋病。

小腸是負責接受和貯藏食物的器官,它將水液消化並分為清濁兩部分。濁液向下傳入大腸,清液則進入膀胱。因此,膀胱也可以將熱邪轉移到小腸,從而導致小腸和和大腸阻塞,大便不通。大便不通,熱氣蒸發胃中的水氣,上升到口中而產生口渴,同時舌頭上也會有腐爛的現象,因為舌頭是心的苗子,而小腸是心的子孫。

小腸與大腸相連,如果邪熱轉移到到大腸,就會導致大便結聚而不通,形成虙瘕。虙,讀音同「伏」,是指假物阻塞了形體,沉積難以去除,就像宿便或乾燥的糞便一樣。

大腸經脈與肺相連,肺與胃相互影響,因此大腸也可以將熱邪轉移到胃中。胃受到邪熱的影響就會產生飢餓感,熱邪耗損肌肉,導致身體消瘦,因為胃主導肌肉的滋養。這就是中消病,古稱食亦。

胃將熱邪轉移到脾中,脾屬中焦,所以脾的病症不會改變,或者還會伴有口苦,這是脾熱的表現。脾經的脈絡上通大腦,邪熱進入大腦,在大腦中受到阻滯,化為口渴,下注到鼻中,因為它是由大腦流出來,所以會出現辛辣氣味,鼻中下注,稱為辛頞鼻頞。頞讀音同「惡」,兩眼伴有鼻柱內腫脹,因為鼻柱位於鼻子的深處,流出惡臭的液體,所以稱為頞。時間久了就會傳變為眼部結膜潰爛,眼內充滿血水,這可能是因為氣逆所致,所以會影響眼睛。如果是氣逆所導致的,這種病症就比較嚴重。

4. 勝負傳變

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帝曰:百病之始生,必起於燥濕、寒暑、風雨、陰陽、喜怒、飲食、居處,氣合而有形,得藏而有名。多以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,何也?岐伯曰:四時之氣其然。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是氣之常也,人亦應之。以一日分為四時,朝則為春,日中為夏,日入為秋,夜半為冬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所有疾病的最初發生,必定是由於燥濕、寒暑、風雨、陰陽、喜怒、飲食、居所等因素。這些因素結合而形成有形的病根,得到藏匿就有了疾病名稱。為什麼疾病常常在早上發現,白天加重,晚上最嚴重呢?
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一天中的四時之氣造成的。春天生長,夏天生長,秋天收穫,冬天收藏,這是氣的自然規律,人體也與此相應。如果將一天分成四時,早上是春天,中午是夏天,傍晚是秋天,半夜是冬天。

朝則人氣始生,病氣衰,故旦慧;日中人氣長,長則勝邪,故安;夕則人氣始衰,邪氣始生,故加;夜半人氣入臟,邪氣獨居於身,故甚也。

白話文:

早晨人體氣血開始生長,病氣開始衰退,所以早上精神好;中午人體氣血旺盛,勝過邪氣,所以感到舒服;傍晚人體氣血開始衰退,邪氣開始生長,所以狀態較差;半夜人體氣血都回歸內臟,只有邪氣留在體內,所以病情加重。

百病莫不由外感六氣、內傷七情而起,邪與正氣相角相合而有病形,邪得藏處而立病名。多以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者,良以一日一夜十二時,人身元氣升降出入,合乎一歲十二月之氣化,故人身氣旺之時,則邪負正勝而病輕安;氣衰之時,則邪勝正負而病加甚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疾病,都是由外界的六種病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在的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所引起的。病邪和身體的正氣相互作用,就會產生疾病的症狀。病邪找到藏身的地方,就會形成具體的病名。許多疾病在早上比較輕微,日間較好,晚上加重,夜晚更嚴重,那是因為一天一夜的十二個時辰,人體內的氣血運行和變化,就好像一年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一樣。當人體氣血旺盛時,邪氣被正氣壓制,病情就較輕微;當氣血衰弱時,邪氣就會壓制正氣,病情就會加重。

帝曰:其時有反者,何也?岐伯曰:是不應四時之氣,臟獨主其病者,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,以氣所勝時者起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順天之時,而病可與期。順者為工,逆者為粗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有些疾病會在特定時間復發,這是為什麼?
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身體臟腑沒有順應四季氣候變化,導致臟腑獨自承擔了疾病,一定要在臟腑應勝時節加重,在應敗時節發作。

黃帝問:這種病該如何治療?

岐伯回答:遵循自然規律,就能使疾病自然癒合。順應自然者,醫術高明,違背自然者,醫術粗疏。

此言病有旦重夜輕,與上條所云相反者,因其不應四時之氣候,而五臟自主其病也。蓋人身元氣流行,無不應天時之氣候,而有不應者,其臟氣先有偏傾乖逆之病以為主也。故遇臟氣不勝時氣之時則病甚,如肝木病遇庚申辛酉,金剋木,其病甚也;遇臟氣所勝之時則病起,如遇甲寅乙卯,木氣勝,其病起也。余可例推矣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有的疾病白天加重,晚上減輕,與前面所說的相反,這是因為疾病不適應四季的氣候,而五臟自身控制著這種疾病。因為人體的生命力運行,無不應和天時的氣候,如果不應和,就說明臟氣先有偏斜或失衡的病症為基礎。所以當臟氣不勝時氣的時候,疾病就會加重;例如肝木有病,遇到庚申辛酉日,金克木,其病就會加重;而當臟氣勝於時氣的時候,疾病就會緩解;例如遇到甲寅乙卯日,木氣旺盛,其病就會緩解。其他的情況可以類推。

故治之必當順天時氣化之理,隨宜補瀉而調之。其病之能愈不愈,可與定期也。知順天時之理者為良工,逆者為粗工矣。

白話文:

所以治療時,一定要遵循天時氣化的道理,根據情況來補瀉調整。疾病能否治癒,從這一點可以斷定。懂得順應天時道理的人是好醫生,違背天時道理的人只能算是庸醫。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帝曰:風者百病之長也。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,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;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;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,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;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,腹中熱,煩心,出黃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可浴;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;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,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;弗治,滿十日,法當死。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法當三歲死,此病之次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風寒是所有疾病的源頭。現在,風寒入侵人體,會讓人毛孔直豎,皮膚發熱。此時,可以出汗發病,或者出現痹痛、腫脹等症狀。此時,可以用熱水敷、針灸或火療等方法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侵入肺部,稱為「肺痹」,出現咳嗽、氣短等症狀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從肺部傳輸到肝臟,稱為「肝痹」,出現脅痛、嘔吐等症狀。此時,可以用按摩或針刺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從肝臟傳輸到脾臟,稱為「脾風」,出現腹瀉、腹中發熱、煩躁、大便發黃等症狀。此時,可以用按摩、藥物或沐浴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從脾臟傳輸到腎臟,稱為「疝瘕」,出現小腹疼痛、膿液發白等症狀。此時,可以用按摩或藥物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從腎臟傳輸到心臟,導致經脈相連而疼痛,稱為「瘛」。此時,可以用針灸或藥物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滿十天就會死亡。腎臟還會把病邪傳輸到心臟,然後心臟再把病邪傳回肺部,導致寒熱交替發作。這種病症通常會在三年後死亡。這就是疾病的傳變順序。

風由陽氣所化,性動而走泄,凡諸邪傷人,必由於風,故為百病之長,又曰善行而數變也。風寒初傷皮毛而弗治,以致漸入漸深而傳肺,以成肺痹,發咳,上氣;傳肝,成肝痹,脅痛,出食,以肝脈行脅入胃,胃氣逆而食反出也;傳脾,成脾風,發癉,以脾為濕土,癉者,濕鬱成熱也,邪熱蘊結,腹熱煩心,便出黃穢,以心脾氣通,邪熱由小腸而出也;傳腎,成疝瘕,仍連於肝,故少腹冤熱而痛,冤者,呻吟難忍也,小便出白,如淋濁之類,由腎不能藏精也;傳心,而筋脈相引,緊急抽搐成瘛,以心主血脈也。其邪皆傳於所勝,為賊邪,而又傳遍五臟,弗急治之,而再延十日,則死。

白話文:

風氣是由陽氣轉化而來,性質動盪而會流失。所有邪氣侵犯人體,必定是由於風氣所致,因此被稱為「百病之首」,又說風氣變化多端。

風寒初期傷害皮毛,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逐漸深入體內,傳入肺部,形成肺痹,出現咳嗽、氣喘;傳入肝臟,形成肝痹,出現脅痛、嘔吐,因為肝臟經脈通過脅部進入胃部,胃氣逆行,食物就會吐出來;傳入脾臟,形成脾風,出現癉病,因為脾臟是濕土,癉病是濕氣鬱結化熱所致;邪熱蘊結在體內,會導致腹部發熱、煩躁不安,大便排出黃色穢物,因為心臟和脾臟氣機相通,邪熱從小腸排出;傳入腎臟,形成疝氣或腫塊,仍然與肝臟相連,因此小腹疼痛灼熱,冤是指呻吟難忍,小便排出白色混濁物,類似淋病,是由於腎臟無法藏精所致;傳入心臟,導致筋脈相引,緊急抽搐而形成瘛病,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脈。

邪氣都會傳入其所勝之臟腑,成為賊邪,而且遍佈五臟六腑。如果不緊急治療,再拖延十天,就會死亡。

若腎邪傳心,而心氣強,復傳於肺,肺主皮毛,其邪出於營衛,則發寒熱,然其久傳之邪,與氣血膠結,如油入面,不能解除,拖延三年,元氣敗竭則死。此病邪相傳之次第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臟的病邪傳到心臟,而心臟氣血旺盛,邪氣又傳到肺臟。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,邪氣便會出現在營衛之間,導致發燒和發冷。但是,長期傳染的邪氣會和氣血凝結在一起,就像油滲入麵粉中,無法去除。拖延三年,身體元氣耗盡,就會死亡。這就是病邪傳染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