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10)

1. 色脈辨病

帝曰: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余之所知也。岐伯曰:治之極於一。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
帝以色脈雖為綱要,意猶未明至極之道,故岐伯曰極於一,一者,一貫之道也。欲明一貫之道,在審其所因而得之。因由情生,故必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蓋要靜密委婉,多方曉喻,方能得其真情,故經曰: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良以人之起居服食,莫非嗜欲好惡之情,百病皆因之而生。

故知其情之所鍾,即知其病之所因,既知其因,以從其貪生之意,而開導之,警戒之,使其有懼死之意,則情欲淡而心神安,心安則氣順,然後合其色脈之逆從、病之標本,分先後而調治之,方能奏效。若不先安其神,藥亦無功。故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是神之一字,即一貫之道所在也。

此色脈為四診綱要,而神之一字,為要中之要也。

白話文:

色脈辨病

黃帝認為,辨病要掌握色脈,這是他所了解的。岐伯說,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「一」。黃帝問:「什麼是一?」岐伯回答:「一,就是找到病因。」黃帝又問:「怎麼做?」岐伯說:「關好門窗,專注地詢問病人,從病人意願出發,了解病情。能抓住病人心理狀態的,就能治好病;抓不住的,就會治不好。」

黃帝認為,雖然色脈是診斷的綱要,但仍未明白其中的精髓,因此岐伯才說最高境界在於「一」,「一」就是貫通的道理。要明白這個道理,必須審察病因。病因來自於情志,所以必須關好門窗,專注地詢問病人,反覆探究其情志,目的是要營造一個安靜私密、溫和委婉的氛圍,多方開導,才能得到病人的真實情況。所以經書上說:「診斷可以做到十全十美,但不能忽略人情。」因為人的起居飲食,都與個人的喜好厭惡有關,百病都由此而生。

因此,了解病人情志的重點,就能知道疾病的病因;知道了病因,就要順應病人求生的意願,加以開導和警戒,使其產生對死亡的畏懼感,這樣情慾就會淡薄,心神就會安定;心神安定,氣血就會順暢,然後再根據色脈的異常與否,以及疾病的標本虛實、先後順序來進行治療,才能收到效果。如果不能先安撫病人的心神,即使用藥也無效。所以說,能抓住病人心理狀態的,就能治好病;抓不住的,就會治不好。「神」這個字,就是貫通之道的關鍵所在。

色脈是四診的綱要,而「神」才是綱要中的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