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9)
卷四上 (9)
1. 色脈辨病
皮肉氣血筋骨,軀體淺深之部位,而根於五臟也。兩眉間闕庭肺之部,肺主氣而屬皮毛,邪淺在皮毛氣分,而色薄澤也;唇為肌肉之本,脾主肌肉,故色現於唇,病在肌肉也;心主血脈,營行脈中,濡者,滯也,脈來澀滯,知其病在營中氣血也;目為肝之官,肝開竅於目而主筋,故色現於目,知病在筋也,耳為腎之官,腎開竅於耳而主骨,腎虧而精氣不能滋榮,則耳焦枯,如受塵垢,知其病在骨也。
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岐伯曰: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,四時八風,六合不離其常,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
此言臨證以察色切脈為綱要,而上帝所貴,先師所傳,使人專理其事,而通造化之神明。必以色脈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生克,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化,四方四隅八風所從來之邪正虛實,以辨其病由。良以六合之內,無非陰陽五行之氣,流行生化,而不離其常者也。必通其常理,方能識其變化,以觀其妙道,以知其綱要,而生死吉凶,朗然可辨,故欲知其要者,則色脈是矣。
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。
此重言以申明之也。本經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是故色者,由陽氣之光華,彰顯於外,如天之有日光,故色以應日也。脈為血之府,氣陽而血陰,日陽而月陰,故脈以應月也。是日月為天地陰陽之徵象,而色脈為人身陰陽之徵象,是天人合一之理也。
故必常求陰陽之要道,則為臨證之綱要也。夫色脈之相應,隨四時氣化而變,如春主木,色青而脈弦;夏主火,色赤而脈鉤;秋主金,色白而脈毛;冬主水,色黑而脈石;土旺四季,而主令長夏未月,色黃而脈緩,又名代。此合於時序氣化為吉也,或與時令相反,或五行相剋為凶也。
故上帝所貴,以其合乎造化之神明也,合乎造化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久長而不替,上帝之意如此,故命之曰仁聖之王也。
帝曰:願聞要道。岐伯曰,治之極要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逆從倒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
治病之要道,無過色脈為要極也。無失色脈氣化生克之理,而用之不惑於心,治病之大法規則,無過於此。若不明其理,惑亂無主,則其逆其從,昧而不辨,必至倒行其治法,而標本先後不得其當,如此者亡其神而失其國矣。國喻身也,神主一身,君主一國,雙舉以明其理也。善治者能去其故疾,而就其新生之氣血而培養之,非但愈疾,雖真人修煉之道可得也。
白話文:
色脈辨病
人體的皮膚、肌肉、氣血、筋骨,從淺層到深層的部位,都根植於五臟。兩眉之間的闕庭是肺的部位,肺主氣且與皮毛相關,邪氣淺表在皮毛氣分,則面色呈現薄弱無光澤;嘴唇是肌肉的根本,脾主肌肉,所以嘴唇的顏色能反映肌肉的病症;心主血脈,血液運行於脈中,血液運行遲滯,脈象澀滯,就知道病在營氣血中;眼睛是肝的官竅,肝開竅於目且主筋,所以眼睛的顏色能反映筋的病症;耳朵是腎的官竅,腎開竅於耳且主骨,腎虛則精氣不能滋養,耳朵就會乾燥枯萎,像沾染了塵垢一樣,就知道病在骨骼。
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中,岐伯說:觀察面色和脈象,是上天所看重的,也是先師所傳授的。上古時期的醫生善於觀察面色和脈象,從而通曉天地運行之理。他們將面色和脈象與金木水火土五行、四季八風、天地六合的運行規律結合起來,觀察其變化,從而掌握其精要。想要了解疾病的精要,就要從面色和脈象入手。
這段話說明臨證診斷時,觀察面色和脈象是診斷的綱要,這是上天所看重,先師所傳授的,使人專精於此,從而通曉造化之神奇。必須將面色和脈象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制化,春夏秋冬四時的氣候變化,四方八風的邪氣正氣虛實結合起來,辨別疾病的病因。因為六合之內,無非陰陽五行之氣的運行生化,而不離其常理。必須通曉其常理,才能認識其變化,觀察其神奇之道,了解其綱要,則生死吉凶就能清楚地辨別出來,所以想要了解其精要,就要從面色和脈象入手。
面色反映陽氣,脈象反映陰氣,常尋求陰陽的精要,就能掌握疾病的精要。面色的變化,與四時之脈相應,這是上天所看重的,與天地運行之理相合,所以能遠離死亡而趨向生存,生命之道得以延續,稱之為聖王。
這再次強調說明。本經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,失去了它,就會折損壽命而不得彰顯。所以面色是由陽氣的光華外顯,如同天上有日光一樣,故面色應日;脈象是血液的府藏,氣屬陽而血屬陰,日屬陽而月屬陰,故脈象應月。日月是天地陰陽的徵象,而面色脈象是人體陰陽的徵象,這是天人合一之理。
所以,必須經常探求陰陽的精要之道,這就是臨證診斷的綱要。面色脈象的相互應,隨著四時氣化而變化,如春天屬木,面色青而脈弦;夏天屬火,面色赤而脈鉤;秋天屬金,面色白而脈毛;冬天屬水,面色黑而脈石;土旺於四季,而主令長夏未月,面色黃而脈緩,又名代脈。這與時序氣化相合則吉利,或與時令相反,或五行相剋則凶險。
所以上天所看重的是它符合造化之神奇,符合造化,所以能遠離死亡而趨向生存,生命之道得以延續而不衰竭,上天的意圖如此,所以稱之為仁聖之王。
皇帝說:希望聽到診斷疾病的精要。岐伯說:治療疾病的極端重要之處,在於不失察面色和脈象,運用它而不迷惑,這是治療疾病的大法則。如果反其道而行,治法顛倒,標本失治,就會喪失神氣而失敗。去除舊疾,養成新氣血,就能獲得長生。
治療疾病的要道,沒有超過觀察面色和脈象的。不失察面色脈象的氣化生克之理,而運用它而不迷惑於心,治療疾病的大法則,沒有超過這個。如果不明其理,迷惑而無主見,就會治法顛倒,而標本先後失當,這樣就會喪失神氣而失敗。國比喻人體,神主一身,君主一國,雙舉以明其理。善於治療的人能去除舊疾,而培養新生之氣血,不僅能治癒疾病,即使是真人修煉之道也能得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