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12)
卷七 (12)
1. 痿證之因
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肺者,臟之長也,為心之蓋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;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,故《本病》曰: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;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,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也;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,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;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,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痿躄生病的原因是什麼?
岐伯回答:肺是臟器之長,是心臟的蓋子。如果有所喪失或不能得到所需,就會導致肺鳴。肺鳴就會引起肺熱,肺葉焦枯,所以說五臟都可能因為肺熱肺葉焦枯而導致痿躄。過於悲傷哀痛,就會導致胞絡斷裂,胞絡斷了就會導致陽氣在體內亂竄,發作的時候就會心下崩裂,經常尿血。因此《本病》中說:大經脈空虛,就會導致肌肉痹痛,傳變為脈痿。思想太多,所願不能達成,意淫過度,房事過度,宗筋就會鬆弛無力,導致筋痿,還有白淫。因此《下經》中說:筋痿,是源於肝臟,是由於內熱。漸漸受濕,常接觸水,如果受到約束,居住的地方潮濕,肌肉浸濕,就會痹而不仁,導致肉痿。因此《下經》中說:肉痿,是得了濕症。長途跋涉勞累,又遇到大熱而口渴,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襲,內襲就會把熱氣停留在腎臟,腎臟是水臟,現在水不能勝過火,所以骨頭乾枯,骨髓虛損,因此身體不能支撐,導致骨痿。因此《下經》中說:骨痿,是源於大熱。
此明痿病之因也。肺為心之蓋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懊憹而心火熾動,久則灼肺,肺鳴而熱,以至葉焦,發為痿躄也;悲哀太甚,則傷心胞絡,胞絡之脈氣阻絕不通,則陽氣內動沖逆,心下如崩,以動血而數溲血,血去則經脈空虛,無以滋養肌肉而發肌痹,痹者,麻木也,久則傳為脈痿矣;思想意淫,入房太甚,皆欲火耗精,陽氣變成邪熱,以致宗筋弛縱而成筋痿,白淫者,淋濁帶下之類,以邪熱熾盛,精不藏腎也,肝主筋,故筋痿生於肝,使內損其精也;脾為濕土而主肌肉,故傷濕則肌肉不仁而成肉痿,上文言脾氣熱,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,大抵脾主肌肉,不拘熱濕所傷,皆使肌肉不仁,乃名肉痿也;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者,此因過勞動火,以傷陰液,其陽和之氣內伐,而化為邪熱,熱舍於腎,更耗其精,以至骨枯髓虛,兩足軟弱,不任其身,而成骨痿也。
白話文:
以上是痿病發生的原因。肺是心的保護者,如果有所失去或需求未能得到滿足,就會悶悶不樂,導致心火旺盛,時間久了灼傷肺部,使得肺部「鳴叫」並且產生熱氣,以致肺葉焦黃,最後引發痿痺。悲傷過度會損傷心臟和心包,心包中的脈氣阻塞不通,陽氣就會在體內亂動,造成心窩像要崩裂般疼痛,進而影響血液流動,小便中帶血,血液流失後經脈空虛,無法滋養肌肉,就會產生肌肉麻痹。麻痹,也就是麻木的感覺,久了就會演變成脈絡痿縮。過度用腦,沉迷於性事,都會消耗精氣,陽氣轉化為邪熱,導致韌帶鬆弛而形成筋痿。白淫屬於淋濁帶下之類的病症,是因為邪熱過盛,精氣無法儲存在腎臟。肝臟主管筋,所以筋痿與肝臟有關,是肝臟內部精氣受損所致。脾臟是濕土,主管肌肉,因此濕氣侵襲就會使肌肉失去知覺而產生肉痿。前面提到脾氣熱,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,肌肉失去知覺,最後發展為肉痿。總的來說,脾臟主管肌肉,不論是受到熱或濕所傷,都會使肌肉失去知覺,稱為肉痿。長途跋涉、勞累過度,又遇到炎熱的天氣導致口渴,這是因為過度勞動火氣旺盛,損傷了陰液,體內的陽氣便會反過來攻擊身體,轉化為邪熱。邪熱聚集在腎臟,進一步消耗精氣,導致骨骼枯萎,骨髓虛弱,雙腳軟弱無力,支撐不起身體,於是形成骨痿。
2. 分辨形色
帝曰:何以別之?岐伯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;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;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;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;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如何區別不同臟腑的熱症?
岐伯回答:
- 肺熱者,面色發白,毛髮枯槁。
- 心熱者,面色潮紅,脈絡充盈外溢。
- 肝熱者,面色發青,指甲乾燥枯萎。
- 脾熱者,面色發黃,腹部肌肉蠕動。
- 腎熱者,面色發黑,牙齒乾燥鬆動。
肺色白而主皮毛,故熱灼則毛敗;心色赤而主血脈,血藏於絡,熱動其血,故絡脈浮溢,甚或如上文之溲血也;肝色蒼而主筋,爪為筋之餘,熱盛液干,故爪枯也;脾色黃而主肉,熱極生風,風動則肉蠕動,俗所云肉跳也;腎色黑而主骨,齒為骨之餘,熱灼精耗,則骨枯而齒亦槁矣。
白話文:
肺是白色的,負責掌管皮膚和毛髮,所以熱氣灼傷肺部就會導致毛髮受損。心臟是紅色的,負責掌管血液和血管,血液藏在血管中,熱氣會使血液流動加快,所以血管會浮腫溢出,嚴重的話就會像上面提到的血尿一樣。肝臟是青色的,負責掌管筋脈,指甲是筋脈的延伸,熱氣盛行導致體液乾燥,所以指甲會枯萎。脾臟是黃色的,負責掌管肌肉,熱氣極盛就會生風,風會使肌肉蠕動,這就是俗稱的「肉跳」。腎臟是黑色的,負責掌管骨骼,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熱氣灼傷腎臟會消耗精氣,導致骨骼枯萎,牙齒也會乾燥。
3. 治法
帝曰: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,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談到治療痿症,為什麼只選擇陽明經?岐伯回答: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主要滋潤宗筋,宗筋負責束縛骨骼和潤滑關節。衝脈是經脈之海,主要輸布津液到各個部位,與陽明經會合於宗筋。陰陽經脈會合於宗筋,集中於氣海,而陽明經為其統領,它們都屬於帶脈,並且絡於督脈,所以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,帶脈不收引,因此發生足部痿症而不能使用。
陽明胃中水穀精氣,充養一身,故為臟腑之海,而濡潤宗筋。衝脈為經脈之海,而血盛以滲灌溪谷者。凡經脈骨節交會罅隙,皆如溪谷,而血液由之滲灌以濡潤也。衝脈與陽明之氣合於宗筋,陽明為陽,衝脈為陰,以其為海,故總一身陰陽之氣,會合於宗筋,又統宗筋之氣,會於氣街,氣街在臍下陽明經穴,故陽明為經脈之長也。
白話文:
脾胃消化產生的精氣,滋養著全身,因此被稱為臟腑之海,並濡潤著筋脈。衝脈是經絡之海,儲藏了大量的血液,用來灌溉身體各處。經絡和骨節交匯處的空隙,就像溪谷,而血液通過這些溪谷滲漏出來,潤澤著身體。衝脈與脾胃的氣合於筋脈,脾胃屬陽,衝脈屬陰,因為它們都是氣血之海,所以能匯聚全身的陰陽之氣,在筋脈中會合,再將筋脈之氣匯聚到氣街。氣街位於肚臍下方脾胃經絡的穴位上,因此脾胃經絡是經絡之首。
宗筋者,總一身之筋,所以主束骨而利機關,以此陰陽經氣總會之處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故二脈又約束一身之經脈,皆由陽明所滋養,故陽明虛則一身經脈失養,而宗筋弛緩,帶脈不能維引,故足痿不用,所以治痿者,獨取於陽明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。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,則病已矣。
白話文:
宗筋,是匯聚全身筋脈的總稱,主導著束縛骨骼、利於關節活動的功能。由於陰陽經脈的氣血會聚於此,所以宗筋與帶脈相屬,並與督脈相連。因此,帶脈和督脈又約束著全身經脈。這些經脈都由陽明經所滋養,所以如果陽明經虛弱,全身經脈就會失去滋養,進而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無法執行維繫收束的功能,因此足部痿弱無力。因此,治療痿症,必須以調理陽明經為主要原則。
滎俞為經氣流行出入之穴,陰陽各經皆有者。補滎通俞,言針法也,而用藥當參究上文取陽明之理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為善法也。筋、脈、骨、肉乃肝、心、腎、脾四臟所主,而四臟各隨其時以受旺氣,如春則肝受旺氣,夏則心受旺氣,冬則腎受旺氣,長夏未月則脾受旺氣,遇受旺氣之月,則病可已矣。如筋痿愈於春,脈痿愈於夏,肉痿愈於季夏,骨痿愈於冬也。
然此獨不及皮毛者,以肺熱葉焦,必傷筋脈,方成痿躄,若未傷筋脈骨肉,而止傷皮毛,則不成痿也。
白話文:
滎俞穴是經氣進出的穴位,陰陽經脈都有這個穴位。補滎治俞,是指針灸的方法,用藥則要參考上文陽明的取穴原理,調整虛實,調和逆順,纔是好方法。筋、脈、骨、肉是由肝、心、腎、脾四臟所主宰,而四臟各有其旺盛的時節,例如春天肝受旺氣,夏天心受旺氣,冬天腎受旺氣,長夏未月脾受旺氣。遇到受旺氣的月令,病情就能好轉。因此筋痿在春天痊癒得較快,脈痿在夏天痊癒得較快,肉痿在長夏季節痊癒得較快,骨痿在冬天痊癒得較快。
4. 偏枯肉苛
《靈樞·熱病篇》曰:偏枯,身偏不舉而痛,言不變,志不亂。病在分腠之間,巨針取之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熱病篇》記載:偏枯是指身體的一側不能抬起並伴有疼痛,言語不變,意識清楚。這種疾病位於身體的筋脈之間,可以用針灸治療,補充不足,瀉除有餘,這樣才能痊癒。
此由陰陽氣血偏傾,經絡流行失度,致邪襲一邊,而成半身不遂之病。言不變,志不亂,其內臟未傷。病在分肉腠理之間,當用補正瀉邪之法,以通經絡而調營衛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使陰陽氣血,皆歸於平,乃可復元也。
白話文:
這種半身不遂的疾病,是因為陰陽氣血失衡,導致經絡運行異常,邪氣侵襲一邊身體所致。患者言語清晰,神志正常,說明其內臟未受損害。病症位於筋肉腠理之間,應使用補正瀉邪的方法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,補充不足之處,祛除過剩的部分。這樣使陰陽氣血恢復平衡,才能使患者康復。
《素問·逆調論》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衣絮,猶尚苛也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營氣虛,衛氣實也。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營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,曰死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有的人身體瘦削,即使穿著很多衣服,仍然顯得瘦弱,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疾病?
岐伯回答:這是營氣虛弱而衛氣旺盛所導致的。營氣虛弱就會缺乏營養,衛氣虛弱就會缺乏防禦能力。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就會既缺乏營養又沒有防禦能力,身體就像只剩下一層皮。
人體的精神和肉體必須互相協調才能健康,如果兩者無法相容,就會導致死亡。
按《太陰陽明論》云:陽道實,陰道虛。是謂陰居內,其氣虛通,陽衛外,其氣堅實。太陰陽明,即脾胃也,為營衛之本,營衛為脾胃之標,故此言營氣虛者,本虛通也,衛氣實者,本堅實也。夫肌肉脾胃所主,而營衛居肌肉之中,營為陰而行脈中,衛為陽而行脈外,以充肌肉者也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太陰陽明論》所說:陽性的脈道充實,陰性的脈道虛弱。這是因為陰脈分佈在體內,它的氣息通暢,而陽脈保衛在外,它的氣息堅實。太陰和陽明,也就是脾和胃,是營氣和衛氣的根源,而營氣和衛氣則是脾和胃的外在表現。所以這裡所說的營氣虛弱,是因為脾胃本身就通暢;衛氣充實,是因為脾胃本身就堅實。肌肉是由脾和胃所主宰,而營氣和衛氣分佈在肌肉之中。營氣屬於陰,運行在脈中;衛氣屬於陽,運行在脈外,用來充實肌肉。
陰主濡之,陽主煦之,則肉必柔和而知痛癢也。今則不仁、不知痛癢,笨重不能運用,而肉形仍如故者,乃無陰陽之死氣充實於中,名曰肉苛也。故又申言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言營衛陰陽之氣皆空虛,止存無氣之死肉,則與心志不相融洽,故不仁且不用,而自不覺其有身者,此脾臟已絕,故曰死也。
白話文:
陰精滋潤身體,陽氣溫煦身體,這樣身體組織才會柔軟,有知覺。現在不仁慈、沒有痛癢感,笨重難以活動,但外形還和以前一樣,是因為沒有陰陽之氣充盈在身體裡,這就是所謂的「肉苛」。所以古代醫學又說,營氣不足就會不仁慈,衛氣不足就會沒辦法活動,說明營衛之氣(陰陽之氣)都非常虛弱,只剩沒有氣的血肉,不能和心志相融洽,因此既不仁慈又不移動,自己也不知道有身體,這是因為脾臟已經衰竭,所以說「死」了。
再按此病即肉痿證之深重者,痿證皆由傷臟而起,至於臟敗,則死不可治,其筋、脈、骨痿、痿躄等,亦必皆然,而察其現證,例此可知矣。
白話文:
這種病就是肌肉痿縮症的嚴重類型。所有肌肉萎縮都是因為內臟受損引起的。一旦內臟損壞,就會死亡而無法治癒。筋、脈、骨的萎縮和癱瘓也會隨之出現。觀察患者的現有症狀,就可以知道這是肌肉痿縮症的深重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