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11)
卷四上 (11)
1. 問證辨病
《靈樞·師傳篇》岐伯曰: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,臨病人問所便。帝曰:便病人奈何?岐伯曰:夫中熱消癉,則便寒;寒中之屬,則便熱;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熱;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寒;胃中寒,則腹脹;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;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;胃中熱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
帝曰:胃欲寒飲,腸欲熱飲,兩者相逆,便之奈何?且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驕恣縱欲,輕人而無能禁之,禁之則逆其志,順之則加其病,便之奈何?治之何先?岐伯曰:人之情,莫不惡死而樂生,告之以其敗,語之以其善,導之以其所便,開之以其所苦,雖有無道之人,惡有不聽者乎?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;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帝曰:便其相逆者奈何?岐伯曰:便此者,飲食衣服,亦欲適寒溫,寒無悽愴,暑無出汗,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,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
病人所便者,所欲所宜也。問其所欲,知其所病,以辨其所因,投其所宜而治之也。帝謂腸胃寒熱不同,貴人任性難禁,何以便之。岐伯言人之情,莫不惡死而樂生,告之以病之敗命而受苦,導之以善調而卻病可生,未有不聽者也。若夫寒熱兩礙之病,則當分其標本、緩急、先後而治之。
春夏陽氣升發,宜先治標,後治其本;秋冬陽氣收降,宜先治本,後治其標。蓋以受病之邪為本,所現病狀為標,故春夏治標則易愈,以其邪氣發露也;秋冬必先治其本者,以其邪氣伏藏也。調之之法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寒熱皆不可太過,太過則反病。凡飲食衣服,亦必使其寒溫相適,則其故有之元氣將持,不致為邪僻之氣所害也。
此與上節《素問》之言數問其情者,互相闡發也。
白話文:
[問證辨病]
岐伯說:「到了別的國家要了解當地的風俗,到了別人家要問清楚他們避諱的事,進到大廳要詢問禮節,看病時要問病人哪樣覺得舒服。」黃帝問:「要如何讓病人感覺舒服呢?」
岐伯說:「如果身體裡面熱到出現消渴症,那就會喜歡寒冷的感覺;如果身體裡面寒冷,那就會喜歡溫熱的感覺。胃裡面有熱,就會消化很快,讓人容易餓、心慌,肚臍以上的皮膚會發熱;腸子裡面有熱,就會拉出像粥一樣的黃色大便,肚臍以下的皮膚會發冷。胃裡面寒冷,肚子就會脹氣;腸子裡面寒冷,就會肚子咕嚕叫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。如果胃裡面寒冷,腸子裡面有熱,就會又脹氣又拉肚子;如果胃裡面有熱,腸子裡面寒冷,就會很快感到餓,小腹會疼痛脹氣。」
黃帝問:「如果胃想要喝冷的,腸子想要喝熱的,這兩者互相衝突,要怎麼辦?而且那些王公貴族,都是靠著血肉過活的統治者,他們驕傲放縱慾望,輕視別人,又沒人能阻止他們。阻止他們,就會違背他們的意志;順著他們,又會加重他們的病情,這樣該怎麼辦?要先治療哪個方面?」
岐伯說:「人的天性,沒有不害怕死亡而喜愛生存的。告訴他們病情會導致什麼樣的壞結果,告訴他們怎麼樣做對身體好,引導他們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情,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痛苦,即使是不講道理的人,也沒有不聽的吧?」
黃帝問:「那該怎麼治療?」岐伯說:「春夏的時候要先治療表面的症狀,然後再治療根本的原因;秋冬的時候要先治療根本的原因,然後再治療表面的症狀。」
黃帝問:「那對於寒熱互相衝突的情況,要怎麼辦?」岐伯說:「對於這種情況,飲食和穿衣也要注意適應寒溫變化。天氣寒冷時不要感到寒冷到發抖,天氣炎熱時不要出汗。飲食方面,食物太熱不要燙口,太冷不要冰冷。保持寒溫適中,這樣身體的氣才會穩定,才不會受到邪氣的侵擾。」
病人覺得舒服的事情,就是病人想要的和適合他的。詢問病人想要什麼,就能知道他得了什麼病,從而辨別出病因,然後用適合他的方法來治療。黃帝說腸胃寒熱不同,貴人又任性難以約束,該如何讓他們感到舒服呢?岐伯說,人的本性都是害怕死亡而喜歡生存,告訴他們生病會導致死亡和痛苦,引導他們通過好的調養來去除疾病,這樣就能夠活下去,沒有不聽的。至於寒熱交互影響的疾病,就應該區分標本、緩急、先後順序來治療。
春夏陽氣升發,應該先治療表面的症狀,然後再治療根本的原因;秋冬陽氣收斂下降,應該先治療根本的原因,然後再治療表面的症狀。通常,把導致疾病的邪氣看作是根本,把表現出來的症狀看作是表面。所以春夏治療表面的症狀容易痊癒,因為邪氣發散出來了;秋冬一定要先治療根本的原因,因為邪氣潛藏在體內。調養的方法是,寒冷的就用溫熱的藥來治療,發熱的就用寒涼的藥來治療,但寒熱都不能太過,太過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飲食和穿衣也要讓寒溫適中,這樣身體原有的元氣就能夠保持,才不會被邪氣所侵害。
這段話和上面《素問》中提到的要多次詢問病情,是互相闡發的。
2. 診尺膚辨病狀
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帝曰:余欲無視色持脈,獨調其尺,以言其病,從外知內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審其尺之緩急、小大、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視人之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
此不視色持脈,而獨診其尺膚之緩急、小大、滑澀,肉之堅脆,以定其病也。視人之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而起之狀,其頸脈動時咳者,頸脈,人迎胃脈也,水飲蓄於胃,肺氣逆不能降,故人迎脈動而時咳,按之手足,窅而不起,此外受風邪,而四肢腫,外風內水,故名風水膚脹也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曰:腎者,胃之關也。
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,聚水而生病也。又曰:勇而勞甚,則腎汗出,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元府,行於皮里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所謂元府者,汗空也。觀此,由腎虛下焦不利,而水蓄於胃,故頸脈動而時咳,又用力汗出,毛空開,而風邪客之,故名風水之病也。窅音杳,坎陷也。
尺膚滑,其淖澤者,風也;尺肉弱者,解㑊安臥,脫肉者,寒熱不治;尺膚滑而澤脂者,風也:尺膚澀者,風痹也;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泆飲也;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,其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;尺膚寒,其脈小者,泄,少氣;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寒熱也;尺膚先寒,久大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
此申明診尺膚以定其病也。淖澤者,滑而軟潤,此即風腫也;肉弱者,脾弱可知,故為解㑊,解㑊者,倦怠無力而安臥也,脫肉則土敗,而又有寒熱,陰陽乖舛,故死不可治;尺膚滑澤為風;其澀者風痹,氣血滯,故澀也;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邪內泆,津液不輸於皮毛,故反燥澀甚,此飲蓄於內,非腫脹也;尺膚熱甚,而脈盛躁,則為溫熱病也,其脈盛而滑者,氣血流動,故病邪將外出也;尺膚寒,其脈小者,中陽氣虛,故下泄少氣也,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初按浮部甚熱,重按則不熱,此外邪在衛,故表炬然,知其發寒熱者也;若先按寒,久按之而熱者,此營熱衛寒,亦發寒熱之病也。
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;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;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;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;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;掌中熱者,腹中熱;掌中寒者,腹中寒;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
馬玄臺注:人之手,自曲池以上為肘,自曲池以下為臂。肘在上,應腰以上,手臂在下,應腰以下。肘之前廉,即內廉也,據大體為在前,故以內廉為肘前,而主膺前,蓋肘之內廉與膺前,皆屬陰也;肘之後廉,即外廉也,據大體為在後,故以外廉為肘後,而主後之肩背,蓋肘之外廉與肩背,皆屬陽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「我想要不看臉色、不摸脈搏,單單只診察手腕尺部皮膚,就能說出病症,從外表推知內部,應該怎麼做呢?」
岐伯說:「仔細觀察尺部皮膚的鬆弛或緊繃、大小、滑潤或粗澀,以及肌肉的結實或鬆軟,就能確定疾病的狀況了。如果看到人的眼眶上方微微腫起,像剛睡醒的樣子,他的頸部脈搏跳動,而且時常咳嗽,按壓他的手腳上方,如果凹陷下去不能馬上恢復,那就是得了風水膚脹病。」
這就是不看臉色、不摸脈搏,單單診察尺部皮膚的鬆弛或緊繃、大小、滑潤或粗澀,以及肌肉的結實或鬆軟,來判斷疾病的方法。如果看到人的眼眶上方微微腫起,像剛睡醒的樣子,他的頸部脈搏跳動,而且時常咳嗽,所謂頸部脈搏,指的是人迎脈,是胃脈。這是因為水飲積存在胃中,肺氣逆行不能下降,所以人迎脈搏跳動而且時常咳嗽。按壓他的手腳,凹陷下去不能馬上恢復,這是外受風邪,導致四肢腫脹,外有風邪,內有水濕,所以稱為風水膚脹病。《素問‧水熱穴論》說:「腎臟,是胃的關門。」
關門不利,所以積聚水液而跟從它的同類。水液向上向下溢出到皮膚,就形成浮腫,積聚水液就會生病。又說:「過於勇猛又過度勞累,就會使腎汗排出,遇到風邪,內不能進入臟腑,外不能越出皮膚,停留在毛孔,在皮膚裡面運行,傳為浮腫病。這個病本源於腎臟,名稱叫做風水。」所謂的毛孔,就是汗孔。由此來看,是由於腎虛,下焦不利,導致水液積存在胃中,所以頸部脈搏跳動而且時常咳嗽。又因為用力勞動而出汗,毛孔張開,風邪侵入,所以稱之為風水病。「窅」字讀音同「杳」,是凹陷的意思。
尺部皮膚滑潤而且柔軟的,是風邪;尺部肌肉軟弱的,就會疲倦懶散想臥床休息;如果肌肉消瘦的,那是寒熱病,難以醫治。尺部皮膚滑潤且有光澤的,是風邪;尺部皮膚粗糙的,是風痹病。尺部皮膚粗糙如乾枯魚鱗的,是水液外洩的飲病。尺部皮膚很熱,而且脈搏強盛躁動的,是溫熱病。如果脈搏強盛而滑潤的,表示病邪即將要向外散出。尺部皮膚寒冷,而且脈搏細小的,是洩瀉,氣不足。尺部皮膚灼熱,先熱後冷的,是寒熱病。尺部皮膚先冷,過一陣子又發熱的,也是寒熱病。
這裡說明了透過診察尺部皮膚來確定疾病。皮膚柔軟而滑潤的,是風腫病;肌肉軟弱的,可以知道是脾虛弱,所以會疲倦懶散想臥床休息;肌肉消瘦的,表示脾土衰敗,又有寒熱病,陰陽失調,所以是死症,無法醫治。尺部皮膚滑潤有光澤的是風邪;粗糙的則是風痹病,是氣血阻滯所致。尺部皮膚粗糙如乾枯魚鱗的,是水邪內洩,津液無法輸佈到皮膚毛髮,所以反而乾燥粗澀,這是水飲積存在體內,並非腫脹。尺部皮膚很熱,而且脈搏強盛躁動的,就是溫熱病。如果脈搏強盛而且滑潤的,代表氣血流動,所以病邪即將要向外散出。尺部皮膚寒冷,而且脈搏細小的,是中陽氣虛,所以會腹瀉、氣短。尺部皮膚灼熱,先熱後冷的,是剛開始按壓皮膚浮淺部位時很熱,重按則不熱,這是外邪在衛,所以皮膚表面灼熱,知道這是將要發寒熱病了。如果先按壓時感到寒冷,按壓久了才發熱,這是營熱衛寒,也會發寒熱病。
手肘部位獨熱的,是腰部以上發熱;手掌獨熱的,是腰部以下發熱;手肘前部獨熱的,是胸前發熱;手肘後部獨熱的,是肩背發熱;手臂中部獨熱的,是腰腹發熱;手肘後面的粗大處往下三四寸獨熱的,是腸中有蟲;手掌中心熱的,是腹中發熱;手掌中心寒冷的,是腹中寒冷;魚際部位的白色肌肉有青色血管的,是胃中有寒。
馬玄臺注解說:人的手,從曲池穴以上叫做肘,從曲池穴以下叫做臂。手肘在上,對應腰部以上,手臂在下,對應腰部以下。手肘的前緣,也就是內側緣,從整體來看是在前方,所以用內側緣代表手肘前部,主治胸前,因為手肘的內側緣和胸前,都屬於陰。手肘的後緣,也就是外側緣,從整體來看是在後方,所以用外側緣代表手肘後部,主治後面的肩背,因為手肘的外側緣和肩背,都屬於陽。
至於手臂中部獨熱的,手臂外側主治腰部,手臂內側主治腹部。手肘後面的粗大處往下三四寸之間,也就是曲池穴,是粗大的地方,向下則是足三里穴的位置,這之間發熱,表示腸中有蟲,因為它在不上不下的地方,正好符合腸子的位置。手掌中心是手掌的內側,發熱或發冷,主治腹中的情況。魚際部位的白色肌肉屬於陰經,內有青色血管出現的,表示胃中有寒。
尺部皮膚灼熱,人迎脈搏特別大的,應當是大量失血;尺部皮膚堅硬粗大,脈搏反而很微弱,而且氣短、煩悶加重,就會立刻死亡。
尺部皮膚,是衛陽之氣運行的地方,絡脈在衛氣的部位,血液藏在絡脈之中。所謂的奪血,是指像突然崩潰或大量嘔吐之類的,陰虛陽亢,所以尺部皮膚灼熱,而人迎脈搏特別大,因為人迎脈主掌六腑的陽氣。兩手的寸口脈,主掌五臟的陰氣,如果尺部皮膚堅硬粗大,說明衛氣非常強盛,營氣應該也要相應強盛,現在脈搏反而很微弱,就表示營氣偏虛,氣盛於表而虛於內,偏盛達到極點就會偏離,所以煩悶加重而立刻死亡。
因為營氣和衛氣根源於陰陽,營衛之氣過於偏盛,就會導致陰陽偏離,所以下文《病形篇》說:臉色、脈搏和尺部之間的相應關係,就像桴和鼓之間互相影響一樣,不能有絲毫偏差。這如同樹的根本和枝葉的區別,根本死亡,枝葉也會枯萎。由此觀之,其中的道理更可以被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