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3)
卷八 (3)
1. 脾癉
《素問·奇病論》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有人得病後嘴巴很甜,這是什麼病?又是怎麼得的?
岐伯回答道:這是五臟氣血過盛溢出來的疾病,叫做「脾癉」。當五味食物入口,儲藏在胃中,脾臟負責運化它們的精華和津液。津液儲存在脾臟中,所以才會讓嘴巴覺得甘甜。這是因為食用過多肥美食物導致的。患有這個病的人肯定經常吃甘美的食物,而且吃得很肥。肥膩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產生熱氣,而甘甜的食物會讓人中滿,所以這些氣血就會向上溢出,最後轉化為消渴症。用蘭花來治療這個病,可以去除體內的濁氣。
癉者,濕熱病也。脾為濕土,惡濕而喜香燥,主鼓運而為胃行津液者也。厚味濁陰,遏其清陽,變成濕熱,津液不得輸布而壅於脾,乃上溢而口甘,甘者,脾之味也。熱積久,則必轉為消渴之病。急治之以蘭,除其陳腐之氣,遂脾喜香之性也。蘭者,俗名省頭草,婦女用以漬油抹發者。
白話文:
癉病為濕熱病。脾屬濕土,厭惡濕氣而喜愛香燥,負責將津液運化至胃。如果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會阻礙脾的陽氣,產生濕熱,使得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積聚在脾中,進而上泛於口,出現口甜的情況(甜味為脾的氣味)。熱氣久積,則會轉變成糖尿病。治療此病,應急用蘭草,清除體內陳腐的濕熱之氣,迎合脾喜香的特性。蘭草俗稱省頭草,婦女常將其泡油塗抹頭髮。
2. 膽癉
帝曰:有病口苦,取陽陵泉。口苦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膽癉。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此人者數謀慮不決,故膽虛氣上溢,而口為之苦。治之以膽募俞,治在《陰陽十二官相使》中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如果有病人嘴巴發苦,可以取陽陵泉穴位。嘴巴發苦的病名是什麼?為什麼會得這種病?
岐伯回答:這種病名叫膽癉。肝臟是人體中負責籌劃的器官,它依賴膽汁的協助,而咽喉是它的助手。這種病人經常猶豫不決,導致膽氣虛弱,上升溢出,從而引起嘴巴發苦。治療時應取膽俞穴,它的位置記載在《陰陽十二官相使》這本書中。
陽陵泉膽經穴也。《靈蘭秘典》、《六節臟象》等論云:肝者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又曰: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。膽附於肝,肝經之脈,上循喉後,故咽為之使,而膽氣亦由之而上也。以謀慮太勞而不決,使膽虛汁泄而氣上溢,故口苦而名膽癉也。
白話文:
陽陵泉穴是膽經上的穴位。《靈蘭祕典》、《六節臟象》等古籍上都說:肝臟是人體的「將軍官」,負責謀劃和思考。膽臟是人體的「決斷官」,負責下決策。還說:人體的十一臟腑都依賴於膽臟。
膽臟依附於肝臟,肝經的脈絡向上經過喉嚨後面,所以咽喉會受到它的影響,而膽氣也會通過咽喉向上運行。如果過度操勞思考而無法做出決定,就會導致膽汁虛弱流失,膽氣上逆,從而出現口苦的症狀。這就是中醫所說的「膽癉」。
凡勞思過慮,無不動火而致膽熱,即口苦矣。取陽陵泉,治膽募俞,皆針法也。《陰陽十二官相使》或者即《臟象》等論所云:十二官各司其職,而十一臟皆取決於膽,以求其中義理,而設治法者乎?或者謂《陰陽十二官》古經名,今已亡失。未知孰是,以俟明哲辨之。
白話文:
凡是過度用腦、思慮過多的人,都會引起火氣上揚,導致膽火旺盛,從而出現口苦的症狀。此時應該針灸陽陵泉穴,補益膽經募穴,這些都是針灸的治療方法。
《陰陽十二官相使》這本書中,或者是在《臟象》等理論中所說的:十二官各有其職責,而十一臟器官都依賴於膽,這是設定治療方法時所追求的道理嗎?或者認為《陰陽十二官》是古代經書的名字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,只能等待有智慧的人來辨別了。
3. 消癉
《靈樞·五變篇》帝曰:人之善病消癉者,何以候之?少俞曰: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帝曰: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?少俞曰:夫柔弱者,必有剛強,剛強多怒,柔者易傷也。此人薄皮膚,而目堅固以深者,長沖直揚,其心剛。剛則多怒,怒則氣上逆,胸中蓄積,氣血逆留,臗皮充肌,血脈不行,轉而為熱,熱則消肌膚,故為消癉。此言其人剛暴,而肌肉弱者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什麼人容易得這種病?
少俞回答:五臟都虛弱的人,容易得這種病。
皇帝問:怎麼知道五臟虛弱?
少俞回答:虛弱的人,必定會有剛強的一面。剛強的人容易發怒,而柔弱的人容易受傷。這樣的人皮膚薄,但眼睛堅硬而深陷,目光敏銳而直視,說明他的心氣很強。心氣強則容易發怒,發怒則氣血上逆,蓄積在胸中,氣血無法順暢流通,導致肌肉腫脹,血脈不通,進而化熱,熱則消蝕肌肉皮膚,所以會得這種病。這說明這種人性格剛烈暴躁,但肌肉卻很虛弱。
消癉者,渴飲多食,而肌肉消瘦也。由五臟柔弱,而其目堅固以深,其光長沖直揚者,心性剛暴多怒,則心肝火熾而氣逆,血脈因之不行,久鬱而成邪熱,以致此病。然此但言其人剛暴,而肌肉弱者也。或有飲食及酒色所傷,而成消癉者,亦皆邪熱蘊蓄之所致也。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帝曰:消癉虛實何如?岐伯曰: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
白話文:
消瘦症狀:渴得想多喝水、食慾旺盛,但體重卻減輕、肌肉萎縮。
原因:由於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虛弱,而眼神卻堅定有力,目光直射而出。這類人個性剛烈易怒,心肝火旺盛,氣機上逆,導致血脈不通暢。久而久之,鬱積成邪熱,便會引起這種疾病。
不過,以上只說明瞭性格剛烈而肌肉虛弱的情況。有些可能是由於飲食或房事過度而造成的消瘦,也是因為體內蓄積邪熱所導致的。
消癉由邪熱積蓄,病久脈實大,元氣未敗,可治;脈懸小者,小甚也,元氣已敗,又堅,則無和緩之象,邪氣痼結,故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**消癉的成因:**是由於邪熱長年累積。
症狀:
- 病程較長
- 脈搏有力且較粗
- 元氣尚存
可治的條件: 病人的脈搏有力且較粗,表示元氣還未耗盡。
不可治的條件:
- 病人的脈搏細弱,表示小腸受損嚴重
- 元氣已耗盡
- 腫瘤堅硬,無法消散
- 邪氣已根深蒂固,無法緩解
4. 兼論雜證病因
凡治消癉、僕擊、偏枯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,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;隔塞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;暴厥而聾,偏應閉不通,內氣暴薄也;不從內外中風之病,故瘦留著也;蹠跛,寒風濕之病也。
白話文:
凡是治療消瘦、腹脹、中風偏癱、癱瘓、昏厥、氣滯上逆等症狀,對於富貴體重過重的人來說,大多是因飲食過於肥膩而引起的;而出現氣體不通、阻塞閉塞等症狀,則是因為受到突然的過度憂慮所致;突然昏厥並伴有耳聾,且病狀表現為偏癱或氣機閉塞不通,則是因為體內氣血突然衰竭所致;如果上述症狀不符合中風的內外病因,那麼通常會表現為消瘦和體力衰弱。若是足部出現跛行的現象,則多是由於寒風濕所致。
此言治病必當知其所因也。僕擊者,忽然跌僕,或如被擊而倒,以及消癉、偏枯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等病,其富貴之人,則由膏粱厚味,情欲內傷所致也;若三焦之氣隔塞閉絕,上下不通,則由暴憂鬱結所致也;以故暴厥而聾,偏應閉不通,而在一邊者,因內氣暴迫也;不從內外中風,而由本身之氣為病,故消瘦而病氣留著也;其忽然跌僕、痿、厥等病,多生於膏粱肥貴之人,若此瘦而蹠跛者,內因暴憂氣閉,外得寒風濕邪所致之病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是,要治療疾病必須知道它的病因。跌倒的人,可能是突然摔倒,或者像被人打倒一樣摔倒,包括消瘦、偏癱、虛弱、暈厥、氣滿逆行等疾病,富貴人家是因為油膩的食物和情慾過度所導致;如果三焦之氣閉塞不通,上下不通,則是由於暴怒鬱結所致;因此突然暈厥而耳聾,偏向一側閉不通,是因為內氣突然阻塞;不因外風內風,而是自身之氣出問題,所以消瘦而疾病纏身;突然跌倒、虛弱、暈厥等疾病,多發生在富貴人家的人身上,而瘦弱而跛腳的,則是由於內因暴怒氣閉,外因受了寒風濕邪所致。
帝曰:黃疸暴痛,癲疾厥狂,久逆之所生也,五臟不平,六腑閉塞之所生也;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
白話文:
天皇說:黃疸突然疼痛劇烈,癲癇症發作喪失神志,是由於長期的反胃嘔吐所引起的;五臟失衡,六腑閉塞,也是由這些原因所引起的;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暢,是由於腸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。
黃疸由濕熱內閉,暴痛、癲疾由風痰內結,厥、狂由陰陽偏亢,皆因本身之氣久逆之所生,多因五臟之氣偏勝不平,六腑閉塞不通,而成此病也。若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傳化失度,濁壅不行之所生,因清陽不得流通之故,比上諸病為輕矣。
白話文:
黃疸是由濕熱阻塞體內所引起,劇烈疼痛和癲癇是由風痰在體內積聚所引起,昏厥和狂躁是由陰陽失衡所引起,這些疾病都是由個人身體的正氣長時間逆轉所導致,大多是由於五臟之氣偏盛不平衡,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。如果頭痛、耳鳴,九竅功能異常,腸胃的消化功能失常,濁氣鬱積不能排出所導致,因為清陽之氣無法暢通所致,與上述疾病相比,這些疾病相對較輕。
5. 熱中消中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夫子數言熱中、消中,不可服膏粱、芳草、石藥,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。夫熱中、消中者,皆富貴人也,今禁膏粱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、石藥,是病不愈,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,二者其氣急疾堅勁,故非緩心和人,不可以服此二者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先生多次提到熱中、消渴的患者不能服用肥膩的食物、香草和礦物藥,因為礦物藥會導致癲狂,香草會導致發狂。但患有熱中、消渴的都是富貴之人,現在禁止他們服用肥膩的食物,不符合他們的意願;禁止他們服用香草和礦物藥,也會導致疾病無法痊癒。我希望聽聽您的解釋。」
岐伯說:「香草的氣味芳香誘人,礦物藥的氣味雄烈。這兩種藥物的氣味急促而有力,所以只有心安神寧體質平和之人才能服用。如果體質虛弱多汗、心神不寧者,是不宜服用這兩類藥物的。」
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大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。脾者土也,而惡木,服此藥者,至甲乙日更論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為什麼會這樣?
岐伯回答:大熱之氣暴躁任性,藥氣也是如此,兩者相遇,恐怕會內傷脾臟。脾屬土,惡木,服用這種藥的人,每逢甲乙日,都要重新診斷病情。
熱中、消中,本由膏粱厚味蘊釀而成,乃有上中下消之分,虛實之異,故當禁膏粱厚味也。芳草雖可祛穢消腐,而香散以耗津液,石藥如石膏、芒硝之類,雖可清熱,而質重傷脾,脾已困於厚味,不任再傷,故治消病,非緩心和平之人,不可以服此二藥,以其病氣慓悍,而藥氣又急疾堅勁,則格鬥於中而傷脾土。土惡木者,故服此藥者,必至甲乙木旺之日時,病不加重,方可更論治法也。
白話文:
熱症和消瘦症都是由飲食油膩過度導致的。有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之分,虛症和實症也有不同,因此必須戒除油膩飲食。
芳香草藥雖然可以祛除濁氣和消食化滯,但其清香易耗損津液。石膏和芒硝等礦石藥物雖然可以清熱,但其質地沉重,會損傷脾胃。脾胃已經被油膩飲食所困擾,無法承受進一步的損傷。
因此,治療消瘦症時,如果不慎服用了急於見效的重藥,其藥性剛烈,與體內病氣激戰,就會損傷脾胃。脾胃屬土,而肝木剋土,所以服用此類藥物後,必須等待肝木旺盛的時候(如甲乙日),病情沒有加重時,才能考慮調整治療方法。
6. 黃疸
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曰: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,安臥,小便黃赤,脈小而澀者,不嗜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中說:身體疼痛,面色微黃,牙齒上有黃垢,指甲上也有黃色,這是黃疸病。如果患者安靜地躺著,小便呈現黃紅色,脈象細小而澀滯,患者還不愛吃東西。
濕熱蘊積而成黃疸,有陰陽之分。其色晦滯者為陰,屬脾病;色鮮明者為陽,屬胃病。此條脈小而澀,陽氣不振而脾困,故安臥不嗜食,身痛而色微黃,則不鮮明,乃是脾病之陰黃也。本經又云:溺黃赤安臥者,黃疸;已食如飢者,胃疸。可見黃疸是不嗜食之陰黃,已食如飢者名胃疸,即陽黃也。
白話文:
濕熱積聚形成黃疸,可分為陰性黃疸和陽性黃疸。色澤較暗的屬於陰性黃疸,是脾臟出問題;色澤較鮮豔的屬於陽性黃疸,是胃出現問題。目前的脈象微弱且緊澀,表示陽氣不足,脾氣虛弱,所以患者安靜地躺著,不想進食,身體痠痛且面色微黃,屬於不鮮豔的陰性脾臟黃疸。本經書中也提到:「小便黃赤且安靜地躺著,是黃疸;已經吃東西了還覺得餓,是胃疸。」可以看出,不愛進食的黃疸是陰性黃疸,已經吃東西了還覺得餓的稱為胃疸,也就是陽性黃疸。
仲景所云身黃如橘子色,則鮮明為陽黃,故用茵陳蒿湯,以大黃下之;若陰黃,當用蒼朮二妙散,或正氣散等方,口渴喜冷者,兼陽明證,宜蒼朮白虎湯加茵陳。仲景《金匱要略》又分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諸證,更當詳究之。
白話文:
仲景所說的「身黃如橘子色」,是鮮明的黃色,屬於陽黃,所以用茵陳蒿湯,加上大黃來瀉下去;如果是陰黃,則應該使用蒼朮二妙散或正氣散等方劑。如果口渴喜歡喝冷飲,同時還有陽明證的症狀,則適合使用蒼朮白虎湯加上茵陳。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又將黃疸分為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等證型,需要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