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諸病源流
此明天人合同氣化,以表外感內傷之由也。蓋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皆四時五行之所生長收藏者也。寒暑燥濕風,即水火金土木之氣以生者,人稟其氣而生,故有五臟化五行之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之五情。是故縱情喜怒則傷氣,外感寒暑則傷形。暴怒則氣逆化火而傷陰,暴喜則神蕩氣弛而傷陽。
陰陽偏傷,其氣厥逆而上行,則臟虛脈滿,氣血奔騰,勢將離形而去,蓋志者氣之帥也,氣者體之充也,喜怒動志而暴其氣,氣離形體而去也。先傷氣者,後必至於傷形;先傷形者,後必至於傷氣。是故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命乃不固也。舉喜怒,則悲憂恐亦然矣;舉寒暑,則燥濕風亦然矣。
此內傷、外感之病因也。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,由太極動極而靜,靜極而動,乃變化生成自然之道也。故曰冬傷於寒云云者,證明前文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義也。如冬之陰令,而傷寒之陰邪,是為重陰,至春變為溫病,即重陰必陽之理也;春之陽令,而傷風之陽邪,是為重陽,至夏而成飧泄,是陽邪傳陰,亦即重陽必陰之理也。變化之道,皆可類推矣。
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,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;陰勝則身寒,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
此明陰陽偏勝之病狀也。其陽邪勝而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者,營衛不通而氣上逆也。齒乾、煩冤、腹滿者,邪入臟腑,內外皆閉,不得發泄,故死。能冬不能夏者,冬令陰旺,而陽邪勝者,或可耐時以調治,若夏令陽旺以助邪,則不能治矣。其陰邪勝而陽虛,則身寒,汗出,身常清冷,數慄而寒者,表陽已虛,寒甚則厥,厥則腹滿者,內陽又敗,故死。能夏不能冬者,義與陽勝者同。
此陰陽更相勝負之變,而病形之能愈不能愈可驗也。
清濁氣亂
《靈樞·五亂篇》帝曰:經脈十二者,別為五行,分為四時,何失而亂?何得而治?岐伯曰:五行有序,四時有分,相順則治,相逆則亂。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。十二月分為四時,四時者,春夏秋冬,其氣各異,營衛相隨,陰陽已和,清濁不相干,如是則順之而治。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悶。
故氣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俯首靜伏,亂於肺,則俯仰喘喝,接手以呼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;亂於臂脛,則為四厥;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
經脈為枝葉,五臟為根本。五臟具五行之性,故經脈亦有五行之別,而五行之生化有序也。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,以應十二月,乃分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候。是故營衛經絡,陰陽氣血,生化流行,皆合乎四時升降之氣,五行相生之序,則陰陽和平,清濁不相干,而各循其道,如是則為順而治也。夫身半以上為陽,身半以下為陰。
白話文:
諸病源流
這說明了人體與自然氣息的相互作用,以及外感內傷的原因。因為天上的氣化成氣,地上的氣化成形,都是受到四季五行生長收藏的影響。寒暑燥濕風,就是水火金土木之氣生成的,人體吸收這些氣而生,所以五臟會化生五行之氣,進而產生喜怒悲憂恐等五種情緒。因此,縱情喜怒就會傷氣,外感寒暑就會傷形。暴怒則氣逆化火而傷陰,暴喜則神志渙散,氣息鬆弛而傷陽。
陰陽失調,氣機逆亂上行,就會臟腑虛弱而脈象充實,氣血奔騰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為意志是氣的統帥,氣是身體的充實,喜怒傷神就會使氣機紊亂,氣離體而去。先傷氣則必傷形,先傷形則必傷氣。所以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命就會不穩固。喜怒如此,悲憂恐也是一樣;寒暑如此,燥濕風也是一樣。
這就是內傷外感病因的道理。陰盛則陽,陽盛則陰,這是太極由動而靜,由靜而動,自然變化的規律。所以說「冬傷於寒」等等,是說明四季之氣更傷五臟的道理。例如冬天陰氣盛行,而受寒邪侵襲,這是陰盛,到春天則變成溫病,這就是陰盛則陽的道理;春天陽氣盛行,而受風邪侵襲,這是陽盛,到夏天則變成泄瀉,這是陽邪傳陰,也就是陽盛則陰的道理。其他的變化,都可以類推。
黃帝問道:如何遵循陰陽的規律呢?岐伯回答:陽氣盛則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急促,出汗困難而發熱,口乾舌燥,煩悶腹脹而死,耐寒不耐熱;陰氣盛則身體寒冷,汗出,身體冰冷,經常發抖畏寒,寒邪入裡則厥逆,厥逆則腹脹而死,耐熱不耐寒。這是陰陽盛衰變化的表現,也是疾病的症狀。
這說明了陰陽偏勝的病狀。陽邪盛則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急促,汗液不出,這是營衛不通,氣機上逆;口乾舌燥,煩悶腹脹,這是邪氣入侵臟腑,內外不通,不得宣洩,所以致死。耐寒不耐熱是因為冬天陰氣旺盛,陽邪盛的患者,或許可以藉助時令調治,但夏天陽氣旺盛反而助長邪氣,就無法治療了。陰邪盛則陽氣虛弱,則身體寒冷,汗出,身體冰冷,經常發抖畏寒,這是表陽已虛,寒邪入裡則厥逆,厥逆則腹脹,這是內陽也敗,所以致死。耐熱不耐寒,道理與陽盛相同。
這說明了陰陽相互勝負的變化,以及疾病能否痊癒的驗證。
清濁氣亂
《靈樞·五亂篇》黃帝問道:十二經脈,分別屬於五行,分佈於四季,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紊亂?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:五行有順序,四季有規律,相順則治,相逆則亂。十二經脈,與十二月相應。十二月分為四季,四季即春夏秋冬,其氣各有不同,營衛氣血相隨,陰陽調和,清濁不混,這樣就順利康復。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循經脈運行,衛氣逆行,清濁相混,就會胸中紊亂,稱為大悶。
所以氣亂於心,則煩悶心悸,低頭伏臥;亂於肺,則呼吸急促,用手扶着呼吸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;亂於四肢,則為四厥;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痛眩暈。
經脈是枝葉,五臟是根本。五臟具有五行之性,所以經脈也有五行之別,而五行生化是有順序的。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,與十二月相應,也分佈於春夏秋冬四季。所以營衛經絡,陰陽氣血,生化運行,都符合四季升降之氣,五行相生之序,則陰陽平和,清濁不混,各行其道,這樣就是順利康復。人體上半身屬陽,下半身屬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