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諸病源流
若有偏勝,而陰不勝其陽,則營行脈中者不足,故脈流薄弱而速疾,以陽勝而行速也;及其甚也,氣盡歸併於陽,乃發狂病矣。如陽不勝其陰,而陰屬臟,其氣凝滯,故不得調暢而相爭,清陽不能轉旋於表裡,以致九竅窒塞而不通也。是故聖人備陳陰陽生化之道,必使氣血流通煦潤,而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自然耳目聰明,元氣建立如故矣。
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;因而大飲,則氣逆;因而強力,腎氣乃傷,高骨乃壞。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;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
此明陰陽不調而致病者也。風氣通於肝,風邪客之,侵淫日久,則化熱而傷陰精,精乃亡,由邪傷肝也。肝主筋,既經邪傷,而又飽食,使脾氣困乏,則筋脈橫解,橫解者,弛懈也,脾困則生濕,濕邪下注而為腸澼、痔漏也;因而又大飲其酒,則氣逆;更強用力,腎氣乃傷,而督脈損,高骨乃壞,高骨,背上天柱骨也。
故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若兩者不和,如四時之失序,而生化之道絕矣,因而和之,是謂聖人之法度,不循聖度,不能和也。故陽強而不靜密,則偏亢而陰氣偏絕;若陰氣和平,陽氣秘密,自然互相生化,而精神乃治也;若陰陽析離而決裂,精氣乃絕而死矣。
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是以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;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;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;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。
風露之邪,必傷營衛,乃生寒熱之病。凡邪之淺深傳化,病變多端。是以春為風木司令,而傷於風者,邪氣留連不解,傳入腸胃而成洞泄之病,以風性疏泄也;夏傷於暑者,邪客膜原,夏氣外浮而不即病,至秋涼風外束,邪不能容,乃發為痎瘧,痎音皆,痎瘧者,以邪內結外閉而難出,日久不愈也;秋傷於濕之濕,是燥字之訛,余前集《素問辨疑》已申明矣,蓋肺為燥金,秋為燥令,燥傷肺液,故上逆而咳,《痿論》曰: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經氣因之不周,則厥矣,若濕邪屬脾,多為腫病,而無咳逆,其訛可見也;冬傷於寒者,腎為寒水之臟,而主冬令,同氣感召,邪伏於經而不即發,至春陽氣上升,邪化為熱,乃發為溫病。
此四時之氣更迭而傷五臟者,正為人身之氣通乎天氣,故氣有駁雜,即為所傷,又有偏亢、倚伏、傳變多端之病,統會上文義理,誠詳悉也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而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厥逆上行,滿脈去形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故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;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;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
白話文:
諸病源流
若陰陽失衡,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則營氣在經脈中運行不足,脈象便會呈現薄弱而快速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運行迅速;若情況嚴重,氣血都歸於陽氣,就會發狂。反之,若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,陰氣滯留於臟腑,氣機運行不暢,互相爭奪,陽氣不能正常運行於體表和內臟,導致九竅阻塞不通。因此,聖人闡述陰陽生化之道,務必使氣血暢通滋潤,筋脈協調,骨髓堅固,則內外調和,邪氣入侵不得,自然耳聰目明,元氣充足。
房事過度,精氣耗損,邪氣便會傷及肝臟。若再飽食,則筋脈鬆弛,腸道濕熱而致痔瘡;若大量飲酒,則氣機逆亂;若過度用力,則腎氣受損,脊椎骨也會損傷。總之,陰陽調和,陽氣才能固密,陰陽失調,如同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,必須調和陰陽,才是治病的聖人之道。因此,陽氣過盛而不能收斂,則陰氣就會衰竭;陰平陽秘,精神才能充沛;陰陽離決,精氣耗盡而死。
這說明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。風邪侵入肝臟,久而久之,會化熱傷陰損精,精氣耗損,這是邪氣傷肝的結果。肝主筋,肝臟受邪氣侵害,又飽食,脾胃功能受損,則筋脈鬆弛;脾胃虛弱則生濕,濕邪下注,導致腸道濕熱、痔瘡;如果再大量飲酒,則氣機逆亂;如果再過度用力,腎氣受損,督脈受損,脊椎骨也會損傷。
總之,陰陽調和,陽氣才能固密,陰陽失調,如同四季失序,生化之道就會中斷,必須調和陰陽,才是聖人之道。不遵循聖人之道,就無法調和陰陽。因此,陽氣過盛而不收斂,則陽氣亢盛,陰氣衰竭;陰氣平和,陽氣收斂,就能互相滋生化育,精神自然充沛;若陰陽分離,則精氣耗盡而死。
受風寒而致寒熱病。春天受風邪侵害,邪氣留滯,會導致腹瀉;夏天受暑邪侵害,秋天會發瘧疾;秋天受濕邪侵害,會咳嗽,甚至導致痿證;冬天受寒邪侵害,春天就會患溫病。四季之氣的變化會損傷五臟。
風寒濕邪會損傷營衛,導致寒熱病。邪氣的淺深、傳變、病症變化多端。春天風木當令,受風邪侵害,邪氣留滯不解,就會傳入腸胃,導致腹瀉,因為風性疏泄;夏天受暑邪侵害,邪氣侵入肌膚,夏天氣候炎熱,邪氣不立即發病,等到秋天涼風收斂,邪氣不能外泄,就會發作瘧疾;秋天受濕邪侵害(這裡的濕字應為燥字,前文已有說明),肺主燥金,秋令主燥,燥邪傷及肺液,就會咳嗽,《痿論》中說:肺熱葉焦,則會導致痿證;冬天受寒邪侵害,腎主寒水,主冬令,寒邪會潛伏在經脈而不立即發病,等到春天陽氣上升,寒邪化熱,就會發作溫病。
這就是四季之氣的變化損傷五臟的原因,人體之氣與天氣相通,所以氣機混亂,就會受邪氣侵害,又因人體氣機的亢盛、倚伏、傳變而導致多種疾病,這與上文的意思相符,非常詳盡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天有四季五行,以生長收藏,而產生寒暑燥濕風;人有五臟,化生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所以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厥逆上行,滿脈去形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則生命就會不穩定。所以陰盛則陽,陽盛則陰。所以說:冬天受寒邪侵害,春天就會患溫病;春天受風邪侵害,夏天會腹瀉;夏天受暑邪侵害,秋天就會瘧疾;秋天受濕邪侵害,冬天就會咳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