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諸病源流
以上皆題陽氣,謂陰陽兩平,中和之氣也。其中和而精粹者,以養心神,中和而柔潤者,以養筋骨,敷布周流,內自臟腑,外達經絡,表裡陰陽,循環無間者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,如氣有乖逆,而升降開闔,不循軌則,外寒因而從之,使筋脈拘急,乃生大僂者,大體傴僂不伸也。如或邪陷血脈,營氣鬱結,則成瘰癧、鼠瘻等瘡。
如邪留連肉腠,與穴俞之氣逼迫,久而侵入內臟,傳為善畏驚駭之病,乃肝膽傷也。若營氣不從軌則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也。肺藏魄,皮毛為肺之合,汗出毛竅,乃名魄汗,汗出未盡者,由形氣內弱,而邪風外加,穴俞以閉,乃發為風瘧也。凡六氣之邪傷人必兼風,以風性尖利而易入,故風為百病之始也。
若身中陽氣清淨而固密,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能為害,此因順時序之氣化也。大風苛毒,即《靈樞·九宮八風篇》所云之虛風賊邪,故曰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至病久而邪傳化,則上升下降,陰陽相格,而不相併,謂陰陽不相交通,病至如此,雖有良醫,弗能為矣。
故其陽氣化為邪氣,蓄積至於病死,而邪陽之氣鬱結當膈,是當及早瀉之,乃不急急正治,而為粗工所敗者也。
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: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虛,氣門乃閉。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。反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
此總結上文之義也。上言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,故此專言衛陽之氣,晝行於身之陽分,故一日而主外。平旦自陰而出於陽,其氣始生,日中而陽氣隆盛,日西則又入於陰,故外衛之陽氣虛,氣門乃閉。是故暮而陽氣內收以拒外,無擾動筋骨,以傷內氣也。表陽既虛,無見霧露陰濕之氣,以傷外體也。
如不知早、午、暮三時陽氣出入之序,而反逆之,則形氣乃困迫而致委頓矣。此申明外邪所傷,必由陽氣內乏之故,以應上文陽氣固密,外邪弗能為害之義也。
岐伯曰: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;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。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
此又申明陰陽互根之理,以表必使和平,不可偏勝也,經中反復詳明,無非斯旨。自朱丹溪造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,至張景岳又反其說,雲陽常不足陰常有餘,兩家雖各有見解,不免晦經旨而迷後學也。此節專標陰陽偏勝之病,尤為明著。蓋陰陽之氣,出於命蒂,流為營衛。
命蒂,象太極也。陰陽互根於太極,故偏亢則偏絕矣。精者,陰中之陽也,陽根於陰,故陰藏精也;起者,坤下起復也,而陰根於陽,故乾下變垢也,亟者,謂起而又起,無間斷,無窮已,乃陰陽相生而不息者。其流為營衛,則營行脈中為陰,衛行脈外為陽,故陽者,衛外而為身之固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人體陽氣的運化及其與疾病的關係。
文中指出,人體陰陽平和、中和之氣是健康的根本。這種中和之氣,精粹者滋養心神,柔潤者滋養筋骨,並周流於臟腑經絡,表裡陰陽循環不息。 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厥陰、少陰六經的開闔樞轉,都遵循一定的規律。若氣機逆亂,升降開闔失常,外受寒邪,則筋脈拘急,導致僂僂病(駝背)。邪氣侵入血脈,營氣鬱結,則形成瘰癧、鼠瘻等瘡瘍。邪氣滯留肌肉,壓迫穴位,久之侵入內臟,可導致驚恐之症,屬於肝膽受損。營氣逆亂,則生癰腫。肺主魄,皮毛與肺相通,汗液的排出是魄的表現,汗出不暢,則因形氣虛弱,外受風邪,穴位閉塞,而導致風瘧。各種邪氣傷人,都伴隨風邪,因風邪尖銳易入,故風為百病之首。
若人體陽氣充盈而固密,則肌膚緻密,即使風邪侵襲,也難以致病,這是順應自然之理。 大風苛毒之邪,是氣虛之時邪氣乘虛而入。疾病日久,邪氣傳變,陰陽失衡,互不相通,則難以治療。
陽氣化為邪氣,積久成疾,甚至導致死亡。邪陽之氣鬱結於膈上,應及時瀉出,否則會因治療失當而加重病情。
陽氣一天之中主外:清晨陽氣初生,中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衰弱,氣門閉合。因此,傍晚應收斂身心,避免勞動筋骨,避免風寒濕邪侵襲。違背此規律,則會導致身體虛弱。
這段文字總結了陽氣的運化規律:陽氣外出護衛肌體,白天運行於體表陽經。清晨陽氣從陰轉陽而生,中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又歸於陰,所以傍晚外衛之陽氣虛弱,氣門閉合,應收斂陽氣以御外邪,避免勞動筋骨損傷內氣,更不可受風寒濕邪侵襲。
不知曉早、午、暮三時陽氣出入之規律而違逆之,則會導致形氣困迫而致疾病。這也說明外邪侵襲,皆因陽氣不足所致,與前面所述陽氣充盈則外邪難以侵害的觀點相呼應。
岐伯說:陰藏精氣,陽氣衛外。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則脈象虛弱,甚至發狂;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,則五臟氣機逆亂,九竅不通。因此,聖人講究陰陽調和,筋脈和暢,骨髓堅固,氣血充足,則內外調和,邪氣難侵,耳聰目明,精神飽滿。
這段文字再次闡述了陰陽互根的道理,強調陰陽必須平和,不可偏勝。 從朱丹溪的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」到張景岳的「陽常不足陰常有餘」,兩家學說雖然各有見地,但都偏離了經義,誤導後學。這段文字特別強調了陰陽偏勝的危害。陰陽之氣源於命蒂(太極),化為營衛之氣。
命蒂如同太極,陰陽互根於太極,因此偏亢則偏衰。精是陰中之陽,陽根於陰,所以陰藏精;起是坤下復起,陰根於陽,故乾下變垢;亟是連續不斷,陰陽相生不息。營氣行於脈中屬陰,衛氣行於脈外屬陽,所以陽氣衛外,使人體強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