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諸病源流

清氣為陽而上升,濁氣為陰而下降。如清氣在陰而不升,濁氣在陽而不降,則使營氣順脈而行,不與衛和,衛氣逆行,則升降失序,而清濁相干,故曰:清氣在下,則為飧泄;濁氣在上,則為䐜脹,隨其逆亂之處而現病也。

如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,悗者,鬱悶也;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俯首靜伏者,以心煩不欲言動也;亂於肺,則氣壅塞,故俯仰喘喝,接手以呼者,兩手交接抵胸,始能呼氣以出也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,吐瀉交作矣;亂於臂脛,則陰陽經脈,交接之氣不通,故四肢厥冷也;亂於頭,則氣厥上逆,頭重下輕,故目眩而跌僕也。此雖止舉數端,而余處皆可概見矣。

然其所以致之者,必有外感內傷之因,要必求其所因而調之也。

邪流八虛

《靈樞·邪客篇》帝曰:人有八虛,各何以候?岐伯曰:以候五臟。肺心有邪,其氣流於兩肘;肝有邪,其氣流於兩腋;脾有邪,其氣流於兩髀;腎有邪,其氣流於兩膕。凡此八虛者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,邪氣惡血,固不得住留,住留則傷經絡骨節,機關不得屈伸,故病攣也。

兩肘、兩腋、兩髀、兩膕者,五臟真氣之所過,經絡血脈之所遊,為一身之機樞關要也。故邪氣惡血,不得留住於此。若五臟有邪,其氣外走,必由八處流行,而與惡血住留於此者,則傷經絡筋骨,機關窒塞,不得屈伸,而成拘攣之病。故其稱八虛者,此八節機關,必要虛通,而氣血流行調暢,則無諸病也。

營衛腸胃邪痹

《靈樞·壽夭剛柔篇》帝問營衛寒痹之為病。伯高曰: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;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。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

營為陰而行脈中,主血;衛為陽而行脈外,主氣。經在營分,絡在衛分。營衛氣血,由經絡而周流表裡者也。病在營,則經絡不得通和,故發寒熱而少氣,氣鬱則血不能四布,而但上下行走,故有因外邪而動血吐衄者,即營病之徵也。

蓋血得寒則凝澀,得熱則妄溢也;衛行脈外,其氣慓悍而浮漫,其為病也,逆其氣勢,則鬱結而痛,時來時去者,流走不定也,怫愾音費欷,鬱悶而太息也,以其風寒客於腸胃,清濁相混,故又賁響也,賁同奔。如寒邪痹而不去,則內時痛而皮不仁,不仁者,頑木不知痛癢,以大腸之氣外應於皮,而邪本由皮毛而入也。

風寒傷形,情欲傷氣

帝曰:形氣病之先後,外內之應奈何?伯高曰: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。氣傷臟,乃病臟;寒傷形,乃應形;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。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。

風寒由皮毛而入,故傷形,憂恐忿怒以動神志,故傷元氣,元氣根於臟,乃致臟病也。若以風寒分之,寒為陰邪傷形,形者,統營衛、經絡、肌肉、筋骨而言也;若風為陽邪,獨言傷筋脈者,兼內風而言也。蓋筋脈肝心所主,肝血少,則生風,心勞動,則生火,故有外邪內邪之分,若外邪,則風傷衛,脈緩而有汗,寒傷營,脈緊而無汗,如仲景所論者,故先統言風寒傷形也。又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云陰盛生內寒者,由內傷陽氣也。

白話文:

諸病源流

人體清氣屬陽,上升;濁氣屬陰,下降。若清氣下降,濁氣上升,則營氣循經運行,與衛氣失和,衛氣逆行,升降失序,清濁混雜。清氣在下,則腹瀉;濁氣在上,則腹脹,病症皆因氣機逆亂而起。

若氣機紊亂於胸中,則為胸悶(鬱悶);亂於心,則煩躁不安,低頭沉默,因心煩意亂而不想說話或行動;亂於肺,則氣機阻塞,呼吸困難,需兩手交叉按壓胸部才能呼氣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,嘔吐腹瀉;亂於四肢,則陰陽經脈不通,四肢冰冷;亂於頭部,則氣機逆上,頭重腳輕,頭暈目眩而跌倒。以上只是列舉部分,其他部位亦可類推。

致病原因,必有外感或內傷,需找出病因對症治療。

邪流八虛

人體有八虛,分別對應五臟:肺、心有邪氣,則氣流於兩肘;肝有邪氣,則氣流於兩腋;脾有邪氣,則氣流於兩髀(大腿);腎有邪氣,則氣流於兩膕(膝窩)。此八虛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關節,真氣、血液在此通行,邪氣和污濁的血液不應在此停留,停留則會損傷經絡骨骼,導致關節屈伸不利,而致攣縮病變。

兩肘、兩腋、兩髀、兩膕是五臟真氣經過,經絡血脈運行的樞紐要害。邪氣和惡血不應在此停留,若五臟有邪氣,其氣會向外流注,必經這八處,若在此停留,則會損傷經絡筋骨,關節阻塞,不能屈伸,造成拘攣的疾病。所以稱之為八虛,這八個關節必須通暢,氣血運行調和,則無病。

營衛腸胃邪痹

營氣生病則寒熱、氣短、血液運行不暢;衛氣生病則氣痛時作時歇,胸悶氣急,這是風寒侵犯腸胃所致。寒邪痹阻不去,則時痛且皮膚麻木無知覺。

營氣屬陰,行於脈中,主血;衛氣屬陽,行於脈外,主氣。經絡分屬營衛。營衛氣血循經絡周流於表裡。營氣生病,則經絡不通,故而寒熱、氣短;氣鬱則血行不暢,只能上下奔走,故外邪可致吐血、鼻出血等,都是營氣病的徵兆。

血液遇寒則凝滯,遇熱則妄行;衛氣運行於脈外,氣勢強盛而流動,其病症表現為氣鬱而痛,時作時止,這是氣血運行不定所致;胸悶氣急、歎息,這是風寒侵犯腸胃,清濁混雜所致。若寒邪痹阻不去,則內部時痛,皮膚麻木無知覺,因大腸之氣外應於皮膚,而邪氣本由皮毛而入。

風寒傷形,情欲傷氣

風寒傷形,憂思恐懼、憤怒傷氣。氣傷及臟腑,則臟腑生病;寒傷及形體,則形體受損;風傷及筋脈,則筋脈受損。這是形體與氣的內外相應關係。

風寒由皮毛而入,故傷及形體;憂思恐懼、憤怒等情志活動傷及元氣,元氣根於臟腑,故而導致臟腑疾病。若以風寒區分,寒為陰邪傷形,形體指營衛、經絡、肌肉、筋骨;風為陽邪,獨傷筋脈,兼指內風。筋脈屬肝心,肝血不足則生風,心勞則生火,故有外邪內邪之分。外邪則風傷衛氣,脈緩而汗出;寒傷營氣,脈緊而無汗,如同仲景所論。故先總述風寒傷形。又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陰盛則生內寒,是因內傷陽氣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