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9)

1. 方制治法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帝曰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;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;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則氣骨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

本經言: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是稟陰陽五行以生者,必賴陰陽五行以養也。味出於地,屬陰,故陰血之生,本在五味也。五宮者,五臟也,屬陰,故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也。蓋食物由腑消化,而氣味各以類從,氣歸陽而走表,味歸陰而入臟,五味五臟,同具五行之性,故各從其類,雖賴氣味以養而生氣血,若太過則反傷矣。故本經言: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;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,增久則偏勝矣。

所以味過於酸,酸味助肝,肝氣以津者,津水上泛也,蓋木強土困,則脾氣隔絕,不能輸布津液,故食酸者,水溢於口也;味過於咸,鹹味助腎,腎主骨,脾主肉,鹹味陰凝,使陽氣窒塞,故骨勞肌短,皆形容骨肉不能舒和之象,水盛制火,則心氣抑而不暢也;味過於甘,甘味助脾而上壅,故心下氣喘而滿悶,土旺制水則腎病,其色黑而氣不平矣;味過於苦,苦味助心而閉氣,氣閉使脾無津液濡潤,蓋脾主為胃行津液者也,津液不化,而胃中厚濁之氣反壅,故食苦多者,每致嘔逆也;味過於辛,辛味助肺,肺旺克肝,肝主筋,以辛散太過,致筋脈沮弛,沮者,消敗也,弛者,縱緩也,如是則使精神央矣,央者,過午而衰之義也。

是故當謹和五味,不可偏勝,而得其滋養,則骨正筋柔,氣血流通,腠理致密,長有天命矣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。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

五味加淡,共有六味。六味各有性能不同,故功用各異。酸者收,辛者散,甘者緩,苦者燥,咸能潤下而軟堅,淡能滲泄而利氣。以所利而行之者,隨宜而用也,務調其氣,使之平而後已。詳在下文。

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?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

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

白話文:

方制治法

《素問》記載,人體陰氣的來源,根本在於五味。五臟(陰之五宮)的損傷,也與五味失調有關。因此,酸味過多,會導致肝氣過盛而損傷脾氣;鹹味過多,會導致骨骼勞損、肌肉萎縮、心氣受抑;甘味過多,會導致心氣喘滿、面色發黑、腎氣失衡;苦味過多,會導致脾氣失濡、胃氣壅盛;辛味過多,會導致筋脈鬆弛、精神衰弱。所以,要謹慎調和五味,使骨骼正直、筋脈柔韌、氣血運行通暢、肌膚緻密,這樣才能使氣血精充,遵循養生之道,延年益壽。

《本經》說:天地供給人體的營養,分別是五氣和五味。人體依靠陰陽五行而生,也必須依靠陰陽五行來維持。五味來自大地,屬陰,所以陰血的生成,根本在於五味。五臟屬陰,所以陰之五宮的損傷,也與五味有關。食物在腑中消化,不同的氣味會循著不同的途徑運行,氣屬陽而走於體表,味屬陰而入於臟腑。五味與五臟都具有五行屬性,因此各有歸屬。雖然人體依靠氣味來滋養而生成氣血,但如果過度則會反過來造成損傷。《本經》也提到:長期攝取某種物質,氣會增強,這是物質變化的一般規律;但如果氣增強的時間過長,就會導致夭亡,因為長期過度就會導致某種氣的偏勝。

所以,酸味過多,會助長肝氣,導致津液上泛,因為木克土,肝氣過盛會導致脾氣受損,不能運化津液,所以吃酸味過多的人,會口水過多;鹹味過多,會助長腎氣,而腎主骨,脾主肉,鹹味陰寒,會導致陽氣受阻,所以會出現骨骼勞損、肌肉萎縮等現象,水盛則克火,所以心氣也會受抑;甘味過多,會助長脾氣,導致脾氣上逆,所以會出現心下氣喘、胸悶等症狀,土旺克水,所以腎臟也會受損,面色會發黑,氣息不順;苦味過多,會助長心氣,導致氣機閉塞,使脾臟缺乏津液的濡潤,因為脾臟主管胃部的津液運化,津液不化,胃中就會積聚濁氣,所以經常吃苦味過多的人,容易嘔吐;辛味過多,會助長肺氣,肺氣過盛會克制肝氣,肝主筋,辛味過於散洩,會導致筋脈鬆弛,精神衰弱。

所以,應該謹慎調和五味,避免偏盛,才能得到滋養,使骨骼正直,筋脈柔韌,氣血通暢,肌膚緻密,才能延年益壽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記載,皇帝問岐伯:五味在陰陽的運用上如何?岐伯回答: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的特性,屬陽;酸味和苦味具有泄瀉的特性,屬陰;鹹味也具有泄瀉的特性,屬陰;淡味具有滲泄的特性,屬陽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收斂,有的發散,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,有的乾燥,有的潤澤,有的柔軟,有的堅硬。要根據其特性來使用,調理氣機使其平衡。

五味加上淡味,共有六味。六味各有不同的特性,所以功用各異。酸味具有收斂作用,辛味具有發散作用,甘味具有緩和作用,苦味具有燥濕作用,鹹味具有潤下軟堅的作用,淡味具有滲泄利氣的作用。根據其特性來使用,就是要隨機應變,目的在於調理氣機,使其平衡。詳情見下文。

皇帝又問:如果不是通過調理氣機來治病,該如何治療?有毒和無毒的藥物,應該先用哪一種?岐伯回答:無論是否有毒,都要根據所治疾病為主,藥物的劑量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。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這是小劑量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,這是中等劑量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,這是大劑量。

治病要遵循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;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;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;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;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;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;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;驚者平之;上者下之,下者上之;摩之、浴之;薄之、劫之;開之、發之等原則,一切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