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20)
卷九 (20)
1. 方制治法
上節言調其氣使其平,帝欲推廣其義,故言非獨調氣,而得善治之法者奈何,其氣味有毒無毒,制度何先何後。岐伯言不論有毒無毒,以所治其病之藥為主,視病之輕重,適方之大小為制也。主病之藥為君,如傷寒用麻黃,傷風用桂枝之類。傷寒無汗,故用桂枝為臣,以助發表;傷風有汗,故用芍藥為臣,以養營陰。
麻黃、桂枝,發散力猛,故用杏仁降氣、甘草和中;桂枝湯中芍藥,恐其收澀,故加姜以開肺氣,甘草、大棗和中,皆為佐使之品,而制方之大法,余可類推矣。藥有寒熱溫涼,故病之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;微者逆之,以病氣不甚,用藥逆而制之也;甚者從之,以病氣勢甚,須從其勢以治之,下文申明也;堅而有積,必峻利之品,以破削之也;外客之邪,必先除去,方可調其正氣也;其勞傷元氣者,須甘溫以培養之也;其鬱結者,疏散以開之;留滯者,攻奪以去之;枯燥者,濡潤之;急強者,柔緩之;散者收之;損者益之;逸者多氣滯,故當行其氣血;驚者神氣浮,故當重藥鎮平之。在上治其上,在下治其下,上逆使其下順,下陷使其上升。
或用按摩,或用熏洗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皆針灸砭石之法,適其事之所宜而已。適者,從也;故者,事之所以然也。
帝曰:何謂逆從?岐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。帝曰:反治何謂?岐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帝曰:善。氣調而得者何?如岐伯曰: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
以熱治寒,以寒治熱,逆制其病,是為正治之法也。反治者,以病氣勢甚,必與藥氣相格,或下咽即吐,或變出他病,當於熱藥中佐寒藥,寒藥中佐熱藥,以從氣為引導,而從少從多,觀其事之所宜,故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。其塞其通,凡病勢甚者,皆當用反佐之法。
必伏其所主治之藥,而先其所因之藥,故始則藥氣與病和同而相洽,終則藥氣與病相異而制之。或熱藥冷服,冷藥熱服,則藥與病氣,亦始同終異。如是可使破積潰堅,氣和而必已也。要藥氣與病調和相得,或先逆後從,或逆從並用,或先從後逆,必疏其氣血調暢,則其為治之道也。夫子曰: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
蓋小人之為惡者,以其利慾之心甚而昧理也。若因其所利而導其為善,彼知君子亦有利益,亦必從而為君子矣。若逆之太甚,則必作亂,而治病之道亦然也。
帝曰: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;中外相得及,則治主病。
白話文:
方制治法
先前提到調和人體氣機使其平衡,黃帝想進一步了解治療方法,因此詢問如何根據藥物毒性及病情輕重來制定治療方案。岐伯回答說,無論藥物是否有毒,都應以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先,根據病情輕重,調整藥物劑量。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藥,例如治療傷寒用麻黃,治療傷風用桂枝。傷寒無汗,則用桂枝為臣藥,以幫助發散;傷風有汗,則用芍藥為臣藥,以滋養陰氣。
麻黃、桂枝發散力強,因此需用杏仁以降氣、甘草以和中;桂枝湯中芍藥有收斂作用,所以加入生薑以開通肺氣,甘草、大棗和中,這些都是佐使藥,其他方劑的制定方法也可類推。藥物有寒熱溫涼之分,因此治療寒症用溫熱藥,治療熱症用寒涼藥;病情輕微者用反治法,因為病情不重,用藥反其道而治之;病情嚴重者用順治法,因為病情嚴重,需順應病情治療,後文將詳細說明;對於堅硬的積聚,需用峻利之品,以攻破消散;外感邪氣,必須先去除邪氣,才能調和正氣;元氣受損者,需用甘溫藥物來滋補;氣機鬱結者,需疏散以使其通暢;氣機停滯者,需攻破以使其排出;乾燥者,需滋潤;急躁者,需緩和;散漫者,需收斂;不足者,需補充;過於安逸者,容易氣血停滯,故需使其氣血運行;驚恐者,神氣浮動,故需用重藥鎮定。上焦的病症,從上治;下焦的病症,從下治;上逆者使其下行,下陷者使其上升。
治療方法也包括按摩、熏洗等,以及針灸、砭石等方法,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。「適」就是順應,「故」就是事情發生的原因。
黃帝問:什麼是逆治和順治?岐伯答:逆治是正治,順治是反治,順治要根據病情輕重,觀察其變化。黃帝問:反治是什麼?岐伯答:熱證用寒藥,寒證用熱藥,閉塞的用通利之藥,通暢的用閉塞之藥,必須先抑制主要病症,然後再處理病因,治療的開始可能相同,但最終結果會不同,可以破除積聚,軟化堅硬,使氣機調和,最終痊癒。黃帝說:很好。調和氣機而治癒的原因是什麼?岐伯回答:逆治、順治,順治之後再逆治,疏通氣機使其調和,這就是治療的道理。
用熱藥治療寒症,用寒藥治療熱症,逆轉病情,這是正治之法。反治是當病情嚴重,藥物與病情相抗衡時,例如藥物入口即吐,或轉變為其他疾病,就需要在熱藥中加入寒藥,在寒藥中加入熱藥,以病情變化為導向,從少到多,觀察其變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」。對於閉塞或通暢的病情,凡是病情嚴重的,都要採用反佐之法。
必須先抑制主要病症的藥物,然後再處理病因的藥物,所以開始時藥物與病情相合,最終藥物與病情相反,以此來控制病情。有時熱藥冷服,寒藥熱服,藥物與病情也是開始相同,最終不同。這樣就能破除積聚,軟化堅硬,氣機調和而痊癒。總之,要使藥物與病情相協調,可以先逆後順,也可以逆順並用,或者先順後逆,必須疏通氣血,使之暢通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夫子說:人不仁愛,疾病就會加重,導致社會混亂。
小人作惡,是因為他們的私慾太重,而迷失了道理。如果順應他們的私慾,引導他們向善,他們就會知道君子也有利益,也會效仿君子。如果過度反抗,他們就會造反,治病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黃帝問:內外之病該如何治療?岐伯答:由內而外發病的,要調和內臟;由外而內發病的,要治療外邪;由內而外發病,而外在症狀比較明顯的,要先調和內臟,然後再治療外邪;由外而內發病,而內在症狀比較明顯的,要先治療外邪,然後再調和內臟;內外兼顧,才能治療主要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