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21)
卷九 (21)
1. 方制治法
內臟腑,外經絡,部位有淺深,病邪有輕重,此最要詳辨而不可誤也。從內之外,調其內;從外之內,治其外,治其發病之本也。其病盛者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也。倘病發於外而誤治其內,則內虛而病反深入;病發於內而誤治其外,則外傷而內病更重。如病不盡在內,不盡在外,如虛勞等類,則當治其主病,或主於氣,或主於血,或主於陰,或主於陽,隨其病而治之也。
帝曰:火熱,復惡寒發熱,有如瘧狀,或一日發,或間數日發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;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。此勝復相搏,盛衰之節,瘧亦同法。
陰陽五行之氣流行,必有衰旺,故有勝復。如火旺,則必剋金,及其衰也,則水復侮之,水為金子,故云子為母復仇,所以熱極必寒,寒極必熱,陰陽氣化自然之道也。人在氣交之中,而受病以應勝之氣,以氣之會遇有多少,故發病如瘧狀,陰性遲鈍,故陰多陽少,則發日遠,陽性迅速,故陽多陰少,則發日近,此勝復盛衰之氣相迫,而瘧病及治法亦同也。
帝曰:有病熱者,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,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岐伯曰:諸病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
薛生白注:諸寒之而熱者,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,非火之有餘,乃真陰不足也,只補陰以配陽,則陰氣復而熱自退,故曰取之陰也;熱之而寒者,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增,非寒之有餘,乃真陽不足也,但補水中之火,則陽氣復而寒自消,故曰取之陽也。屬者,根本之謂。是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所謂求其屬也。
帝曰: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何也?岐伯曰:治其旺氣,是以反也。
旺者,天地人身陰陽偏旺之氣,非外邪之氣也。外邪可用熱治寒,用寒治熱而愈。其偏旺之氣,由陰虛則陽旺而熱,必滋陰以和陽,則熱退;陽虛則陰旺而寒,必補陽以和陰,則寒去,如上節所云當求其屬也。大抵陰陽之道,此旺則彼虛,彼旺則此虛,天地之氣亦然。明乎此,方可論診治之法。
帝曰:不治旺而然者,何也?岐伯曰:不治五味屬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人身之氣,隨天地之氣而衰旺。春夏陽盛於上而衰於下,秋冬陰盛於上而衰於下,陽衰則陰旺,陰衰則陽旺,此進退升降之定理也。其氣之旺,不可逆也,以春夏陽氣升旺,而陰氣逆之,則奮發為雷。故治病必明陰陽氣化之理,然又有不治旺氣,而用寒治熱而反熱,用熱治寒而反寒者,蓋由五行之氣偏駁也。
白話文:
方制治法
人體內臟腑、外經絡,病症的部位深淺、邪氣的輕重程度,都必須仔細辨別,不可弄錯。內在病症要從內調治,外在病症要從外治療,才能治本。病症嚴重時,應先治本後治標。如果外在病症卻誤治內在,則會導致內虛,病情加重;如果內在病症卻誤治外在,則會造成外傷,內在病情更加嚴重。對於病情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情況,例如虛勞等,則應治療主要病症,或是著重於氣、血、陰、陽,根據病情而定。
黃帝問道:患火熱症,又伴隨惡寒發熱,像瘧疾一樣,有的每天發作,有的間隔幾天發作,這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這是由於盛衰之氣相遇的多少造成的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發作時間間隔就長;陽氣多而陰氣少,發作時間間隔就短。這是盛衰之氣相互搏鬥的結果,瘧疾的治療也遵循同樣的原則。
陰陽五行之氣的運行,必然有盛衰,因此有盛衰之氣。例如火旺則克金,當火衰時,水就會乘虛而入,水為金之母,所以說“子為母復仇”,因此熱極必寒,寒極必熱,這是陰陽氣化的自然規律。人處於陰陽氣交合的狀態中,而生病是受盛氣的影響,由於氣的相遇多少不同,所以發病像瘧疾一樣,陰性遲鈍,所以陰多陽少,發作時間間隔就長;陽性迅速,所以陽多陰少,發作時間間隔就短。這是盛衰之氣相互影響的結果,瘧疾的治療方法也一樣。
黃帝問道:有些病人發熱,用寒療法反而加劇發熱;有些病人怕冷,用熱療法反而加劇怕冷,這兩種情況都出現新病症,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凡是寒療法反而加劇發熱的病症,要從陰入手;凡是熱療法反而加劇怕冷的病症,要從陽入手,這叫“求其屬”。
薛生白註解:寒療法反而加劇發熱,是指用苦寒之物治療熱症而熱症加重,並不是因為火盛,而是因為真陰不足,只要補充陰氣來配合陽氣,陰氣恢復了,熱症自然會退,所以說要從陰入手;熱療法反而加劇怕冷,是指用辛熱之物治療寒症而寒症加重,並不是因為寒盛,而是因為真陽不足,只要補充陽氣,陽氣恢復了,寒症自然會消退,所以說要從陽入手。“屬”指的是根本。也就是說,要增強火的根本,以消除陰寒;要增強水的根本,以制約陽熱,這叫“求其屬”。
黃帝問道: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,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怕冷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治療了偏盛之氣,所以反而出現相反的情況。
偏盛之氣是指天地人三者陰陽氣偏盛,而不是外邪。外邪可以用熱治寒,用寒治熱而痊癒。而偏盛之氣,如果陰虛則陽盛而發熱,必須滋陰來調和陽氣,熱症就會退;如果陽虛則陰盛而怕冷,必須補陽來調和陰氣,怕冷就會消失,如同上文所說要“求其屬”。總之,陰陽之道,此盛則彼虛,彼盛則此虛,天地之氣也是如此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才能正確論斷和治療疾病。
黃帝問道:為什麼不治療偏盛之氣呢?岐伯回答:因為不治療五味的偏盛。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而攻邪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時間久了就會增強臟腑之氣,這是物化之常,氣增強久了,就會導致夭亡。
人體之氣,隨著天地之氣盛衰。春夏陽氣盛於上而衰於下,秋冬陰氣盛於上而衰於下,陽衰則陰旺,陰衰則陽旺,這是陰陽升降的規律。其氣的盛衰,不可逆轉,例如春夏陽氣上升而旺盛,如果陰氣逆之,就會產生雷電。所以治療疾病必須明白陰陽氣化的道理,然而也有不治療偏盛之氣,而用寒治熱反而加劇發熱,用熱治寒反而加劇怕冷的情況,這是由於五行之氣偏駁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