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2)

1. 方制治法

五臟具五行之性,五味入胃,各入其臟而助之,久必增其氣,氣增而久,則臟氣偏勝;五行皆本於陰陽,五行偏則陰陽亦偏,偏勝極,必偏絕,如雲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之類,故曰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所以不治旺氣而相格者,由不善治五味之屬故也。人身一小天地,夏至後,地上熱而井中寒,人身經絡熱而臟中寒也;冬至後,地上寒而井中熱,則人臟中熱而經絡寒也。故夏名伏陰,外陽內陰也;冬名伏陽,外陰內陽也。

此診治者,尤不可不知也。

帝曰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,願聞其約。岐伯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至所為故也。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三臣六,偶之制也。故曰: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汗者不可以奇,下者不可以偶,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

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。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;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

此言制方之道,必審病氣之高下、遠近、中外、輕重,而使藥氣適至其病所為準也。奇者陽數,偶者陰數。病所近而用奇,取其陽性直捷也;病所遠而用偶,取其陰性遲緩也。蓋藥先入胃,然後分行表裡,故以腑為近,經為遠。汗不可以奇者,陽性直捷,未及行於經絡,而藥氣已消也;下不以偶者,腑邪實結,陰性遲緩,攻奪無力也。

藥氣柔緩,則隨陽氣而上行,故補上治上,用緩法也;藥氣迅急,則直降而下達,故補下治下,用急法也。氣味厚者急,氣味薄者緩,必以適至病所也。若病所遠,而藥至中道氣味消散,須進粥食以助藥氣行過中道,而之病所,則當食前服藥也。大抵近於胃者為近,遠於胃者為遠。

良以藥氣必隨胃中生化之氣流行,而外走經絡,內入腑臟,則以氣味之厚薄,而各至其處。是故制方之道,要明營衛氣血流行之序,而無越其遠近、緩急之度也。奇偶之法,遠近皆用,近者小制,遠者大制。大者數少而分兩重,其力專,故能遠達;小者數多而分兩輕,其力弱,故止於近處。

若用奇而病不去,即用偶法,謂兩方合用以成偶,名重方,重者,復也,如麻桂各半湯之類;若偶之又不去,則藥病相格,而反佐以取之,即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之法,從其性以導引之也。

帝曰:病生於本,余知之矣。生於標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

白話文:

方制治法

五臟各有其五行屬性,五味進入胃後,各自進入相應的臟腑,滋養其氣,時間久了就會使該臟腑之氣過盛;而五行都源於陰陽,五行失衡,陰陽也會失衡,氣盛到極點,就會轉而衰竭,例如過多食用酸味,則肝氣過盛,脾氣反而衰弱等等。所以說,氣盛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夭亡。因此,不善於調理五味的人,就無法很好地治療因氣盛而引起的疾病。人體如同一個小天地,夏至以後,地面溫熱,井水卻冰冷;人體經絡也溫熱,而臟腑卻冰冷;冬至以後,地面冰冷,井水卻溫熱,人體臟腑溫熱,而經絡卻冰冷。所以夏天稱為伏陰,外熱內寒;冬天稱為伏陽,外寒內熱。

診斷治療疾病,尤其不能不知道這些道理。

黃帝問道:氣的盛衰有不同程度,疾病的輕重也有差異,治療的方法也有緩急之分,處方也有大小之別,希望您能簡要說明。岐伯回答:氣有高低,疾病有遠近,病症有表裡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輕重之別,關鍵在於使藥力到達病灶。君藥一味臣藥二味,是奇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四味,是偶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三味,是奇數的配伍;君藥三味臣藥六味,是偶數的配伍。所以說,病在近處用奇數配伍,病在遠處用偶數配伍;發汗的療法不能用奇數配伍,瀉下的療法不能用偶數配伍;補益上焦的用緩和的方法,補益下焦的用急迫的方法;急迫的療法藥物氣味濃厚,緩和的療法藥物氣味清淡,關鍵在於藥力到達病灶。如果病灶較遠,藥力在中途就已消散,則需要進食粥等來幫助藥力到達病灶,此時應在飯前服藥。

因此,調理氣血的原則是:病在近處用奇數或偶數配伍,劑量要小;病在遠處用奇數或偶數配伍,劑量要大。劑量大則服藥次數少,劑量小則服藥次數多。劑量多的,可以加倍;劑量少的,可以減半。奇數配伍無效就用偶數配伍,這叫做重方;偶數配伍無效,就反其道而行之,用寒則用熱,用熱則用寒,根據疾病的性質來調理。

這就是配方的原則,一定要根據疾病的氣機盛衰、遠近、表裡、輕重來決定藥物,使藥力準確到達病灶。奇數屬陽,偶數屬陰。病在近處用奇數配伍,取其陽性直達;病在遠處用偶數配伍,取其陰性緩慢。因為藥物先入胃,然後再分佈到表裡,所以腑屬於近,經屬於遠。發汗不能用奇數配伍,是因為陽性藥物直達,還沒到達經絡,藥力就已消散;瀉下不能用偶數配伍,是因為腑中邪氣凝聚,陰性藥物緩慢,攻邪無力。

藥物性味平和緩慢,則隨著陽氣上升,所以補益上焦的用緩和的方法;藥物性味迅猛急迫,則直達下焦,所以補益下焦的用急迫的方法。藥物氣味濃厚的藥性急,藥物氣味清淡的藥性緩,關鍵在於藥力到達病灶。如果病灶較遠,藥力在中途就已消散,則需要進食粥等來幫助藥力到達病灶,此時應在飯前服藥。總之,靠近胃的屬於近,遠離胃的屬於遠。

這是因為藥力必然隨著胃中生化之氣的運行,外走經絡,內入臟腑,因此藥物氣味濃厚或清淡,才能分別到達相應的部位。所以配方的原則,就是要了解營衛氣血運行的規律,不能違背藥力的遠近、緩急。奇偶配伍的方法,遠近皆可應用,近處用小劑量,遠處用大劑量。大劑量服藥次數少,分量重,藥力專一,所以能到達遠處;小劑量服藥次數多,分量輕,藥力弱,所以只能到達近處。

如果用奇數配伍而疾病沒有好轉,就用偶數配伍的方法,也就是兩種方法合用,稱為重方,重是指重複;如果偶數配伍也沒有效果,那就是藥物與疾病相抗衡,就要反其道而行之,這就是熱證用寒藥,寒證用熱藥的方法,根據疾病的性質來引導它。

黃帝問道:疾病產生於臟腑,我明白了,但是疾病產生於肌表呢,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疾病產生於臟腑,而表現於肌表,治療就要針對本來的疾病,使用針對肌表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