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23)
卷九 (23)
1. 方制治法
發病之因為本,所現病狀為標,故反求其因,則得其標之病狀。治之之法,反求其本,即得其標病之方,如知其因於風寒,而用麻、桂等法,即為治身熱頭痛,不因於風寒,則不用麻、桂等藥。是故審病必反求其本,治病必反求其本,能知其本,自得其標之方也。
帝曰:方制君臣,何謂也?岐伯曰:主病之為君,佐君之為臣,應臣之為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也。帝曰:三品何謂?岐伯曰: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。
不論溫涼補瀉,有毒無毒,必以主治其病之藥為君,其相助者為臣,導引者為佐使,此制方之定理也。若奇、偶、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復之七方,是因病而施之活法,必當隨宜變化,則無窮盡,故自仲景立方以後,繼續之方,莫可數計,要如仲景方之精妙者鮮矣!其妙用全在氣味厚薄,寒熱溫涼,浮沉升降,結構得法,故仲景之方,用之合病,其效如神,非後人之方可同語也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藥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以彆氣味良毒優劣,而與制方之君臣佐使,各有義理不同也。
帝曰:病之中外如何?岐伯曰: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治內,外者治外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
各守其鄉者,如上所云在上治上,在下治下,從內之外者調其內,從外之內者調其外。則凡陰陽、表裡、經絡、臟腑,不可不詳辨,而病邪微者,用輕法以調和之,其次平定之;其邪盛者,用重法以攻奪之,或宜汗,或宜下,必審其寒熱溫涼,而衰之以屬。屬者,發病之因,為邪氣之本,衰削其本,則標病自愈。
故曰:隨其攸利,而謹守其道,如法而治,則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矣。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岐伯曰: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。帝曰:不發不攻,而犯寒犯熱何如?岐伯曰:寒熱內賊,其病益甚。帝曰:無病者何如?岐伯曰:無者生之,有者甚之。
帝曰:生者何如?岐伯曰:不遠熱則熱至,不遠寒則寒至,寒至則堅痞、腹滿、痛急下利之病生矣;熱至則身熱、吐下霍亂、癰疽瘡瘍、瞀郁、注下、瞤瘛、腫脹、嘔、鼽衄、頭痛、骨節變、肉痛、血溢血泄、淋閟之病生矣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時必順之,犯者,治其勝也。
熱為陽氣,升浮走表,故發表不遠熱;寒為陰氣,沉降走里,故攻裡不遠寒,皆因宜而施也。若非發表攻裡,只當用平和氣味,如不遠之而犯寒犯熱,則無病者生病,有病者必甚矣。寒至則堅痞、腹滿、痛急下利等病生矣,皆陰氣凝滯故也;熱至則身熱等病生,瞀者,頭目昏冒,瞤者,肌肉動跳,瘛者,手足抽掣,以及淋閟等,皆邪熱肆擾鬱結之故也。
白話文:
方制治法
疾病的根本原因是“本”,表現出來的症狀是“標”。因此,要治療疾病,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,才能治癒症狀。治療方法,就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,才能找到治療的藥方。例如,如果知道疾病是由於風寒引起的,就可以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物治療發熱頭痛;如果疾病不是由於風寒引起的,就不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物。所以,診斷疾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原因,治療疾病也一定要追究其根本原因,只要能找到根本原因,就能找到治療的藥方。
皇帝問道:方劑中君、臣、佐使的含义是什么?岐伯回答道: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,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,引導君臣藥發揮作用的藥物為佐使,這並不是指等級上的上下三品。皇帝又問道:那三品是什麼意思呢?岐伯回答道:這是為了區分藥物好壞的等級。
無論是溫熱寒涼、補瀉還是有無毒性,都必須以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,輔助的藥物為臣,引導藥物發揮作用的藥物為佐使,這是制定方劑的根本原則。至於奇數、偶數、劑量大小、服藥速度快慢、以及藥物多次服用等七種不同的用藥方法,都是根據病情而施行的靈活的治療方法,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因此變化無窮,所以自張仲景創立方劑以來,後世繼續發展的方劑數不勝數,但能達到張仲景方劑精妙程度的卻很少!其妙用全在於藥物的氣味厚薄、寒熱溫涼、升降浮沉,以及藥物配伍的合理性。因此,張仲景的方劑,如果用得對症,療效如同神明一般,後世的方劑是無法與之相比的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藥物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,以區分藥物的氣味、毒性、優劣,並且與方劑中君臣佐使的配伍,各有不同的道理。
皇帝問道:疾病的內外如何區分?岐伯回答道:治療疾病的方劑,必須區分陰陽,確定疾病的內外,各守其位,內部的疾病治療內部,外部的疾病治療外部,輕微的疾病調和它,其次是使它平穩,嚴重的疾病則去除它,或用發汗的方法,或用瀉下的方法,寒熱溫涼,根據病因削弱它,遵循有利的原則,謹慎地按照方法,就能做到萬無一失,氣血平和,就能長壽。
各守其位,就像上面所說的,上部的疾病治療上部,下部的疾病治療下部,從內到外的疾病調和其內部,從外到內的疾病調和其外部。所以,陰陽、表裡、經絡、臟腑,都不能不詳細辨別,而病邪輕微的,用輕柔的方法調和它;其次是使它平穩;而病邪嚴重的,則用強有力的方法攻克它,或者用發汗的方法,或者用瀉下的方法,必須審察其寒熱溫涼,然後削弱其病因。病因,就是發病的原因,是邪氣的根本,削弱其根本,則症狀自然會痊癒。
所以說:遵循有利的原則,謹慎地遵循方法,按照方法治療,就能做到萬無一失,氣血平和,就能長壽。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中岐伯說:發表藥不遠離熱證,攻裡藥不遠離寒證。皇帝問道:不發汗也不攻裡,而犯了寒邪或熱邪又該如何?岐伯回答道:寒熱內在作亂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皇帝問道:沒有疾病的人又該如何?岐伯回答道:沒有疾病的人,這樣做會導致生病;有疾病的人,這樣做會加重病情。
皇帝問道: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?岐伯回答道:不遠離熱邪,熱邪就會加重;不遠離寒邪,寒邪就會加重。寒邪加重就會產生堅硬痞塊、腹脹、疼痛、急迫瀉痢等疾病;熱邪加重就會產生發熱、嘔吐、腹瀉、霍亂、癰疽瘡瘍、神志不清、下痢、抽搐、腫脹、嘔吐、鼻衄、頭痛、骨關節變形、肌肉疼痛、出血、尿閉等疾病。皇帝問道:那麼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道:及時順應病情,如果違背了,就治療它所勝的那一方。
熱是陽氣,上升浮動外達於表,所以發表藥不遠離熱證;寒是陰氣,下降沉降內達於裡,所以攻裡藥不遠離寒證,都是根據病情而施治。如果不是發表或攻裡,只應該用平和性質的藥物,如果違背了而犯了寒邪或熱邪,那麼沒有疾病的人就會生病,有疾病的人病情一定會加重。寒邪加重就會產生堅硬痞塊、腹脹、疼痛、急迫瀉痢等疾病,都是陰氣凝滯的緣故;熱邪加重就會產生發熱等疾病,神志不清是指頭目昏沉,抽搐是指肌肉跳動,手足抽掣,以及尿閉等,都是邪熱肆虐鬱結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