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營衛行度
《靈樞·五味篇》帝曰:營衛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咽喉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此專明胃中水穀精微,出於中上兩焦,滋溉五臟,而分別營衛二氣,乃與岐伯所言營出中焦、衛出下焦,互明其理也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曰:脾常著胃,土之精也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。是言脾胃之氣,行於一身上下內外,如天地之氣,無處不周,故能生化萬物也。
夫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始由中焦而分。其清者,至上焦積於胸,而為氣海,名宗氣也;其清中之悍者,循咽喉直上,沖頭入腦,出額下面,合陽明經,入於頸旁人迎之脈而下行,義詳四診門《靈樞·動輸篇》。其循咽喉之氣,則隨呼而出,隨吸而入,與天地精氣和會而出入,其出也常三,入也止一,故半日無谷入則氣衰,一日無谷入則氣少矣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營氣和衛氣是如何運行的呢?伯高回答說:食物剛進入胃的時候,它的精華部分,先從胃的上、中兩焦出來,用來灌溉五臟,然後分出兩條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道路。那些大而不能運行的氣,就積聚在胸腔中,稱作氣海,接著從肺部出來,沿著咽喉運行,所以呼氣的時候就出來,吸氣的時候就進入。天地之間的精氣,它出和入的比例大概是三出一次入,所以如果半天沒有食物進入體內,氣就會衰弱,如果一天沒有食物進入體內,氣就會減少。
這段文字特別說明了胃中食物的精微物質,從中焦和上焦出來,滋養灌溉五臟,並且區分出營氣和衛氣兩種氣,這和岐伯所說的營氣出自中焦、衛氣出自下焦,是互相闡明道理的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說:脾經常和胃相連,是屬於土的精華,能產生萬物並效法天地,所以脾胃之氣上至頭部,下至腳底。這是說脾胃的氣,運行在身體的上下內外,就像天地之氣一樣,無處不到,所以能生化萬物。
清澈的物質成為營氣,渾濁的物質成為衛氣,它們最初從中焦分離出來。其中清澈的營氣,到達上焦積聚在胸腔,成為氣海,也叫做宗氣;其中清澈又強勁的氣,沿著咽喉直接向上,衝入頭部進入腦,從額頭下方出來,與陽明經結合,再進入頸部的人迎脈然後向下運行,詳細的說明在四診門的《靈樞·動輸篇》。而沿著咽喉運行的氣,就隨著呼氣而出去,隨著吸氣而進入,與天地的精氣互相調和,一起出入。它出去的比例大概是三次,進入的比例大概是一次,所以如果半天沒有食物進入體內,氣就會衰弱,如果一天沒有食物進入體內,氣就會減少。
2. 營氣流行
《靈樞·營氣篇》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手太陰,出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趾間,與太陰合。上行抵髀,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。
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趾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。上行注腎,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。循心主脈,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。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趾間,合足厥陰。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
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,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,逆順之常也。
此言納穀為寶者,明營氣由穀氣而生,流行於上下表里者也。營氣出中焦,手太陰肺脈亦起於中焦,故營氣流行,始於手太陰,終於足厥陰,從肝復歸於肺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晝夜五十周行於身,而無陰陽之分,其與衛氣之行於脈外,晝行於陽、夜行於陰者不同。更可見前篇之論上焦宗氣,云行陽二十五度、行陰二十五度者,是言宗氣合營衛之氣而行也。蓋穀氣之清濁,由中焦而分,以行於營衛。
宗氣者,先天元陽之氣,與穀氣相合也。穀氣出於胃,元陽之氣出命蒂,其發源不同,而流行合一,此經之所以詳細辨別也。營行脈中,故營氣流行,與十二經脈相同,但十二經惟論經絡貫注,其營衛之氣血流行,則外而經絡,內而臟腑,無不周遍。故此營氣與十二經脈,各分篇而論,乃聖人精微之旨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營氣的運行道理,內在的穀物是它的根本。穀物進入胃部後,會傳送到肺部,然後流散到身體的中間部位,再散佈到體表。其中精純的部分會沿著經脈隧道運行,不斷地運行,周而復始,這就像天地運行的規律一樣。所以營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注入手陽明大腸經,然後向上運行注入足陽明胃經,再向下運行到腳背,注入腳大趾之間,與足太陰脾經會合。接著向上抵達大腿,從脾經注入心中,沿著手少陰心經,從腋下手臂,注入小指,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。
再向上經過腋下,從眼角內側注入,向上到達頭頂,向下到後頸,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。沿著脊椎向下到達尾椎,再向下注入小腳趾末端,沿著腳心,注入足少陰腎經。接著向上注入腎臟,再從腎臟注入心臟,向外散發到胸腔中。然後沿著心包經,從腋下手臂,在兩條肌腱之間,進入手掌,從中指末端出來,返回注入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。再向上注入胸部的膻中穴,散佈到三焦,從三焦注入膽,出現在脅肋,注入足少陽膽經,向下到達腳背,又從腳背注入大腳趾之間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。接著向上到肝臟,從肝臟向上注入肺,沿著喉嚨向上,進入鼻咽的孔竅,最終到達呼吸的門戶。
還有一些分支,向上到額頭,沿著頭頂,向下到後頸的中部,沿著脊椎進入骶骨,這是督脈的循行路線,它還聯絡生殖器官,向上經過毛髮中,進入肚臍,向上沿著腹部內部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注入肺,再出來進入手太陰肺經。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,以及它順行和逆行的規律。
這裡說的“納穀為寶”,是說明營氣是由穀物精氣產生的,並且在身體的上下表裡之間運行。營氣出自中焦,手太陰肺經也起始於中焦,所以營氣的運行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到足厥陰肝經結束,再從肝經回到肺經,不斷地運行,周而復始,日夜不停地在身體裡運行五十周,而不區分陰陽。這與衛氣在經脈外運行,白天運行於陽經,夜晚運行於陰經的狀況不同。更可見前面篇章中,關於上焦宗氣的論述,說它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,是指宗氣與營衛之氣結合而運行。穀物的清濁之氣,從中焦分開,分別進入營氣和衛氣中運行。
宗氣,是先天元陽之氣與後天穀物精氣結合的產物。穀物精氣出自胃,元陽之氣出自命門,它們的來源不同,但運行時會合在一起,這也是這部經典之所以要詳細辨別它們的原因。營氣在脈中運行,所以營氣的運行路徑與十二經脈的運行路徑相同。但十二經脈只論述經絡的貫注,而營衛之氣血的運行,則不僅在外走經絡,在內還遍佈臟腑。因此,營氣和十二經脈要分別撰寫篇章來論述,這也是聖人精微的旨意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