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7)

1. 脈分天地人三部九候
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氣血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

白話文:


黃帝說:「我希望瞭解天地間最大的數字,它如何與人體氣血相應,可以決定生死,該怎麼做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天地間最大的數字,從一開始到九結束。一是指天,二是指地,三是指人。按照這個順序,三乘以三就是九,與九野相應。所以人體有三部,每一部有三個部位,依此可以決定生死、治療各種疾病、調節虛實,並祛除邪惡疾病。」

數止於九者,十百千萬,皆一之大數,故數止於九而已。天地人為三才,而人身則有天地人三部,部有三候之脈,共合為九候,以應天地九野之度,九野,即九州也。察九候之脈和否,可以決死生,處治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也。

白話文:

數字以九為止,十、百、千、萬等都是九的大倍數,所以數字以九為最大。天地人被稱為三才,而人體內也有天、地、人三部,每部分有三條脈象,合起來就是九個脈象,用來對應天地九方的度量。九方,也就是九州。觀察九個脈象的和諧程度,可以判斷生與死,治療各種疾病,用來調整身體的虛實,消除邪惡的病症。

三候者,有天、有地、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

白話文:

三候指的是:天、地、人。必須具體指向並加以區分,才能確定真偽。

上部天:額頭兩側的動脈。

上部地:臉頰兩側的動脈。

上部人:耳前的動脈。

中部天:手太陰經。

中部地:手陽明經。

中部人:手少陰經。

下部天:足厥陰經。

下部地:足少陰經。

下部人:足太陰經。

因此,下部的天候與肝相應,地候與腎相應,人候與脾胃之氣相應。

中部之候,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;故神臟五、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
必先去其血脈,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部應對的季節,天對應肺部,地對應胸腔氣,人對應心臟。人體上部,天對應頭部氣,地對應口鼻氣,人對應耳目氣。三個三結合,一共是九。九分為九區,九區對應九臟;所以有五個神臟,四個形臟,加起來是九臟。五臟衰竭,氣色就會不好,氣色不好就必死無疑。一定要先判斷身體的胖瘦,根據胖瘦來調整氣的虛實,虛的就補,實的就瀉。

以一身分頭手足三部,部有天地人三候,其合為九候,候其動脈,以驗氣之衰旺、病之吉凶也。然此與氣口之分寸關尺,義各不同,互明其理也。蓋兩手氣口,皆肺臟本部之脈,因肺為華蓋,各臟腑脈氣盡歸於肺,故各臟腑之病氣皆現於兩手寸關尺之脈,是乃周身脈氣流行之總口,故名氣口,又名寸口,又名脈口,而本經言氣口獨為五臟主也。此分三部九候者,是診各臟腑本部之脈氣而驗之,尤為真實。

白話文:

人體可分為頭、手、足三部分,每一部分又可分為天、地、人三候,三者結合起來共有九候。通過觀察動脈,可以瞭解氣的衰盛和疾病的吉凶。

不過,這種方法與氣口(寸關尺脈)的分寸不同,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義理。

雙手的氣口都是肺臟的直接脈絡,由於肺臟是人體的覆蓋物,各臟腑的脈氣最後都歸於肺臟,所以各臟腑的病氣都會表現在雙手的寸關尺脈上。這是人體脈氣流動的總口,因此稱為氣口,也叫寸口或脈口。而《本經》中提到的氣口,專門用於診斷五臟。

這種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,是通過診斷各臟腑的直接脈氣來進行,尤為真實可靠。

何也?假如外邪閉遏肺氣,其兩手之脈,或郁或伏,即不知其病在何臟何腑,必於九候之部診之,方不錯誤也。神臟五者,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也;形臟四者,馬玄臺言:胃、大小腸、膀胱,皆藏水穀糟粕,生化氣血,泌別清濁,以充養一身者也。薛生白以謂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為四形臟,是准經文三候之義,於理亦通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呢?假如外來的致病因素阻滯了肺氣,那麼兩手的脈象就會時而鬱結,時而隱伏,這時就不能確定病變的位置在哪些臟腑,必須根據九候的部位進行診斷,這樣纔不會出錯。神臟有五個,心臟藏神,肺臟藏魄,肝臟藏魂,脾臟藏意,腎臟藏志。形臟有四個,馬玄臺說: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,它們都貯藏著食物和糟粕,生化氣血,分辨清濁,用來滋養全身。薛生白認為,頭部、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牙齒、胸部這四個部位是形臟,這種說法符合經文的九候之義,也符合道理。

若五臟氣敗則神傷,而色必枯夭則死矣。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虛實,而施補瀉之法。必先去其血脈之邪,使經絡流通,而後隨宜調之,無問其病之新久,總以陰陽氣血和平為期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五臟的氣血衰敗,人的神志也會受到損傷,臉色必定會憔悴枯槁,最終導致死亡。所以,一定要先根據患者的身體胖瘦來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,然後再決定是補還是瀉。首先要排除經絡血脈中的邪氣,使經絡暢通無阻,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調理。不論是新病還是老病,總的原則都是要使陰陽氣血達到和諧。

帝曰:決死生奈何?岐伯曰: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;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;形氣相得者生;參伍不調者病;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;上下左右之脈,相應如參舂者病甚;上下左右,相失不可數者死;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;中部之候相減者死;目內陷者死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如何決定生與死?

岐伯答:體格魁梧,脈絡細小,氣息不足以調節呼吸者危險;體格瘦弱,脈絡粗大,胸中氣息過多者死亡;體格與氣息協調者生存;體格與氣息不調者生病;三部九候全面失調者死亡;上下左右的脈絡相應跳動如搗米一般者病情嚴重;上下左右脈絡失調,脈數不可計算者死亡;中部之候雖然單獨調和,但與其他臟腑失調者死亡;中部之候互相減損者死亡;眼睛深陷者死亡。

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,外強中乾也,故危;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,本元離根,上奔欲脫也,故死;形氣相得者,如形盛、脈盛而氣盛,形瘦、脈小而氣少,此本元未搖,故雖病可生;以三相較,謂之參,以五相類,謂之伍,參伍不調者,脈來浮沉遲數失序也,如寸應浮、尺應沉、熱應數、寒應遲,反此則為不調也;故凡病而三部九候皆失其本象之脈,則陰陽敗而氣血亂,故死也;上下左右之脈,相應如參舂者,數動搏指,來去出入,至數不清,其氣血之乖可知,故病甚也;至於相失不可數,則更散亂無序,故死也;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,僅存脾胃之氣苟延,而浮沉各臟,本脈形象皆失,各臟氣敗,故死也;若各臟脈雖未敗,而中部之候獨減削,此脾胃先敗,後天根本已絕,亦死也;目由五臟精氣所聚,目內陷則臟氣絕,故死也。

白話文:

形盛脈細:身體強壯,但脈搏細弱,呼吸氣短,不足以維持生命,這是外強中乾的表現,因此很危險。

形瘦脈大 :身體瘦弱,脈搏粗大,胸中氣息過多,這是元氣脫離本源,上衝想要脫離身體的表現,因此會死亡。

形氣相得 :身體與脈搏協調一致,如身體強壯、脈搏旺盛而氣息充足;身體瘦弱、脈搏細小而氣息淺薄。這表明元氣尚未動搖,所以即使生病也能存活。

參伍 :以三種相應的徵象進行比較,稱為「參」;以五種相似的徵象進行分類,稱為「伍」。如果參伍不協調,脈搏的浮沉、遲數失常。如寸脈應浮而沉、尺脈應沉而浮、熱證應脈數而脈遲、寒證應脈遲而脈數,違反這些規律就是不協調。

三部九候皆失其本象 :指所有脈象都偏離了正常的徵象,陰陽失調,氣血混亂,因此會死亡。

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 :脈象往來上下左右,相互配合如同舂米,數次跳動頂起手指,來來往往,數不勝數。這表明氣血紊亂,病情嚴重。

相失不可數 :脈象混亂無序,不能計數,這表明病情更加嚴重,可能導致死亡。

中部之候雖獨調 :指中部的脈象獨自協調,但與其他臟腑的脈象不一致,這表明只有脾胃尚存氣息,勉強支撐,而其他臟腑的脈象都已失去本象,氣血衰敗,因此會死亡。

各臟脈雖未敗 :指各臟腑的脈象都未衰敗,但中部的脈象卻顯著減弱,這表明脾胃先衰,後天之本已絕,也會死亡。

目由五臟精氣所聚 :眼睛是由五臟精氣匯聚而成的,如果眼睛凹陷,則表明臟氣極度衰竭,因此會死亡。

察九候,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

此九候中獨現七端之脈,名七診。於九候中察其部位,而知病處。其云獨熱、獨寒者,兼肌膚言也。

白話文:

檢查人體的九個部位的脈象,如果其中某一處的脈象特別細小是病態,特別粗大是病態,特別快是病態,特別慢是病態,特別熱是病態,特別冷是病態,特別沈陷是病態。

在這九個部位的脈象中,如果單獨出現七種這樣的脈象,就稱為七診。通過檢查這九個部位可以知道疾病的所在。當提到特別熱或特別冷時,這是包括皮膚的狀況來說的。

帝曰:冬陰夏陽奈何?岐伯曰: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;盛躁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;是故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;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;病風者,以日夕死;病水者,以夜半死;其脈乍疏乍數、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而死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冬天陰鬱,夏天炎熱,這兩種極端的狀況該如何理解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根據『九候』診脈,脈象沉細而虛弱的屬於陰脈,主宰冬天,因此陰脈過於虛弱的人容易在半夜死亡;脈象強勁而呼吸急促的屬於陽脈,主宰夏天,因此陽脈過於旺盛的人容易在正午死亡;所以,得了寒熱病的人,容易在清晨死亡;得了熱中病和熱病的人,容易在正午死亡;得了風病的人,容易在黃昏死亡;得了水病的人,容易在半夜死亡;脈象忽疏忽密、忽遲忽急的人,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死亡。

此以脈象病狀合陰陽之理,而決死期也。蓋陰極陽生,陽極陰生,造化自然之理也。脈病皆陰而死夜半,脈病皆陽而死日中者,以陰陽氣極,不能相生而死也;寒熱病死於平旦者,平旦陽氣從陰而出於表,病寒熱者,陰陽格拒,平旦陽不能出,其氣閉絕而死;風為陽邪,日夕陽入於陰之時,陽邪格逆,氣不能入,則陰陽偏絕而死;其脈乍疏乍數、乍疾乍遲者,脾敗真臟脈現,不能維持陰陽而散亂也,土旺四季,其氣敗,故至辰戍丑未四季月日時,無生氣接續則死。

白話文:

根據脈象和症狀,結合陰陽原理,可以判斷死亡時間。因為陰極生陽,陽極生陰,這是自然規律。脈象疾病都屬於陰症的,夜間去世;脈象疾病都屬於陽症的,中午去世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達到極致,無法互相生長而死亡。寒熱病在黎明時去世的,因為黎明時陽氣從陰中生出,出現於體表,有寒熱病的人,陰陽之氣互相抵觸,黎明時陽氣無法出現,氣機閉絕而死亡。風邪為陽邪,傍晚陽氣進入陰氣之時,陽邪抵觸逆行,氣機無法進入,則陰陽失調而死亡。脈象時而疏時而數,時而快時而慢的,說明脾臟虛弱,脈象雜亂,無法維持陰陽平衡。土氣旺於四季,如果土氣虛弱,四季節令時辰交替時,沒有生氣接續,就會死亡。

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;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,不死。所言不死者,風氣之病,及經月之病,似七診之病而非也,故言不死;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侯敗者,亦死矣,必發噦噫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的形體肌肉已經耗盡,九種診脈結果雖然平順,人還是會死亡;如果出現七種診斷症狀,九種診脈結果都符合,那是錯的。所謂的錯,是指風氣造成的疾病和經期不調造成的疾病,看起來像七種診斷症狀,但實際上並不是,所以說是錯。如果真的出現了七種診斷症狀中的疾病,那麼相應的脈象一定會發生異常,而且患者一定會出現反胃、打噴等症狀。

形肉,脾胃所主,為後天根本,故形肉脫,而脈之九候雖調,猶死也;七診,上文所云獨小、獨大等脈,雖見七診,而脈之九候皆從者,不死。其不死者,因風氣閉結經脈,及婦人經月不行,或乍行,其脈變似七診,而非真七診也,故言不死;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之九候本元敗者,亦死矣,死時必發噦噫,即元氣敗之徵也。

白話文:

身體的形體和肌肉,是由脾胃主管的,是後天的根本。因此,如果身體形體和肌肉喪失了,即使脈象的九種狀態都正常,人還是會死亡的。至於七種脈象,上文提到的獨小、獨大等脈象,儘管符合七種脈象的表現,但如果脈象的九種狀態都正常,人就不會死亡。之所以不會死亡,可能是因為風氣阻滯了經絡,或者女性月經不調或突然來潮,導致脈象類似七種脈象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七種脈象。所以說不會死亡。但是,如果真的患有七種脈象的疾病,而脈象的九種狀態又虛弱不堪,那還是會死亡的。死亡時,通常會伴有呃噫的症狀,這是元氣衰敗的徵兆。

後世但知寸關尺浮中沉,為九候,然胃之衝陽、肝之太衝、腎之太谿,皆動於足,為根本之脈,故凡重病,不可不診,以驗吉凶,方無錯誤也。

白話文:

後世的人只知道寸關尺的脈象浮沉,稱為九候。但是胃經的衝陽穴、肝經的太衝穴、腎經的太谿穴,也都走於腿足,是根本的脈絡。因此凡是重病,都不能不診視這些脈絡,用來判斷吉凶,纔不會有誤診的情況。
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循切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其脈疾者不病;其脈遲者病;脈不往來者死;皮膚著者死;瞳子高者,太陽不足;戴眼者,太陽已絕。此決死生之要,不可不察也。

白話文:

一定要仔細詢問患者生病的起因和目前的病情,然後按照不同的病症把脈,觀察其經絡是否浮沉,按照氣血的運行方向探察。脈搏跳動快的,不嚴重;脈搏遲緩的,病情嚴重;脈搏不跳動的,死亡;皮膚發黑的,死亡;瞳孔上翻的,太陽陽氣不足;眼球外凸的,太陽陽氣已絕。這是判斷生死的關鍵點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

問其始病,知外感內傷之因;問其現病,知虛實淺深之證,然後切脈,而視其經絡,察其氣之上下,或逆或從。其脈疾者,流利也,故不病;遲者,虛寒也,故病;若脈板實,而無來去出入,其氣血已死矣;皮膚著骨者,則血氣乾枯,而肌肉已死矣;太陽經脈,起於目眥,為目上綱,經氣不足榮養,故瞳子上吊而高;至於目珠上竄,其經氣已絕。此決死生之要法,不可不察也。

白話文:

詢問病人的病因,瞭解是外感還是內傷;詢問病人的症狀,瞭解病情的程度和嚴重程度,然後把脈,觀察病人的經絡,察看氣的運行方向,是相反還是順著。脈博跳動快的人,氣血流動順暢,所以不會生病;脈博跳動緩慢的人,是氣血虛寒,所以會生病;如果脈象硬實有力,而且沒有起伏變化,說明氣血已經枯榮;皮膚貼在骨頭上的人,說明血氣乾枯,肌肉已經失去活性;位於太陽經絡的脈,起於眼睛下眼皮,如果這條經絡的氣血不足以滋養,就會導致瞳孔向上吊起;如果眼睛珠子也往上翻,說明這條經絡的氣血已經中斷。這是決定生死的大法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