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6)

1. 診目色辨癧串

目赤色者,病在心,白在肺,青在肝,黃在脾,黑在腎,黃色不可名者,病在胸中。

此以目之五色,驗五臟之病,以五臟之精氣聚於目也。不可名者,似黃非黃,胸中,肺胃相近之處也。

診目痛,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;從下上者,陽明病;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

白話文:

眼睛发红说明心脏有病,发白是肺部,发青是肝脏,发黄是脾脏,发黑是肾脏,如果眼睛的颜色呈现一种说不清的黄色,则是胸腔有病。

这是根据眼睛五种颜色来判断五脏疾病,因为五脏的精气都汇聚在眼睛。说不清的黄色,是指介于黄色和别的颜色之间,胸腔是指肺和胃所在的区域。

诊断眼睛疼痛时,如果红色的血管从上往下走,是太阳病;从下往上走,是阳明病;从外往内走,是少阳病。

此以太陽經脈由目上而行於頭,故為目之上綱;陽明經脈由目下而行於面,故為目之下綱;少陽行於目外兩側也。故觀赤脈,可察其病之所在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脈從眼睛往上走到頭部,所以是眼睛上方的主要經絡;陽明經脈從眼睛往下走到臉部,所以是眼睛下方的主要經絡;少陽經脈則在眼睛兩側運行。因此,觀察眼睛周圍的赤脈,就可以判斷疾病的所在位置。

診寒熱,赤脈上下至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,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;見二脈,二歲死;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;見三脈,三歲死。

白話文:

診斷寒熱病,脈象發紅,上達瞳孔,看到一條脈象,一年內會死;看到一條半脈象,一年半內會死;看到兩條脈象,兩年內會死;看到兩條半脈象,兩年半內會死;看到三條脈象,三年內會死。

此診瘰癧寒熱之病,義詳疾病門瘰癧寒熱篇。

診血脈者,多赤多熱,多青多痛,多黑為久痹,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。

此看絡脈之現於皮膚者,視其屬於某經之部位,即知病在某經也。義詳營衛經絡門。

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;安臥,小便黃赤,脈小而澀者,不嗜食。

白話文:

這個診斷是瘰癧寒熱的病症,詳細說明在疾病門的瘰癧寒熱篇中。

觀察血脈,多紅色多熱,多青色多疼痛,多黑色是久痹,多紅色多黑色多青色都出現的是寒熱。

觀察絡脈在皮膚上的表現,根據它屬於哪條經脈的部位,就可以知道病症在哪條經脈。詳細說明在營衛經絡門中。

身體疼痛,面色微黃,牙齒上有黃垢,指甲上泛黃,這是黃疸;安臥,小便黃赤,脈象細小而澀,不喜歡吃東西。

濕熱蘊積而成黃疸,有陰陽之分。其色晦滯者,為陰,屬脾病;色鮮明者,為陽,屬胃病。其脈小而澀,陽氣不振,脾困,故安臥不嗜食,必是陰黃也。義詳疾病門。

白話文:

濕熱積聚在體內形成黃疸,分為陰黃和陽黃。色澤暗淡、晦澀的屬於陰黃,與脾臟疾病有關;色澤鮮明、明亮的屬於陽黃,與胃病相關。脈搏細小且澀滯,陽氣不足,脾胃虛弱,所以只想安靜地躺著,不想進食,這一定是陰黃。詳細內容請參考疾病篇。

2. 診尺膚以合色脈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岐伯曰: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,不得相失也。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,故根死則葉枯矣。色脈形肉,不得相失也。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色青者,其脈弦也;赤者,其脈鉤也;黃者,其脈代也;白者,其脈毛;黑者,其脈石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岐伯說:人的面色、脈象和寸尺之間的關係,就像鼓槌和鼓面之間的呼應,不可失去平衡。這也像植物的根、莖、葉之間的關係一樣,根部如果枯死了,葉子也會枯萎。人的面色、脈象和形體之間也必須保持平衡。所以,只會看一面的人是工匠,會看兩面的人是高明的人,會看三面的人就更高明瞭。面色青的人,脈象弦硬;面色赤的人,脈象鉤形;面色黃的人,脈象代動;面色白的人,脈象細弱;面色黑的人,脈象堅硬如石。

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其相勝之脈,則死矣;得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,其病乃可別也。調其脈之緩急、大小、滑澀,而病變定矣。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;脈小者,尺之皮膚亦減;脈大者,尺之皮膚亦賁而起;脈滑者,尺之皮膚亦滑;脈澀者,尺之皮膚亦澀。凡此變者,有微有甚。

白話文:

觀察病人的面色,如果不能診得正確的脈象,反而發現與病人症狀相剋的脈象,那麼病人將會死亡;如果診得與病人症狀相生的脈象,那麼病人的病情已經好轉。首先確定五色五脈的對應關係,病人的病情才能被辨別出來。調節脈搏的快慢、大小、滑澀,病情的變化就能確定。脈搏快的,尺部皮膚也緊;脈搏慢的,尺部皮膚也鬆;脈搏小的,尺部皮膚也減少;脈搏大的,尺部皮膚也腫脹隆起;脈搏滑利的,尺部皮膚也光滑;脈搏澀的,尺部皮膚也粗糙。凡是這些變化,或輕或重。

故善調尺者,不待於寸,善調脈者,不待於色。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以為上工,上工十全九;行二者,為中工,中工十全七;行一者,為下工,下工十全六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善於調節尺脈的人,不需要依賴於寸脈。善於調節脈搏的人,不需要依賴於面色。能夠將這兩者參合運用的人,可以稱為上等從業者,上等從業者治病十次有九次成功;能夠運用其中兩種方法的人,稱為中等從業者,中等從業者治病十次有七次成功;能夠運用其中一種方法的人,稱為下等從業者,下等從業者治病十次有六次成功。

脈者,氣血之先形;色者,氣血之華採。脈動於肉裡,色現於肌表,猶根本與枝葉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而不失,觀枝葉之榮枯,即知根本之虛實也。五色應五脈之理,已註上文注中矣。若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者,如色青而脈毛,是金來剋木之類,則死矣;得相生之脈者,如色青而脈石,是水來生木之類,則病已矣。夫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營衛通和,則氣血周流無間。

白話文:

脈搏是氣血先於外形顯現的徵象;面部氣色是氣血華盛的表現。脈搏在肌肉內部流動,氣色則顯現在皮膚表面,就像根與葉,像鼓槌與鼓相互影響,不會脫離關係。觀察葉片的茂盛或枯萎,就知道根的虛實。五種氣色與五種脈搏相應的道理,已經在前面的註解中提到。如果只看到氣色卻沒診斷出脈搏,反而診出了相剋的脈象(比如面部氣色發青,脈搏卻像毛髮一樣),那就像金來剋木一樣,是會導致死亡的。如果診斷出相生的脈象(比如面部氣色發青,脈搏卻像石頭一樣),那就像水來生木一樣,表示病情已經好了。氣血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。氣血和衛氣通暢和諧,氣血就可以順利流動。

尺膚者,衛氣所行者也,故脈之緩急滑澀,而尺膚亦然,脈小則尺膚減瘦,脈大則尺膚賁起,賁起者,隆厚也。至其病變,則色脈與尺膚有不相應,是營衛氣血偏駁不和,必審其微甚而調之。善調者,見其一,即知其二,見其二,即知其三,而氣血之虛實、營衛之淺深、邪正之勝負,瞭然心目,治之自可十全其九,而為上工也。

白話文:

在皮膚與脈搏之間,有衛氣流動。因此,脈搏的緩急滑澀,皮膚的厚度也會相應變化。如果脈搏細小,皮膚會變得消瘦;如果脈搏粗大,皮膚會變得肥厚隆起,這就是所謂的「賁起」。

當疾病發生時,皮膚的顏色和脈搏會與皮膚厚度之間出現異常的對應關係。這表示營衛之氣和氣血偏頗不和諧。必須仔細診察這些異常的徵兆,然後進行調和。

精通調理的人,能從觀察到的一種徵兆,推知其他相關的徵兆;從觀察到兩種徵兆,推知第三種徵兆。這樣一來,氣血的虛實、營衛的深淺、邪氣與正氣的勝負就會一目瞭然。在治療時,自然可以十拿九穩,達到上乘醫者的境界。

3. 診脈辨臟腑病證

帝曰:脈之緩急、小大、滑澀之病如何?岐伯曰:心脈急甚者,為瘛瘲;微急,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;緩甚,為狂笑;微緩,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;大甚,為喉吤;微大,為心痹引背,善淚出;小甚,為善噦;微小,為消癉;滑甚,為善渴;微滑,為心疝,引臍小腹鳴;澀甚,為喑;微澀,為血溢,維厥,耳鳴,巔疾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脈搏的快慢、大小、滑澀等症狀代表什麼疾病?

岐伯答:心脈過快,是瘛瘲病;略快,是心痛引發背痛,食慾不振;過慢,是狂笑症;略慢,是伏梁症,在心下遊走,時常吐血;過大,是喉嚨腫痛;略大,是心痹症引發背痛,容易落淚;過小,容易嘔吐;略小,是消癉病;過滑,容易口乾;略滑,是心疝痛,臍和小腹會發出鳴叫聲;過澀,是失聲音;略澀,是血溢症,頭暈耳鳴,頭頂疼痛。

心主一身之血,其本脈圓活如鉤者,陽氣升浮而按之柔和也。若急甚,則血少風生,肝邪乘心,或由外邪遏其內火,而為瘛瘲,瘛瘲者,風火相煽,筋脈或急或縱,手足抽掣也;微急者,不甚柔和,微帶急象,血少不能榮養經脈,故為心痛引背,胃氣因之不和,食不能下也;緩甚者,心氣熱甚,故為狂笑;微緩者,鼓動遲軟,以其氣傷血瘀,或形在心下,名伏梁,為心之積也,其積隨氣上下而行,新血不能歸經,反時時隨唾而出也;大甚者,心火亢逆,肺氣窒塞,喉中如物梗,名喉吤者,其聲變也;微大者,心氣不足,血脈痹結,故引背而痛,手少陰之脈,挾咽喉連目系,故善於淚出也;小甚者,火衰而土寒,胃氣空乏而善噦,噦者,嘔而有聲無物也,後世或以呃逆名噦;微小者,心火下陷土中,善能消食,而肌肉消瘦,為消癉之病也;滑甚者,心火乘肺胃,故善渴也;微滑者,心火流於小腸,名心疝,故引臍而小腹鳴也,此與心脈搏滑急亦為心疝者不同,彼為外寒,由腑犯臟,此為內熱,由臟傳腑也;澀甚者,氣血閉甚,舌蹇而聲不達為喑,以舌為心之苗也;微澀者,氣傷而血溢,經脈瘀滯,為維厥者,陰維為病苦心痛也,血傷而虛風動,則耳鳴,耳為心腎之竅也,巔疾者,風上巔頂而頭眩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主導全身的血液,它的脈搏圓潤有力,像魚鉤一樣,表示陽氣上升順暢,按壓時手感柔和。

脈搏過於急促: 表示血虛生風,肝氣乘勝而侵襲心臟。或者是由於外邪阻滯內火,導致熱邪積聚,形成癲癇。癲癇是由風熱互煽,筋脈時而痙攣時而鬆弛,造成手腳抽搐。

脈搏稍急: 不那麼柔和,略帶急促感。表示血虛無法濡養經脈,因此引起心痛、背痛。胃氣也因此不調和,導致進食困難。

脈搏過於緩慢: 表示心氣過熱,因此出現狂笑。

脈搏稍緩: 搏動遲緩無力。可能是氣血瘀滯,或在心下形成積塊(伏梁),為心臟的積聚。積塊隨著氣血上下運行,新血無法歸經,反而時常隨唾液排出。

脈搏過於洪大: 表示心火過旺,肺氣受阻,喉嚨中有異物梗塞感,稱為「喉吤」,表現為聲音嘶啞。

脈搏稍大: 表示心氣不足,血脈不通暢。因此引發背痛,而手少陰經(心經)與咽喉、眼目相連,故容易流淚。

脈搏過於細小: 表示火衰土寒,胃氣虛弱而容易嘔吐。嘔吐時有聲無物,後世也稱作呃逆。

脈搏稍小: 表示心火下陷土中,善於消食,導致肌肉消瘦,形成消渴症。

脈搏過於滑利: 表示心火乘犯肺胃,因此容易口渴。

脈搏稍滑: 表示心火流入小腸,稱為「心疝」,因此引發臍痛,小腹鳴叫。這種心疝與心脈搏動滑急的心疝不同,後者是由於外寒,由腑及臟;而前者是由於內熱,由臟傳腑。

脈搏過於澀滯: 表示氣血閉阻嚴重,舌頭僵硬,說話不清,稱為喑。因為舌頭是心的苗(外在表徵)。

脈搏稍澀: 表示氣傷而血溢,經脈瘀滯。稱為維厥,陰維受病,心痛。血傷而產生虛風,則會耳鳴。耳是心腎的竅。巔疾是由於風氣上衝頭頂而導致頭暈。

肺脈急甚,為癲疾;微急,為肺寒熱,怠惰,咳唾血,引腰背胸,若鼻息肉不通;緩甚,為多汗;微緩,為痿瘻偏風,頭以下汗出不可止;大甚,為脛腫;微大,為肺痹引胸背,起惡日光;小甚,為泄;微小,為消癉;滑甚,為息賁上氣;微滑,為上下出血;澀甚,為嘔血;微澀,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,下不勝其上,其應善痠矣。

白話文:

肺脈跳動特別快,會導致癲癇;脈搏稍微快,代表肺部有寒熱,會讓人感到疲懶、咳嗽吐血,導致腰背胸部疼痛,就像呼吸道不通一樣;脈搏跳動非常慢,會大量出汗;脈搏稍微慢,代表會出現萎縮、瘻管和偏風,從頭以下出汗並且無法停止;脈搏特別強,會導致小腿腫脹;脈搏稍微強,代表肺部痹阻,影響胸背,容易怕光;脈搏特別弱,會導致腹瀉;脈搏稍微弱,會消瘦、患上癉病;脈搏特別滑,會氣喘、上氣;脈搏稍微滑,會上下出血;脈搏特別澀,會嘔血;脈搏稍微澀,代表鼠瘻長在頸部、腋窩之間,下方無法承受上方的壓力,容易痠痛。

肺主一身之氣,其本脈輕按浮短澀,名毛者,陽氣初降之象也,重按則柔和。若浮沉皆急甚者,而無柔和之氣,肝邪極盛,侮其所不勝,肺失清肅之權,風痰鼓激於內,為癲疾,陰病為癲,陽病為狂,皆心神昏亂也;微急者,氣傷而營衛不和,則發寒熱,怠惰無力,氣逆血不循經,則咳而唾血,氣脈不通,咳則牽引腰背胸,而鼻生瘜肉也;緩甚者,氣泄衛疏,故多汗;微緩,則亦氣傷而肢痿,生鼠瘻,經脈鬱結,故為偏風、半身不遂等病,頭以下汗出不可止,皆氣散也;大甚者,肺火盛於經絡,肺主表,上病極而下,故為脛腫,俗名流火也;微大者,熱傷津液,肺氣痹而引,胸背皆不舒,《痹論》曰: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也,起惡日光,亦火鬱之故也;小甚者,肺氣下陷而為泄瀉,以大腸為肺之腑也;微小者,津亦耗矣,故為消癉;滑甚者,熱盛氣騰,故為息賁上氣;微滑者,氣熱動血而妄行,上為鼻衄,下為便血;澀甚者,氣傷血瘀,瘀積於胃而嘔血也;微澀者,氣血兩傷而兩滯,故成鼠瘻,如瘰癧之類,上既鬱結,氣血不得下輸,故下不勝上,而足膝痠軟無力也,《痿論》曰: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上虛而下病,痠軟,乃痿之兆也。

白話文:

肺是全身氣息的主人,它的脈搏輕按時浮淺短促,按出脈名為毛,這是陽氣剛下降的徵象,重按則脈搏柔和。如果脈搏浮沉都非常急促,卻沒有柔和的氣息,說明肝氣極盛,侵犯了肺的組織,肺失去了清肅呼吸的權利,風邪侵襲肺部,形成為疾,陰證為為疾,陽證為狂,都是心神昏亂。脈搏稍急,是氣血受傷,營衛不和,就會發熱惡寒,身倦無力,氣息逆亂,血液不循經絡運行,就會咳嗽並咳血,氣脈不通,咳嗽還會牽引腰背胸部,而鼻中生瘡。脈搏過於緩慢,是氣衛疏散,因此多汗;脈搏稍緩,也是氣血受傷,肢體腫脹疼痛,生鼠瘡,經脈不通,因此形成偏風、半身不遂等疾病,從頭以下出汗而不可止息,都是氣息散亂。脈搏過於洪大,是肺火盛於經絡,肺主管體表,上部疾病傳到下部,因此形成發熱,俗稱流火。脈搏稍洪大,是熱傷津液,肺氣旺盛而牽引,胸背皆不舒暢,《傷寒論》說:肺壅塞的人,胸滿厭惡陽光,也是火盛的原因。脈搏過於沉小,是肺氣下陷而形成發熱,因為大腸是肺的相表。脈搏稍沉小,是津液也耗損,因此形成消瘦。脈搏過於滑利,是熱盛氣旺,因此形成喘息上氣。脈搏稍滑利,是氣熱擾動血液而妄行,向上表現為鼻出血,向下表現為便血。脈搏過於澀滯,是氣血受傷,淤積於胃而咳血。脈搏稍澀滯,是氣血兩傷而同時淤阻,因此形成鼠瘡,如瘡癤一類,上面已經淤結,氣血不能輸送到下面,因此下面不能勝任上面,而足膝腫軟無力,《傷寒論》說:肺熱葉子灼傷,發出疙瘩,上面淤結而下面病,腫軟,就是發疙瘩的徵兆。

肝脈急甚者,為惡言;微急,為肥氣在脅下,若覆杯;緩甚,為善嘔;微緩,為水瘕痹也;大甚,為內癰,善嘔,衄;微大,為肝痹,陰縮,咳引小腹,小甚,為多飲;微小,為消癉;滑甚,為㿉疝;微滑,為遺溺;澀甚,為溢飲;微澀,為瘛攣,筋痹。

白話文:

脈象過於急促

  • 極其急促:表示暴躁易怒
  • 略微急促:表示脂肪堆積在肋骨下,形狀像倒扣的杯子

脈象過於緩慢

  • 極其緩慢:表示容易嘔吐
  • 略微緩慢:表示水腫和四肢拘攣

脈象過於大

  • 極其大:表示內生腫瘤,容易嘔吐和流鼻血
  • 略微大:表示肝臟拘攣,男子陰莖縮小,咳嗽牽扯小腹

脈象過於小

  • 略微小:表示消瘦
  • 極其小:表示水飲過多
  • 脈象滑動
  • 極其滑動:表示腹股溝疝氣
  • 略微滑動:表示遺尿

脈象澀滯

  • 極其澀滯:表示水飲外溢
  • 略微澀滯:表示痙攣抽搐,筋脈拘攣

肝藏血,其本脈柔軟而細長,名弦者,陽氣初生之象也。若急強不和,則血少而氣逆,肝氣逆則多怒,故出惡言,或惡人之言也;若微急,乃氣傷血瘀,結於脅下名肥氣,大如覆杯,肝之積也,脅下,肝之部也,緩甚者,縱緩氣橫犯胃,故善嘔也;微緩者,氣不循經,水蓄成瘕而痹也,瘕者,假物以成形也;大甚者,火盛結為內癰,血熱妄行,嘔而衄血也;微大者,血傷氣痹,肝主筋,筋失榮養而陰縮,陰為宗筋,故氣痹而咳,牽引小腹也;小甚者,血枯內燥,渴而多飲;微小者,飲多成癉,癉者,水鬱成熱也;滑甚者,濕閉而熱伏,熱則脈滑,濕閉而氣不流行,陰子腫大頑木,不知痛癢,名㿉疝也;微滑者,虛熱,氣不能收攝,為遺溺,蓋實熱則癃閉,虛熱為遺溺,皆肝所主之病也;澀甚者,陽氣無力運行,由水飲漫溢故也;微澀者,氣血皆傷,筋失榮養,為瘛瘲,為拘攣,而筋痹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儲藏血液,其經脈柔軟細長,稱為「弦脈」,代表陽氣開始生發。如果脈搏緊硬急促,表示氣血不足,肝氣逆行,容易發怒,會說出惡毒的話或討厭別人的言論。如果脈搏稍急,表示氣血受傷,瘀血凝結在肋骨下方,形成稱為「肥氣」的腫塊,大小如碗口,是肝臟堆積的結果。肋骨下方是肝臟的部位。

如果脈搏非常緩慢,表示氣血虛弱,肝氣上逆侵犯胃部,因此容易嘔吐。如果脈搏稍緩,表示氣血不循正常經絡運行,水液蓄積形成結塊而導致肢體麻痺。結塊是一種由假性物體形成的病症。如果脈搏非常強大,表示火氣旺盛,結塊形成內部腫瘤,血熱亂竄,會嘔血和流鼻血。如果脈搏稍強,表示氣血受傷,肝主筋,筋脈得不到滋養而收縮,陰虛為筋之本,因此氣血不通而咳嗽,牽扯小腹。

如果脈搏小而強,表示血氣枯竭,內部乾燥,口渴多喝水。如果脈搏小而弱,表示水液過多形成水腫,水腫會導致水氣鬱結化熱。如果脈搏滑而強,表示濕氣閉阻而熱氣潛伏,熱則脈滑,濕閉則氣血不通,陰囊腫大僵硬麻木,不知痛癢,稱為「疝氣」。如果脈搏稍滑,表示虛熱,氣血不能收斂,導致遺尿。實熱則小便閉塞,虛熱則遺尿,這些都是肝臟所主導的疾病。

如果脈搏澀而強,表示陽氣虛弱,無法運行,這是水液氾濫的緣故。如果脈搏稍澀,表示氣血受傷,筋脈得不到滋養,導致肌肉僵硬,拘攣和麻痺。

脾脈急甚,為瘛瘲;微急,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;緩甚,為痿厥;微緩,為風痿,四肢不用,心慧然,若無病;大甚,為擊僕;微大,為疝氣,腹裡大,膿血在腸胃之外;小甚,為寒熱;微小,為消癉;滑甚,為㿉癃;微滑,為蟲毒蛕蠍腹熱;澀甚,為腸㿉;微澀,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

白話文:

脈象快

  • 極快:癲癇
  • 微快:膈肌問題,吃喝的東西會吐出來,然後嘔吐口水

脈象慢

  • 極慢:虛弱昏厥
  • 微慢:風濕性麻痺,四肢無力,但精神清醒,好像沒生病一樣

脈象大

  • 極大:癲癇發作
  • 微大:疝氣,腹部腫大,膿血在腸胃外部

脈象小

  • 極小:寒熱交替
  • 微小:虛弱消瘦

脈象滑

  • 極滑:難以排便或小便
  • 微滑:寄生蟲感染,腹中發熱

脈象澀

  • 極澀:腸道阻塞
  • 微澀:體內阻塞,排出大量膿血

脾土居中,而主肌肉,其本脈和緩而敦厚,陰陽兩平之象也。氣旺四季更代之時,故脈名代,而歇止有定數者,亦名代脈,是脾氣損,不能接續各臟之氣,以行於身也。脾主四肢,其脈急甚,肝邪盛而犯脾,風動而四肢抽掣,為瘛瘲也;微急,則氣逆而膈中,膈,猶格也,食飲阻逆,故入而還出,後沃沫者,食出,又吐白沫,中土被木邪所傷也;緩為本脈,緩甚,則氣虛而經脈弛,痿弱無力,陽不能達四末,則厥冷也;微緩者,氣虛,而肝風乘之,四肢不用,名風痿,以非外風,故心慧然若無病也;大甚者,或因擊傷,或跌僕,而傷肌肉,氣血擾動也;若微大,氣耗血壅,為病疝,以前陰為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,如又腹大,以膿血結於腸胃之外也;小甚,則氣血皆虛,營衛不調,而為寒熱;微小者,氣虛不能化津,消渴而成癉也;滑甚,為熱,而在脾,脾主濕,濕熱閉結,故㿉而兼癃,是前陰脹痛,小便不通也;微滑者,氣虛濕熱蒸而化蟲,成蠱毒腹脹而內熱,蟲名蛸蠍也;澀甚者,氣虛血瘀,成腸㿉,微澀者,成內㿉,皆腸癰之類,故多下膿血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位於人體中間,負責掌管肌肉。脾臟的本脈脈搏和緩而敦厚,屬於陰陽平衡的狀態。

當脾氣旺盛時,脈搏跳動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改變,因此被稱為「代脈」。如果脈搏忽然停止跳動,也稱為「代脈」,代表脾氣受損,無法順利輸送氣血到各個臟腑,導致身體運作失常。

脾臟主管四肢,如果脈搏跳動過快或過急,表示肝火旺盛,侵犯脾臟,導致風氣擾動,引起四肢抽搐,稱為「瘛瘲」。如果脈搏微微偏急,則代表氣血逆行於膈膜(類似阻隔物),導致食物和飲料無法通過,甚至會嘔吐出白色泡沫,這是脾臟被肝臟侵犯的跡象。

脈搏和緩是脾臟的正常脈搏,如果脈搏過於和緩,表示氣血虛弱,經脈鬆弛,導致身體痿弱無力,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,就會出現厥冷(手腳冰冷)的症狀。如果脈搏微微和緩,表示氣血虛弱,肝風乘虛而入,導致四肢麻痺不能活動,稱為「風痿」,不同於一般的外風,所以患者神智清醒,沒有其他病狀。

脈搏過於有力或過大,可能是因為外傷、摔倒,導致肌肉受損,氣血混亂。如果脈搏微微偏大,表示氣血耗損,血液瘀滯,導致疝氣,因為疝氣部位位於腹部,是太陰(脾)和陽明(胃)經絡交會的地方。如果同時伴有腹脹,可能是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。

脈搏過於微弱,表示氣血都非常虛弱,營衛失調,導致寒熱交替發作。如果脈搏微微偏弱,表示氣血虛弱,導致津液無法化生,造成消渴(口渴多飲)和癉病(枯瘦)。

脈搏過於滑利,表示脾臟有熱,因為脾臟主管濕氣,濕熱閉結在一起,會導致腹脹和便祕,同時伴有小便不通的症狀。如果脈搏微微偏滑,表示氣虛導致濕熱蒸化成蟲,形成蠱毒,導致腹脹和內熱,蟲名蛸蠍。

脈搏過於澀滯,表示氣血虛弱,血液瘀滯,形成腸癰(腸道腫脹)。如果脈搏微微偏澀,表示形成內癰(腸道內腫脹)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腸癰,所以通常會伴隨著膿血便。

腎脈急甚,為骨癲疾;微急,為沉厥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;緩甚,為折脊;微緩,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嗌還出;大甚,為陰痿;微大,為石水,起臍以下至小腹,腄腄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;小甚,為洞泄;微小,為消癉;滑甚,為癃㿉;微滑,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;澀甚,為大癰;微澀,為不月,沉痔。

白話文:

腎脈

  • **脈跳動極快:**骨頭抽搐的疾病。
  • **脈跳動稍快:**血液循行不暢,導致四肢痙攣,雙腳僵直無法移動。
  • **脈跳動極慢:**脊椎彎曲。
  • **脈跳動稍慢:**消化道穿孔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,從喉嚨吐出來。
  • **脈跳動極大:**陽痿。
  • **脈跳動稍大:**腎臟結石,從肚臍以下到小腹,摸起來很腫,會蔓延到胃部,無法治癒。
  • **脈跳動較小,但強:**腹瀉。
  • **脈跳動較小,但弱:**消瘦虛弱。
  • **脈跳動極滑:**小便困難。
  • **脈跳動稍滑:**骨頭虛弱,無法坐起來,起來後眼睛什麼都看不見。
  • **脈跳動極澀:**大膿瘡。
  • **脈跳動稍澀:**閉經,嚴重痔瘡。

腎藏精而主骨,其本脈沉實,按之軟滑,陽氣歸伏之象也。若急甚者,寒邪入骨,陽氣傷而心昏憒,名骨癲疾也;微急者,寒邪入經,沉者,深也,腎經為至深之處,故足冷而厥,其邪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名為奔豚,腎之積也,其足強不能收縮,不得前後者,二便不通,皆下焦陽虛,陰邪鬱閉故也;緩甚者,陽氣耗散,督為陽脈之綱,與腎脈相通,而主腰脊,陽傷,故腰脊如折也;微緩者,陽氣內虛,中空如洞,無火化食,下嗌還出也;大甚者,火散不聚,其陰則痿矣;微大者,火衰水聚,深沉如石,起臍下至少腹,腄腄然者,腹脹下垂,若脹至胃脘,則火土兩敗,故死不可治也;小甚者,下焦陽虛不固,故為洞泄;微小者,腎水涸而成消癉矣;滑甚者,濕熱閉結,既癃且㿉,與脾脈之滑甚同病也;微滑者,腎虛骨熱,為骨痿,故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也,痿有五痿:心肝脾肺腎,皆虛熱也;澀甚者,為大癰,即所云: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壅腫也;微澀者,結滯且乾枯,故月事不來,沉痔者,謂病根結於深沉之處,成痼疾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儲藏精液,主宰骨骼,其脈搏應當深沉有力,觸摸起來柔軟滑動,這是陽氣斂藏的表現。如果脈搏跳動過快,說明寒邪入侵骨骼,陽氣受損,心神昏迷,稱為骨癲疾。如果脈搏稍微跳動過快,說明寒邪進入經絡,深脈表示寒邪深入,腎經是最深處的經絡,所以腳會感到寒冷而麻木,邪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,稱為奔豚,是腎臟積滯的表現。如果腳部僵硬,不能收縮,無法前後移動,而且大小便不通,都是下焦陽氣虛弱,陰邪鬱積造成的。如果脈搏跳動過慢,說明陽氣耗散,督脈是陽脈的總綱,與腎脈相通,主管腰脊,陽氣受損,所以腰脊會像斷了一樣。如果脈搏稍微跳動過慢,說明陽氣內虛,中空如洞,沒有火氣來消化食物,所以吃下去的食物會原封不動地從下食道嘔吐出來。如果脈搏大而有力,說明火氣散亂不聚,陰氣就會痿弱。如果脈搏稍微大而有力,說明火氣衰弱,水氣聚積,深沉如石,從臍下到小腹,腫脹脹脹的,腹部膨脹下垂。如果膨脹到胃脘,火氣和土氣都會受損,所以這種情況無法醫治。如果脈搏小而有力,說明下焦陽氣虛弱不固,所以會腹瀉。如果脈搏稍微小而有力,說明腎水耗盡,導致身體消瘦。如果脈搏滑而有力,說明濕熱閉結,既有小便不通,又有大便不通,與脾脈滑而有力的病症相同。如果脈搏稍微滑而有力,說明腎虛骨熱,導致骨痿,所以坐起來之後無法起身,起身後眼睛會看不見東西。痿有五種:心痿、肝痿、脾痿、肺痿、腎痿,都是虛熱引起的。如果脈搏澀而有力,說明有大癰疽,也就是營氣不暢,逆行於肌肉之中,導致腫脹。如果脈搏稍微澀而有力,說明氣血凝滯並且乾燥,所以月經不會來,沉痔是指病根結在深處,形成慢性疾病。

以上舉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六脈,分五臟部位而辨其病,然有脈同而病異者,有病同而脈異者,要必參合四診以辨之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提到的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這六種脈象,可以根據五行屬性對應到五臟,用來辨別疾病。但有時脈象相同而病症不同,有時病症相同而脈象不同,所以必須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診斷方法,才能準確辨別疾病。

諸急者,多寒;緩者,多熱;大者,多氣少血;小者,血氣皆少;滑者,陽氣盛,微有熱;澀者,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

白話文:

凡是發病急的,大多是寒氣引起的;發病緩慢的,大多是熱氣引起的;病症大的人,大多是氣多血少;病症小的人,血和氣都少;病程順滑的人,陽氣旺盛,微微有些熱;病程阻滯的人,大多是血多氣少,微微有些寒。

此總結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,以辨氣血虛實寒熱之病也。言諸急者多寒,亦有非寒者矣,如雲脾脈急甚為瘛瘲等病,則非寒也,是但寒病為多耳;緩者多熱,亦有非熱者矣,如雲腎脈緩甚為折脊,是陽虛而非熱,以熱病為多耳;多氣少血、多血少氣者,言偏勝鬱滯之病也,蓋氣為陽,性流動,血為陰,性凝滯,故氣勝則脈滑,血勝則脈澀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總結了脈搏的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,用來辨別氣血虛實寒熱的疾病。

文章中指出,脈搏急大多數是寒證,但也有少數不是寒證,比如脾脈急甚是因為癲癇等病,就不是寒證,只是寒證比較多而已;脈搏緩大多數是熱證,但也也有少數不是熱證,比如腎脈緩甚是因為陽虛,而不是熱證,只是熱證比較多而已;脈搏氣多血少、血多氣少,說明是偏勝鬱滯的疾病,因為氣屬陽,性質流動,血屬陰,性質凝滯,所以氣勝則脈搏滑,血勝則脈搏澀。

故凡緩,急、大、小、滑澀之脈,皆有虛實不同,其五臟為病各異,要必參合四診,以辨之為準也。又如《難經》云:一脈十變。假令心脈急甚者,肝邪干心也;心脈微急者,膽邪干小腸也;心脈大甚者,小腸邪自干小腸也;心脈緩甚者,脾邪干心也;心脈微緩者,胃邪干小腸也;心脈澀甚者,肺邪干心也;心脈微澀者,大腸邪干小腸也;心脈沉甚者,腎邪干心也;心脈微沉者,膀胱邪干小腸也,五臟各有剛柔邪,故令一脈變為十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凡是脈象的緩急、大小、滑澀等不同表現,都有虛實之分的不同。其所對應的五臟疾病也各不相同。必須將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相結合,才能準確辨別。就像《難經》中所說:一個脈象,可能有十種變化。比如:

  • 心脈極速:肝邪攻心所致。
  • 心脈稍快:膽邪侵犯小腸所致。
  • 心脈極大:小腸本身的邪氣自擾所致。
  • 心脈極慢:脾邪侵犯心臟所致。
  • 心脈稍慢:胃邪侵犯小腸所致。
  • 心脈極澀:肺邪侵犯心臟所致。
  • 心脈稍澀:大腸邪氣侵犯小腸所致。
  • 心脈極沉:腎邪侵犯心臟所致。
  • 心脈稍沉:膀胱邪氣侵犯小腸所致。

五臟各有陽邪和陰邪的區別,所以一個脈象會變為十種變化。

是與此章經文,互明其理,蓋急、大、緩、澀、沉,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臟脈之本象,若現於別臟部位,則為病邪,甚則為臟病,微則為腑病。此舉心臟以明之,餘臟皆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經文與此章經文互相關聯,說明急、大、緩、澀、沉這五種脈象是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臟脈絡的正常表現。如果這些脈象出現在其他臟腑部位,那就代表有病邪,嚴重時是臟器的疾病,輕微時是腑臟的疾病。這裡舉心臟為例來說明,其他臟腑也可以類推。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臂多青脈,曰脫血;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;安臥脈盛,謂之脫血;尺寒脈滑,謂之多汗;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;脈粗尺常熱者,謂之熱中;頸脈動,喘疾咳,曰水;目窠微腫,如臥蠶起之狀,曰水;溺黃赤,安臥者,黃疸;已食如飢者,胃疸;面腫,曰風;足脛腫,曰水;目黃者,曰黃疸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說:

手臂上佈滿藍色的血管,稱為脫血。

尺部脈搏緩慢而澀滯,稱為解㑊。

安靜躺著時脈搏強烈,稱為脫血。

尺部脈搏寒冷而滑,稱為多汗。

尺部脈搏寒冷而細弱,稱為後泄。

脈搏粗大且尺部經常發熱,稱為熱中。

頸部脈搏搏動,伴有喘息和咳嗽,稱為水。

眼眶微腫,狀似臥蠶,稱為水。

小便黃赤,且躺著時出現,稱為黃疸。

吃飽後仍覺得飢餓,稱為胃疸。

面部腫脹,稱為風。

小腿腫脹,稱為水。

眼睛發黃,稱為黃疸。

臂多青脈者,絡脈也,血藏絡中,脫血,則絡空,青者,肝色,脫血肝傷故也。上文《靈樞·邪氣病形篇》云: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,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,滑澀大小亦然。此言尺脈緩澀者,是尺膚與兩手之脈,皆寬緩澀滯,尺膚屬衛,脈屬營,是營衛皆虛,經脈懈弛,行坐無力,病名解㑊;脈盛,則邪盛,而臥不安矣,今反安臥,乃暴脫血而氣不固,則脈盛而虛大無力,故倦臥也。尺膚澀者,衛虛也,脈滑者,營中熱也,因熱而津外泄,衛虛表不固,故汗出多。

白話文:

如果手臂上有很多青色脈絡,這是血管脈絡。血液存於血管中,如果血液流失了,脈絡就會空洞。青色是肝臟的顏色,所以流失血液會傷及肝臟。

《靈樞·邪氣病形篇》中說:脈搏急促的,尺部的皮膚也會發緊;脈搏緩慢的,尺部的皮膚也會發鬆。脈搏的滑澀、大小也是如此。

這裡所說的尺脈緩慢、澀滯的,說明尺部的皮膚和兩手的脈搏都寬鬆、遲緩、滯澀。尺部的皮膚屬於衛氣,脈搏屬於營氣,這說明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經脈鬆弛,所以沒有力氣走動,這個病症叫做「解㑊」。

如果脈搏跳動得很厲害,說明邪氣很盛,患者會臥不安寧。但是現在的患者卻安靜地躺在牀上,這是因為他突然失血太多,氣血不牢固,所以脈搏跳動很厲害但脈搏虛大無力,因此會感到疲倦和想躺著。

尺部的皮膚澀滯,說明衛氣虛弱;脈搏滑利,說明營氣中有熱。熱氣會導致津液外泄,衛氣虛弱表氣不固,所以會出很多汗。

尺膚寒,衛陽虛矣,脈細,中氣寒矣,故為後泄不止之病也。脈既粗,則營熱,尺膚又常熱不退,其邪熱盛於內也。頸脈者,人迎胃脈也,胃中水飲停蓄,經氣大逆,故頸脈動喘而疾咳,疾咳者,連聲急促也。目窠,眼眶也,屬脾,水濕壅於脾胃,故目窠下腫,如臥蠶欲起之狀。

白話文:

手掌冰冷,表示身體陽氣不足,脈搏細弱,表示臟腑陰寒,因此會出現持續性腹瀉。脈搏粗大,表示營血過熱,手掌經常發熱不退,代表體內的邪熱旺盛。頸脈(人迎脈)是胃氣脈絡,胃中積水過多,導致經氣逆流,所以頸脈會搏動喘促,引起頻繁而急促的咳嗽。眼眶屬脾,水濕積聚在脾胃,導致眼眶下方浮腫,就像蠶寶寶要破繭而出的樣子。

若其溺黃赤者,濕熱瘀閉,必成黃疸,以濕傷脾,故困倦而安臥。已食如飢者,濕火在胃,名胃疸,其黃色鮮明名陽黃,其色晦者名陰黃,屬脾也。風為陽邪,本乎天者親上,故傷風則面腫;水為陰邪,本乎地者親下,故水病則足腫也;目黃則濕閉,故為黃疸病。此節互明四診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便顏色發黃或發紅,表示濕熱瘀積,必然會發展成黃疸。由於濕氣會損傷脾臟,所以會導致身體倦怠、嗜睡。如果已經吃過東西卻仍然感到飢餓,表示濕熱在胃中,稱為「胃疸」。黃疸的顏色鮮明稱為「陽黃」,顏色較晦暗稱為「陰黃」,屬於脾臟的問題。風是陽邪,來自天上的會往上竄,所以傷風會造成臉部浮腫;水是陰邪,來自地下的會往下流,所以水腫會造成足部浮腫;而眼睛發黃則表示濕氣阻塞,因此會導致黃疸病。這一段文字說明瞭四種診斷方法之間的相互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