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5)
卷四上 (5)
1. 問證辨病
《靈樞·師傳篇》岐伯曰: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,臨病人問所便。帝曰:便病人奈何?岐伯曰:夫中熱消癉,則便寒;寒中之屬,則便熱;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熱;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寒;胃中寒,則腹脹;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;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;胃中熱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師傳篇》裡岐伯說:到一個國家,要先打聽那裡的風俗習慣;到了別人家,要先問清楚忌諱的事項;來到大廳,要先問清楚禮節;拜訪病人,要先問清楚什麼讓他感到舒服。
黃帝問:怎樣讓病人感到舒服?
岐伯答:如果病人體內有熱,出現發燒、消瘦等症狀,那麼讓他感到舒服的方法是受寒;如果病人體內有寒,出現畏寒、怕冷等症狀,那麼讓他感到舒服的方法是受熱;如果胃中有熱,會出現消穀(消遣穀物,即消化不良)、心慌、飢餓、臍以上的皮膚發熱等症狀;如果腸中有熱,會出現大便黃色如粥、臍以下的皮膚發涼等症狀;如果胃中有寒,會出現腹脹等症狀;如果腸中有寒,會出現腸鳴、腹瀉等症狀;如果胃中有寒,腸中有熱,會出現又腹脹又腹瀉等症狀;如果胃中有熱,腸中有寒,會出現飢餓難忍、小腹部疼痛脹滿等症狀。
帝曰:胃欲寒飲,腸欲熱飲,兩者相逆,便之奈何?且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驕恣縱欲,輕人而無能禁之,禁之則逆其志,順之則加其病,便之奈何?治之何先?岐伯曰:人之情,莫不惡死而樂生,告之以其敗,語之以其善,導之以其所便,開之以其所苦,雖有無道之人,惡有不聽者乎?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;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「胃想要寒涼的飲料,腸想要溫熱的飲料,兩者互相矛盾,要怎麼處理呢?況且那些王公大臣、高官顯貴,都是享受著富貴的君主,他們驕奢淫逸、縱情享樂,輕視他人,又沒有人能制止他們,制止他們就會違背他們的意願,縱容他們就會加重他們的病情,要怎麼處理呢?應該先從哪裡治療呢?」
岐伯回答:「人的本性,沒有人不害怕死亡而喜歡活著,如果告訴他們自己的缺點,跟他們講述好的道理,引導他們去做有利的事,為他們疏解心中的痛苦,即使是最無道的人,又怎麼會不聽呢?」
皇帝問:「那要怎麼治療呢?」
岐伯說:「春夏季節要先治療外在的症狀,然後再治療根本原因;秋冬季節要先治療根本原因,然後再治療外在的症狀。」
帝曰:便其相逆者奈何?岐伯曰:便此者,飲食衣服,亦欲適寒溫,寒無悽愴,暑無出汗,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,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那些相剋的因素該怎麼辦呢?
岐伯回答:調整這些相剋因素的方法,在飲食和穿著方面,都要適應寒暖變化。寒冷時不要太過陰冷,炎熱時不要大汗淋漓。在飲食方面,熱的時候不要吃得過於燥熱,冷的時候不要吃得過於寒冷。寒溫適中,才能維持體內的氣,這樣才能避免邪氣入侵。
病人所便者,所欲所宜也。問其所欲,知其所病,以辨其所因,投其所宜而治之也。帝謂腸胃寒熱不同,貴人任性難禁,何以便之。岐伯言人之情,莫不惡死而樂生,告之以病之敗命而受苦,導之以善調而卻病可生,未有不聽者也。若夫寒熱兩礙之病,則當分其標本、緩急、先後而治之。
白話文:
病人的便溺,反映了他的需要和適宜之物。詢問病人的希望,就可以瞭解他的病情。從中找出病因,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來醫治。
黃帝說:人腸胃的寒熱不同,貴人也任性妄為,難以節制,如何讓他們依從呢?
岐伯說:人之本性,莫不厭惡死亡而喜愛生命。告訴他們疾病會奪走生命,帶來痛苦。引導他們善於調養,就能驅除疾病,延續生命。沒有人會不聽從的。
至於寒熱交錯的疾病,則應區別本症和標症、緩症和急症、輕症和重症,逐一醫治。
春夏陽氣升發,宜先治標,後治其本;秋冬陽氣收降,宜先治本,後治其標。蓋以受病之邪為本,所現病狀為標,故春夏治標則易愈,以其邪氣發露也;秋冬必先治其本者,以其邪氣伏藏也。調之之法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寒熱皆不可太過,太過則反病。凡飲食衣服,亦必使其寒溫相適,則其故有之元氣將持,不致為邪僻之氣所害也。
此與上節《素問》之言數問其情者,互相闡發也。
白話文:
在春夏陽氣上升、生發的時候,治療疾病應先處理症狀,再處理病因。在秋冬陽氣收斂、下降的時候,治療疾病應先處理病因,再處理症狀。這是因為導致疾病的邪氣是根本原因,而出現的疾病症狀只是標誌。因此,在春夏季節治療症狀會比較容易痊癒,因為邪氣在這時會發散出來;而在秋冬季節,必須先處理病因,因為邪氣會潛伏起來。治療疾病的方法是:對於寒證,採用熱療法;對於熱證,採用寒療法。但是,寒熱治療都不能過度,過度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在飲食和穿衣方面,也必須讓寒熱適度,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原有的元氣,避免受到邪氣的侵害。
2. 診尺膚辨病狀
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帝曰:余欲無視色持脈,獨調其尺,以言其病,從外知內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審其尺之緩急、小大、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視人之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
皇帝說:「我想不看面相,只把脈,尤其是診斷尺脈,就可以瞭解疾病,從外表推斷內部,怎樣才能做到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仔細探查尺脈的快慢、強弱、滑澀,肌肉的飽滿結實或鬆弛乾癟,就能確定病症了。觀察人的眼窩上部是否有輕微腫脹,就像剛睡醒一樣,同時頸部脈搏跳動,經常咳嗽,按壓手足上的凹陷處久按不回彈,這是因為風水導致皮膚腫脹。」
此不視色持脈,而獨診其尺膚之緩急、小大、滑澀,肉之堅脆,以定其病也。視人之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而起之狀,其頸脈動時咳者,頸脈,人迎胃脈也,水飲蓄於胃,肺氣逆不能降,故人迎脈動而時咳,按之手足,窅而不起,此外受風邪,而四肢腫,外風內水,故名風水膚脹也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曰:腎者,胃之關也。
白話文:
這種不看臉色,不把脈,單獨診斷病人手腳的鬆緊、大小、滑澀,肌肉的軟硬,來判斷病情的。
觀察病人的眼眶上方微微腫大,就像剛睡醒起來的樣子,而頸動脈跳動時同時咳嗽的,頸動脈就是人迎穴所在,這是胃經的脈絡。如果水液停滯在胃裡,肺氣不能順利向下,所以人迎穴脈動而會咳嗽。
按壓病人的手腳,感到空虛而柔軟,這是風寒入侵,導致四肢腫脹。外有寒風,內有水濕,所以稱為「風水膚脹」。
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說:「腎臟,是胃的關門人啊」。
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,聚水而生病也。又曰:勇而勞甚,則腎汗出,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元府,行於皮里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所謂元府者,汗空也。觀此,由腎虛下焦不利,而水蓄於胃,故頸脈動而時咳,又用力汗出,毛空開,而風邪客之,故名風水之病也。窅音杳,坎陷也。
白話文:
由於關門(腎氣)功能不佳,所以水液會聚積,並按照水液的特性而流動。水液漫溢於皮膚上下,導致皮膚腫脹,這是因水液聚集而發生的疾病。
另有說法認為:如果身體過度勞累,腎臟會出汗,汗液遇到風,內不能進入臟腑,外不能排出於皮膚,便會停留在身體的中心部位(元府),運行於皮下,最終形成皮膚腫脹。這種情況是由腎虛引起的,稱為「風水」。
所謂的「元府」,就是汗液聚集的空隙。根據這些理論,可以得知「風水」這種疾病是由於腎虛導致下焦功能失調,導致水液蓄積在胃裡,因此頸部的脈搏會跳動,偶爾還會咳嗽;同時,由於用力出汗,汗毛孔會打開,風邪就會乘虛而入,因此被稱為「風水」之病。
「窅」字的發音為「杳」,意思是低窪陷落。
尺膚滑,其淖澤者,風也;尺肉弱者,解㑊安臥,脫肉者,寒熱不治;尺膚滑而澤脂者,風也:尺膚澀者,風痹也;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泆飲也;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,其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;尺膚寒,其脈小者,泄,少氣;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寒熱也;尺膚先寒,久大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
白話文:
尺膚滑
- 如果皮膚光滑滋潤,表示患者有風熱。
尺肉弱
- 如果尺脈的肌肉鬆軟無力,容易解開,且喜歡安靜地躺著,可能是脫肉症的表現,而脫肉症是由寒熱引起的疾病。
尺膚滑而澤脂
- 如果皮膚光滑、油亮,多為風熱。
尺膚澀
- 如果皮膚乾燥粗糙,可能是風濕痹痛的症狀。
尺膚粗如枯魚之鱗
- 如果皮膚粗糙如枯魚的鱗片狀,可能是水腫飲邪的症狀。
尺膚熱甚,脈盛躁
- 如果皮膚發熱明顯,脈象盛大且急促,可能是溫熱病的症狀。
- 如果脈象盛大且滑順,表示疾病即將進入發作期。
尺膚寒,其脈小
- 如果皮膚發寒,脈象細小,可能是腹瀉或氣虛的症狀。
尺膚炬然
- 如果皮膚先發熱後發寒,可能是寒熱錯雜的症狀。
尺膚先寒,久大之而熱
- 如果皮膚先發寒,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熱,也可能是寒熱錯雜的症狀。
此申明診尺膚以定其病也。淖澤者,滑而軟潤,此即風腫也;肉弱者,脾弱可知,故為解㑊,解㑊者,倦怠無力而安臥也,脫肉則土敗,而又有寒熱,陰陽乖舛,故死不可治;尺膚滑澤為風;其澀者風痹,氣血滯,故澀也;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邪內泆,津液不輸於皮毛,故反燥澀甚,此飲蓄於內,非腫脹也;尺膚熱甚,而脈盛躁,則為溫熱病也,其脈盛而滑者,氣血流動,故病邪將外出也;尺膚寒,其脈小者,中陽氣虛,故下泄少氣也,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初按浮部甚熱,重按則不熱,此外邪在衛,故表炬然,知其發寒熱者也;若先按寒,久按之而熱者,此營熱衛寒,亦發寒熱之病也。
白話文:
由於現代漢語的極簡化,以下文字無法識別:
- 徂
- 迫
- 廠
- 𰚈
- 葆
- 泬
- 湝
- 棓
- 𧼹
- 岠
- 賵
- 杶
- 斕
- 郕
- 鍤
- 摚
- 瑥
- 篺
- 犅
- 撝
- 詵
- 齵
- 轏
- 齼
- 鼢
- 枯
- 揵
- 惷
- 韯
- 疓
- 鵴
- 鵷
- 鵸
- 𡐿
- 鵼
- 斈
- 暫
- 蓂
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;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;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;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;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;掌中熱者,腹中熱;掌中寒者,腹中寒;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
白話文:
- **肘部發熱:**腰部以上有熱。
- **手部發熱:**腰部以下有熱。
- **肘部前側發熱:**胸前有熱。
- **肘部後側發熱:**肩背有熱。
- **手臂中部發熱:**腰腹有熱。
- **肘部後側粗糙,以下四五寸發熱:**腸道中有寄生蟲。
- **手掌發熱:**腹部有熱。
- **手掌發冷:**腹部有寒氣。
- **魚肉白色部分有青色脈絡:**胃中有寒氣。
馬玄臺注:人之手,自曲池以上為肘,自曲池以下為臂。肘在上,應腰以上,手臂在下,應腰以下。肘之前廉,即內廉也,據大體為在前,故以內廉為肘前,而主膺前,蓋肘之內廉與膺前,皆屬陰也;肘之後廉,即外廉也,據大體為在後,故以外廉為肘後,而主後之肩背,蓋肘之外廉與肩背,皆屬陽也。
白話文:
馬玄臺註解:人的手臂,從曲池以上稱為「肘」,從曲池以下稱為「臂」。「肘」在上,對應腰部以上部位,而「臂」在下,對應腰部以下部位。肘部的內側稱為「肘前」,根據大致位置來說是在前面的,所以將內側稱為「肘前」,而主司肘部前面的部分,因為肘部的內側和肘部前面都屬陰性;肘部的外側稱為「肘後」,根據大致位置來說是在後面的,所以將外側稱為「肘後」,而主司肘部後面到肩背的部位,因為肘部的外側和肩背都屬陽性。
至於臂中獨熱者,臂外主腰,臂內主腹,肘後粗大以下三四寸間,即曲池,為粗大之處,以下則為三里之所,其間熱者,主腸中有蟲,蓋不上不下之所,正合於腸中也。掌中為掌之內,其熱其冷,主腹中也。魚際白肉際屬陰經,內有青血脈現者,主胃中有寒也。
尺炬然熱,人迎大者,當奪血;尺堅大,脈小甚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
白話文:
手臂中單獨發熱:手臂外側對應腰部,手臂內側對應腹部。肘後粗大以下三四寸之間,就是曲池穴,是粗大的位置,以下則是三里穴所在。這個部位發熱,表示腸中有蟲,因為這個位置不上不下,正好與腸道對應。
手掌中指對應手掌的內側,其冷熱對應腹部。魚際穴的白肉對應陰經,如果出現青色的血脈,則表示胃中寒氣。
尺膚者,衛陽所行者也,絡脈在衛分也,血藏絡中,奪血者,暴脫如崩吐之類,陰傷陽亢,故尺炬然熱,而人迎獨大,以人迎主六腑之陽也;兩手寸口,主五臟之陰者,如尺膚堅而且大,其衛分甚強,營當相應,今脈反小甚,則營偏虛,氣盛於表而虛於內,偏勝極而將偏絕,故煩悶有加而立死也。
白話文:
尺膚脈是衛陽氣血流經的部位,絡脈位於衛氣的範圍內,血液藏於絡脈之中。如果大量失血,就像崩裂或嘔吐一樣,陰氣受傷,陽氣亢盛,所以尺膚脈會發熱,人迎脈特別大,因為人迎脈主宰六腑的陽氣。兩手寸口脈主宰五臟的陰氣。如果尺膚脈堅實有力,表示衛氣很強,營氣應該相對應,但現在脈搏反而很小,說明營氣虛弱,氣血流注在體表旺盛,內部虛弱,陽盛陰虛到了極點,即將氣絕,所以煩悶加劇,即將死亡。
蓋營衛根於陰陽,營衛偏甚,則陰陽偏絕,故下文《病形篇》云:色脈與尺之相應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,不得相失也。此本末枝葉之分別,根死則葉枯矣。觀此,其理更可徵也。
白話文:
營衛之氣是根源於陰陽兩氣運作的。如果營衛之氣偏盛或偏衰,則陰陽兩氣就會失去平衡,所以《病形篇》中說:面色、脈象和尺脈的變化是相互呼應的,如同木匠用槌子敲擊木鼓,鼓聲隨之應和,不可偏廢。這是本、末、枝、葉的區分,如果根部枯萎了,葉子自然就會枯萎。由此可見,其中的道理是可以證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