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4)
卷四上 (4)
1. 聞聲問證合色脈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中盛臟滿,氣盛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;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;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;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;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說:五臟是人體的中心樞紐。身體強壯、臟器充盈,但精神緊張、容易受驚的人,說話聲音聽起來像是從房間裡傳出來的,這是因為體內有濕氣;說話聲音輕微,整天都無法恢復正常,這是因為精氣被奪;穿衣不整齊,說話口無遮攔,不分親疏,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;倉庫食物儲藏不足,這是因為門戶沒有好好關閉;水泉無法止住,這是因為膀胱不能貯藏。能夠保持這些樞紐的正常運作,人就能存活;失去這些樞紐的正常運作,人就會死亡。
五臟為根本,如城之有守也。臟者,藏也,藏精氣而不瀉,故必中氣盛而臟滿,則無病。若氣似盛,而傷於恐者,如經所云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外似有餘,而內傷不足矣,不足而其聲如從室中言,重濁而不清亮,是中氣有濕邪壅遏也;若言語聲微,不能接續,久久乃復續一言者,此元氣奪也;若衣被不斂,出身露體,言語不知善惡,不避親疏嫌疑者,此神明之亂也;若飲食入胃,隨即下泄,完穀不化,是脾腎不固,腎為胃之關,二便為腎之門戶,是無關要也;水泉不止者,遺溺不能收攝,膀胱津液不藏,亦腎氣虛脫也。如是皆五臟氣敗而失守,故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白話文:
五臟是人體的根本,就像城池有城牆守衛一樣。臟器有儲藏精氣、不外洩的功能,所以必須中氣旺盛、臟器充盈,才能沒有疾病。如果看似中氣旺盛,卻因為受驚嚇而受傷,就像經書上說的:心神驚恐、思慮過多會傷神,神受傷就會恐懼、失去自我,外表看似充盈,但內在卻受傷不足。不足時說話的聲音好像從屋子裡傳出來,沉重渾濁而不清亮,這是因為中氣裡有濕邪阻滯。如果言語聲音微弱,不能連續,過很久才能再開口說一句話,這是元氣被奪走的表現。如果衣著不整,身體裸露,說話不分好壞,不避諱親疏嫌疑,這是神明混亂的表現。如果食物進入胃後,隨即拉肚子,穀物沒有消化,這是脾腎不固,腎是胃的關口,大小便道是腎的門戶,沒有關口機能。小便無法控制,膀胱津液無法貯留,也是腎氣虛脫的表現。以上這些都是五臟之氣衰敗、失去守衛的功能,所以能守住的就能活,守不住的就會死。
五臟者,身之強也。頭者,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,背者,胸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;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,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;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得強則生,失強則死。
白話文:
五臟是人體強健的基礎。頭是精神的所在,如果頭總是低垂,精神就會受損;背部是胸部的保護,如果背部彎曲、肩部塌落,就會使胸部內的臟器受到損害;腰部是腎臟的所在,如果腰部無法轉動,腎臟就會衰弱;膝蓋是筋腱的所在,如果無法彎曲伸展,走路就會彎腰駝背,筋腱就會衰弱;骨頭是骨髓的所在,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,走路就會搖晃跌倒,骨頭就會衰弱。獲得強壯才能生存,失去強壯就會死亡。
身之強健,由五臟氣旺也。精神陽氣聚於頭,故頭為精明之府,若督脈衰而氣敗,頭垂下傾,如視深淵,知其精神將奪矣;背為胸之府者,背為陽,胸為陰,胸中宗氣所聚,名氣海,其身挺直,若肩背曲而傴僂,宗氣內敗,而府將壞矣;腎臟在腰,故腰為腎府,腰痛不能動搖,腎將憊矣;筋聚於膝,故為筋府,足不能屈伸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;腎精充骨為髓,故骨為髓府,精竭髓枯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不能正步,骨將憊矣。凡此皆五臟衰敗,得強則生,失強則死矣。
白話文:
身體的強壯,是由於五臟之氣旺盛。精神陽氣聚集在頭部,所以頭部是精明思維的所在;如果督脈衰弱而氣敗,頭就會低垂傾側,好像在看深不見底的深淵,就知道精神將要衰敗了;背部是胸部的前沿,背部屬陽,胸部屬陰;胸中凝聚著宗氣,稱為氣海;身體才會挺直;如果肩背彎曲而駝背,宗氣就會內敗,氣海就會崩壞;腎臟位於腰部,所以腰部是腎臟的府邸;腰部疼痛不能動彈,腎臟將要衰敗了;筋脈會聚於膝蓋,所以膝蓋是筋脈的府邸;腳不能夠屈伸,走路時就會彎腰駝背,筋脈將要衰敗了;腎精充盈骨骼,形成骨髓,所以骨骼是骨髓的府邸;腎精枯竭、骨髓乾涸,就會不能夠長時間站立,走路時也會搖晃跌倒,不能夠走直線,骨骼將要衰敗了。凡此種種,都是由於五臟衰敗所致;得到滋補就能夠恢復健康,失去滋補就會死亡。
2. 色脈辨病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岐伯曰:夫脈之大、小、滑、澀、浮、沉,可以指別;五臟之象,可以類推;五臟相音,可以意識;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。能合脈色,可以萬全。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,名曰心痹,得之外疾,思慮而心虛,故邪從之;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虛,名曰肺痹,寒熱,得之醉而使內也;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,腰痛,足清,頭脈緊,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肢,汗出當風;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痹,得之沐浴清水而臥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岐伯說:脈搏的強弱、滑澀、浮沉,可以用手指辨別;五臟的病象,可以從脈搏上推斷;五臟的相應音調,可以通過意識察覺;五色的微小變化,可以用眼睛觀察。能夠綜合脈象和氣色,就能夠全面瞭解身體狀況。
出現紅色脈象時,會喘息且脈搏堅硬,診斷為體內有積氣,常因飲食不當所致,稱為心痹,是由於外感風邪或思慮過度而心虛,導致邪氣入侵所致;
出現白色脈象時,會喘息且脈搏浮動,上虛下實,容易受驚,體內有積氣在胸中,喘息而脈搏虛弱,稱為肺痹,伴隨寒熱,是由於醉酒而使內氣鬱結所致;
出現青色脈象時,脈搏細長且左右跳動,體內有積氣在心下胠(肋骨胸膜交接處),稱為肝痹,是由於受寒濕之氣所致,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,會出現腰痛、足清、頭脈緊;
出現黃色脈象時,脈搏大而虛弱,體內有積氣在腹中,伴有厥氣,稱為厥疝,女性的病症相同,是由於過度勞累四肢,出汗後受風所致;
出現黑色脈象時,脈搏上部堅硬而大,體內有積氣在小腹和陰部,稱為腎痹,是由於接觸冷水後沐浴或臥牀所致。
脈象指按可以辨別,五臟生克可以類推,五臟音聲可以意識,五色微妙可以目察。色脈相合相生為吉,相反相剋為凶,能參合其理,知其吉凶,可萬全而無錯失也。假如色赤,而脈之至也,喘而堅,喘者,急促之象,堅者,不柔和也,有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,名心痹者,以赤色屬心,思慮所傷,因虛而邪乘之,氣血鬱結成積,中氣不和,而不欲食,故時害於食也;如色白,而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者,脈之浮部虛,沉部實也,以其有積氣在胸中,故心肝之氣亦不舒,而為驚惕,氣喘而虛,名肺痹而發寒熱,是得之醉後入房,先因酒熱傷肺,又為欲火傷腎,金水兩傷,而成肺痹,痹者,氣閉不能輸布,營衛不和,故氣喘而發寒熱也;如色青,而脈之至也長,左右彈者,脈從兩旁斜竄,不循軌路也,此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自心至脅下軟肉際也,名肝痹,得之寒濕之邪,與疝病治法相同者,疝病邪積小腹前陰,同屬厥陰也,又必腰痛而足清冷,皆本經寒濕氣閉也,頭頂之脈,緊而如束,本經之脈上巔頂故也;如色黃,而脈之至也,大而虛,大者邪盛,虛者脾虛,脾虛不運,故有積氣在腹中上逆,名為厥氣也,厥疝者,脾肝腎之脈,皆結於陰器,脾虛而肝腎之氣皆乘侮為病矣,女子亦同治法,此因得之四肢疾用傷力,如持重奔走之類,致脾氣虛乏汗出,而風邪乘之,以脾主四肢,故四肢用力,則傷脾氣也;如色黑,而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者,腎脈之上部也,故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腎痹,得之沐浴清水而臥,是陰邪入於陰分陰經,凝閉陽氣不能通於陰,故上部陽分之脈反堅而大,陰者,小腹下前陰,衝任經脈所行,與肝腎相通也。
白話文:
脈象可以通過按壓來識別,五臟之間的生克關係可以推斷,五臟發出的聲音可以感知,五色細微的變化可以用眼睛觀察。色脈相符相生是吉兆,相反相剋是凶兆。如果能理解其中的規律,就知道其吉凶,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。
比如面色發紅,脈搏跳動有力、喘氣而堅硬。喘氣表示氣息急促,堅硬表示脈搏不柔軟,表明心中有氣積聚,這時容易出現飲食不適,這種情況稱為心痹。心痹是因為紅色屬心,過度思慮會傷心,導致身體虛弱而被邪氣乘虛而入,氣血鬱結結塊,中氣不調和,因此不願意進食,所以容易出現飲食不適。
再比如面色發白,脈搏沉細、喘氣而浮。脈搏浮部表示心肺氣血虛弱,沉部表示肝氣鬱積。這是因為胸中有氣積聚,導致心肝之氣不暢,出現驚悸、氣喘而虛弱,這種情況稱為肺痹,還會出現寒熱。肺痹是因為醉酒後行房,先因酒熱傷肺,又因慾望之火傷腎,金水兩臟受傷,導致肺痹。痹指氣機閉塞,不能運行,營衛不和,所以出現氣喘和寒熱。
還有面色發青,脈搏沉長而左右跳動。脈搏從兩側斜竄,不循規蹈矩,表明有氣積聚在心下兩側的軟肋部位。這種情況稱為肝痹,是由寒濕邪氣引起的,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。疝氣是邪氣積聚在下腹部陰器,同屬厥陰經。肝痹患者還會出現腰痛和足部發冷,都是本經寒濕氣閉所致。頭頂的脈搏,緊繃如束,這是因為本經的脈絡上達頭頂。
再比如面色發黃,脈搏沉大而空虛。脈搏沉大表示邪氣旺盛,空虛表示脾虛。脾虛不能運化,導致氣積聚在腹中上沖,這種情況稱為厥氣。厥疝是脾、肝、腎三經的脈絡都阻塞在陰器上。脾虛時,肝腎之氣乘虛侵犯,導致疾病。女性治療方法也相同。厥氣是由於四肢過度用力傷氣所致,比如負重奔跑等,導致脾氣虛弱,汗出,風邪乘虛而入。脾主四肢,所以四肢用力就會傷脾氣。
最後面色發黑,脈搏上部堅硬而有力。脈搏上部屬於腎經,表明有氣積聚在下腹部和陰部,這種情況稱為腎痹。腎痹是因為沐浴冷水後就躺下,陰邪進入陰部經脈,導致陽氣凝滯,不能通達陰部。所以,陽脈的上部就會顯得堅硬而有力。陰部分指小腹部下前陰,衝任脈所行,與肝腎相通。
《靈樞·衛氣失常篇》帝曰:何以知皮、肉、氣、血、筋、骨之病也?伯高曰: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;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;營氣濡然者,病在血氣;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;耳焦枯,受塵垢,病在骨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如何辨別皮膚、肌肉、氣血、筋骨疾病?
伯高知:
- 兩眉之間氣色暗淡,疾病在皮膚。
- 嘴脣青黃赤白黑,疾病在肌肉。
- 營氣滋潤濡濕,疾病在血氣。
- 眼睛青黃赤白黑,疾病在筋。
- 耳朵焦枯、積聚灰塵,疾病在骨骼。
皮肉氣血筋骨,軀體淺深之部位,而根於五臟也。兩眉間闕庭肺之部,肺主氣而屬皮毛,邪淺在皮毛氣分,而色薄澤也;唇為肌肉之本,脾主肌肉,故色現於唇,病在肌肉也;心主血脈,營行脈中,濡者,滯也,脈來澀滯,知其病在營中氣血也;目為肝之官,肝開竅於目而主筋,故色現於目,知病在筋也,耳為腎之官,腎開竅於耳而主骨,腎虧而精氣不能滋榮,則耳焦枯,如受塵垢,知其病在骨也。
白話文:
皮膚淺層,覆蓋在臟腑之外,分佈著肌肉。肌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:脾肌肉、肝肌肉、心肌肉、肺肌肉、腎肌肉。肌肉受損,就會導致動作不利索,出現僵硬麻木的現象。腎氣不足,就會導致腎竅不利,出現尿少、尿頻等現象。
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岐伯曰: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,四時八風,六合不離其常,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岐伯說:觀察面色和脈象,這是上帝珍視的,也是先師傳授的。上古時期,派僦貸季理研習診斷面色和脈象,進而通曉神明,這些診斷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、四季八風以及天地四方相結合,始終遵循自然規律,變化相移,通過觀察這些變化來瞭解其奧妙與精髓。如果想要了解疾病的精髓,那麼觀察面色和脈象就非常重要了。
此言臨證以察色切脈為綱要,而上帝所貴,先師所傳,使人專理其事,而通造化之神明。必以色脈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生克,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化,四方四隅八風所從來之邪正虛實,以辨其病由。良以六合之內,無非陰陽五行之氣,流行生化,而不離其常者也。必通其常理,方能識其變化,以觀其妙道,以知其綱要,而生死吉凶,朗然可辨,故欲知其要者,則色脈是矣。
白話文:
文中提倡在醫療診治中,重視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脈象。古人重視養生保健,由上天賜予的寶貴養生之道,先賢傳授下來,讓人專注於養生,領悟天地造化的奧祕。根據病人的氣色和脈象,結合五行生剋、四時氣候變化、八風邪氣的虛實情況,辨明致病原因。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五行之氣構成,運行不息地生化著,遵循著一定規律。只有通曉這些規律,才能洞察其變化,把握養生的精髓和要領,進而推斷病人的生死吉凶。因此,想要了解養生之道,就要重視觀察氣色和脈象。
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。
白話文:
觀察面色可以知道陽氣的盛衰,把脈可以瞭解陰氣的變化,經常尋找最重要的本質,那麼最重要的本質就會顯現出來。氣色的變化,是順應四季脈絡的,這是上天所重視的,用於與精神神明相應,所以可以遠離死亡而接近生命,延續生命之道,稱為聖人(或明君)。
此重言以申明之也。本經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是故色者,由陽氣之光華,彰顯於外,如天之有日光,故色以應日也。脈為血之府,氣陽而血陰,日陽而月陰,故脈以應月也。是日月為天地陰陽之徵象,而色脈為人身陰陽之徵象,是天人合一之理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重複說明的是同一個意思。本草經中的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,如果失去它原有的位置,就會折損壽命而無法彰顯。所以,臉上的氣色是由陽氣的光華顯現於外,就像天空有太陽的光照一樣,所以氣色和太陽相應。脈絡是血液的倉庫,氣是陽性的而血是陰性的,太陽是陽性的而月亮是陰性的,所以脈絡和月亮相應。因此,日月是天地陰陽的徵兆,而氣色脈絡是人體陰陽的徵兆,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故必常求陰陽之要道,則為臨證之綱要也。夫色脈之相應,隨四時氣化而變,如春主木,色青而脈弦;夏主火,色赤而脈鉤;秋主金,色白而脈毛;冬主水,色黑而脈石;土旺四季,而主令長夏未月,色黃而脈緩,又名代。此合於時序氣化為吉也,或與時令相反,或五行相剋為凶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必須經常探求陰陽的根本法則,這是臨牀上的綱領。面色和脈象的相互應對會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改變,例如:
- 春季屬木,面色青色,脈象弦緊。
- 夏季屬火,面色赤紅,脈象鉤形。
- 秋季屬金,面色白色,脈象毛糙。
- 冬季屬水,面色黑色,脈象堅硬如石。
而土則在四季都會旺盛,尤其是在夏季末期,面色黃色,脈象緩慢,又稱為「代脈」。
這些現象與季節氣候變化相符,則為吉祥之兆。如果與季節相悖,或是五行相剋,則為凶兆。
故上帝所貴,以其合乎造化之神明也,合乎造化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久長而不替,上帝之意如此,故命之曰仁聖之王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上帝所推崇的人,是因為他們符合宇宙萬物的本性和規律。符合宇宙萬物的本性,就能遠離死亡接近生命,生命的道路漫長而不會改變。這是上帝的旨意,所以稱他們為仁聖之王。
帝曰:願聞要道。岐伯曰,治之極要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逆從倒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希望聽聽治病的要領。」岐伯回答說:「治病的關鍵,是準確把握患者的面色和脈象,並根據這些徵兆正確用藥,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如果錯誤地逆用或從反而行,則會導致病機混亂,貽誤病情。只有捨棄舊有思維,接受新的理念,才能成為真正的良醫。」
治病之要道,無過色脈為要極也。無失色脈氣化生克之理,而用之不惑於心,治病之大法規則,無過於此。若不明其理,惑亂無主,則其逆其從,昧而不辨,必至倒行其治法,而標本先後不得其當,如此者亡其神而失其國矣。國喻身也,神主一身,君主一國,雙舉以明其理也。善治者能去其故疾,而就其新生之氣血而培養之,非但愈疾,雖真人修煉之道可得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原則,就是掌握面色和脈象。如果能夠理解色脈間氣血生剋的道理,並在診療中靈活運用,就能掌握治療疾病最主要的規律。如果不解其理,就會陷入迷茫,不知道如何下手,治療時就會猶豫不決,混淆主次,最終導致治療方法前後倒置,本末顛倒。這樣的話,身體就會失去元氣,就像國家失去君主一樣。國家的比喻是身體,君主的比喻是元氣,二者並舉來說明這個道理。高明的醫生能夠消除舊疾,培育新生氣血,不僅能治病,還能達到修真養性的境界。
帝曰: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余之所知也。岐伯曰:治之極於一。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先生講述醫學知識總離不開面部氣色和脈象,這是我知道的。岐伯說: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專一。黃帝說:什麼是專一?岐伯說:專一就是順應病人的病情而施治。黃帝說:怎麼順應病情?岐伯說:關閉門窗,坐在病人身邊,反覆詢問病人的狀況,順應病人的意願,得到病人心神的就可以讓病人康復,失去了病人心神的,病人就會死亡。
帝以色脈雖為綱要,意猶未明至極之道,故岐伯曰極於一,一者,一貫之道也。欲明一貫之道,在審其所因而得之。因由情生,故必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蓋要靜密委婉,多方曉喻,方能得其真情,故經曰: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良以人之起居服食,莫非嗜欲好惡之情,百病皆因之而生。
白話文:
皇帝認為,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脈象雖然是基本要領,但仍然不能徹底明白最高深的道理。所以《岐伯》上說:「窮究到一個根本。」這個根本,就是貫穿始終的道理。想要明白貫穿始終的道理,在於探究它的成因。病因是由於情緒而產生,因此一定要關閉門窗,陪伴在病人身旁,反覆詢問病人的情緒。因為醫生需要安靜周密、委婉地,通過各種方法勸解病人,才能瞭解他真實的情緒。所以經書上說:診斷可以十分周全,但不能忽略病人的情緒。因為人的日常生活、飲食習慣,無不受到喜愛厭惡等情緒的影響,而所有疾病都是由此而產生。
故知其情之所鍾,即知其病之所因,既知其因,以從其貪生之意,而開導之,警戒之,使其有懼死之意,則情欲淡而心神安,心安則氣順,然後合其色脈之逆從、病之標本,分先後而調治之,方能奏效。若不先安其神,藥亦無功。故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是神之一字,即一貫之道所在也。
此色脈為四診綱要,而神之一字,為要中之要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當我們瞭解一個人的情感所鐘愛的,就能知道他的病症由何而來。知道病症的原因後,就要順著他求生的意念予以勸導和警示,讓他產生畏懼死亡的情緒。如此一來,情慾就會減弱,心神才會安定。心神安定後,氣息才會順暢。接著,根據他的面色和脈象,將病症的虛實、表裡分為先後,再進行調治,纔能夠見效。如果不先安定他的心神,藥物也無法發揮作用。因此,有所得於心神的人就會昌盛,失去心神的人就會敗亡。可見,「神」這個字就是貫穿一切道理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