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 觀頭面身形候臟腑善惡

《靈樞·師傳篇》岐伯曰: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,非面部之閱也。帝曰:五臟之氣閱於面者,余已知之,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,肺為之蓋,巨肩陷咽,候現其外;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䯏骨有餘,以候𩩲骬;肝者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;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;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帝曰:善,願聞六腑之候。

岐伯曰:六腑者,胃為之海,廣骸大頸張胸,五穀乃容;鼻隧以長,以候大腸;唇厚人中長,以候小腸;目下果大,其膽乃橫;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;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此所以候六腑者也,上下三等,臟安且良矣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身體的形狀和四肢關節,是內臟的覆蓋,並不是臉部的反映。黃帝問:五臟的氣色表現在臉上,我已經知道了。要如何從四肢關節來觀察呢?岐伯說:五臟六腑中,肺就像覆蓋的蓋子,肩膀寬大、鎖骨下陷的人,表示肺的功能外顯;五臟六腑中,心是主宰,缺盆(鎖骨上的凹陷)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如果鎖骨發達,可以觀察心臟的健康;肝就像將軍,它的表現會顯現在外,想要知道肝是否強健,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;脾就像守衛,負責迎接食物,可以觀察嘴唇和舌頭的好壞,來判斷脾的功能吉凶;腎就像對外的窗口,負責聽取外界的聲音,可以觀察耳朵的好壞,來了解腎的特性。黃帝說:很好,我想知道六腑的狀況如何觀察。

岐伯說:六腑中,胃就像大海,如果體格寬大、脖子粗壯、胸部寬闊,就能容納食物;鼻子通道細長,可以觀察大腸的狀況;嘴唇厚、人中長,可以觀察小腸的狀況;眼睛下方隆起明顯,代表膽可能橫向生長;鼻孔外露,代表膀胱可能容易滲漏;鼻樑中央隆起,代表三焦的機能約束良好。這些就是觀察六腑的方法。觀察身體的上下三部分,如果都能保持平衡,表示臟腑健康良好。

2. 腸胃尺度水穀多少

《靈樞·平人絕谷篇》帝曰:人之不食七日而死,何也?伯高曰: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,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,慓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;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;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;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

平人則不然,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,則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故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,故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。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
平人者,無病之人也。尺寸是同身尺,非世所用之尺,其長短隨各人身量者。升斗,亦隨尺寸之度而計也。腸胃容受九斗余升之數,必以出陳入新,轉輸傳化,其氣上下流通,則五臟安而血脈和,精神乃居,故神者賴水穀精氣以養之也。若七日不食,則水穀精氣津液皆盡,故死。此言無病而貧無食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如果七天不吃飯就會死,這是為什麼呢?

伯高回答說:胃的寬度大約是一尺五寸,直徑約五寸,長度約二尺六寸,橫向彎曲時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。其中食物通常會留下二斗,水則會留下一斗五升就滿了。上焦(指上腹部)將食物的精華之氣提煉出來,快速地傳送下去,下焦(指下腹部)則負責灌溉到各個腸道。小腸的寬度大約是二寸半,直徑約八分多一點,長度約三丈二尺,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,以及六升多一點的水。迴腸的寬度大約是四寸,直徑約一寸少一點,長度約二丈一尺,可以容納一斗的食物和七升半的水。廣腸的寬度大約是八寸,直徑約二寸多一點,長度約二尺八寸,可以容納九升多一點的食物。腸胃加起來的總長度大約是五丈八尺四寸,總共可以容納九斗二升多一點的水和食物,這就是腸胃可以容納的水和食物的量。

一般健康的人,胃充滿的時候腸道就會空虛,腸道充滿的時候胃就會空虛,這樣交替的虛實變化,氣才能夠上下流通,五臟才能安定,血脈才能和諧,精神才能夠安住,所以所謂的「神」,就是水穀的精氣。所以腸胃之中會常保留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,健康的人每天會排便兩次,每次約二升半,一天下來總共排便約五升,七天就排出三斗五升,這樣原先留在體內的水和食物就全部排完了。因此,健康的人如果不吃不喝,七天就會死亡,那是因為體內的水、食物的精氣以及津液都耗盡了。

這裡所說的健康之人,指的是沒有生病的人。文中所用的尺寸是依據個人身體比例而定的,不是現在通用的度量單位,每個人的腸胃長短會隨著身體大小而不同。升和斗的計算,也是根據尺寸的比例來計算的。腸胃能夠容納九斗多升的水和食物,必須要藉由排出舊的、吸收新的、不斷地傳輸轉化,讓氣在體內上下流通,這樣五臟才能夠安定,血脈才能夠和諧,精神才能夠安住,所以說「神」是依靠水穀精氣來滋養的。如果七天不吃飯,那麼體內的水、食物的精氣和津液都會耗盡,所以就會死亡。這裡說的是指沒有生病但因為貧窮而沒有食物的人。

3. 五臟之腧在背

《靈樞·背腧篇》帝日: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。岐伯曰:背中大腧,在杼骨之端;肺腧,在三焦之間;心腧,在五焦之間;膈腧,在七焦之間;肝腧,在九焦之間;脾腧,在十一焦之間;腎腧,在十四焦之間,皆挾脊相去三寸所。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,應在中而痛解,乃其腧也。

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。氣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以火補者,須自滅也;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,傳其艾,須其火滅也。

馬注:五臟之腧皆在背。大腧,在杼骨端,大腧者,大杼穴也,去中行督脈經大椎穴左右各開一寸半。其肺腧以中行三椎為主,心腧以五椎為主,膈腧以七椎為主,肝腧以九椎為主,脾腧以十一椎為主,腎腧以十四椎為主,左右各開中行一寸半,挾中行脊骨而計之,則相去三寸所。故欲驗諸穴者,乃按其處,其中必應之,而內痛乃解,是五臟之各腧穴也。

楠按:火即天地之陽氣,待其自滅,則氣入內為補;速吹之,則火引內氣外泄,故為瀉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我想知道五臟在背部的腧穴位置。

岐伯回答:背部正中的大杼穴,在脊椎骨最上端的下方;肺俞穴,在第三胸椎棘突的下方;心俞穴,在第五胸椎棘突的下方;膈俞穴,在第七胸椎棘突的下方;肝俞穴,在第九胸椎棘突的下方;脾俞穴,在第十一胸椎棘突的下方;腎俞穴,在第十四胸椎棘突的下方,這些穴位都在脊椎兩側約三寸的位置。如果要驗證這些穴位,按壓這些位置,如果按下去內部感覺到酸痛有舒緩感,那就是這些腧穴的位置了。

這些穴位適合用艾灸來治療,但不適合針刺。如果體內氣盛就用瀉法,虛弱就用補法。用火來補的話,要讓艾灸的火自然熄滅;用火瀉的話,要快速吹火,讓艾火快速燃燒,並且要等到火熄滅。

(馬注補充)五臟的腧穴都在背部。所謂大杼穴,就是指位於脊椎骨最上端(大椎穴)旁開一寸半的穴位。而肺俞穴是以第三胸椎為準,心俞穴以第五胸椎為準,膈俞穴以第七胸椎為準,肝俞穴以第九胸椎為準,脾俞穴以第十一胸椎為準,腎俞穴以第十四胸椎為準,這些穴位都在脊椎兩側旁開一寸半的地方。如果從脊椎中線來算,這些穴位都相距約三寸。所以要驗證這些穴位是否準確,按壓這些位置,內部一定會有反應,酸痛也會緩解,這就是五臟各自的腧穴位置。

(楠按補充)艾灸的火就像天地間的陽氣,讓火自然熄滅,陽氣就會進入體內,達到補的效果;快速吹滅火,就會將體內之氣引導向外,達到瀉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