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臟腑合同氣化應外部

帝曰:願聞六腑之應。岐伯曰:肺合大腸,大腸者,皮其應;心合小腸,小腸者,脈其應;肝合膽,膽者,筋其應;脾合胃,胃者,肉其應;腎合三焦、膀胱,三焦、膀胱者,腠理、毫毛其應也。

此言腑本臟氣而生,故合臟氣生化,以應外部皮脈筋肉,惟獨三焦、膀胱不同腎臟應骨,而應腠理、毫毛,何也?蓋上明腑生於臟,故同臟氣之應,而腎之腑本是膀胱,乃又合三焦者,以明一臟兩腑,相合而生化氣血,出陳入新也。良以一身氣血,由胃中水穀生化,而腎為胃關,關不利,則大便不調矣;三焦出水道,水道不利,則膀胱氣癃,而小便不通。

二便不通,則胃中壅阻,不能出陳入新,何以生化氣血乎?而三焦、膀胱之宣化,實本腎臟陰陽之氣,腎氣不和,則三焦、膀胱皆不宣化,而胃關不利矣。是故腎合三焦、膀胱,專明生化氣血,而三焦、膀胱之經脈,則外應腠理、毫毛,以其義重在此,故不同彼四臟氣化之應也。嗚呼,其旨深矣。

帝曰:應之奈何?岐伯曰:肺應皮,皮厚者,大腸厚;皮薄者,大腸薄;皮緩腹裡大者,大腸大而長;皮急者,大腸急而短;皮滑者,大腸直;皮肉不相離者,大腸結。心應脈,皮厚者,脈厚,脈厚者,小腸厚;皮薄者,脈薄,脈薄者,小腸薄;皮緩者,脈緩,脈緩者,小腸大而長;皮薄而脈衝小者,小腸小而短;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,小腸結。

脾應肉,肉䐃堅大者,胃厚;肉䐃麼者,胃薄:肉䐃小而麼者,胃不堅;肉䐃不稱身者,胃下,胃下者,下脘約不利;肉䐃不堅者,胃緩;肉䐃無小裹累者,胃急;肉䐃多少裹累者,胃結,胃結者,上脘約不利也。肝應爪,爪厚色黃者,膽厚;爪薄色紅者,膽薄;爪堅色青者,膽急;爪濡色赤者,膽緩;爪直色白無約者,膽直;爪惡色黑多紋者,膽結也。

腎應骨,密理厚皮者,三焦、膀胱厚;粗理薄皮者,三焦、膀胱薄;疏腠理者,三焦、膀胱緩;皮急而無毫毛者,三焦、膀胱急;毫毛美而粗者,三焦、膀胱直;稀毫毛者,三焦、膀胱結。帝曰:厚薄美惡皆有形,願聞其所病。岐伯曰: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臟,則知所病矣。

臟腑經脈相通,氣化相合,而皮脈肉筋骨,由臟腑之氣血所生者,故其厚薄美惡,必內外相應,觀外而知內,視其形色,即知其病之所生所在也。按《本輸篇》言肺合大腸,大腸者傳道之腑等語,是明臟腑之功能運用也。此篇亦言肺合大腸等者,是明臟腑合同氣化,以應外部也,故義理迥別。

注家因見此篇言腎合三焦、膀胱,遂將《本輸篇》少陽屬腎一句,解作三焦屬腎,不察上下文義,而兩處經理俱失,相沿久矣,故余詳辨明晰,入於後集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想聽聽六腑是如何與外界對應的。

岐伯回答說:肺與大腸相合,大腸對應的是皮膚;心與小腸相合,小腸對應的是脈搏;肝與膽相合,膽對應的是筋;脾與胃相合,胃對應的是肌肉;腎與三焦、膀胱相合,三焦、膀胱對應的是皮膚紋理和細毛。

這意思是說,六腑的產生本來就來自於臟器的氣,所以與臟器的氣化功能相合,並藉此來對應外部的皮膚、脈搏、肌肉等。唯獨三焦和膀胱,它們沒有像其他臟腑那樣與腎臟對應骨骼,而是對應皮膚紋理和細毛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前面已經說過,六腑是從臟器產生的,所以與臟器的氣化功能相應。而腎臟的腑本來是膀胱,又加上三焦,這是為了說明一個臟器聯繫兩個腑,它們互相結合而產生氣血,進行新陳代謝。

因為全身的氣血,是由胃中水穀精微化生而來,而腎臟是控制胃氣的重要關卡。如果這個關卡功能不利,就會導致大便不暢。三焦是疏通水道的,如果水道不通暢,就會導致膀胱氣滯,小便不通。

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,胃中就會阻塞,無法進行新陳代謝,又如何產生氣血呢?而三焦和膀胱的宣化功能,實際上是來自於腎臟的陰陽之氣。如果腎氣不調和,三焦和膀胱的宣化功能就會失常,而胃的關卡功能也會不利。所以說,腎臟與三焦、膀胱相合,主要說明的是產生氣血的功能。而三焦和膀胱的經脈,則對應著外部的皮膚紋理和細毛。因為這個意義非常重要,所以與其他四個臟腑氣化的對應有所不同。哎呀,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奧啊。

黃帝問道:那麼這些對應關係是如何體現的呢?

岐伯回答說:肺對應皮膚,皮膚厚的人,大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,大腸也薄;皮膚鬆弛、腹部大的,大腸又大又長;皮膚緊繃的人,大腸又短又急;皮膚光滑的人,大腸比較直;皮膚和肌肉緊貼不分離的人,大腸容易阻塞。心對應脈搏,皮膚厚的人,脈搏也厚,脈搏厚的人,小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,脈搏也薄,脈搏薄的人,小腸也薄;皮膚鬆弛的人,脈搏也鬆弛,脈搏鬆弛的人,小腸又大又長;皮膚薄但脈搏微弱的人,小腸又小又短;全身陽經脈絡都彎曲的人,小腸容易阻塞。

脾對應肌肉,肌肉結實的人,胃就比較厚;肌肉鬆弛的人,胃就比較薄;肌肉小而鬆弛的人,胃就比較虛弱;肌肉與身體比例不協調的人,胃容易下垂,胃下垂的人,上腹部到下腹部之間的功能會受到影響;肌肉不結實的人,胃就比較鬆弛;肌肉沒有明顯的團塊的人,胃的功能就比較急促;肌肉團塊多且大小不一的人,胃容易阻塞,胃阻塞的人,上腹部的功能會受到影響。肝對應指甲,指甲厚且顏色黃的人,膽也厚;指甲薄且顏色紅的人,膽也薄;指甲堅硬且顏色青的人,膽的功能比較急;指甲柔軟且顏色紅潤的人,膽的功能比較緩慢;指甲平直且顏色白淨無紋路的人,膽的功能比較正常;指甲粗糙、顏色黑且紋路多的人,膽容易阻塞。

腎對應骨骼,皮膚紋理細密且厚實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厚實;皮膚紋理粗糙且薄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薄;皮膚紋理疏鬆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比較緩慢;皮膚緊繃且沒有汗毛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比較急促;汗毛順滑且粗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比較順暢;汗毛稀少的人,三焦和膀胱容易阻塞。黃帝問道:這些厚薄、好壞都有具體的表現,我想知道它們會產生哪些疾病。

岐伯回答說:觀察外在的表現,就可以了解內在臟腑的狀況,進而知道疾病的所在了。

臟腑和經脈互相連通,氣化功能也互相配合。皮膚、脈搏、肌肉、筋、骨骼,都是由臟腑的氣血所產生。因此,它們的厚薄好壞,必然與內在的臟腑狀況相呼應。觀察外在的表象,就能了解內在的情況,觀察其形態和顏色,就能知道疾病的起因和所在。

《本輸篇》中提到「肺與大腸相合,大腸是傳導排泄的腑」等,說明的是臟腑的功能和運作。而這篇也提到「肺與大腸相合」等,說明的是臟腑共同作用的氣化功能,並且對應於外部。因此,兩者的意義和道理有所不同。

有些注釋家因為看到這篇提到「腎與三焦、膀胱相合」,就將《本輸篇》中的「少陽屬於腎」解釋成「三焦屬於腎」,沒有仔細考究上下文的含義,導致兩處經文的理解都出現了錯誤,這種錯誤的觀點已經流傳很久了。所以我仔細辨別並詳細說明,將正確的觀點收錄在後續的篇章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