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3)
卷四上 (3)
1. 驗色辨生死
雷公曰:人不病卒死,何以知之?帝曰:大氣入於臟腑者,不病而卒死矣。雷公曰:病小愈而卒死者,何以知之?帝曰:赤色出兩顴,大如拇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;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「人不會無故突然死去,怎麼知道呢?」
帝回答:「如果大氣進入臟腑,即使沒有生病也會突然死去。」
雷公又說:「如果小病剛好,卻突然死去,怎麼知道呢?」
帝回答:「如果兩顴出現鮮紅色,大小像手指,即使小病剛好,也會突然死去;如果庭下出現黑色,大小像手指,就不會有病,也會突然死去。」
大氣者,大邪之氣,直入臟腑,以其內虛故也。如世所云直中傷寒、悶痧等類,暴發暴死,其未發之先,亦必有黑色大如拇指者,成條成塊,摶結不散,出現於闕庭之中。闕庭心肺之部,大邪犯心,故卒死也。顴者,骨之本,骨髓、腎水所生者也,水涸髓枯,孤陽發露,故赤色出現於兩顴,病雖小愈,必卒然而死,以其腎水絕也。
白話文:
大氣:指極為強烈的邪氣,深入臟腑,這是因為人體內部虛弱的緣故。
就像俗稱的「直中傷寒」、「悶痧」等病,爆發後會迅速死亡。在這些疾病發作之前,必定會出現黑色、拇指大小的東西,成條成塊狀,凝結成團難以散開,出現在嘴脣和鼻翼之間。
闕庭(嘴脣和鼻翼之間)是心肺所在的位置,大邪侵犯心臟,所以會導致突然死亡。
顴骨是骨頭的根基,由骨髓和腎水生成。如果腎水枯竭,骨髓乾涸,孤立的陽氣就會表現出來,所以兩顴會出現紅色。即使病情稍有好轉,也會突然死亡,這是因為腎水已經枯竭。
《素問·刺熱論》曰: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;心熱病者,顏先赤;脾熱病者,鼻先赤;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;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也。
此未病而色先現於面者,當先治之,其後雖發,亦必輕而易愈,是不可忽也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刺熱論》中提到:
- 肝火旺盛,左臉頰先發紅
- 心火旺盛,臉部先發紅
- 脾火旺盛,鼻子先發紅
- 肺火旺盛,右臉頰先發紅
- 腎火旺盛,下巴先發紅
這些發紅的症狀即使在疾病發作之前出現,也可以透過針灸治療。這種預防疾病的方法稱為「治未病」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岐伯曰: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,赤欲如帛裹朱,不欲如赭;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;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;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;黑欲如重漆,不欲如地蒼。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久也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岐伯說:那些精明的人面色紅潤者,是氣血旺盛的表現,但顏色要像紅絹包裹著硃砂一樣,不要像赤土那樣暗紅;面色白淨者,要像鵝毛一樣潔白,不要像鹽那樣蒼白;面色青潤者,要像蒼翠的璧玉一樣,不要像藍草那樣深綠;面色黃潤者,要像羅紗包著雄黃一樣,不要像黃土那樣枯黃;面色黑潤者,要像幾層黑漆疊塗過一樣,不要像大地的蒼野菜色。五種顏色都過於鮮明而露在外面,像這樣的精氣外露者,壽命不會太長久。
精神聚於目,而能明見一切,五色現於面,為氣之光華。氣充則津液輸布,而五色必光明潤澤,不欲如赭、鹽、藍、黃土、地蒼之乾枯也。乾枯則精氣內微之象現矣,其壽不久也。然光華要含蓄,故欲如帛裹朱、羅裹雄黃,則其陽氣內充而周密,故經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若光華太露,反非佳象,如桃柳之鮮妍,不如松柏蒼翠之永壽也。
白話文:
眼神明亮而有神,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切事物。面部紅潤有光澤,是因為氣血充盈。氣血充足,津液就能正常運行,面部顏色就會紅潤有光澤,不至於像赭石、鹽巴、藍靛、黃土、地蒼那樣乾枯。乾枯則表明體內的精氣不足,壽命不會太長。然而,面部光華也需要含蓄,就像絲帛包裹著硃砂,羅綺包裹著雄黃,陽氣才會充足而周密。因此,經書上說:「陰氣平和,陽氣內斂,精神才會安定。」如果面部光華過於明顯,反而不是好的徵兆,就像桃花柳樹的鮮艷美麗,不如松柏的蒼翠長壽。
於此可悟觀色之妙理,而為望診之要道也。
夫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黑白,審長短。以長為短,以白為黑,如是則精衰矣。
白話文:
在這裡可以領會到察顏觀色的奧妙道理,這是望診的重要原則。
精神明亮,是用來觀察萬物,分辨黑白,審查長短。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,把白的看成黑的,如此則是精神衰退了。
此專言目也。目之精采,醫家可見,其神光或有短長,亦須問之。如其視物之長短黑白,顛倒錯亂,而目無紅痛翳障等病,則其精氣衰微,而神光散漫,非吉象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專門描述眼睛。醫者可以觀察到眼睛的精神是否充沛,神光是否充足或衰弱。此外,還需要詢問患者視物是否清晰、黑白是否分明,有無顛倒錯亂的現象。如果患者沒有發紅、疼痛、翳障等眼疾,但視力出現以上狀況,則說明其精氣不足,神光渙散,不是吉兆。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岐伯曰:色見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死也。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;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;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;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;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 面色發青如草,將會死亡;面色發黃如橘子,將會死亡;面色發黑如炭火,將會死亡;面色發紅如血污,將會死亡;面色發白如枯骨,將會死亡。這五種顏色表示即將死亡。
面色發青如翠羽,將會存活;面色發紅如雞冠,將會存活;面色發黃如蟹腹,將會存活;面色發白如豬脂,將會存活;面色發黑如烏羽,將會存活。這五種顏色表示即將存活。
面色發紅,表示心氣旺盛;面色發紅,表示肺氣旺盛;面色發青,表示肝氣旺盛;面色發黃,表示脾氣旺盛;面色發紫,表示腎氣旺盛。這五種面色表示各自臟腑功能正常。
五臟具五行之性,而色現五行之氣。五臟之氣相生而通和,故色現者,於一色中必略兼各色,雖病不虞。或如草茲、如枯骨等者,既枯夭不澤,而又純現一色,則其臟氣偏勝而偏絕,故死也;其如翠羽、烏羽等者,皆明潤而有生氣,雖病可生也。如以縞裹者,即上文含蓄勿露之理。
縞為白色,白者肺色,肺為華蓋,而其氣居表,故罩於外而明潤如縞裹也。此五臟所生,而現於外之榮華也。
白話文:
五行屬性存在於五臟之中,而五臟的顏色則展現了五行的氣息。五臟之氣相互滋生,運轉和諧,因此健康的顏色中必然會略微包含其他顏色,即使生病也不必過於擔憂。如果像枯草或乾骨一樣,既枯萎又無光澤,而且顏色過於單一,表示對應臟器的氣息過盛或過衰,因此會導致死亡;如果像翠羽毛或烏鴉羽毛一樣,顏色明潤且富有生氣,即使生病也能康復。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一般,這體現了上文中所說的含蓄內斂、不外露的道理。
凡相五色之奇脈,面黃目青,面黃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;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
白話文:
觀察五色特殊脈絡:
- **面黃目青:**不死
- **面黃目赤:**不死
- **面黃目白:**不死
- **面黃目黑:**不死
而以下狀況則為死亡徵兆:
- 面青目赤
- 面赤目白
- 面青目黑
- 面黑目白
- 面赤目青
奇者,異也,異於本象之病脈也。凡現病脈,而相其五色,則以面有黃色者生,無黃色者死。以黃為中土之氣,猶脈之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也。以無中土之氣,則金木水火,互相剋賊,但見青白赤黑之色,故死也。
白話文:
奇脈,就是異常的脈象,與正常的病脈不同。凡是出現病脈,看其五色,如果面色發黃,則生;面色不發黃,則死。因為黃色代表中土之氣,就像脈象中具有胃氣則生,沒有胃氣則死。如果沒有中土之氣,則金、木、水、火互相剋制,只會看到青、白、赤、黑等顏色,所以會死。
2. 色脈辨病重輕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帝曰:有故病五臟發動,因傷色脈,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?岐伯曰:徵其脈小,色不奪者,新病也;徵其脈不奪,其色奪者,久病也;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久病也;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有過去的病症引起五臟發作,因而損傷了脈象顏色,怎麼能根據這些脈象特徵知道是近期發作的還是久病呢?
岐伯回答:如果脈絡細小,顏色沒有改變的,是新發的病症;如果脈絡沒有改變,但顏色改變的,是久病;如果脈絡和五色都改變的,是久病;如果脈絡和五色都沒改變的,是新發的病症。
故病者,久病,暴病者,新病,觀色切脈可辨也。奪者,壞色壞脈也;不奪者,常色常脈也。大抵辨新久,以色為主,故脈雖小弱,而色不奪,猶為新病;脈雖照常,而色奪者,已為久病。蓋病傷氣血,必先現於脈,脈為氣血之先形也。病久其色方敗,故色奪必為久病,而徵其脈不奪,此久病將愈之證,因其傷也先現於脈,其愈也亦先現於脈也。於此審察病之新久進退,可瞭然心目矣。
白話文:
所謂久病,就是長期疾病;暴病,就是新發疾病。觀察氣色和脈象就可以判斷出來。如果氣色和脈象都很差,稱為「奪」,表示疾病嚴重;如果氣色和脈象正常,稱為「不奪」,表示疾病較輕。
總的來說,判斷疾病的新舊,主要是以氣色為主。所以,即使脈象比較微弱,但氣色不差,仍然可以認為是新病;即使脈象正常,但氣色很差,也說明疾病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。這是因為疾病損傷氣血,必定首先表現在脈象上,脈象是氣血先行變化的表現。疾病發展久了,氣色才會變差,所以氣色變差一定是久病的表現。但是,如果脈象沒有變差,這就表明久病即將好轉,因為疾病的損傷最先表現在脈象上,疾病的好轉也最先表現在脈象上。通過對脈象和氣色的審察,就可以清楚地瞭解疾病的新舊、發展和變化。
若辨吉凶,當以脈為主,若脈奪而色不奪之新病,尚可速治而望愈;色奪脈不奪之久病,不治亦能自愈,以脈為根本,色為枝葉故也。如色脈俱奪,本元已敗,為難治矣;色脈俱不奪,雖有邪傷,攻邪而正自復,可無慮矣。
肝與腎脈並至,其色蒼赤,當病毀傷,不見血,已見血,濕若中水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要辨別吉凶禍福,應主要根據脈象。若脈象急促而氣色不佳,是新病,尚可快速治療而有望痊癒;氣色不佳而脈象平穩,是舊病,就算不治也能自行痊癒,因為脈象為根本,氣色為枝節。如果氣色和脈象都異常,說明身體本元已傷,難以治療;如果氣色和脈象都沒有變化,即使有邪氣入侵,只要驅邪,正氣自然會恢復,不必擔心。
肝之本脈弦弱,腎之本脈沉滑,此言兩手之脈皆弦弱沉滑,而心肺浮洪之脈不現,故言肝與腎脈並至也。蒼赤又為心肝之色,則色脈不合,當知其病由毀傷,如刃傷跌打之類。以脈為血之府,血傷故脈沉弱而弦,血動故兼滑,而反現青赤色者,血傷肝氣逆而虛火動也。或不見血,或已見血,其毀傷者,皆現此脈。
白話文:
肝臟脈搏微弱,腎臟脈搏低沉滑動,這表示兩手脈搏都微弱滑動,而心肺脈搏洪大浮出則不見,因此肝臟和腎臟的脈象同時出現。青色和紅色又屬於心臟和肝臟的顏色,因此脈象和顏色不符,可以知道疾病是由於損傷所致,像是刀傷和跌打之類的。脈象反映血的狀態,血受傷後脈象會低沉虛弱且微弱,血流動脈象會兼滑,而反而是青黑色是因為血受傷後肝氣逆行,而虛火活動。可能沒有看到血,或已經看到血,那些受傷的人都會出現這種脈象。
倘詢之而非毀傷,即為水濕之邪所中,如夏熱汗出,而浴於冷水,陰遏其陽,其脈沉弱而弦,陽伏故兼滑,面青赤,陽郁之象,《金匱》所云中暍之病也。薛生白雲:瘀血滯於經絡,其身必腫,似傷濕,若中水邪之病也。於義亦通。
白話文:
假設病人問診時沒有外傷,那就可能是水濕之邪侵犯。例如夏天出汗時,用冷水洗澡,導致陰氣阻滯了陽氣,這種情況下脈象會沉弱而緊,陽氣隱伏所以脈象也滑,臉色青赤,這是陽氣鬱結的表現,也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「中暍」之病。薛生白雲說:瘀血滯留在經絡中,身體必然會腫脹,類似於濕邪入侵,如果水邪侵入身體也會導致這種症狀。這種說法在道理上也說得通。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帝曰: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,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;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;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;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;色夭不澤,謂之難治;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;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裡記載,皇帝說:凡是治療疾病,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、氣色、脈象的盛衰,病情的虛實和新舊,然後才能施治,不能拖延時機。形體和氣色協調一致,稱為可治;面色泛紅顯露於外,稱為容易痊癒;脈象順應四季變化,稱為可治;脈象微弱而流利,說明胃氣充足,稱為容易治療,把握時機即可見效。形體和氣色不協調,稱為難治;面色枯黃不華潤,稱為難治;脈象實而堅硬,稱為病情加重;脈象與四季變化相反,稱為不能治療。一定要觀察分辨這四種難治的徵兆,並明確告知病人。
治病無後其時者,恐久則邪深病重也。形氣相得者,如形盛氣盛、形弱氣弱也;色澤以浮者,面不沉晦枯槁也;脈從四時者,弦鉤毛石,合春夏秋冬之時也;脈弱以滑者,柔和流利,有胃氣也,如此而病皆易治也。
白話文:
在治療疾病時,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擔心拖延久了,邪氣會深入,導致病情加重。
身體狀態與氣血狀態相應,例如身體強壯,氣血也強盛;身體虛弱,氣血也虛弱。
面色以紅潤浮動為佳,不應沉著晦暗或枯槁。
脈象符合四季變化,如弦脈、鉤脈、毛脈、石脈,分別對應春、夏、秋、冬。
脈象虛弱且滑利,柔和順暢,表明胃氣充足,如果符合這些情況,疾病都比較容易治療。
形氣相失者,形盛氣少,外強中乾也;形弱氣盛,本元外脫也;色夭不澤,乾枯晦滯也;脈實以堅,邪盛而少胃氣,其為益甚也;脈逆四時,如春見毛脈,金剋木之類也,此皆難治、不治之病。必察四端之難,而明告病者,庶無尤悔也。
白話文:
形體與氣血失調,表現為:
- 形體壯盛而氣血虛弱,外表強壯但內裡空虛。
- 形體衰弱而氣血旺盛,身體虛弱但氣血外洩。
- 膚色枯黃不光澤,皮膚乾燥暗沉。
- 脈搏實而堅硬,表示邪氣盛而胃氣不足,病情嚴重。
- 脈搏與季節不相符,例如春天出現浮毛脈,代表金剋木,都屬於難治或不治的疾病。
醫生必須仔細觀察這些徵兆的嚴重性,並向患者明確說明病情,以免患者後續產生埋怨和後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