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2)
卷四上 (2)
1. 辨氣色吉凶
審察澤夭,謂之良工。沉濁為內,浮澤為外。黃赤為風,青黑為痛,白為寒,黃而膏潤為膿,赤甚者為血。痛甚為攣,寒甚為皮不仁。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;察其夭澤,以觀成敗;察其散摶,以知遠近;視色上下,以知病處。積神於心,以知往來今故。相氣不微,不知是非,屬意勿去,乃知新故。色明不粗,沉夭為甚;不明不澤,其病不甚。
白話文:
仔細觀察疾病的表象,是優秀醫師的表現。顏色深沉渾濁代表內在問題,顏色浮現光澤代表外在問題。黃紅色代表風邪,青黑色代表疼痛,白色代表寒氣,黃色且油亮代表膿液,紅色過於鮮豔代表出血。疼痛劇烈表示肌肉痙攣,寒氣過盛表示皮膚失去知覺。各種顏色出現在相應的部位,觀察它們的浮沉變化,可以瞭解疾病的深淺;觀察它們的亮度和光澤,可以預測治療的成敗;觀察它們的分散和凝聚,可以判斷疾病的遠近;觀察顏色的上下位置,可以瞭解疾病發生的部位。全神貫注於疾病的觀察,就能瞭解疾病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如果醫師目光不敏銳,無法分辨病情的輕重,專注於觀察,就能夠瞭解疾病的新舊變化。顏色鮮明而光滑,且深沉發亮代表病情嚴重;顏色不明顯且無光澤,代表病情不重。
能察其潤澤枯夭之色,以辨其病之吉凶,庶可謂之良工也。其色沉濁者,病邪深而內在臟腑也;其色浮澤者,病邪淺而外在營衛經絡也。即於五色之現於面者,而辨其病之微甚,如赤甚為血中熱甚;青黑甚則痛甚,是血氣瘀滯也,故筋脈攣急;白甚則寒甚,白為肺色,肺主皮毛,故皮頑木不仁,無陽和之氣以煦之也。
白話文:
能夠觀察出(患者面部)潤澤或枯萎衰敗的氣色,以分辨疾病的吉凶,這才能稱得上是好醫生。面部氣色深沉渾濁的,說明病邪深沉,存在於臟腑之中;面部氣色浮泛光澤的,說明病邪較淺,存在於營衛經絡之中。從臉部顯現的五色來辨別疾病的輕重,比如:紅色特別明顯,表示血中的熱證較重;青黑色特別明顯,說明疼痛很劇烈,這是血氣瘀滯,所以筋脈攣縮;白色特別明顯,說明寒證較重,白色是肺部氣血的顏色,肺主皮毛,所以皮膚粗糙麻木不靈,因為沒有陽氣溫煦它。
觀其色現之部,知其病在之處;觀其色之浮沉,以知邪之淺深;察其潤澤枯夭,以決其成敗;其色散漫,病起於近,摶結者,病已深遠。故當積神於心,洞明其理,可以知其已往之病因,今來之變證也。若相氣不悟其精微,則不知理之是非,故必專心屬意於此而勿去,乃知其病之新故。
白話文:
觀察病人的面色,可以知道病痛發生的部位;觀察面色的浮沉變化,可以瞭解病邪的深淺;辨別面色的潤澤或枯槁,可以判斷病情的好壞;面色散漫,病情剛發作不久;面色凝聚不散,病情已較深入。所以,醫師應全神貫注,透徹瞭解這些道理,才能知道病患過去的病因,現在變化的證候。如果醫者無法領悟這些精微的道理,就不明白治病的原則,所以一定要專心致志地研究這些道理,不離不棄,才能瞭解疾病的過去與現在。
如色明而不粗顯,已為病氣,更見沉夭,則甚矣;其不甚明澤,亦不沉夭,病亦不甚也。
其色散,駒駒然未有聚,其病散而氣痛,聚未成也。腎乘心,心先病,腎為應,色皆如是。
白話文:
如果顏色明亮但不粗顯,這已經是病氣,再見到深暗無光,那麼病情就很嚴重了;如果不那麼明亮有光澤,也不深暗無光,那麼病情也不算太重。
如果顏色分散,還沒有聚集,那麼病情分散且氣血不暢,病還沒有完全形成。腎影響心的情況,先是心有病,然後腎相應變化,顏色的變化都是這樣的。
駒駒然者,如駒之走動,其色散而不聚也。可知其病亦散,而氣雖痛,其聚未成,自可愈也。假如腎氣乘心為病,其腎之黑色,必先現於心之部位,故觀其色而知其病。凡各色之應,皆如是類推可知矣。
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,其圜直,為莖痛,高為本,下為首,狐疝㿉陰之屬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皮膚上出現點點散佈不定的疹子,就像馬兒奔跑時帶起的塵土一樣,這種疹子的顏色散而不聚。可以看出病氣也是散在各處的,雖然感覺疼痛,但病邪尚未聚集起來,所以是可以自行痊癒的。如果腎氣上衝到心臟而導致疾病,腎臟的黑色必定會先出現在心臟的位置,所以觀察皮膚上的顏色就可以知道相應的內臟疾病。所有不同顏色的疹子所對應的疾病,都可以以此類推來判斷。
面王上下,為小腸膀胱子處之部,故主小腹痛。圜直者,色垂繞於面王之下也。莖,陰莖也。高為本,下為首,因色之上下,而分莖之本末也。凡此皆屬狐疝㿉陰之病也。
白話文:
面王穴位於小腸和膀胱經的交界處,因此主治小腹疼痛。圜直穴是位於面王穴下方的穴位,其氣血會沿著面部下垂。莖指陰莖,穴位較高的為「本」,穴位較低的為「首」,根據氣血的流向,將莖穴區分為本末。這些穴位都屬於狐疝陰病的治療範圍。
女子色在於面王,屬膀胱子處之病,散為痛,摶為聚,方圓左右,各如其色形。其隨而下,至骶為淫,有潤如膏狀,為暴食不潔。
白話文:
女性的氣色表現在臉上,反映了膀胱和腎臟的健康狀況。如果氣色異常,分散開來,就會產生疼痛;如果聚集在一起,形成某種形狀,左右對稱,顏色與形狀各不相同。如果顏色異常隨之下移,到達骶骨部位,就形成濕疹或糜爛,這種情況是由於飲食過量或不潔淨引起的。
面王之部,與男子同,而病與男子異者,以其衝任血海,為月經所通行,而孕育亦在於此也。色散為痛者,氣病無形也;色摶為聚者,血凝為積也。其積聚之或方或圓,或左或右,各如其外現之色形。若其色從下行,當應在尾骶,而為白淫帶濁,有潤如膏之狀者,或暴因飲食墜氣,即下見不潔之物也。
白話文:
女性的下腹部,與男性的相似,但疾病卻不同。女性有衝任血海,這是月經流通和孕育孩子的部位。
面色發散疼痛,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;面色發紅凝聚,是血凝成塊所致。血塊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,比如方形、圓形,在左邊或右邊,都可能與表面出現的顏色和形狀相符。
如果面色從下部出現,應當在尾骶骨處,表現為白帶或渾濁,像膏狀一樣潤滑。或者突然因為飲食傷氣,就會排出不潔之物。
左為左,右為右,其色有邪,聚散而不端,面色所指者也。色者,青黑赤白黃,皆端滿有別鄉。別鄉赤者,其色赤;大如榆莢,在面王為不日。其色上銳,首空上向,下銳下向,在左右如法。
白話文:
左側是左側,右側是右側,這些部位的顏色如果不正,忽聚忽散,是指人的面色。顏色有青、黑、赤、白、黃,這些顏色都應該鮮明飽滿,分佈得當。單獨出現的紅色,顏色鮮紅,形狀像榆樹莢,在面部中央,表示將死。這種紅色顏色的特徵是上端銳利,上部空間向外,下端銳利,下部空間向內,在左右面部出現的情況也是如此。
或在左,或在右,凡色現之有邪者,聚散而不端正,即其面色所指之處,為病之所在者也。言左右,則上下亦然矣。如其無邪之正色,青黃赤白黑,皆端正充滿,而有分別之鄉,或內應臟腑之氣,或外合時令之氣,如不應不合,即為邪為病矣。假如分別之鄉,色赤者,合於夏令,應於心部;若其色赤,大如榆莢,在於面王,既不應心部,而不合時日,則為病邪之色,余可類推矣。病邪乘元氣虛處而走,故現於色者亦然。
白話文:
古文:
或在左,或在右,凡色現之有邪者,聚散而不端正,即其面色所指之處,為病之所在者也。言左右,則上下亦然矣。
如其無邪之正色,青黃赤白黑,皆端正充滿,而有分別之鄉,或內應臟腑之氣,或外合時令之氣,如不應不合,即為邪為病矣。
假如分別之鄉,色赤者,合於夏令,應於心部;若其色赤,大如榆莢,在於面王,既不應心部,而不合時日,則為病邪之色,餘可類推矣。
病邪乘元氣虛處而走,故現於色者亦然。
面色中出現不正當的徵兆,無論是在左邊還是右邊,都是邪氣的存在。邪氣聚集或分散,看上去不均勻,那麼面色所指的地方就是疾病所在。
左右兩邊的情況如此,上下也是一樣。
如果面色正常,青黃赤白黑都均勻飽滿,有規律地分佈,或者是與臟腑之氣相應,或者是與時令變化相符。如果這些規律不符合,那就是邪氣或疾病的表現。
比如說,面部不同部位的顏色劃分,紅色對應夏季,對應於心。如果某人的面部出現紅色,大小如榆莢,位於面部中間,那麼既不是心部相應,也不符合時令,這就是病邪的徵兆。其他情況可以類推。
病邪會趁元氣虛弱的地方入侵,所以從面色上表現出來的徵兆也是如此。
若其色上銳者,因上首空虛,而邪氣乘之上向也;其色下銳,則下向;左右亦然矣。
以五色命臟,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
此即申明內應五臟之色也,肝、心、肺、脾、腎為筋、脈、皮、肉、骨之本,故氣相合也。
五色之現者,各出其色部。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矣。其色部乘襲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面色尖銳向上,說明頭部虛空,邪氣趁虛而上。如果面色尖銳向下,則邪氣向下,左右方向也是如此。
根據五色與臟腑的關係,青色代表肝,紅色代表心,白色代表肺,黃色代表脾,黑色代表腎。肝與筋相連,心與脈相連,肺與皮相連,脾與肉相連,腎與骨相連。
這段文字說明了五臟在身體表面的顏色表現,肝、心、肺、脾、腎分別是筋、脈、皮、肉、骨的根本,所以氣息也會相應地表現出來。
五色反映了五臟的狀態,如果身體某個部位的顏色出現異常,就說明相應的臟腑可能生病了。如果顏色異常只是暫時性的,說明病情雖然嚴重,但並不會致命。
五臟有五色,色者,臟氣現於外,由本臟之部分而出,如肝青、心赤之類也。其部骨陷者,稟質虧也,而所虧之一臟,必不免於常病。如《本臟篇》所云:各臟皆有,或大或小,或堅或脆之類也。若其骨勝肉而不塌陷者,雖其色有乘襲,而病甚不至於死,以腎主骨,腎臟充實故也。
白話文:
五臟各有不同的顏色,這些顏色是臟腑氣血在體表的外在表現,由本臟的一部分所發出,像是肝臟呈現青色、心臟呈現紅色。如果體表對應臟腑的部位出現凹陷,代表該臟腑的身體素質較差,而凹陷的部位對應的臟腑,往往會經常出現疾病。就像《本臟篇》中所說的:每一個臟腑都有特點,或大或小、或堅硬或脆弱等等。如果對應臟腑的部位骨頭較多但沒有凹陷,即使顏色出現異常,但病情也不會嚴重到死亡,這是因為腎臟主掌骨頭,腎臟健康充實,所以身體狀況不會太差。
2. 辨色合脈以驗病
雷公曰:官五色奈何?帝曰: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,是為五官。雷公曰:病之益甚,與其方衰如何?帝曰:外內皆在焉。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在中;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其病益甚在外;其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;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;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在內;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其病日進在外。脈之浮沉,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白話文:
雷公問:「官五色的意義為何?」
黃帝回答:「青黑色表示疼痛,黃赤色表示發熱,白色表示寒冷,這是五官的區別。」
雷公又問:「疾病逐漸加重或衰弱的脈象如何區分?」
黃帝回答:「病勢加重,表現在體內或體外。脈口滑小緊而沉,表示病勢加重在體內;人迎脈大緊而浮,表示病勢加重在體外;脈口浮滑,表示病勢日益加重;人迎脈沉而滑,表示病勢日漸減輕;脈口滑而沉,表示病勢加重在體內;人迎脈滑盛而浮,表示病勢加重在體外。脈象的浮沉,以及人迎脈與寸口脈氣息的大小相等,表明疾病難以痊癒。」
病之在臟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;氣口盛堅,傷於食。
白話文:
臟腑的疾病:
- 臟腑疾病嚴重且深層的,容易治療;輕微且反常的,難以治療。
- 腑的疾病浮淺且嚴重的,容易治療。
身體脈象的診斷:
- 人迎脈盛而堅硬的,表示受寒所傷。
- 氣口脈盛而堅硬的,表示過食所傷。
此以五色驗病,參合其脈,以辨病之陰陽、邪之進退,而外內皆有理之所在。上云黃赤為風,此言為熱者,風火同源,互明其理也。脈口、寸口、氣口者,皆指兩手之脈也,主五臟之陰;人迎者,結喉旁之胃脈也,主六腑之陽,余另有辨在後集首卷。人迎本脈原大於寸口,故此言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,病難已,蓋陽脈應大,今與陰脈大小同等,非偏於陽,即偏於陰,故病難愈也。
白話文:
這種方法用五種顏色診斷疾病,結合脈象,來辨別疾病的陰陽屬性以及邪氣的進退,這樣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處置。上面說黃色和紅色代表風,這裡說起熱也是因為它們是同源的,就能相互印證它們的道理。所謂的脈口、寸口、氣口都指的是兩隻手上的脈,主管五臟之陰;人迎指結喉旁的胃脈,主管六腑之陽,其他部分的辨別方法在後集首卷中另有說明。人迎脈原來的脈搏比寸口脈大,所以這裡說人迎脈和寸口脈的力量大小相同,表示病情難以好轉。因為陽脈應該粗壯,現在竟然和陰脈一樣粗細,說明不是偏於陽就是偏於陰,所以病情難以痊癒。
假如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脈口主五臟之陰,其病在中也,滑小是本脈,兼沉緊,則邪盛而病益甚矣;人迎主六腑之陽,其病在外也,浮大是本脈,兼緊者,邪盛而病益甚矣;脈口主陰,而浮滑,則邪盛而病進矣;人迎主陽,而沉滑,則邪退而病減損矣;脈口沉以滑者,邪熱入里,而病亦進;人迎滑盛以浮者,邪盛於外,而病亦進也。脈之浮沉,及人迎、寸口其氣大小相等,是陰陽邪正混亂不清,故病難已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摸起來滑動、細小、緊而沉,脈搏主導著五臟的陰氣,病症在身體內部;滑動、細小是脈搏的本體狀態,如果兼有沉、緊,就說明邪氣旺盛,病症會加重。
人迎脈主導著六腑的陽氣,病症在身體外部;浮大是脈搏的本體狀態,如果兼有緊,就說明邪氣旺盛,病症會加重。
脈搏主導著陰氣,如果浮起來且滑動,就說明邪氣旺盛,病症會進展;人迎脈主導著陽氣,如果沉下去且滑動,就說明邪氣減弱,病症會減輕。
脈搏沉下去且滑動,說明邪熱進入身體內部,病症會進展;人迎脈滑動旺盛且浮起來,說明邪氣旺盛在身體外部,病症也會進展。
脈搏的浮沉狀態,以及人迎脈和寸口脈的氣息強弱相等,說明陰陽和邪氣、正氣混亂不清,因此病症難以康復。
病在臟,脈沉而大,元氣未虧,故病易已,小者,正不勝邪,故為逆也;病在腑,脈浮大,與病相合,故易已也。人迎主外,故脈盛堅,為外傷風寒也;氣口主內,故脈盛堅,為內傷於食也。是故觀其色、切其脈,而陰陽虛實、病邪進退之可辨者,皆有理之所在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疾病在臟器內,脈象沉穩而有力,說明體內元氣沒有虧損,所以病情容易康復。如果脈象較弱,表示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,所以病情會逆轉加重。
如果疾病在體表,脈象浮大,與病情相符,所以病情容易康復。人迎穴主外,所以脈象有力而堅固,表示外感風寒。氣口穴主內,所以脈象有力而堅固,表示內傷飲食。
因此,通過觀察病人的氣色,切脈診斷,可以分辨出陰陽虛實、疾病進退的規律,這些都是有道理可循的。
雷公曰: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?帝曰:其色粗以明,沉夭者為甚;其色上行者,病益甚;其色下行,如雲徹散者,病方已。五色各有臟部,有外部,有內部也。色從外部走內部者,其病從外走內;其色從內走外者,其病從內走外。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;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病從外來,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此陽氣之並也,可變而已。
白話文:
雷公問:用顏色來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,具體如何?
黃帝答:顏色粗糙暗沉,表示病情嚴重;顏色向上行走,病情加重;顏色向下行走,像雲朵散去一樣,病情好轉。
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臟六腑,有外在表現,也有內在表現。顏色從外向內移動,表明疾病從外向內發展;顏色從內向外移動,表明疾病從內向外發展。
疾病起於內部,先治療陰虛,再治療陽虛;反之,加重病情。疾病起於陽虛,先治療外表,再治療內部;反之,加重病情。
脈搏滑利寬大而有節律,表明病情由外而來,可能是眼睛看見了某些事物,或者心中有所厭惡,這是陽氣旺盛的表現,可以通過調養而緩解。
此又以色之浮沉聚散,辨病之淺深進退也。凡病初起,其五色之現,必粗浮以明,若至沉夭晦滯,病必益甚矣。清陽上升,濁陰下降,自然之性也,故先從額上現光明,而病色漸由下行,如雲之四散,其邪亦散,而病方已,若反上走,則病進可知矣。蓋五色由五臟所現,面有五臟六腑所應之部位,內為臟,外為腑,如圖所繪者是也。
白話文:
另外,還可以根據顏色浮沉聚散的情況,來判斷疾病的輕重變化。凡是疾病剛開始發生時,出現的五色必然比較粗糙、浮於表層而且明顯;如果顏色變得沉悶、晦暗、滯留不散,說明病情一定加重了。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這是自然的規律,所以疾病最開始會在額頭上出現光明,然後病色逐漸由上往下推移,就像雲彩散開一樣,邪氣也散掉了,病情也就痊癒了。如果病色反而向上移動,則說明病情在加重。這是因為五色是由五臟所表現出來的,而面部有與五臟六腑相應的部位,內臟對應於正面,外腑對應於側面,就像圖中所畫的那樣。
故觀其色之走內走外,即知其病之走內走外也。內為臟為陰,外為腑為陽。病生於陰,必先從陰治,病退而後和其陽,病生於陽者亦然。若反之,則誅伐無過而傷正氣,其邪在外者,反乘虛入內;邪在內者,正氣既傷,病必變而更重。此陰陽表裡,治之先後,不可錯也。若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外邪入於內也。
白話文:
因此觀察面色由外向內或由內向外變化,就可以知道疾病的發展趨勢。內部屬於臟器,為陰;外部屬於腑,為陽。疾病由陰而生,治療時必須先從陰入手,疾病退去後再調和陽氣。疾病由陽而生,治療時也應如此。如果顛倒過來治療,則耗傷正氣而沒有過錯,邪氣在外者,反而趁虛侵入內部;邪氣在內者,正氣既然受傷,病情一定惡化加重。這是陰陽的表裡關係,治療先後緩急,不可錯亂。如果脈象又滑又大,而且持久綿長,表示外邪已經侵入內部。
滑大,是陽明證,代而長,是太陰證,此陽邪並於陰,陰陽擾亂,神氣昏瞀,目見異物,志有所惡,如譫語、發狂等病也。此必用苦寒、鹹寒之藥,以變其陽熱邪氣,而後病方已也。
白話文:
舌苔厚膩,是陽明證;舌苔延伸並且增長,是太陰證。這是陽邪進入陰分,陰陽交錯混亂,導致人的精神萎靡,眼睛出現幻覺,思想異常,表現出胡言亂語,發狂等症狀。治療這種情況,必須使用苦寒、鹹寒的藥物,來改變陽熱邪氣,才能治癒疾病。
雷公曰: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,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,別之奈何?帝曰:當候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,在地為厥。此其常也,各以其色言其病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小兒子受風寒,是百病的開始;受寒濕,會引起痹症。要怎麼區分呢?
黃帝說:要看症狀在身體的哪個部位。風寒在表層,濕氣在身體深處,在地下則稱為厥。這些症狀都有它們特有的表現,可以從顏色上看出。
夫四診之道,色脈尤微妙難辨,然其至理,不外陰陽兩端。上言青黃赤白黑五色,而辨其為痛、為熱、為寒,此又以色之薄澤沖濁而辨其邪,詞若與上不同,而皆不外陰陽之理。蓋風為陽邪,陽性輕浮而明,故其色薄而澤,澤者。明潤也;寒濕陰邪,陰性晦濁,故其色沖濁,沖,猶充也,寒濕合而成痹病也;在地者,色現下亭地部,是陰邪居陰部,故足厥冷。
白話文:
所謂「四診」中的「觀色」和「切脈」,是最微妙難以分辨的,然而其最終的道理,都離不開陰陽兩方面。前面所說的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色,通過辨別顏色深淺、光澤與混濁,來辨別是疾病疼痛、發熱還是受寒,這些說法雖然與上面的不同,但都離不開陰陽的道理。
因為風為陽邪,陽性輕浮明亮,所以其顏色淺而有光澤(光澤就是明亮滋潤的意思);寒濕為陰邪,陰性晦暗渾濁,所以其顏色深濁(渾濁就像充滿了東西),寒濕結合會形成痹證(關節疼痛不能屈伸的疾病);「在地者」指顏色出現在身體的下部,說明是陰邪居住在陰部,所以腳厥冷(腳厥冷是指腳底冰冷)。
此陰陽之常理也,故各以其色而辨邪,各以其部而辨病,其病之千變萬化,而能明陰陽至理者,自可辨之無誤也。所以獨候闕中者,闕為肺部,肺主一身之氣,而風寒濕之邪,先由皮毛而傷氣分,故色先現於闕中;惟寒濕有獨從下部受之者,以陰邪陰部,同類相感,乃為厥逆;若受於周身而成痹,名周痹也。
白話文:
這些都是陰陽的常理,因此可以根據顏色辨別邪氣,根據部位辨別疾病。雖然疾病千變萬化,但只要能明白陰陽的至理,就能正確辨別。所以只觀察闕中(喉嚨部位),是因為闕中屬於肺部,肺主導人體的氣息,而風寒濕的邪氣會先從皮膚毛髮傷及氣分,所以顏色會先出現在闕中。只有寒濕邪氣會從下部獨自侵入,因為陰邪屬於陰部,同類相感,就會造成厥逆;如果邪氣遍及全身而形成關節疼痛,就稱為周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