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臟腑有小大強弱偏正不同
黑色小理者,腎小,粗理者,腎大;高耳者,腎高;耳後陷者,腎下;耳堅者,腎堅;耳薄不堅者,腎脆;耳好前居牙車者,腎端正;耳偏高者,腎偏傾也。凡此諸變者,持則安,減則病也。
持,謂本臟之氣可以持守;減,謂精氣減乏也。
帝曰: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,至盡天壽,雖有深憂、大恐、怵惕之志,猶不能減也,甚寒、大熱,不能傷也;其有不離屏蔽室內,又無怵惕之恐,然不免於病,何也?岐伯曰:五臟六腑,邪之舍也。
五臟皆小者,少病,苦焦心,大憂愁:五臟皆大者,緩於事,難使以憂,五臟皆高者,好高舉措;五臟皆下者,好出人下;五臟皆堅者,無病;五臟皆脆者,不離於病;五臟皆端正者,和利得人心;五臟皆偏傾者,邪心而善盜,不可以為人平,反復言語也。
先哲言:有天賦之性而無不善,氣質之性則有偏惡,夫性一而已,豈有二哉!所謂氣質之性者,初由性動化識,識即氣中之神也。孟子謂之志,故志一則動氣,氣一則動志也。形質由氣而成,本於志之夙習,而有偏正、高下等種種之異,故即其形質,可知其神志行為者,是所謂氣質之性也。《內經》雖止論疾病,而實為一篇好相法也。
白話文:
臟腑的大小強弱、偏正各有不同。腎臟小則耳廓小而紋理細緻,腎臟大則耳廓大而紋理粗糙;耳朵位置高則腎臟位置高;耳後凹陷則腎臟位置低;耳朵堅硬則腎臟堅實;耳朵薄弱不堅則腎臟脆弱;耳朵端正位於牙齒附近則腎臟端正;耳朵偏高則腎臟偏斜。這些變化,臟腑之氣能維持則身體安康,精氣不足則會生病。
所謂「持」,是指臟腑的元氣可以維持;所謂「減」,是指精氣不足。
黃帝問道:我想知道人有沒有不會生病,能活到天年的人?即使有極大的憂慮、恐懼和驚嚇,也不至於損傷元氣;即使遭受嚴寒酷暑,也不會生病。但也有些人終日不出門,沒有憂慮恐懼,卻還是會生病,這是為什麼呢?
岐伯回答:五臟六腑都是邪氣寄居的地方。
如果五臟都偏小,則少生病,但容易焦慮憂愁;如果五臟都偏大,則反應遲鈍,難以承受憂慮;如果五臟都位置偏高,則喜歡高高在上;如果五臟都位置偏低,則喜歡處於低位;如果五臟都非常堅實,則很少生病;如果五臟都非常脆弱,則容易生病;如果五臟都端正,則性格平和,容易獲得人心;如果五臟都偏斜,則心術不正,愛偷盜,難以與人相處,言行反覆無常。
古人說:先天秉賦的本性是沒有不好的,後天形成的氣質則可能有偏頗。人的本性只有一種,怎麼會有兩種呢?所謂氣質,是由本性所化生的意識,意識是氣中之神,孟子稱之為志。所以,志決定氣,氣也決定志。形體是由氣形成的,而氣則來自於志的長期習慣,因此產生了偏正、高低等等差異。所以,從人的形體就能知道他的神志和行為,這就是所謂的氣質。雖然《內經》主要論述疾病,但實際上也是一篇很好的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