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百刻五十營

《靈樞·五十營篇》岐伯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人氣行一周,千八分。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、左右、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故人一呼,脈再動,氣行三寸;一吸,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;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。

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;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;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;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;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

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,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
此明營氣流行於經脈者,合天象列宿之度。凡一晝夜,天宿行一周,而人之營氣行於身者,恰五十周。所謂交通者,經脈連接,陰陽相貫,循環無已也。並行一數者,並陰陽經絡臟腑周遍一回也。如是十二時,共計五十營周於身,備得盡天地之壽者,以不失其度,合乎天地之紀,故可盡其天壽,而無病夭之虞也。周身經脈共十六丈二尺,其氣行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,是為天人合一之道也。

但本文所云日行漏下分刻,錯誤不準,馬元臺原注校覈詳明,更宜參考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五十營篇》中,岐伯說:天空有二十八星宿,每個星宿分為三十六分,人體內的氣運行一周,總共一千零八分。太陽每天運行二十八個星宿,人體經脈也有上下、左右、前後共二十八條脈絡,環繞全身十六丈二尺,來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用滴漏計時,一百刻代表一天,用來劃分白天和黑夜。所以,人每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,氣運行三寸;每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,氣也運行三寸;呼氣和吸氣完成一次,氣運行六寸。

十次呼吸,氣運行六尺,太陽運行二分;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運行十六丈二尺,氣在體內循環流通,運行全身一周,滴漏的水下降兩刻,太陽運行二十五分;五百四十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兩周,滴漏的水下降四刻,太陽運行四十分;二千七百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十周,滴漏的水下降二十刻,太陽運行五個星宿又二十分;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五十周,滴漏的水下降一百刻,太陽運行二十八個星宿,滴漏的水全部滴完,脈搏的運行也結束了。所謂「交通」,是指氣的運行和脈搏的跳動同步進行。

因此,如果氣在體內運行五十周,就足以達到自然長壽的目標了,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的距離。

這段話說明了營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,和天上的星宿運轉相符合。一晝夜之間,天上的星宿運行一周,而人體內的營氣也運行全身五十周。所謂「交通」,是指經脈互相連接,陰陽互相貫通,不斷循環。所謂「並行一數」,是指氣在陰陽經絡和臟腑間運行一周。這樣運行十二個時辰,總共在身體內運行五十周,就可以達到自然長壽的目的,因為這種運行不失其規律,符合天地運行的法則,所以可以盡其天年,不會有疾病早夭的憂慮。人體全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,氣在其中運行五十周,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,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
但是,文中提到的太陽運行和滴漏時間對應關係,存在錯誤不準確的地方,馬元臺的注解校勘非常詳細明確,更應該參考。

2. 營衛逆從

《素問·痹論》帝曰:營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盲膜,散於胸腹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

此言穀氣之所以分營衛者,以其清氣和柔,如湛水優遊,遍周溝壑,故能入於脈也;其濁氣慓悍,如狂瀾奔湧,四散漫溢,故止行於皮膚分肉間也。雖營衛分途,而流行自有軌度,故逆之則病,順之則安,凡風寒濕三氣雜至,逆其營衛之氣,則病痹矣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痹論》中,黃帝問道:「營氣和衛氣也會使人患上痹症嗎?」岐伯回答說:「營氣是水穀精微之氣,它調和於五臟,輸送到六腑,才能進入脈中。因此,它沿著脈絡上下運行,貫穿五臟,聯絡六腑。衛氣是水穀中剽悍之氣,其氣輕快流暢,不能進入脈中。因此,它沿著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瀰漫在盲膜,散布於胸腹。如果衛氣運行逆亂就會生病,順從其運行規律則會痊癒。如果衛氣不與風、寒、濕等邪氣結合,就不會形成痹症。

這段話說明了水穀之氣之所以分為營氣和衛氣,是因為營氣清澈溫和,就像靜水緩慢流動,遍佈全身的各個地方,所以能進入脈中運行。而衛氣渾濁慓悍,就像狂暴的洪水奔騰湧動,四處散漫溢出,所以只運行在皮膚和肌肉之間。雖然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途徑不同,但它們的運行都有其規律,所以逆著規律就會生病,順著規律就會平安。凡是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一同侵入人體,如果擾亂了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就會導致痹症。」

3. 衛氣行度

《靈樞·衛氣行篇》伯高曰:歲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天周二十八宿,而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,房昴為緯,虛張為經。是故房至畢為陽,昴至心為陰。陽主晝,陰主夜。故衛氣之行,一日一夜,五十周於身,晝行於陽二十五周,夜行於陰二十五周,周於五臟。

是故平旦陰盡,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,循項,下足太陽,循背,下至小指之端。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手太陽,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;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足少陽,注小指次指之間,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,下至小指之間;別者,以上至耳前,合於頷脈,注足陽明,以下行至跗上,入五趾之間;其散者,從耳下下手陽明,入大指之間,入掌中;其至於足也,入足心,出內踝,下行陰分,復合於目,故為一周。

此明衛氣之行於脈外者,合天象列宿之行度也。其氣雖行脈外,而亦如經脈流行之序,故如上節《痹論》所云:逆之則病,順之則安。蓋營衛之氣,本出一源,故流行自同軌度,其異於營氣者,晝行於皮肉之陽分,夜行於五臟之陰分。

故自平旦從陰出於目內眥太陽經之睛明穴,則目開而寤,乃循三陽經之部而行於身者,二十五周;至日沒從陽入於足心少陰經之湧泉穴,則目瞑而寐,乃循三陰經行,周於五臟,至夜半與營氣會合,其行於陰者,亦二十五周於身,至平旦又出於陽,如是周流不已矣。

白話文:

伯高說:一年有十二個月,一天有十二個時辰,子時和午時是經線,卯時和酉時是緯線。天上有二十八個星宿,每一面有七顆星,四面總共二十八顆星,房宿和昴宿是緯線,虛宿和張宿是經線。因此,從房宿到畢宿是陽,從昴宿到心宿是陰。陽主掌白天,陰主掌夜晚。所以衛氣的運行,一天一夜會在身體循環五十周,白天在陽氣部分運行二十五周,夜晚在陰氣部分運行二十五周,並運行於五臟。

因此,早上天亮時,陰氣消盡,陽氣從眼睛出來,眼睛張開時,氣就向上走到頭部,沿著頸部,往下到足太陽經,沿著背部,下行到小腳趾的末端。它分散的部分,從眼角分開,往下到手太陽經,下行到小手指的外側;它分散的部分,從眼角分開,往下到足少陽經,流注到小腳趾和無名指之間,再往上沿著手少陽經的分界線,下行到小手指之間;它分散的部分,往上到耳朵前面,與頷脈會合,注入足陽明經,往下行到腳背上,進入五個腳趾之間;它分散的部分,從耳朵下面往下走到手陽明經,進入大拇指之間,進入手掌中;它到達腳部時,進入腳心,從內踝出來,往下行到陰的部分,又會合到眼睛,這樣完成一周的循環。

這說明衛氣在經脈之外的運行,與天上的星宿運行軌跡相符合。雖然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,但它也像經脈一樣有運行的次序,所以就像前面《痹論》所說的:逆著它運行就會生病,順著它運行就會平安。因為營氣和衛氣的來源相同,所以運行的軌跡也相同,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,衛氣白天運行在皮膚肌肉的陽氣部分,夜晚運行在五臟的陰氣部分。

所以,從早上天亮時,衛氣從陰分出來,從眼睛內眥的足太陽經睛明穴出來,眼睛就睜開而醒來,接著沿著三陽經的路線在身體運行,總共二十五周;到了日落時,衛氣從陽分進入腳心足少陰經的湧泉穴,眼睛就閉上而睡覺,接著沿著三陰經的路線運行,遍布五臟,到了半夜與營氣會合,它在陰分運行的時間也是二十五周,到了天亮又從陽分出來,如此不斷循環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