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食氣行度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岐伯曰: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府。府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
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。
此言穀食所化之氣,先由肝心,而浸淫筋脈,脈氣流經,由經歸肺,蓋穀食入胃,必賴元陽之氣消化,陽氣出於腎,由肝而之心,故食氣先隨肝心而滋筋脈,以肝主筋、心主脈也。然後由脈流經,而肺朝百脈,故歸於肺,乃隨肺氣輸精於皮毛,則毛脈之精氣相合,而內行於府,是先上行走表,而後下行入府,府者,如雲背為胸之府、腰為腎之府之類,不獨指六腑而言也。府中精氣,隨神明而留於心肝脾腎四臟,故言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。
心藏神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魂意志者,皆出神明之運動也。故必由神明,以攝精氣,留藏於臟。其流行之氣,先歸肺臟,權衡平準,敷布內外,以入兩手氣口之脈,而成尺寸部位,以決驗生死吉凶也。其水飲入胃,比食氣清淡,故不入於經脈,由脾氣鼓運,上歸於肺,走三焦水道,下輸膀胱而泄也。
原其始,由胃而分水穀精氣,布於四旁,行於五經,而皆合乎四時氣化,及五臟陰陽升降流行揆度,以為常也。五經者,五臟之經也。
白話文:
食物的精氣進入胃後,會將精華散佈到肝臟,然後滋養筋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濁氣會歸於心臟,然後滋養脈搏。脈搏中的氣流會流經各經絡,經絡的氣會歸於肺臟。肺臟朝向全身的脈搏,並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。毛髮的脈絡與精氣結合,使氣在身體各府運行。府的精氣飽滿,神志清明,精氣會留在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。氣最終會歸於平衡。當平衡達到時,氣口(手腕處的脈搏)會呈現出尺寸,可以藉此判斷生死。
飲水進入胃後,會化為清淡的精氣,並向上輸送到脾臟。脾臟散佈精華,向上歸於肺臟,同時調節體內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水液的精華會散佈到全身,在五條經脈中運行,並與四季、五臟陰陽的變化相符,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。
這是說穀物食物轉化成的氣,先經過肝臟和心臟,然後滋養筋脈。脈搏的氣流經各經絡,再歸於肺臟。這是因為食物進入胃後,必須依靠體內的陽氣消化。陽氣源自腎臟,經過肝臟到達心臟。因此,食物的氣先隨著肝臟和心臟滋養筋脈,因為肝臟主管筋,心臟主管脈。然後,氣從脈流經各經絡,肺臟朝向全身的脈搏,所以最終歸於肺臟。肺臟接著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,這樣毛髮的精氣就結合了。接著,精氣在體內各府運行。這是先向上行走於體表,然後向下進入各府。這裡的府,是指胸為心肺之府,腰為腎之府等,不單指六腑而言。府中的精氣,隨著神明的運作而留在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。說到「臟」,是指這些器官收藏精氣,而不是排泄。
心臟儲藏神,肝臟儲藏魂,脾臟儲藏意,腎臟儲藏志。魂、意、志都來自於神明的活動。因此,必須藉由神明來攝取精氣,並儲藏在臟腑中。氣的運行,先回到肺臟,達到平衡的狀態,然後散佈於體內外,進入兩手氣口的脈搏,形成尺寸的部位,藉此判斷生死和吉凶。飲水進入胃後,比食物的精氣清淡,所以不進入經脈。它由脾臟的運化,向上歸於肺臟,走三焦水道,然後向下輸送到膀胱排泄。
總之,食物和水從胃開始,分化出精氣,散佈到身體各處,在五條經脈中運行,都與四季氣候變化和五臟陰陽升降的規律相符合,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。「五經」指的是五臟所屬的經脈。
2. 六經氣血衰旺各異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帝曰:陰陽之三也,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帝曰:陽明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陽合明也。帝曰:厥陰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陰交盡也。帝曰:幽明何如?岐伯曰:兩陰交盡,故曰幽,兩陽合明,故曰明。幽明之紀,寒暑之異也。
此明陰陽六經,所以分太少者,二氣相生之理也。陽生陰,陰生陽,故二氣流行生化,循環不息。其氣之初生名少,既旺名太,太少兩陽合明為陽明,太少兩陰交盡為厥陰,盡者,極之謂也。故有三陰三陽之分布,以成一歲之功。而人身經氣,衰旺相同,故陰極則陽生,正是冬至之時;陽明者,陽極也,陽極則陰生,正是夏至之時。陰極,故幽而不彰;陽極,故明而不晦。
幽明之紀,即冬寒夏暑之氣象也。人身之氣,隨天地之氣而浮沉升降,故經脈因之以分三陰三陽,以候氣之得失消長也。
《素問·血氣形志篇》曰: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血多氣,少陰常少氣少血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
此即如上節所云,氣有多少異用者也。蓋氣血由陰陽所化,少陽陽氣始生,故氣多於血;太陽陽氣漸旺,陽旺則血生化多,故血多於氣;陽明者,陽極也,故氣血皆多矣;少陰,陰氣始生,故氣血皆少;太陰,陰氣已旺,陰旺則生陽,故氣多於血;厥陰者,陰極也,故血多於氣,此為天生之常數也。然此言經中之氣血,非臟腑之氣血也。
《靈樞·九針篇》言:少陰多氣少血,太陰多血少氣,與此處不同,或者手經、足經之分耳。即如手太陰肺主氣,自然多氣,足太陰脾統血,自然多血,則少陰亦可類推矣。原夫衛氣起於下焦,營血生於中焦,皆由脾轉輸,至肺敷布周身,而血和氣行,以至各經,乃為末流,勢必參差不齊,故有多少之異。觀下節經脈流行,有開闔樞之不同,則氣血之參差,蓋有必然者也。
白話文:
六經氣血衰旺各異
黃帝問道:陰陽有三種不同的狀態,這是什麼意思呢?岐伯回答說:那是因為氣的量有多有少,作用各不相同。黃帝問:什麼是陽明呢?岐伯說:就是兩個陽氣合在一起而顯得光明。黃帝問:什麼是厥陰呢?岐伯說:就是兩個陰氣交會到極點。黃帝問:什麼是幽明呢?岐伯說:兩個陰氣交會到極點,所以叫做幽,兩個陽氣合在一起而顯得光明,所以叫做明。幽明的分界,是寒冷和暑熱的分別。
這裡說明陰陽六經劃分太陰、少陰、太陽、少陽的原因,是根據陰陽二氣相互產生而來的。陽能生陰,陰能生陽,所以陰陽二氣運行變化,循環不停。氣最初產生的狀態叫做「少」,氣旺盛的狀態叫做「太」,太和少兩個陽結合在一起而顯得光明,就叫做陽明;太和少兩個陰交會到極點,就叫做厥陰,所謂的「盡」,就是極點的意思。所以才有三陰三陽的分布,以構成一年四季的變化。而人身體內的經脈之氣,衰退和旺盛的變化也與天地相同,所以陰氣到達極點就會產生陽氣,這正是冬至的時候;陽氣到達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這正是夏至的時候。陰氣到達極點,所以陰暗而不顯露;陽氣到達極點,所以光明而不昏暗。
幽明的分界,就是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暑熱這種氣象。人體內的氣,隨著天地之氣而浮沉升降,所以經脈因此分為三陰三陽,以觀察氣的盛衰變化。
《素問·血氣形志篇》說:一般來說,太陽經脈通常是血多氣少,少陽經脈通常是血少氣多,陽明經脈通常是血多氣多,少陰經脈通常是氣少血少,厥陰經脈通常是血多氣少,太陰經脈通常是氣多血少,這是自然界的常數。
這就如同前文所說的,氣的量有多有少,作用各不相同。氣血是由陰陽轉化而來的,少陽經脈是陽氣剛開始產生的階段,所以氣多於血;太陽經脈是陽氣逐漸旺盛的階段,陽氣旺盛就會產生更多的血,所以血多於氣;陽明經脈是陽氣到達極點的階段,所以氣血都很多;少陰經脈是陰氣剛開始產生的階段,所以氣血都很少;太陰經脈是陰氣已經旺盛的階段,陰氣旺盛就會產生陽氣,所以氣多於血;厥陰經脈是陰氣到達極點的階段,所以血多於氣,這是自然界生成的常數。然而這裡所說的是經脈中的氣血,而不是臟腑中的氣血。
《靈樞·九針篇》說:少陰經脈是氣多血少,太陰經脈是血多氣少,這與前面的說法不同,或許是因為手經和足經的區別。例如手太陰肺經主要管氣,自然是氣多,而足太陰脾經統管血液,自然是血多,那麼少陰經脈也可以由此類推。最初,衛氣產生於下焦,營血產生於中焦,都是由脾來轉運,再到肺分布全身,血液才能和氣一起運行到各條經脈,到了經脈的末端,必然會有參差不齊,所以才會有氣血多少不同的情況。觀察後面經脈的運行,有開、闔、樞的不同,那麼氣血的參差,也是必然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