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1)
卷四下 (1)
1. 格陽關陰脈
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岐伯曰: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;二盛,病在太陽,三盛,病在陽明;四盛以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;二盛,病在少陰,三盛,病在太陰;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,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贏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論述六經與臟象的關係》中,岐伯說:人迎脈搏跳動一次較強,說明病在少陽經;兩次較強,說明病在太陽經;三次較強,說明病在陽明經;四次或四次以上較強,就叫做格陽。寸口脈搏跳動一次較強,說明病在厥陰經;兩次較強,說明病在少陰經;三次較強,說明病在太陰經;四次或四次以上較強,就叫做關陰。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跳動四次或四次以上較強,就叫做關格。關格的脈搏虛弱,不能充分吸收天地精氣,這樣人就會死亡。
人迎主六腑之陽,寸口主五臟之陰,故二脈統一身之陰陽也。而分三陰三陽者,明二氣流行,皆有生旺之序也。然偏旺則偏勝而病,偏甚則偏絕矣。人迎一盛者,少陽偏旺,故病在少陽;二盛偏甚,病在太陽;三盛偏極,病在陽明也。寸口陰盛亦然。其言盛者,偏邪之氣,非陰陽氣旺之謂也。
白話文:
人迎穴主導全身六腑的陽氣,寸口穴主導全身五臟的陰氣,所以這兩個穴位統率著人體的陰陽平衡。而分為三陰三陽,這是說明陰陽二氣的運行,都有生長旺盛的順序。但是如果偏向旺盛,就會出現偏勝而導致疾病,如果偏勝太過,就會偏向衰絕。人迎穴脈象旺盛,表示少陽經陽氣偏旺,所以疾病在少陽經;脈象雙盛偏過,疾病在太陽經;脈象三盛偏極,疾病在陽明經。寸口穴脈象陰氣偏旺也一樣。這裡說的「盛」,是指偏邪之氣,而不是指陰陽正氣旺盛。
故至四盛以上,則邪氣盛極,而成關格之病。陰陽不相交通,故關者,不得小便;格者,格拒吐逆,食不下。關格之脈贏滿四盛以上,不能盡其所稟天地之精氣而死也。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,以至二盛、三盛,及寸口一盛、二盛、三盛,皆兼足手,大抵盛在足經,病或可治,兼躁而及手經,則病深不可治也。
惟《難經》以尺寸之脈下覆上溢名關格,為真臟脈,其人不病而死,與《內經》互明其理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病症發展到「四盛」及以上程度,邪氣極度旺盛,形成關格之病。陰陽氣機無法互相通調,所以「關」指小便不通暢;「格」指阻礙嘔吐,食物無法順利下行。關格之脈所表現出的脈象沉細而飽滿,超過「四盛」的程度,身體無法完全吸收天地精氣,因而導致死亡。
《靈樞·終始篇》指出:人迎脈一個「盛」位,病在足少陽經;加上煩躁,則病在手少陽經;以此類推,「二盛」、「三盛」,甚至寸口脈一個「盛」、「二盛」、「三盛」,都可能同時影響足少陽經和手少陽經。通常,病症出現在足經的,還有治療的希望;但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且波及手經,則病症深重,難以治療。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,何也?岐伯曰:病熱者,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,人迎一盛少陽,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發燒伴有疼痛,這是什麼原因呢?
岐伯答道:發燒是由於陽脈熱盛,因為三陽經脈活動旺盛。人迎脈盛一至,是少陽經熱盛;盛二至,是太陽經熱盛;盛三至,是陽明經熱盛。陽熱入於陰經,所以病症出現在頭部和腹部,會出現脹痛和頭痛。
人迎主陽,熱病陽邪,故人迎脈盛,盛甚則陽邪入陰。蓋太陽主開,猶可外泄,陽明主闔,則邪必入陰,以陽明與太陰為表裡也。未離陽明,邪熱上衝而頭痛,已入太陰,故腹脹。上節言兼躁是足傳手,此節言從陽入陰,皆謂病邪深重,當急治之,勿使成關格死證也。
白話文:
「人迎」穴位反映陽氣的狀態。在熱病中,陽邪盛行,所以「人迎」脈搏會強盛。如果脈搏過於強盛,表示陽邪已經侵入陰分。
「太陽」經絡主導張開,邪氣還可以向外發散。而「陽明」經絡主導閉合,如果陽邪入侵,就會轉入陰分。這是因為「陽明」經絡與「太陰」經絡是表裡關係。
當邪氣還未離開「陽明」經絡時,邪熱就會向上衝擊,引起頭痛。當邪氣已經侵入「太陰」經絡時,則會出現腹脹。
前面一段說到兼有煩躁不安的症狀,是足經傳給手經。而這一節說到從陽分進入陰分,都是指病邪比較嚴重,需要緊急治療,避免形成關格或死證。
2. 脈應四時陰陽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岐伯曰:萬物之外,六合之內,天地之變,陰陽之應,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,四變之動,脈與上下,以春應中規,夏應中矩,秋應中衡,冬應中權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岐伯說:天地萬物之中,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,陰陽的相互作用,春天的溫暖是夏天的炎熱,秋天的寒涼是冬天的寒冷,四個季節的交替變化,脈象也相應地上下變化。春應中規,夏應中矩,秋應中衡,冬應中權。
此言脈象應乎四時陰陽之氣化也。寒為陰,熱為陽,二氣流行,自微而盛。故自暖而熱,熱極則涼,陽極生陰也;寒極則溫,陰極生陽也。四時迭運,而人身陰陽之氣,隨之進退,而現象於脈,如規矩衡權,上下相應,准而有度。如脈不應氣候,而有太過不及、相生相剋,即可辨其病之輕重吉凶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說的是脈象應合四季陰陽之氣的變化。寒冷代表陰,炎熱代表陽,這兩種氣息運行著,由微弱到旺盛。因此,從溫暖到炎熱,炎熱到極點就會轉涼,這是陽氣達到極限而生出陰氣;寒冷到極點就會溫暖,這是陰氣達到極限而生出陽氣。四季交替運行,而人體的陰陽之氣也跟著消長,在脈象上表現出來,就像規矩和衡器一樣,上下相應,有準有度。如果脈象不符合氣候,出現過度或不足、相生或相剋的情況,就可以辨別出疾病的輕重與吉凶。
是故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;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陰陽有時,與脈為期,期而相失,知脈所分,分之有期,故知死時。
白話文:
因此,冬至後四十五天,陽氣略微上升,陰氣略微下降;夏至後四十五天,陰氣略微上升,陽氣略微下降。陰陽交替有一定的規律,與脈搏的變化相呼應。當陰陽失衡,就會知道脈搏的變化,掌握脈搏變化的規律,就能預知死亡的時間。
此即申明上文之義也。冬至四十五日,立春節也,陽氣微出於地上,陰氣微下於地中,萬物生機發動,而脈由石變弦,以應春陽之氣;夏至四十五日,立秋節也,陰氣微出於地上,陽氣微下於地中,萬物長足而成實,脈即由鉤而變毛,以應秋收之氣也。陽氣由微而盛,則弦脈變鉤,鉤者,浮洪也;陰氣由微而盛,則毛脈變石,石者,沉實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話是對前面文章的進一步解釋。
冬至後四十五天,就是立春,這時陽氣開始微弱地上升,陰氣開始微弱地下降,萬物開始生長,脈象也從沉實的石脈轉變為弦脈,以呼應春天的陽氣。
夏至後四十五天,就是立秋,這時陰氣開始微弱地上升,陽氣開始微弱地下降,萬物生長成熟,脈象也從細小的毛脈轉變為鉤脈,以呼應秋收的陰氣。
陽氣由弱變強,弦脈就會轉變為鉤脈,鉤脈是浮脈且洪大有力;陰氣由弱變強,毛脈就會轉變為石脈,石脈是沉脈且堅實有力。
此陰陽升降流行,生化萬物,故有四時之不同,與脈相應如期會者。若期而相失,知脈氣與天地氣化分離,故不相應。視其分離有期,或相生相剋,即可知其死生之時日,如春見秋脈,金剋木為死,見冬脈,水生木可生也。
白話文:
這些陰陽氣息升降流通,滋生萬物,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四季,它們與脈象相呼應,就像約會一樣。但如果沒有按照時間約定來相應,就表示脈氣與天地的氣候變化脫節了,所以不會相應。觀察這種脫節有沒有規律,是相生還是相剋,就可以推測出一個人的生死時日,例如:春天出現秋天脈象,代表金剋木,為死;出現冬天脈象,代表水生木,可能生。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
白話文:
脈象微妙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觀察脈象有法則,從陰陽開始。陰陽的變化有規律,源於五行相生。五行相生的程度有分寸,應順應四時變化。補瀉脈象不能失宜,與天地運行相合。掌握了脈象的精髓,便能預知疾病的生死。因此,人的聲音與五音相應,面色與五行相合,脈象與陰陽相符。
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,全在察脈,察之必有紀律,非可憑臆揣度,要從陰陽生化之理為始,知始而後,則有經常變化不同,皆從五行出生,如冬至陽生,夏至陰生,木旺於春,火旺於夏,金旺於秋,水旺於冬,土旺四季,此陰陽四時之常度也。如陰陽有偏勝,則五行有生克,遂變化致病,故必調之,合四時之宜,應補應瀉而勿錯失,與天地生化之理如一,得其精一之理,可以知逆順死生之道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在說明疾病生死之間微妙的原因,關鍵在於觀察脈象。觀察脈象必須遵循規律,不能憑空揣測。要從陰陽生化的原理開始,瞭解了原理,才能知道脈象經常變化,而這些變化都源於五行:冬至時陽氣生長,夏至時陰氣生長,木在春天最旺盛,火在夏天最旺盛,金在秋天最旺盛,水在冬天最旺盛,土在四季都旺盛。這是陰陽四時運行的一般法則。
如果陰陽偏勝,就會導致五行相生相剋,從而引發疾病。因此,必須調整陰陽,使其符合四時的規律,適時使用補瀉等方法,不能有誤。這種調整與天地生化的原理是一致的。如果掌握了陰陽精氣的原理,就能知道逆順生死之道。
若聲從氣發,色由氣彰,氣根於五臟,五臟具五行之性,脈為氣血之先形,是故聲音色脈,必皆合乎五行陰陽生化之理,不合則病,敗象見則死矣。
反四時者,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。應太過,不足為精;應不足,有餘為消。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白話文:
聲音是由氣發出的,面色是由氣色顯現的,氣的根源在於五臟,五臟具有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的性質。脈象是氣血運動的早期徵象,所以聲音、面色、脈象都必須符合五行陰陽生化原理。如果不符合,就會生病,出現敗象就表示會死亡。
此言脈象反四時氣化之理也。言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者,謂人身陰陽之氣,合四時氣化而消長者,若春夏陽長陰消,秋冬陽消陰長,脈象隨四時而不同也。如其應當太過,而反不足,為精傷,而氣不生長也;應當不足,而反有餘,為本元消敗,虛陽發露之假象也。故曰: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白話文:
這段話在講述脈象與四季氣候變化的關係。
"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"的意思是,人體內的陰陽之氣隨著四時氣候而消長。春夏陽氣旺盛,陰氣衰退;秋冬陰氣旺盛,陽氣衰退。脈象也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不同。
如果脈象出現與季節氣候相反的情況,比如說春夏應當陽氣旺盛,脈象卻顯示陰氣旺盛,這就表示精氣受損,陽氣無法生長。反之,如果脈象出現與季節氣候一致的情況,比如說秋冬應當陰氣旺盛,脈象卻顯示陽氣旺盛,這就表示陰氣虛弱,陽氣虛浮。
這種陰陽不相協調的現象被稱為"關格"。
關格者,死不可治也。此節經文,向在前萬物之外一節以先,余細詳上下義理,必是錯簡,故特移此,義理方合。
白話文:
氣機完全閉塞者,無法救治。這段經文原本在「萬物之外」一段之前,我仔細推敲前後文義,應該是記載錯亂了,所以特別把它移到這裡,這樣文義才相符。
是故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。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;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;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;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故曰:知內者,按而紀之;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白話文:
因此,把脈有一定的規律,虛靜是取得結果的關鍵。春天時脈搏浮於肌表,猶如魚遊水面;夏天時脈搏浮現於皮膚,就像萬物生長蓬勃;秋天時脈搏潛伏於皮膚下,就像蟲類準備冬眠;冬天時脈搏深據於骨頭,就像蟲類在洞中避寒,人應在家中安靜養息。所以說:瞭解病人內在的人,把脈後要仔細記錄;瞭解病人外在的人,把脈後要從頭開始分析。這六種特徵,是把脈的大原則。
此言切脈之要道,當虛心靜氣,醫者虛心則明察,病者氣靜則脈准,可保無錯失也。蓋脈理之妙,難以言宣,喻如魚遊蟲蟄種種,形容其氣血流行出入之象,亦即弦鉤毛石之意也。必深思默究,悟其神理,指下方能明察。故知身內之氣化者,按脈象陰陽五行而紀之,其理自見;知身外之氣化者,觀時序流行,終始之道,與人身無不相應,而內傷外感,昭然可辨。以四時之氣化,合人身之內外,此六者,為持脈之大綱要法也。
此結上文諸節之旨,下乃詳敘診脈部位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話討論了切脈的重要性。
在切脈時,醫生必須心平氣和,才能觀察清楚。病人必須安靜下來,脈象才會準確,這樣才能避免出錯。脈象的奧妙很難用語言表達,就像魚在水中遊、蟲在土裡蟄伏一樣,描述了氣血在體內出入的樣子,也就是「弦」、「鉤」、「毛」、「石」等脈象的意思。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,領悟其神妙的道理,才能觀察清楚。因此,知道人體內氣的變化,可以通過脈象中陰陽五行的規律來記錄,原理是顯而易見的。瞭解人體外氣的變化,可以觀察時序的運行和終始之道,這與人體是相呼應的。因此,內傷和外感會在脈象上清楚地表現出來。結合四季的氣化和人體的內外變化,這六個方面是掌握脈象的大綱要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