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三陽經開闔樞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。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;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;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名曰一陽。

此明陰陽闔闢之道也。陰陽互根於太極,太極即為機樞,動而生陽,動極則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,而闔闢之道,存乎中焉。今以三陰三陽之氣,原出於太極,故其流行升降,則有機樞闔闢。而人為一小天地,故南面而立,則身中氣化,合乎天地之道也。前曰廣明者,心之部位,神明廣大也;後曰太衝者,衝脈部位,與腎連屬,腎名少陰也。

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者,膀胱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小趾之至陰穴,其終結於目內眥之睛明穴,稱命門也。太陽居少陰之表,故名陰中之陽也。中身而上,為廣明所屬之部,廣明之下,即中身以下也,名曰太陰者,脾也。故其前為陽明,陽明者,胃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次趾端厲兌穴,以其居太陰之表,故亦名陰中之陽也。

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者,厥陰,肝也,少陽,膽也。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四趾端竅陰穴,名陰中之少陽者,以厥陰陰極生陽,陽始生,故名少也。是故陽升陰降,陽降陰升,周流往復,循環不休。其氣始生而動,則為機樞,故少陽為樞也;其氣既旺,則為闢,故太陽為開,開即闢也;旺極而止,則為闔,故陽明為闔也。此三陽經氣行於表,而通腑者也。

其氣流行,不失升降闔闢之序,則脈必搏而勿浮,無太過不及,故命曰一陽,謂陰陽和平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陽經的開、闔、樞

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三陰三陽的離合變化。」

岐伯回答說:「聖人面向南方站立,前方稱為廣明,後方稱為太衝。太衝這個位置,指的是少陰經脈,少陰經脈的上方,稱為太陽經脈。太陽經脈的根源起於足小趾的至陰穴,終點結於眼睛內側的睛明穴(又稱命門),這稱為陰中之陽。身體中間往上的部位,稱為廣明,廣明下方的位置,稱為太陰經脈。太陰經脈的前方,稱為陽明經脈。陽明經脈的根源起於足次趾的厲兌穴,這稱為陰中之陽。厥陰經脈的表面,稱為少陽經脈。少陽經脈的根源起於足第四趾的竅陰穴,這稱為陰中之少陽。所以說,三陽經的離合變化是這樣的:太陽經為開,陽明經為闔,少陽經為樞。」

「這三條經脈,它們的氣運行是不能互相脫離的。它們的脈象應該是搏動有力但不浮淺,這種狀態稱為『一陽』。」

這說明了陰陽開闔的道理。陰陽互相依存於太極,太極就是機樞。動則產生陽,動到極致就會靜止,靜止則產生陰,靜到極致又會開始活動。而開闔的道理,就存在於這個變化的過程中。現在說三陰三陽之氣,它們都源自太極,因此它們的運行升降,就有了機樞和開闔的變化。人是一個小天地,所以面向南方站立時,身體內部的氣化,就與天地的規律相合。前面所說的「廣明」,指的是心臟的部位,心神廣大光明;後面所說的「太衝」,指的是衝脈的部位,它與腎臟相連,腎臟屬於少陰。

少陰經脈的上方,稱為太陽經脈,太陽經脈指的是膀胱。太陽經脈的根源,起於足小趾的至陰穴,終點結於眼睛內側的睛明穴,也就是命門。太陽經脈位於少陰經脈的表面,所以稱之為陰中之陽。身體中間往上的部位,屬於廣明所管轄,廣明下方,也就是身體中間以下的部位,稱為太陰經脈,太陰經脈指的是脾臟。太陰經脈的前方,就是陽明經脈,陽明經脈指的是胃。陽明經脈的根源,起於足次趾的厲兌穴,因為它位於太陰經脈的表面,所以也稱為陰中之陽。

厥陰經脈的表面,稱為少陽經脈。厥陰經脈指的是肝臟,少陽經脈指的是膽。少陽經脈的根源,起於足第四趾的竅陰穴,稱之為陰中之少陽,是因為厥陰經脈陰氣達到極致而開始產生陽氣,陽氣剛剛萌生,所以稱之為「少」。因此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,周而復始,循環不停。氣的開始產生和活動,就如同機樞,所以少陽經脈為樞;氣運行旺盛,就如同開,所以太陽經脈為開,開也就是闢;氣運行旺盛到極點而停止,就如同闔,所以陽明經脈為闔。這說明三陽經的氣運行於體表,並且與腑相通。

如果氣的運行沒有失去升降開闔的順序,那麼脈象一定會搏動有力而不浮淺,不會太過或不及,這種狀態就稱為「一陽」,意思是陰陽達到平和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