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2)
卷四下 (2)
1. 脈候部位
尺內兩旁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;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白話文:
量度尺子內側的兩旁,就是肋骨下方區域,可以反映腎臟健康。尺子外側用來察看腎臟,內側用來察看腹部。
尺子中段偏上區域,左側外側用來察看肝臟,內側用來察看橫隔膜;右側外側用來察看胃,內側用來察看脾臟。
尺子頂端偏上區域,右側外側用來察看肺,內側用來察看胸腔;左側外側用來察看心臟,內側用來察看膻中部位。
量度尺子前面可以用來察看身體前面,後面可以用來察看身體後面。
如果量度尺子頂端,代表胸部和喉嚨的事物;如果量度尺子最下端,代表下腹部、腰、大腿、小腿和腳的事物。
此專指兩手之脈也。李仕材曰:季脅,小肋也,在脅下兩旁。尺外者,尺脈前半部也。前以候陽,後以候陰。背為陽,腎附背,故外以候腎,腹為陰,故里以候腹。所謂腹者,凡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皆在其中矣。以上諸部,俱言左右,而此獨不分者,以兩尺皆主乎腎也。中附上者,言尺之上,即關脈也。
白話文:
這裡專門指兩手上的脈絡。
李仕材說:季脅就是小肋骨,位於肋骨下方的兩側。
尺外指尺脈的前半部分。
前半部分用來觀察陽脈,後半部分用來觀察陰脈。
背部屬於陽性,腎臟附著在背部,所以外側用來觀察腎臟;腹部屬於陰性,所以裡側用來觀察腹部。
這裡所說的腹部,包括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和命門等器官。
以上所說的這些部位,都強調了左右兩側,而只有這裡沒有區分,那是因為兩條尺脈都主導腎臟。
中附上指尺脈的上方,也就是關脈。
左外者,左關之前半部也;內者,後半部也。肝亦附近於背,故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膈者,中焦之膈膜,膽腑俱在其中矣。右關之前,所以候胃,關後所以候脾,脾胃皆在中州,胃為陽,脾為陰,故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也。本篇止言五臟,而不及他腑,獨言胃者,以五臟皆稟氣於胃,而為臟腑之海,則臟腑之氣亦可見乎此也。上附上者,關上寸脈也。
白話文:
左手臂外側關節前半部稱為左外,後半部稱為左內。肝臟靠近背部,所以左外可以觀察肝臟,左內可以觀察膈膜,膈膜是中焦的隔膜,膽囊也在其中。右手臂外側關節前稱為右關,可以觀察胃,關節後稱為右關,可以觀察脾臟。脾胃都在中焦,胃屬陽,脾屬陰,所以右關外側可以觀察胃,內側可以觀察脾臟。這篇只講五臟,不提其他腑臟,獨獨講胃是因為五臟都從胃獲得氣血,胃是臟腑之海,所以觀察胃也能了解臟腑的氣息。關節上方稱為關上寸脈。
五臟惟肺最高,故右寸之前以候肺,後以候胸中,胸中,膈膜以上皆是也。心肺皆居膈上,故左寸之前以候心,後以候膻中,膻中者,心包絡之別名也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者,重申上下內外之義也。統而言之,寸為前,尺為後;分而言之,上半部為前,下半部為後。上竟上者,言脈則盡於魚際,在體則應乎胸喉也;下竟下者,在脈則盡於尺部,在體則應乎少腹腰膝足也。此章首言尺,以次及於寸,自內而至外者,以尺為根本,寸為枝葉也。
白話文:
在五臟中,肺的位置最高,所以右手的寸脈前段可以反映肺部情況,後段可以反映胸中狀況,胸中指的是膈膜以上的範圍。
心臟和肺臟都位於膈膜上方,所以左手寸脈的前段可以反映心臟情況,後段可以反映膻中,膻中是心包絡的別名。
「前」是指寸脈或尺脈的前段,「後」是指後段,強調脈象與身體內外、上下部位的對應關係。
總的來說,寸脈代表前部,尺脈代表後部;具體來說,脈象上半部代表身體前部,下半部代表身體後部。
脈象通達上部,說明脈氣通暢到手指尖,在身體上對應的是胸部和喉嚨;脈象通達下部,說明脈氣通暢到尺部,在身體上對應的是小腹、腰、膝蓋和腳。
本章節先提到尺脈,然後依次提及寸脈,是由內到外來看脈象,以此強調尺脈作為根本,而寸脈是其分支。
按內外二字,諸注皆云內側外側,若以側言,必脈形匾闊,或有兩條乃可耳,不然於義不通矣。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,下竟下者,皆內外之義也。觀《易》卦六爻,自下而上,上三爻為外卦,下三爻為內卦,則上下內外之義昭然矣。余觀李仕材舉卦象以明上下內外之義,甚為確當,然其錯處頗多。
白話文:
對於內外這兩個字,許多註解都說是指「內側」和「外側」。如果單從「側」這個字來解釋,必須是脈搏形狀寬闊,或是同時出現兩條脈搏,才講得通。否則這樣的解釋與脈象的意義不相符。前面對應的就是前面,後面對應的就是後面,上面對應的就是上面,下面對應的就是下面。這些都是「內外」這個概念的體現。觀察《易經》的卦象,從下到上,上面三爻是外卦,下面三爻是內卦。由此可知,「上下內外」的概念非常清晰。我看到李仕材用卦象來闡明「上下內外」的含義,很恰當,但他也有一些錯誤。
蓋經之論陰陽也,隨地變化,各有義理,不可混淆。若舉周身而言,則背為陽,腹為陰;若以表裡而言,則表為陽,里為陰;若以營衛而言,則營為陰,衛為陽;若以腑臟而言,則腑為陽,臟為陰也。脈者,根於臟腑之氣血,流行出入,升降於表裡者也,故當以臟腑之陰陽為主,不當以腹背陰陽淆混也。夫陽之升,自然行上行表,自內出外;陰主降,自然行下行里,自外入內。
白話文:
中醫典籍中關於陰陽的論述,會隨著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,不可混為一談。例如:以全身來說,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;以身體表裡來說,表面為陽,內部為陰;以氣血運行來說,營氣為陰,衛氣為陽;以脈絡來說,脈氣源於身體的氣血,運行於身體的表裡,升降出入,所以脈氣的陰陽應以氣血的陰陽為主,不能與背部和腹部的陰陽混淆。陽氣主升,自然運行於表層,由內往外;陰氣主降,自然運行於裡層,由外往內。
故經文止言五臟一胃之部位,而他腑之氣,即可就陰陽之理而推之,以診其脈也。經言左關之前以候肝,後以候膈,膈者,膈膜空洞之地,候其氣血,有無窒滯而已。如右寸之前以候肺,後以候胸中,一律也。若膽,實連綴於肝,且與肝合為表裡,而腑為陽,理當浮部候膽,沉部候肝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古代經典著作只提到五臟和胃的位置,而其他腑的氣,可以通過陰陽的原理來推測,再根據脈象來診斷。經典著作說,左手關脈之前察看肝氣,後面察看膈氣,膈指的是膈膜空洞處,察看它的氣血是否通暢,僅此而已。如同右手寸脈之前察看肺氣,後面察看胸中氣,道理都是一樣的。至於膽腑,它實際上與肝臟相連,而且跟肝臟是表裡關係,而腑屬陽,所以理應在脈象浮位處察看膽氣,在脈象沉位處察看肝氣。
《難經》言左為腎,右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則尺脈浮部當候膀胱,沉部候腎,而命門獨候於右尺者,因後天卦乾在西北,正人身之右尺脈,以有先天之元陽所在,是人之命根,要如門戶之固密,故稱命門也。今仕材言背為陽,腎附於背,故外以候腎;腹為陰,故里以候腹,腹者,凡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皆在其中矣。又言膈者,膽在其中也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記載:左脈對應腎臟,右脈對應命門。男性命門藏精,女性命門系著子宮,所以尺脈的浮脈部分對應膀胱,沉脈部分對應腎臟,而命門則單獨對應右尺脈。這是因為後天八卦中,乾卦位於西北,對應人體右尺脈,而先天元陽則位於乾卦之上,這是人命的根源,就像門戶一樣重要,所以稱之為命門。
此外,仕材論中提到:背部為陽,腎臟位於背部,所以從外部可以通過背部查看腎臟;腹部為陰,所以從裡面可以查看腹腔。腹腔包含了大小腸、膀胱和命門。另外,仕材論還提到:膈膜內部寄存著膽囊。
此皆憑臆之說,不獨臟腑部位錯亂,而陰陽至理全失矣。仕材醫學精詣,獨其論脈,每有似是而非者。餘三集《活人新書》首卷,有診脈綱要一篇,凡自古疑惑而聚訟不休者,余皆本《易》理、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難經》,詳辨明晰,可為定論矣。其聚訟者,皆未究聖經至理故也。
白話文:
這些說法都是憑空臆測的,不只是臟腑部位錯誤,而且完全違背了陰陽的基本道理。仕才醫術很高明,但他在脈診方面,常常是似是而非的。我在《活人新書》第一卷《診脈綱要》一文中,針對古人爭議不休的問題,都根據《易經》、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詳細辨析清楚,可以作為定論。那些爭論不休的人,都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經典的道理。
2. 脈象辨病
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;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;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;浮而散者,為眴僕。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,在手;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,在足。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
白話文:
粗大者
身體粗大的人,陰氣不足,陽氣旺盛,這是因為身體有熱。
來疾去徐
發病急、退病慢,上身有實邪,下身有虛證,這稱為「厥巔疾」。
來徐去疾
發病慢、退病快,上身有虛證,下身有實邪,這稱為「惡風」。
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
因此中風的人,是陽氣受到侵襲所致。
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
脈象沉細而數,這是少陰厥證的表現。
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
脈象沉細而數且散亂,這是寒熱證的表現。
浮而散者,為眴僕
脈象浮散,這是中風後遺症「眴僕」的表現。
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
所有浮脈不浮躁的,都屬於陽氣病,表現為發熱。如果浮脈浮躁,則病在手部。
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
所有沉細的脈象,都屬於陰氣病,表現為骨痛。如果沉細脈平靜,則病在足部。
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
脈象數動且間隔,這是陽經病證,會導致腹瀉或便血。
此舉通體脈象陰陽虛實之綱,以辨外感內傷輕重之病也。夫脈之流行,一如溪水,而有源流澎湃之勢,其陰陽升降出入之理,存乎其中,故有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字,教人揣摩領悟。自尺而上於寸為陽,自寸而下於尺為陰;自沉而浮,為出為陽,自浮而沉,為入為陰;其上而出為來,其下而入為去;應手為至,離手為止。是故粗大,為陰不足,陽有餘,陽偏勝,為熱中之病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法可以掌握全身脈象陰陽虛實的要領,用來分辨外感內傷的輕重疾病。脈象的流動就像溪水,有源頭和流淌時的澎湃之勢,其中蘊含著陰陽升降出入的道理,所以纔有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個字,用來指導人推敲領悟。從尺脈到寸脈是陽脈,從寸脈到尺脈是陰脈;從沉脈到浮脈,是由內向外、屬陽;從浮脈到沉脈,是由外向內、屬陰;向上流動為來脈,向下流動為去脈;接觸到手為至脈,離開手為止脈。因此,脈象粗大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過剩,陽氣偏盛,是熱性疾病的徵兆。
來疾去徐者,其氣升出速,降入遲,則上出氣旺,故上實下虛,下虛則足厥冷,上實則巔頂或疼或脹之疾作也;來徐去疾者,升出氣遲,降入氣速,則下入氣旺,故下實上虛,上虛為陽虛,故惡風也。因其外感邪風,風為陽,故陽氣受病,同類相感也。其有脈俱沉細數者,邪熱入陰部,故病在少陰腎經,厥者,氣逆;若沉、細、數、散,兼營氣不通,故發寒熱。如仲景云:少陰病,反發熱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白話文:
來疾去徐
起病急、退病慢,因為陽氣迅速升出,緩慢下降,所以導致上部氣盛、下部氣虛。下部氣虛則足部寒冷,上部氣盛則頭頂疼痛或發作其他疾病。
來徐去疾
起病慢、退病急,因為陽氣緩慢升出,迅速下降,所以導致下部氣盛、上部氣虛。上部氣虛為陽虛,所以怕風。因為外感風邪,風為陽氣,所以陽氣受病,同類相感。
脈象俱沉細數
脈象全部下沉、細小而數,說明邪熱進入陰部,所以疾病在少陰腎經。氣逆。如果脈象沉、細、數、散且伴有營氣不通,則會發寒發熱。就像仲景所說:少陰病,如果出現反覆發熱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然彼為寒邪,故脈微細,此為熱邪,故脈沉細數散,皆少陰兼營衛之病也。若浮而散,元氣外脫,為眴僕,忽而目眩跌僕也。諸浮而不躁者,其病皆在陽分,而為熱病,其躁者,在手經,以手經為心肺三焦之部,乃陽中之陽,故兼躁,即上文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之義也;諸沉而細者,其病皆在陰分,深入於骨,而為骨痛,既沉細而有靜者,其病在足經,以足經為陰中之陰,正與躁為在手相對待也。此靜躁或兼病狀而言,皆當審察也。
白話文:
寒邪導致脈象虛弱細小;熱邪導致脈象下沉、細小、數散,這都是少陰脈和營衛協調失常的症狀。
如果脈象浮散,則元氣外泄,出現視物模糊、眩暈、跌倒的症狀。
浮而不煩躁的,病在陽分,屬熱病;浮而煩躁的,病在手經,手經主管心肺三焦,屬陽中之陽,所以兼有煩躁,與上文所說的一盛一躁,病在手少陽的道理是一致的。
沉而細的,病在陰分,深入骨髓,表現為骨痛;沉細而安靜的,病在足經,足經屬陰中之陰,與陽中的浮躁恰好相對。
這些靜躁的症狀,有時也與病狀同時表現的,都需要細心診斷。
脈既數動,則為火,其病在陽,又兼一代,歇止也,名促脈,此火邪下迫而泄瀉,熱邪入營,則便膿血,邪鬱而氣血傷,故脈一代也。以上諸病,或由外感,或由內傷,更當審問其因也。
白話文:
脈搏數而快速跳動,表示有火氣,病症在身體的陽部。還加上跳動一下、停一下的狀態,稱為促脈。這是因為火邪向下侵襲,導致腹瀉;熱邪進入血液,就會出現膿血。邪氣鬱結,氣血受損,所以脈搏跳動一下就停止。以上這些病症,有的由外在感染引起,有的由內在受傷引起,需要仔細詢問其病因。
諸過者切之:澀者,陽氣有餘也;滑者,陰氣有餘也。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;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;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;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;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白話文:
各種過敏症狀的治療方法:
- **澀者,陽氣有餘也:**陽氣過多,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。
- **滑者,陰氣有餘也:**陰氣過多,會導致大量出汗但身體寒冷。
- **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:**陰陽兩氣都過多,會導致不出汗且寒冷。
推而廣之:
- **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:**氣推向身體內部卻無法排出外部,表示有心腹積聚。
- **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:**氣推向身體外部卻無法排出內部,表示身體有熱症。
- **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:**氣推向身體上部卻無法排出下部,表示腰腿清爽。
- **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:**氣推向身體下部卻無法排出上部,表示頭部和頸部疼痛。
此外,按壓到骨頭時,脈氣較弱,表示腰脊疼痛並伴有身體麻痺。
諸過者,謂脈較本象太過也。言有餘者,病氣,非元氣有餘也。以病在衛陽,為陽氣有餘,故身熱無汗,腠理閉滯,故脈澀也;病在營陰,為陰有餘,故多汗而身寒,以腠理開泄,津液流通,故脈滑也;營衛俱病,為陰陽俱有餘,營衛皆閉,故無汗而身寒。以上統論外感內傷之脈象,當審問其因以分辨之也。
白話文:
所謂「過」,是指脈象比正常狀態過於強盛。所謂「有餘」,指的是病氣,而不是元氣過多。當病在衛陽,陽氣過盛,因此身體發熱但不流汗,皮膚腠理閉塞,所以脈搏澀滯。當病在營陰,陰氣過盛,因此多汗、身體發冷,因為皮膚腠理開泄,體液流通,所以脈搏滑利。營衛同時有病,陰陽皆過盛,營衛皆閉,因此沒有汗水,身體發冷。以上所述,統論外感和內傷引起的脈象,應根據問診瞭解病因,才能加以分辨。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者,輕按浮部不應,重按沉部方見脈象,是內有結積在心腹,氣閉不能達於肌表也;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者,重按脈微,而旺於浮部,是感外邪,故身熱也;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者,升多降少,寸旺尺弱而下虛,故腰足清冷也;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者,升少降多,寸弱尺旺,而陽不伸,故頭項強痛也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腎元虧,陽氣不足,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腰為腎之府,脊為督脈,陽經之綱,風寒濕合而成痹,由陽氣不能充周於身也。
白話文:
擴展到身體外部,內部沒有延伸到外部的,輕輕按浮脈(靠近皮膚表面的脈搏)沒有反應,用力按沉脈(深入肌肉的脈搏)才見脈象,這是內部心腹有結塊,氣血閉塞無法到達肌膚表面的緣故;擴展到身體內部,外部沒有延伸到內部的,用力按脈搏微弱,而在浮脈旺盛,這是受到外邪侵襲,所以身體發熱;擴展到身體上部,上部有脈象而下部沒有,陽氣上升多,下降少,寸脈(靠近手腕的脈搏)旺盛,尺脈(遠離手腕的脈搏)虛弱,這是因為下半身氣血不足,所以腰腿感到虛冷;擴展到身體下部,下部有脈象而上部沒有,陽氣上升少,下降多,寸脈虛弱,尺脈旺盛,這是因為陽氣無法伸展,所以頭頸部感到痠痛;按到骨頭為止,脈氣微弱的,這是腎氣虧虛,陽氣不足,所以腰脊痠痛,身體感到麻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