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三陰經開闔樞

帝曰:願聞三陰。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,其沖其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;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;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命曰一陰。陰陽沖沖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
陽經行表,陰經行里,以外為陽,內為陰也。而中身以下為陰,太衝所屬之部。其沖以下名太陰者,言沖與太陰俱屬身半以下也。太陰,脾也,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大趾端隱白穴,以陰臟而居陰部,故名陰中之陰也。太陰之後,少陰腎也,其經脈之根起於足心之湧泉穴,以陰部之陰氣始生,故名陰中之少陰也。少陰居太陰之後,今言少陰之前名厥陰者,以三臟部位如∴(念伊)字,互為前後也。

厥陰,肝也,其經脈之根,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,言陰之絕陽者,謂厥陰陰極,幾乎與陽隔絕不相交通,又名陰之絕陰者,即陰極之謂也。此乃造化機樞,陰極則陽生。而厥陰與少陽,為陰陽經脈流行之終始,故厥陰為闔也;若其陽旺,則陰生,故少陰為樞;陰旺則闢,故太陰為開,與三陽經之升降流行,同一律也。若此不失其序,而脈必搏而勿沉,命曰一陰。

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。故曰陰陽沖沖者,沖和流利,而無偏勝也。如是積累傳化,周於一身,則氣充於裡,形顯於表,可知其陰陽相生相成而無病矣。下節《靈樞》即言經脈流行失度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經的開闔樞

黃帝問:我想了解三陰經。岐伯回答:身體的外部屬於陽,內部屬於陰,那麼中間的部位也屬於陰。其中向下衝的部位,叫做太陰,太陰經的根源起於腳大拇趾的隱白穴,因此稱為陰中的陰。太陰經之後是少陰經,少陰經的根源起於腳底的湧泉穴,因此稱為陰中的少陰。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,厥陰經的根源起於腳大拇趾的大敦穴,是陰氣走到盡頭,幾乎與陽氣隔絕的部位,因此稱為陰中的絕陰。

所以,三陰經的離合關係是這樣的:太陽經主導開,厥陰經主導闔,少陰經主導樞。

這三條經脈之間不能互相脫離,脈搏要有力但不沉弱,這就叫做「一陰」。陰陽二氣互相沖和流動,經過積累傳化,運行一周,氣血充實於內,形體顯現於外,這樣陰陽之間就能互相成就。

陽經在身體表面運行,陰經在身體內部運行,以外為陽,以內為陰。身體中間以下的部位屬於陰,是太衝穴所屬的區域。之所以說太衝以下的部位叫做太陰,是因為太衝與太陰都屬於身體下半部分。太陰經對應的是脾臟,其經脈的根源起於腳大拇趾末端的隱白穴,由於脾臟是陰臟,並且位於陰的部位,所以稱為陰中之陰。太陰經之後是少陰經,少陰經對應的是腎臟,其經脈的根源起於腳心的湧泉穴,由於此處是陰氣開始產生的地方,所以稱為陰中的少陰。少陰經在太陰經之後,現在說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,是因為這三個臟器的位置像「∴」字形,互相處於前後的關係。

厥陰經對應的是肝臟,其經脈的根源起於腳大拇趾的大敦穴。說「陰之絕陽」,是指厥陰經的陰氣已經達到極點,幾乎與陽氣隔絕不相通;說「陰之絕陰」,也是指陰氣到達極點。這是造化運行的樞紐,陰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。厥陰經與少陽經是陰陽經脈運行的終點和起點,所以厥陰經主導「闔」;如果陽氣旺盛,陰氣就會產生,所以少陰經主導「樞」;陰氣旺盛,則陽氣會擴散,所以太陰經主導「開」,這與三陽經的升降流行是同一道理。如果這樣保持順序不亂,那麼脈搏一定會搏動有力而不沉弱,這就叫做「一陰」。

所謂「一陰一陽」,就是運行的規律。所以說陰陽沖沖,是指陰陽二氣互相沖和流利,而沒有任何一方過於強盛。如果這樣積累傳化,周流全身,那麼氣就會充實於內,形就會顯現於外,這樣就可以知道陰陽之間是互相生成、互相成就的,身體也就不會生病了。下一節《靈樞》就會講到經脈運行失常導致的疾病。

2. 三陽經開闔樞折

《靈樞·根結篇》曰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故開折,則肉節瀆,而暴病起矣,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,視有餘不足,瀆者,皮肉宛膲而弱也;闔折,則氣無所止息,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,視有餘不足,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,邪氣居之也;樞折,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有餘不足,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。

此言三陽經開闔樞折者,如門戶之不開閉也。本經言三焦、膀胱者,腠理、毫毛其應,膀胱為太陽之腑,故太陽開折,其皮肉三焦皆弱也,折者,陽氣不得衛外,而腠理不固,外邪乘虛襲之,則暴病起,當審其邪正之有餘不足而治之也,陽明闔折,而氣無所止息者,蓋氣之升降,由內外轉旋,自內而升出於表,則為開,自表而降入於內,則為闔,闔折,則氣降無所止息,而散漫不收,真元之氣,稽留不得行於經隧,邪氣因而居之,則經脈弛縱,故痿疾起,亦當視其虛實而治之,蓋陽明胃與大腸也,邪氣閉為實,精氣奪為虛也;樞者,開闔之樞紐也,故少陽樞折,其開闔皆參差失度,不但經脈氣血紊亂,至於骨節皆縱緩動搖,而行步不能安於地也,故當窮究其病之所本。而取之者,皆針法也,藥治自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根結篇》說:太陽經主「開」,陽明經主「闔」,少陽經主「樞」。所以,如果太陽經的「開」的功能失常(稱為「開折」),就會導致肌肉關節鬆弛,容易突然生病。因此,遇到突然發生的疾病,要從太陽經下手治療,觀察它是否有「有餘」或「不足」的情況。所謂的「鬆弛」,指的是皮膚肌肉鬆散軟弱無力。如果陽明經的「闔」的功能失常(稱為「闔折」),就會導致體內氣的運行無法停止而散亂,因而產生痿軟無力的疾病。所以,遇到痿軟無力的疾病,要從陽明經下手治療,觀察它是否有「有餘」或「不足」的情況。所謂的「無法停止」,是指體內真氣滯留,邪氣乘虛而入。如果少陽經的「樞」的功能失常(稱為「樞折」),就會導致骨骼關節鬆動不穩,無法穩固站立。所以,遇到骨骼關節鬆動的疾病,要從少陽經下手治療,觀察它是否有「有餘」或「不足」的情況。所謂的「鬆動」,是指關節鬆弛不緊。骨骼關節鬆動,是因為搖晃不穩的緣故。

這段話說明三陽經的「開」、「闔」、「樞」的功能失常,就像門戶無法正常開關一樣。本經提到三焦、膀胱,是因為它們與身體的皮膚紋理、汗毛等有密切關係。膀胱是太陽經所屬的腑,所以太陽經的「開折」,會導致皮膚肌肉和三焦功能都虛弱。所謂的「折」,是指陽氣無法防禦外邪,皮膚紋理不夠緊密,外邪乘虛入侵,因而產生突發的疾病。此時,應該詳細判斷邪氣的盛衰和正氣的強弱,並加以治療。陽明經的「闔折」,導致體內氣的運行無法停止,是因為氣的升降是由內外轉動來完成的:氣從內往外升發於體表,稱為「開」;氣從體表降入體內,稱為「闔」。如果「闔」的功能失常,氣就無法降入體內,而是散亂而不收斂,真元之氣滯留,無法在經絡中運行,邪氣就會侵入,導致經絡鬆弛,因而產生痿軟無力的疾病。這時,也要觀察它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來治療。陽明經對應的臟腑是胃和大腸,邪氣阻塞導致實證,精氣虧損導致虛證。「樞」是開闔的樞紐,所以少陽經的「樞折」,會導致開闔功能都失常,不僅經脈氣血紊亂,甚至骨骼關節也會鬆弛搖晃,使得行走時無法穩固站立。所以,必須仔細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,並針對其進行治療。這裡所說的治療方法,主要是指針灸。藥物治療的道理也可以依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