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3)

1. 診脈察色觀形

帝曰:診法何如?岐伯曰: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可診有過之脈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診脈的方法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診脈通常在清晨進行,此時陰氣尚未運行,陽氣尚未散發,飲食尚未進食,經絡尚未充盈,絡脈通暢和諧,氣血尚未混亂,因此可以診斷出超出常態的脈象。」

脈者,氣血之先形,氣血有乖,則現象於脈。惟平旦陰陽氣未動散,無飲食助氣,而經絡之氣調勻,故診其脈,可知其病在何處,而壽夭可辨也。

切脈動靜,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

白話文:

脈象是氣血的先行徵兆,氣血失調,就會表現在脈象上。只有在清晨,陰陽氣息尚未活動,沒有飲食助氣,經絡之氣才調勻。此時把脈,可以診斷出疾病在哪裡,還能大致判斷壽命長短。

切脈動靜者,浮沉遲數之類也。視精明、察五色者,人之精神聚於目,氣色榮華現於面,觀其外即可知內之臟腑強弱,見其形可知身之盛衰,或形盛脈弱為本虛,形弱脈盛為邪實,推陰陽逆順、五行生剋之理,參伍以決斷生死之分也,更詳下文。

白話文:

觀察脈象的跳動,包括浮、沉、遲、數等。觀察眼睛的明亮程度和五種顏色,人的精神集中在眼睛裡,身體氣色的好壞表現在臉色上。看人的外在表現,就可以知道內臟的強弱。看一個人的體型,可以知道他的身體健康狀況。或者體格強壯而脈搏虛弱,說明身體虛弱;體格虛弱而脈搏強盛,說明邪氣很盛。推測陰陽平衡與否、五行生剋的道理,加以綜合判斷,可以決定生死。更多詳情見下文。

夫脈者,血之府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,死。

白話文:

脈象是氣血運行的指標。

脈搏長,表示氣血運行通暢。

脈搏短,表示氣血運行不暢,可能有病。

脈搏跳動頻繁,會讓人感到心煩。

脈搏強勁而有力,表示病情加重。

上脈盛,表示氣血上盛。

下脈盛,表示氣血下盛。

脈搏間歇不齊,表示氣血衰弱。

脈搏細弱,表示氣血不足。

脈搏澀滯不流暢,會引起心痛。

脈搏渾渾沉沉,像湧泉一樣,病情加重,面色萎靡。

脈搏綿綿細弱,像琴絃斷了一樣,預示著死亡。

此即脈辨病,而決生死之法也。衛行脈外而主氣,營行脈中而主血,故脈為血之府,然即可因之以驗氣,何也?蓋血主濡之,氣主煦之,血隨氣行,氣由血聚,良以陰陽血氣,互相為根,不能析離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就是通過脈象來辨別疾病,決定生死的方法。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,主導氣血,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,主導血液,所以脈絡是血液的聚集場所。然而也可以根據脈象來診斷氣血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血液滋潤身體,氣血溫暖身體,血液隨著氣血流動,氣血因血液而聚集。正因為陰陽血氣相互作用,相互依存,所以不能將它們分離開來。

故脈形長者,知其氣之調達而治也;脈短者,知其氣鬱而病也;脈數者,或因邪郁化火,或因水虧火亢,皆煩心也;若外感而脈漸大,是邪盛也,若內傷而脈反大,是本元之氣不固也,皆知其病增進矣;若脈勢上溢,而寸偏旺,則氣上盛,而息必高;若脈勢下垂,而尺反大,則氣下墜,而腹必脹也;代者,歇止也,其氣衰可知,然亦有臟腑氣血結滯者;脈細,則氣少矣,然亦有外受濕氣者,總因陽氣衰少,而尚可治,若非結滯而現代脈,則本元敗為難治矣;脈澀者,氣結血瘀,心主血脈,故心痛也;渾渾革至如湧泉者,輕按至數不清,如皮革之狀,重按如湧泉之騰沸,此根元渙散,陰陽升降出入無序,故病進而色弊矣,然猶有鼓動之勢,若無力鼓動,而綿綿如去水之下溜、如琴絃之忽絕無形者,正如殘燈忽滅,故死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修長的,說明氣息暢通而健康。脈象短促的,說明氣鬱不通而生病。脈象快速的,可能是因為邪氣化熱,或因為水液虧損導致火氣旺盛,都會引起心煩。如果外感風邪而脈象逐漸變大,說明邪氣強盛。如果內傷導致脈象反而變大,說明身體元氣薄弱,病情都在加重。如果脈象上浮,而且寸脈特別旺盛,說明氣血上沖,呼吸肯定急促。如果脈象下垂,而且尺脈特別大,說明氣血下墜,肚子肯定脹滿。脈象斷續的,說明氣血衰弱,但是也可能是臟腑氣血瘀滯。脈象細弱的,說明氣血不足,但是也可能是外感濕氣。總之,如果是陽氣衰弱導致的脈細弱,還有治療的可能。但如果不是瘀滯而出現脈細弱,則說明身體元氣已敗,難以治療。脈象澀滯的,說明氣血凝結瘀滯,心主血脈,所以會心痛。脈象渾厚有力,湧動如泉水的,輕輕按壓數不清,宛如皮革的質感。重按則如湧泉般騰沸,說明身體根本元氣渙散,陰陽升降出入失序,所以病情加重而面色晦暗。但是仍然有脈動,如果脈動無力,綿綿若存,如同水漬流失後留下的微弱水跡,或者琴絃突然斷裂,如同殘燈將滅,那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
2. 經脈應四時十二月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帝曰: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?岐伯曰: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
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

黃帝問道:人體有四經十二從,這是什麼意思?

岐伯答道:四經對應四季,十二從則對應十二經脈。經脈中又有陰陽之別,瞭解陽脈就能瞭解陰脈,瞭解陰脈就能瞭解陽脈。

陽脈有五條,每條陽脈又有五條支脈,總共有二十五條陽脈。陰脈指五臟,如果陰脈顯現於外,則表明身體受損,受損必死無疑。陽脈指胃脘之陽氣。區分陽脈和陰脈,就可以知道疾病部位;區分陰脈和陽脈,就可以推測生死的時限。

四經應四時者,肝經應春,心經應夏,肺經應秋,腎經應冬,脾土應四季,在其中矣。十二從者,手足三陰三陽,共十二經,相從周流於一身,如十二月之周行成一歲,終而復始也。脈理之要,別其陰陽,能知其陰,即知其陽,能知其陽,即知其陰。何也?蓋陰陽之氣相合,外行經絡,內行臟腑,循環不已,而五臟皆稟胃脘陽和之氣,其一臟遍含五臟之胃陽,故五五有二十五陽。臟為陰,腑為陽,所以謂陰者,真臟孤陰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四條主要經脈對應著四季,分別是:

  • 肝經:對應春季
  • 心經:對應夏季
  • 肺經:對應秋季
  • 腎經:對應冬季

而脾臟則與四季都有關聯,並存在於其中。

十二經絡就像身體裡的十二條河流,手足各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,共同循環流遍全身,就像一年有十二個月,不斷循環。

脈絡的關鍵在於分辨陰陽。瞭解了陰,就能知道陽;瞭解了陽,就能知道陰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陽之氣相互作用,在體外運行於經絡,在體內運行於臟腑,循環不止。

五臟都受到胃脘陽氣的滋養,每個臟器都包含著五臟的陽氣,所以五臟中有二十五種陽氣。臟屬於陰,腑屬於陽,所以所謂的陰,是指臟器本身的陰氣。

真臟脈現,則本元敗,敗必死矣。所以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,胃為陽土,其能納水穀,化精微,生氣血者,實由先天元陽蒸騰之力,故得陽生陰長,氣血和平,而脈象柔緩調勻,是為胃氣,故脈有胃氣則生;若胃陽敗,則孤陰真臟之脈現,如弦鉤毛石而但急強散亂,絕無和緩之氣,則死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真臟脈象出現,就表示本源已經敗壞,敗壞就必定死亡。所說的陽氣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胃屬於陽土,它能夠容納食物和液體,化生精微物質,產生氣血,這都是由於先天元陽蒸騰的力量,所以纔能夠陽生陰長,氣血平和。脈象柔緩調勻,這是胃氣的表現,所以有胃氣就能夠生存。如果胃陽敗壞,孤陰的真臟脈象就會出現,像琴絃、魚釣、毛髮和石頭一樣急促、強勁、散亂,完全沒有和緩的氣息,這樣就會死亡。

是故能別其胃腸之和否,可知其病處,如弦多胃氣少,病在肝之類也;能別其孤陰真臟脈,可知死生之期,如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之類也。三陽經脈上頭,三陰經脈止於手,而陰陽通貫周流則一也。故能知陽可以知陰,知陰可以知陽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能分辨出胃腸是否和諧,就能知道疾病所在。例如,脈搏多而弦緊表示胃氣不足,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等等。能分辨出陰脈是否孤立、真臟的脈搏如何,就能預測生死。例如,肝脈極度衰弱而脈跳急促,往往會在十八天內死亡等等。三條陽經的脈絡都通到頭部,三條陰經的脈絡都終止於手部。而陰陽脈絡貫通全身,循環不息,是相通的。因此,能瞭解陽脈就能瞭解陰脈,能瞭解陰脈就能瞭解陽脈。

辨其陽脈之太過不及,可知病有宜忌之時,如春夏人迎微大為宜,反小為忌,秋冬微小為宜,反大為忌;辨其陰脈之逆順,可知死生之期,如肝病遇木旺時可生,遇金旺時則死之類。如是謹記熟悉陰陽生化、五行生剋之理,則辨別自明,無須與庸眾謀議,徒滋惑亂也。

白話文:

判斷身體陽氣的過多或不足,就能知道病情適宜和應當避免的情況。比如說,春夏季人迎穴脈絡稍大是適宜的,如果過小就是不對的;秋冬季節脈絡稍小是適宜的,如果過大便是異常。判斷陰脈的逆行或順行,就能預知生死。比如肝病遇上木氣旺盛時可以生還,遇上金氣旺盛時則可能死亡,諸如此類。所以,如果你牢記並熟悉陰陽的生化變化,五行中生克的道理,那麼你就能自己得出辨證結論,不需要和那些醫術平平的人商量,徒然引起混亂和迷惑。

3. 五臟絕脈

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凡持真臟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;心至懸絕,九日死;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;腎至懸絕,七日死;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說的「陰陽」是這樣區分的:

  • 退下去的是陰,上升上來的的陽;
  • 靜止不變的是陰,運動變化的是陽;
  • 動作慢的是陰,動作快的是陽。

如果人體內的臟腑脈搏:

  • 肝臟脈搏至急到幾乎消失,則18天後死亡;
  • 心臟脈搏至急到幾乎消失,則9天後死亡;
  • 肺臟脈搏至急到幾乎消失,則12天後死亡;
  • 腎臟脈搏至急到幾乎消失,則7天後死亡;
  • 脾臟脈搏至急到幾乎消失,則4天後死亡。

人身陰陽氣血,升降流行,循環不已,與天地同其造化。其升而出,以現於脈者為至,為陽;其降而入,為去,為陰。其來去之形,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;沉者為陰,浮者為陽。此陰陽之綱,必參悟其神理,指下方能辨別也。如上所云胃氣脈者,其來去出入,必舒徐和緩,其部不浮不沉,其動不遲不數,如是則陰陽和平而無病,否則即為病脈。

察其不調之處,乃為病之所在,若其本元敗,真臟脈現而無胃氣,可決其死期,如經所云者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的陰陽氣血,如同天地間的運行一樣,不斷升降、循環不息。

上升而外現於脈搏之氣,稱為陽氣;下降而內收之氣,稱為陰氣。

陰陽氣血的運行形態,靜止的為陰,流動的為陽;緩慢的為陰,快速的為陽;沉沉的為陰,浮浮的為陽。

這些陰陽氣血運行的規律,需要用心體悟其奧妙,才能辨別出不同的脈象。

以文中提到的胃氣脈為例,它的來去出入應該舒緩平穩,不浮不沉,不遲不數。這樣纔是陰陽平衡,身體健康的脈象。否則就是病脈。

4. 五臟脈象

鼓一陽曰鉤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弦,鼓陽絕而至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陽氣充盈稱為鉤,陰氣充盈稱為毛,陽氣過盛且急促稱為弦,陽氣極度衰竭時現稱為石,陰陽相互交錯流動稱為溜。

此表五臟脈象之神理也。五臟具五行之性,而五行由陰陽氣化,流行生旺,而成形象,故五臟之氣現於脈者如此。鼓一陽者,脈形之鼓動,如《陰陽離合論》所云:搏而勿浮,命一陽也,鉤者,陽升多,陰降少,陽升則浮出,陰降則沉入,故其形如鉤之微曲向下,動轉圓活而主夏,心之脈象也;鼓一陰者,如所云:搏而勿沉,命一陰也,毛者,陽微降,陰微升,陽降則收肅,陰升則微鼓,故如毛之在皮,浮而柔軟,主秋,肺脈之象也,鼓陽勝急者,鼓動之陽較勝而略急,如絃線,乃陽初升,主春,肝脈之象也;鼓陽絕而至者,輕按其鼓動之形,絕無陽象,重按而純陰氣至,其陽下伏,如石沉水也,主冬,腎脈之象也;夫陰陽升降出入,是二氣相交相生,必由中土經過,互相往來,如水之溜,故言陰陽相過曰溜,即脾胃之脈象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描述五臟脈象特性的原理。五臟具有五行屬性,而五行是由陰陽之氣變化而成,流動、生長和旺盛,最後形成具體的形體,所以五臟之氣會在脈象中以這種方式呈現。

「鼓一陽」指脈象鼓動有力,就像《陰陽離合論》中所說的:「跳動但不浮,稱為一陽。」「鉤」指陽氣上升多,陰氣下降少,陽氣上升會浮出,陰氣下降會沉入,所以形狀像微微彎曲向下的鉤子,運動圓潤靈活,代表夏季,是心臟的脈象。「鼓一陰」指脈象跳動虛弱,就像所說的:「跳動但不沉,稱為一陰。」「毛」指陽氣略微下降,陰氣略微上升,陽氣下降會收斂,陰氣上升會微微鼓起,所以像皮毛一樣浮起柔軟,代表秋季,是肺臟的脈象。「鼓陽勝急」指鼓動之陽較盛且略急,就像琴絃,代表春季,是肝臟的脈象。「鼓陽絕而至」指輕輕按壓時脈象鼓動不顯,加重按壓力度時純陰之氣纔出現,說明陽氣下沉,像石頭沉入水中,代表冬季,是腎臟的脈象。

陰陽升降出入,是陰陽之氣相互交合生長,必然會經過中焦(脾胃),相互往來,就像水流淌,所以說陰陽相交稱為「溜」,也就是脾胃的脈象。

溜者,中和柔緩之象,現於弦鉤毛石之中,乃為胃氣無病之脈,猶土旺四季而不獨主一時,故曰其善處不可得見,以其在心腎肺肝之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「溜」象徵著中庸、協調和緩和,體現在弦形脈搏和毛茸茸的舌苔上。這是胃氣健康的脈象,就像四季都有土旺,但不會獨自主宰某個季節一樣。因此,說這種脈象平穩到難以察覺,因為它存在於心、腎、肺、肝等臟腑之中。

《靈樞·根結篇》曰: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,不應數者,名曰狂生。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,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;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;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;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;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;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。予之短期,要在終始。

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,以知五臟之期。予以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根結篇》記載:人體共有五十個穴位,這些穴位連接了五臟精氣。如果這些穴位沒有反應,稱之為「狂生」。所謂五十個穴位,就是五臟都接受氣血,通過測量脈搏次數來判斷。五十次脈搏連續跳動而不間斷,表示五臟都接受了氣血;四十次脈搏跳動一次間斷,表示一個臟腑沒有接受氣血;三十次脈搏跳動一次間斷,表示兩個臟腑沒有接受氣血;二十次脈搏跳動一次間斷,表示有過臟腑沒有接受氣血;十次脈搏跳動一次間斷,表示四個臟腑沒有接受氣血;不到十次脈搏跳動一次間斷,表示五臟都沒有接受氣血。預測壽命時,應由短到長。

營行脈中,陰陽十二經脈流行,凡一晝夜五十周於身,以營運五臟之精氣,而五臟皆受水穀之精氣充養者也,故持其寸口之脈,數其至數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其氣周行五臟,而不歇止也。如五十動外,及五十至內,或有歇止無一定,而遲者名結脈,數者名促脈,皆為氣血鬱滯之病,非死脈也。

白話文:

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陰陽十二經脈在全身循環,一天一夜內繞行身體五十圈,這樣才能運送五臟的精氣,而五臟都受到飲食精華的滋養。因此,把手指搭在寸口上,數脈搏跳動的次數。脈搏跳動五十下而不會停頓,說明氣血在五臟中循環無阻,沒有停滯。如果脈搏跳動超過五十下或不到五十下,或者跳動時有停頓,而且沒有固定的規律,跳動較慢的稱為「結脈」,跳動較快的稱為「促脈」,這些都是氣血鬱滯的疾病,並不是死的脈搏。

若歇止有定數,名代脈,以其氣竭,不能接續,如經所云一臟以至五臟無氣,可決其死期之長短也。雖不歇止,而乍數乍疏,此脾敗之真臟脈,主死。因脾為中土,代行各臟之氣於周身,故其本脈名代,是和緩而不歇止,若脾敗不能行氣於各臟,五十至內歇止而有定數,如欲求人代己,故名代脈,主死。同名代脈,其取義各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停止跳動有固定的時間,就叫「代脈」。這是因為正氣耗盡,無法持續,就像經典所記載的,從一個臟腑到五臟都沒有氣,就可以判定死亡的時間長短。即使脈搏沒有停止跳動,但時而急促時而稀疏,這是脾臟虛弱的「真臟脈」,預示死亡。

因為脾臟是身體的中央,負責將各臟腑的氣血輸送到全身,所以它的本脈叫做「代脈」,表示緩和而不停止。如果脾臟虛弱,無法將氣血輸送到各臟腑,就會在五十下左右停止跳動,而且有固定的時間。就像委託別人代替自己做事一樣,所以稱之為「代脈」,預示死亡。雖然「代脈」這個名稱相同,但其意義卻不相同。

其有言少陽之至,乍數乍疏者,因少陽陽氣初升,未能調暢,是時令之旺脈,非彼之死脈。是故脈名同而義多不同,皆當辨別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少陽脈的脈象有時緊有時疏,這是因為少陽陽氣剛剛升起,還不能夠通暢,這是時令上的旺脈,而不是病態的死脈。所以脈象的名稱相同而意義卻有很多不同,都要加以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