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三陰經開闔樞折

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故開折,則倉廩無所輸,膈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,故開折者,氣不足而生病也;闔折,即氣絕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,樞折,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,有結者,皆取之。

此言三陰經開闔樞之為病也。太陰者,脾也,脾主鼓運,故其氣為開,開折而脾氣不足,不能輸化倉廩之水穀,而為膈洞,倉廩,兼胃而言,膈洞者,膈中乏氣,而腸胃無約束,則傳導失司,而為洞泄之病,是當助其脾氣為主也;厥陰,肝也,為闔,闔折者,與陽和之氣隔絕而善悲,蓋肝實則怒,虛則悲,皆無陽和之氣以調之也;少陰樞折,則開闔皆不利,故三陰經之脈,有所結滯而不通,視有餘不足,凡有結者,皆當取之,如其不足,當助氣以通之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是開啟的,厥陰經是關閉的,少陰經是樞紐。如果開啟的功能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送水穀精微,形成胸膈空虛的狀況。這個時候應該針對太陰經進行調整,觀察是否有不足的現象,開啟功能失常是因為氣不足而導致的疾病。如果關閉的功能出現問題,就會氣絕並且容易悲傷,這種悲傷應該針對厥陰經進行調整,觀察是否有不足的現象。如果樞紐的功能出現問題,脈搏就會出現阻塞不通,這種不通應該針對少陰經進行調整,觀察是否有不足的現象,凡是有阻塞的地方都要進行處理。

這段話是講述三陰經的開、闔、樞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疾病。太陰經代表脾,脾主導運化功能,所以它的氣機是開啟的。如果開啟功能失常,脾氣就會不足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,導致胸膈空虛。這裡的「倉廩」指的是脾胃,胸膈空虛指的是膈中氣不足,腸胃沒有約束,導致傳導失常,造成腹瀉的疾病。這個時候應該以幫助脾氣為主。厥陰經代表肝,是關閉的。如果關閉功能失常,就會與陽氣隔絕而容易悲傷。肝實則易怒,虛則易悲,都是因為缺乏陽氣來調和。少陰經樞紐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開啟和關閉的功能都不順暢,所以三陰經的脈搏就會出現阻塞不通,要觀察是否有不足的現象,凡是有阻塞的地方都要處理,如果不足的話,就要補氣來疏通。

2. 足六經標本

《靈樞·衛氣篇》帝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。其氣內於五臟,而外絡支節。其浮氣之不循經者,為衛氣;其精氣之行於經者,為營氣。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無端。然其分別陰陽,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。

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;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;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;能知虛實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;能知六經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岐伯曰:臣請盡意悉言之。

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也;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也;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;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腧也;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;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

此言內而臟腑,外而經絡,氣血周流,循環不已,必欲分陰陽標本十二經脈,方能察其病之所生、虛實之所在,知六腑之氣街,方能明血氣流行,有分解、有鬱結、有契合、有繼紹不同之門戶,然後知氣血之虛實,有堅有軟,而可施補瀉之法。若其綱要,在六經之標,以一經之氣,始行為本,終止為標,即由絡脈通貫,接連他經之始,乃氣血流行之節序,故凡陰陽虛實,病之淺深,皆可驗之,無惑於天下也。故岐伯備細詳明如下文,而先敘六經。

以足太陽為始,其本在外後跟以上五寸中,即跗陽穴也,標在命門,即兩目內眥睛明穴,兩目兩穴,故云兩絡也,本經《根結篇》言: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與此小異;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,足第四指端也,標在窗籠,即聽宮穴也;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即交信穴,其標在背腎腧穴與舌下兩脈,《根結篇》云:少陰起於湧泉,結於廉泉,廉泉穴在舌下也,亦與此小異;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疑是中封穴,標在背之肝腧穴,《根結篇》云: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也;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挾頏顙,《根結篇》云: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,鉗耳也;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四寸中,疑是三陰交穴,標在背之脾腧與舌本,《根結篇》云: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。

白話文:

足六經的根本與末梢

黃帝問:五臟是儲藏精神、魂魄的地方;六腑是接受水穀並轉化運行的地方。臟腑的氣內在於五臟,而外在連接著四肢關節。不循經脈運行的浮氣,稱為衛氣;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,稱為營氣。陰氣和陽氣互相依存,內外貫通,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。然而,區分陰陽,都有根本與末梢,以及虛實的所在。

能區分陰陽十二經脈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;能探查虛實所在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輕重程度;能了解六腑氣機運行要道的人,就能知道氣血如何解散、凝聚以及連結;能了解氣血虛實和軟硬的人,就能知道如何進行補瀉;能了解六經的根本與末梢的人,就可以不再對天下間的疾病感到困惑了。岐伯說:我願意盡我所知,詳細地說明。

足太陽經的根本,在腳後跟以上五寸的地方;末梢在兩側的命門,這裡的命門是指眼睛。足少陽經的根本,在竅陰穴之間;末梢在耳前,這裡的窗籠是指耳朵。足少陰經的根本,在內踝向上三寸的地方;末梢在背部的腧穴和舌頭下方的兩條脈絡。足厥陰經的根本,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;末梢在背部的腧穴。足陽明經的根本,在厲兌穴;末梢在人迎穴,臉頰兩側以及頸部上方。足太陰經的根本,在中封穴前向上四寸的地方;末梢在背部的腧穴和舌頭的根部。

這段話說明了,人體內有臟腑,外有經絡,氣血在其中周流不息。必須要區分陰陽,辨別十二經脈的根本與末梢,才能夠觀察到疾病的根源,以及虛實的所在。了解六腑氣機的運行要道,才能夠明白氣血的運行,知道氣血有分解、有鬱結、有結合、有銜接的不同途徑。然後才能夠了解氣血的虛實,有堅硬、有軟弱,進而才能夠施以補瀉的方法。總綱要就在六經的末梢,以一條經脈的氣來說,開始的地方為根本,終止的地方為末梢,它們經由絡脈貫通,連結其他經脈的起始,這是氣血運行的次序。因此,凡是陰陽的虛實,疾病的深淺,都可以從此來驗證,不會再對天下的疾病感到困惑。所以岐伯詳細地說明了以下內容,並且先講述六經的根本與末梢。

以足太陽經開始,它的根本在外後腳跟以上五寸的地方,也就是跗陽穴;它的末梢在命門,也就是兩眼內角的睛明穴,兩側眼睛有兩個穴位,所以稱為兩絡。在《根結篇》中說: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,終止在命門穴,這裡的說法略有不同。足少陽經的根本在竅陰穴,也就是腳第四指的末端;它的末梢在窗籠,也就是聽宮穴。足少陰經的根本在內踝上三寸的地方,也就是交信穴;它的末梢在背部的腎俞穴以及舌頭下方的兩條脈絡。《根結篇》中說:少陰經的根源在湧泉穴,終止在廉泉穴,廉泉穴在舌頭下方,這裡的說法也略有不同。足厥陰經的根本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,懷疑是中封穴;它的末梢在背部的肝俞穴。《根結篇》中說:厥陰經的根源在大敦穴,終止在玉英穴。足陽明經的根本在厲兌穴;它的末梢在人迎穴,臉頰兩側以及頸部上方。《根結篇》中說: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,終止在顙大,顙大指的是耳前。足太陰經的根本在中封穴前四寸的地方,懷疑是三陰交穴;它的末梢在背部的脾俞穴以及舌頭的根部。《根結篇》中說:太陰經的根源在隱白穴,終止在太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