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4)
卷四下 (4)
1. 辨脈平病死旺之象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岐伯曰: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,不病也。常以不病調病人,醫不病,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。人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。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熱,曰病溫;尺不熱,脈滑,曰病風;澀,曰痹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岐伯說: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,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,呼吸換氣,脈搏跳動十五次,再加上深呼吸,這就是所謂「平人」。平人就是沒有生病的人。常常用沒生病的人的脈象來調治生病的人,(醫生的自身健康也很重要),所以用平人正常的呼吸、脈搏來調和病人的身體狀況,作為治療方法。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一次,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一次,這種情況稱為「少氣」。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三次,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三次,而且氣息急促,寸關尺脈位中「尺脈」發熱,稱之為「病溫」;「尺脈」不發熱,脈象滑利,稱之為「病風」;脈象澀滯,稱之為「痹」。
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,脈絕不至曰死,乍疏乍數曰死。平人之常氣稟於胃,胃者,平人之常氣也,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白話文:
脈搏的動態變化,是由陰陽氣血的升降出入產生的。這些氣的根源在於呼吸,所以仲景(張仲景)說呼吸是脈搏變化的根本。
脈之動者,陰陽氣血升降出入也。其氣根於呼吸,故仲景言呼吸脈之頭也。一呼一吸,名一息,三息中必有一長息,如歲之有閏,名太息也。一呼一吸,而脈四動,連長息計之,則三息中多三動,分計每息有五動,名五至也,如此為無病之平人。以無病人之呼吸,合病脈之至數,其遲其數可見也。
一呼一吸,稱為一次呼吸,三組呼吸中必定有一個較長的呼吸,就像歲月中閏月,稱為太息。一呼一吸,脈搏跳動四次,算上長息,三組呼吸中多出三跳,平均分配的話,每組呼吸中會有五跳,稱為五至。這是健康人的平穩脈象。
用健康人呼吸的次數,來對照病人的脈搏跳動次數,就可以看出是過快還是過慢了。
白話文:
每次吸氣呼氣叫做一次呼吸,三組呼吸中一定有一次呼吸時間較長,就像一年中有閏月一樣,稱為太息。一次呼吸中脈搏跳動四次,加上長呼吸的額外跳動,三組呼吸總共跳動十五次,平均分配到每一組呼吸中,就是五次跳動,稱為五至。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。
觀察病人的脈搏跳動次數與健康人呼吸次數的對比,就能判斷病人的脈搏是過快還是過慢。
假如一呼脈止一動,一吸脈一動,此為遲脈,陽氣衰少也。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,此為數脈,若兼躁動,而尺膚熱者,溫病也;尺膚不熱,而脈兼滑者,是內有風痰,如中風之類也;脈兼澀者,邪痹經絡也。若一呼脈至四動以上,其氣有出無入,本元外脫也;脈絕不至者,氣血竭也;乍疏乍數者,元氣散亂也,故皆主死。胃為臟腑之海,臟腑皆賴胃中谷氣充養,故人無胃氣,其病為逆,逆則死之徵也。
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;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;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。
白話文:
-
如果呼氣一次,脈搏停止一次,吸氣一次,脈搏動一下,這是「遲脈」,代表陽氣不足。
-
如果呼氣一次,脈搏動三次,吸氣一次,脈搏也動三次,這是「數脈」,如果同時有心煩意亂、手心發熱的症狀,可能是溫熱病。
-
如果脈搏數且滑,但手心不熱,可能是體內有風痰,類似中風之類的疾病。
-
如果脈搏澀滯,表示邪氣阻塞經絡。
-
如果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超過四次,表示氣息呼出多,吸入少,元氣散失。
-
如果脈搏完全停頓,表示氣血耗盡。
-
如果脈搏忽快忽慢,表示元氣散亂,這些徵兆都預示著死亡。
-
胃是臟腑的根源,臟腑都需要胃中的食物精華來滋養。因此,如果一個人沒有胃氣,就會出現病症,這種病症會導致死亡。
此以陽氣生旺開闔,而現於脈象也。太陽為開,陽氣正旺,故脈洪大且長也;少陽為樞,陽氣始生,未能調達,故脈乍數乍疏,乍長乍短,與上節之乍疏乍數,氣散無力者,迥乎不同,不可不知也;兩陽合明名陽明,陽旺極而氣闔也,故脈浮大者,陽之象,短者,闔象也。以此驗三陽之氣,生旺出入之道,與天地相同。
白話文:
這種現象是因陽氣旺盛開合而顯現於脈象上。
太陽主開,陽氣正旺,所以脈象洪大而長。少陽主中軸,陽氣初生,還沒有調節好,所以脈象時數時疏、時長時短,跟上文所說的時疏時數、氣散無力的脈象有明顯不同,要注意區分。陽明脈是太陽和少陽的組合,所以陽氣旺盛到極點,脈象就會封閉,表現為脈浮而大,陽盛則浮,短則象封閉。這驗證了三陽之氣的生長、出入規律和天地運轉是一致的。
假如夏令,陽旺極而陰將生,是陽明之短脈,乃為秋令浮短澀之先兆。其三陰經之開闔樞,亦然。故《難經》曰:太陰之至,緊大而長。此陰氣旺也,故太陰為開。又云:少陰之至,緊細而微。此陰氣始生,故少陰為樞。又云:厥陰之至,沉細而敦。此陰氣已極,故厥陰為闔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在夏季,陽氣非常旺盛,陰氣將要產生,這是陽明經脈的短脈,也是秋季浮脈、短脈、澀脈的前兆。三條陰經的開合樞紐,也是如此。因此,《難經》中說:太陰經極盛時,脈搏緊大而長。這是因為陰氣旺盛,所以太陰經脈為開。又說:少陰經極盛時,脈搏緊細而微小。這是因為陰氣剛剛產生,所以少陰經脈為樞。又說:厥陰經極盛時,脈搏沉細而遲鈍。這是因為陰氣已經達到極點,所以厥陰經脈為闔。
《難經》以此三陰三陽名旺脈,謂合天地生旺之氣也。惟《難經》言冬至後得甲子,少陽旺;再得甲子,陽明旺;再得甲子,太陽旺。此但指天地陽氣生旺而言。《內經》言開闔樞者,指人身經氣流行而言,各有義理不同也。又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厥陰之至,其脈弦;少陰之至,其脈鉤;太陰之至,其脈沉;少陽之至,大而浮;陽明之至,短而澀;太陽之至,大而長。此言客氣流行,應乎脈象者,與前諸義又不同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中提到的「三陰三陽名旺脈」,指的是配合天地生長旺盛之氣。但《難經》只說明冬至後遇到甲子,少陽旺盛;再遇到甲子,陽明旺盛;再遇到甲子,太陽旺盛。這只針對天地陽氣的生長旺盛而言。
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開闔樞」指的是人體經氣的運行,與前述意義不同。而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厥陰盛時,脈搏弦緊;少陰盛時,脈搏鉤形;太陰盛時,脈搏深沉;少陽盛時,脈搏強勁且浮;陽明盛時,脈搏短促且澀;太陽盛時,脈搏強勁且有力。這指的是外在環境之氣影響脈象,與前述意義也不同。
是故聖經之論陰陽,千變萬化,各有義理所主,不可錯亂。故經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所以前章李仕材憑臆見註解脈象,臟腑部位陰陽錯亂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聖人經典中關於陰陽的論述,千變萬化,各有寓意和道理,不能混淆。經典中說:明白要領的人,一句話就能說清楚;不明白要領的人,會不斷糾纏不休。因此,前一章李仕材憑藉自己的臆測註釋脈象,把臟腑部位的陰陽搞錯了。
春胃微弦,曰平;弦多胃少,曰肝病;但弦無胃,曰死;胃而有毛,曰秋病,毛甚,曰今病。臟真散於肝,肝藏筋膜之氣也。
白話文:
**古文:**春胃微弦,曰平;弦多胃少,曰肝病;但弦無胃,曰死;胃而有毛,曰秋病,毛甚,曰今病。
**** 春天脈象稍弦,叫做正常;脈象太弦脈象少,叫做肝病;只有弦脈沒有胃脈,叫做會死;有胃脈而且有毛脈,叫做秋季疾病,毛脈多,叫做現在的疾病。五藏的氣血散發在肝,肝藏著筋膜之氣。
五臟具五行之性,故各臟脈形不同,而合五時之氣化,然以胃氣和緩之象為本,故五時之脈,但微現本臟之脈形,方為吉也。假如肝木旺於春,兩手之脈弦,弦者,細長而調達,必以和緩胃氣為主,而微兼弦象曰平,平者,無病也;若弦多胃氣少,則肝氣橫逆而病矣;但弦無胃氣,則真臟脈現而死矣;若弦緩兼毛,毛者,浮短澀,肺臟之本脈,而主秋令,弦多胃少者,肝氣太過也,兼毛者,肝氣不足也,至秋金旺,則肝木更虧而病矣;若毛甚,則春見秋脈,生氣告匱,即時病也。
先天真元之氣,散布於肝,肝為震,後天之陽,始生筋膜,故筋膜之氣藏於肝,而肝主筋也。
白話文:
五臟各具五行屬性,因此各臟脈搏的形狀不同,並與五時(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)的氣候變化相應。但是,它們以胃氣平和緩和的狀態為基礎,所以五時的脈象只會稍稍顯現出本臟的脈形,這樣才吉利。
比如說,在肝木旺盛的春天,雙手脈象呈現弦狀,弦脈是指細長而通暢。這種情況下,必須以調理和緩胃氣為主,同時稍加考慮弦脈的影響,稱為「平脈」,表示沒有疾病;如果弦脈較多而胃氣較少,則表示肝氣橫逆,會生病;如果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,則表示臟脈真正出現,病人可能死亡;如果弦脈緩慢且兼有毛脈,毛脈是指浮短而澀,是肺臟的基本脈象,主掌秋天。弦脈較多而胃氣較少,表示肝氣過盛;兼有毛脈,表示肝氣不足。等到秋天金氣旺盛,肝木會更加衰弱而生病;如果毛脈特別明顯,則表示春天出現了秋天的脈象,生氣已經耗盡,會馬上生病。
夏胃微鉤,曰平;鉤多胃少,曰心病;但鉤無胃,曰死;胃而有石,曰冬病;石甚,曰今病。臟真通於心,心藏血脈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夏天胃氣稍稍有停滯的現象,叫做「平」;胃氣停滯嚴重而胃氣較弱,叫做「心病」;只有停滯而沒有胃氣,叫做「死」;胃裏有結石的現象,叫做「冬病」;結石嚴重,叫做「今病」。心裏的五藏真實地通連,心裏藏著氣血的運作。
心火旺於夏,兩手之脈鉤,鉤者,如鉤微曲向下,其上圓活轉動而浮,必以和緩胃氣為主,微現鉤象曰平;若鉤多胃氣少,則心火亢逆而病矣;但鉤無胃氣,則堅硬不轉動,是真臟脈現,則死也;若鉤緩中兼石,石者,沉實而滑,腎臟之本脈,而主冬令,此心火不足,至冬水旺,則心氣愈虧而病矣;若石甚,則陰盛陽衰,即時病也。真元之氣通於心,以生血脈,而血脈藏於心,故心主血脈也。
白話文:
夏天時心火旺盛,兩手脈搏會出現鉤形脈,鉤形脈就像魚鉤一樣,尾端微微向下彎曲,脈搏浮動圓潤,這種脈象需要以調和胃氣為主。如果鉤形脈象稍稍出現,則脈象平穩;但如果鉤形脈多,胃氣少,則表示心火過旺而導致疾病。如果脈搏只出現鉤形,沒有胃氣,則脈搏堅硬不動,這是真臟脈搏的表現,會導致死亡。如果出現鉤形脈,脈搏中有石脈,石脈指脈象沉實而滑,是腎臟的根本脈搏,主導冬天,表示心火不足,到了冬天水氣旺盛時,心氣會更加虛弱,導致疾病。如果石脈明顯,表示陰盛陽衰,會立即發病。真元之氣通於心臟,用以生發血脈,而血脈藏於心臟,所以心臟主導血脈。
長夏胃微軟弱,曰平;弱多胃少,曰脾病;但代無胃,曰死;軟弱有石,曰冬病;石甚,曰今病。臟真濡於脾,脾藏肌肉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在漫長的夏季,胃氣會稍微減弱,稱之為「平」。如果胃氣虛弱嚴重,而脾氣少,則稱為「脾病」。如果完全沒有胃氣,則人會死亡。胃氣虛弱伴有結石,稱為「冬病」。結石嚴重,稱為「今病」。臟腑的精氣濡養於脾,脾儲藏著肌肉的氣血。
脾土旺於四季,而主令長夏未月,以土位於中,而未為一歲之中也。脾司鼓運,代行各臟之氣於周身,故其本脈名代。軟弱者,陰土柔象也,胃為陽土,其氣剛,剛柔相濟,而得中和之氣,故微有軟弱之象曰平;如弱多,則陽氣少,脾乏鼓運之力而病矣;若但代無胃,則真臟脈現而死也;軟弱有石,曰冬病,石甚,曰今病,與心同。蓋火土一源,長夏心火猶旺也。
真元之氣蒸液濡於脾,以長養肌肉,故肌肉之氣藏於脾,而脾主肌肉也。
白話文:
脾土的能量在一年四季都很旺盛,特別是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(未月)。這是因為土位居中央,而未月是一年中的一半。脾臟負責運化食物,將各臟腑的氣血輸布全身,因此其本脈稱為「代脈」。
正常來說,脾脈摸起來應該是柔軟微弱的,這反映了陰土的柔軟性質。胃屬陽土,其氣質剛強。剛柔相濟,才能達到中和的狀態,因此微弱柔軟的感覺稱為「平」。如果脾脈過於柔軟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脾臟缺乏運化之力而發病。如果只有代脈而沒有胃脈,表示真正的臟脈顯現,將會死亡。
脾脈柔軟微弱且有按壓疼痛感,稱為「冬病」;疼痛感嚴重,稱為「今病」,與心臟疾病相關。這是因為火土同源,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,心火仍然旺盛。
秋胃微毛,曰平;毛多胃少,曰肺病;但毛無胃,曰死;毛而有弦,曰春病;弦甚,曰今病。臟真高於肺,以行營衛之氣也。
白話文:
秋季,如果舌苔上的絨毛很細短,就表示身體健康平衡。
如果舌苔絨毛很多,而舌體較小,就可能是肺部疾病。
如果舌苔上沒有絨毛,就表示身體衰弱,可能會死亡。
如果舌苔上有絨毛,而且還有一條明顯的弦狀脈象,就表示春季的疾病。
如果弦狀脈象非常明顯,就表示目前的疾病。
髒腑真正的實質高於肺部,這是為了使營衛之氣順利運行的緣故。
肺金旺於秋,兩手之脈毛,毛者,浮短澀,陽氣初降變陰之象,必以和緩胃氣為主,而微有毛象曰平;若毛多胃氣少,則肺氣不調而病矣;但毛無胃氣,則真臟脈現而死也;若毛而有弦,以收肅之令,而現生髮之脈,其陽不斂,至春發泄更甚而病矣;若弦甚,則反氣化時令而即病也。肺為華蓋,部位最高,真元之氣上達於肺,故權衡一身之氣,以行營衛陰陽表裡也。
白話文:
秋天時肺金旺盛,兩手脈搏上會出現細小、短促、澀滯的脈象。這是陽氣開始下降,轉為陰氣的徵兆。這時候,調理養護胃氣是最重要的。如果脈象中有細小脈象,說明胃氣適中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細小脈象太多而胃氣不足,說明肺氣不調,會生病。如果脈象細小而沒有胃氣,說明臟腑脈象已現,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脈象細小而有弦脈(緊而有力),說明收斂固攝的指令發出,卻同時出現生發的脈象,說明陽氣沒有收斂,到了春天時,陽氣發泄會更厲害,會生病。如果弦脈很明顯,說明逆轉了氣候變化規律,也會立即生病。肺臟就像華蓋一樣,位置最高,人體的真元之氣會上達肺臟,所以肺臟可以調節全身的氣血,運行營衛陰陽、表裡平衡。
冬胃微石,曰平;石多胃少,曰腎病;但石無胃,曰死;石而有鉤,曰夏病;鉤甚,曰今病。臟真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冬天的胃中如果含有少量結石,說明病情平穩;如果結石多而胃容量少,說明是腎臟疾病;如果只有結石而沒有胃容量,就表示是絕症;如果結石帶有鉤狀物,表示是夏季發作的疾病;如果鉤狀物很明顯,表示是當前發作的疾病。五臟的精氣下降到腎臟,而腎臟儲藏著骨髓之氣。
腎水旺於冬,兩手之脈石,石者,沉實軟滑,陽氣歸藏之象,必以和緩胃氣為主,而微有石象,曰平;若石多胃氣少,則腎陽衰,陰寒太過而病矣;但石無胃氣,則真臟脈現而死也;若石而有鉤,以歸藏之令,而見升浮之脈,陽先發露,至夏令則水涸,必生熱病矣;若鉤甚,是反其歸藏之令,即時病也。真元之氣下根於腎,骨髓乃精氣所成,而藏於腎,故腎主骨也。
白話文:
冬天時,腎水旺盛,兩手的脈象會出現「石脈」,這種脈象沉穩有力、滑動的感覺,代表陽氣內斂收藏。治療時以調理胃氣為原則,如果脈象略有石脈,稱為「平脈」;如果石脈過多、胃氣不足,表示腎陽虛衰,陰寒過盛而導致疾病。如果脈象只有石脈而沒有胃氣,代表真臟的脈象顯現,患者將會死亡。如果石脈中出現「鉤脈」,預示陽氣在歸藏的時候卻出現升浮的脈象,陽氣提早外露,到了夏季水液就會枯竭,必定會發生熱病。如果鉤脈很明顯,代表逆反了陽氣歸藏的規律,會導致急性的疾病。腎臟是人體真元的根源,骨髓是由精氣所化,儲藏在腎臟,因此腎臟主掌人體的骨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