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手六經標本
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;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;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上至別陽,標在顏下合鉗上也;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標在腋內動也;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標在背腧也;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標在腋下下三寸也。
手太陽之本,在手外踝之後,疑是養老穴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,疑是督脈命門穴之上懸樞穴;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間上二寸,當是腋門穴,標在耳後上角,當是絲竹空穴;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當是曲池穴,上至別陽,標在顏下合於鉗上,疑是胃經頭維穴;手太陰之本,在寸中,即太淵穴,標在腋內動脈,即中府穴;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即神門穴,標在背之心腧穴;手心主,即手厥陰也,本在掌後兩筋之間,即內關穴,標在腋下三寸,即天池穴。以上明十二經之標本,以驗虛實病證。
《根結篇》論三陰三陽開闔樞之理,與此互相闡發,各有取義,觀陰陽臟腑門中,更詳備明晰也。
凡候此者,下虛則厥,下盛則熱,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痛。故實者,絕而止之;虛者,引而起之。
陽從下升,陰自上降。故下虛則足冷而厥,上盛則熱痛,以升多降少也;上虛則眩,下盛則熱,以降多升少也。故實者,絕而止之,瀉其有餘也;虛者,引而起之,助其不足也。絕而止、引而起,皆針法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陽經的根本,在外踝骨的後方,其表現點在命門穴上方一寸的位置;手少陽經的根本,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的位置,其表現點在耳朵後上角的下方,外眼角的旁邊;手陽明經的根本,在肘關節骨頭的中間,向上連接到別陽,其表現點在臉頰下方,與牙關合攏處上方;手太陰經的根本,在寸口脈搏跳動的地方,其表現點在腋窩內動脈搏動處;手少陰經的根本,在腕部銳骨的末端,其表現點在背部的俞穴;手厥陰經的根本,在手掌後方兩條筋的中間,向上兩寸的位置,其表現點在腋窩下方三寸的位置。
手太陽經的根本,在手的外踝骨後方,可能是養老穴,其表現點在命門穴上方一寸,可能是督脈命門穴上方的懸樞穴;手少陽經的根本,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,應該是腋門穴,其表現點在耳朵後上角,應該是絲竹空穴;手陽明經的根本,在肘關節骨頭的中間,應該是曲池穴,向上連接到別陽,其表現點在臉頰下方,與牙關合攏處的上方,可能是胃經的頭維穴;手太陰經的根本,在寸口脈搏跳動的地方,也就是太淵穴,其表現點在腋窩內動脈搏動的地方,也就是中府穴;手少陰經的根本,在腕部銳骨的末端,也就是神門穴,其表現點在背部的心俞穴;手厥陰經,也就是手心主經,其根本在手掌後方兩條筋的中間,也就是內關穴,其表現點在腋窩下方三寸,也就是天池穴。以上說明了十二經脈的根本和表現點,可以用來驗證虛實的病症。
《根結篇》討論三陰三陽經脈開、闔、樞的道理,與這裡的論述互相闡發,各有側重,如果想要更詳細的理解,可以參考陰陽臟腑的相關章節,那裡會更加詳盡清晰。
凡是觀察這些根本和表現點的,如果下方虛弱就會出現四肢厥冷,下方強盛就會出現發熱,上方虛弱就會出現頭暈目眩,上方強盛就會出現發熱疼痛。因此,對於實證,要用針刺使之疏導停止;對於虛證,要用針刺使之補養提升。
陽氣從下往上升,陰氣從上往下降。所以下方虛弱就會出現腳冷而四肢厥冷,上方強盛就會出現發熱疼痛,這是因為升的力量多於降的力量;上方虛弱就會出現頭暈目眩,下方強盛就會出現發熱,這是因為降的力量多於升的力量。所以,對於實證,要用針刺使之疏導停止,洩掉多餘的;對於虛證,要用針刺使之補養提升,幫助不足的。疏導停止和補養提升,都是針灸的方法。
2. 氣行四街
請言氣街: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脛氣有街。故氣在頭者,止於腦;氣在胸者,止於膺與背腧;氣在腹者,止於背腧,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;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,與承山踝上以下。取此者,用毫針,必先按而在久,應於手,乃刺而予之。所治者頭痛、眩僕、腹痛、中滿、暴脹,及有新積。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
馬注:此言氣行有街,其止有所。首節帝言知六腑之氣街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。本經《動輸篇》有四街,即此是也。凡氣之行於頭者,止於腦;氣之行於胸者,止於膺與背腧,胸兩旁為膺,背腧,系膀胱經,五臟六腑皆有腧在背也;氣之行於腹者,亦止於背腧,又在前與足陽明胃經衝脈穴,及臍左右之動脈,即胃經之天樞穴也;氣之行於足脛者,止於氣街,即胃經之氣衝穴,一穴而二名也,及足太陽經之承山穴,在腨下一寸半,及外踝上下諸穴。
凡取此四街,宜用《九針論》中之第七毫針,先按其處,而為時既久,其氣應手,乃以針刺之。其所治,在頭者則主頭痛、眩僕,在腹則主腹痛、中滿、暴脹,及有新積,但其積痛而可移者,易已;其積不痛者,雖治之亦難已也。楠按:新積元氣未傷,痛而可移動,其積結尚不甚固,故易治也;其不痛不可移者,元氣不能攻其邪,積結堅牢,故難愈也。
《靈樞·動輸篇》帝曰:營衛之行也,上下相貫,如環無端。今有其卒然遇邪氣,及逢大寒,手足懈惰,其脈陰陽之道,相輸之會,行相失也,氣何由還?岐伯曰:夫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。四街者,氣之徑路也。故路絕則徑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相輸如環。帝曰:善。
此帝言營衛受邪,其經脈陰陽之氣流行輸轉,不得循其道而相失,何由復還耶?岐伯謂四肢指末,是陰陽經脈交接相會之大絡也。四街者,即上所云行氣之徑路也。大絡如小路,其受邪者,小路雖隔絕,而四街之大徑則通,故邪解而四末路通,其氣仍相從會合,陰陽相輸,如環不已也。
由是觀之,四街者,臟腑之氣所行也,邪淺在經,則街通而病輕;邪入於腑,則街塞而病危;邪入於臟,則街路絕而死矣。
白話文:
請說氣的運行通道:胸部的氣有其通道,腹部的氣有其通道,頭部的氣有其通道,小腿的氣也有其通道。因此,氣在頭部的,會停留在腦部;氣在胸部的,會停留在胸骨和背部的腧穴;氣在腹部的,會停留在背部的腧穴,以及肚臍左右的動脈,即與衝脈相連之處;氣在小腿的,會停留在氣街穴(足陽明胃經之氣衝穴),還有承山穴以及腳踝上下等處。
要取用這些穴位治療,要用毫針,必須先按壓穴位一段時間,等到手感覺到氣的反應,才可以下針。所治療的疾病包括頭痛、暈倒、腹痛、腹部脹滿、突然的腹脹,以及新形成的積塊。如果疼痛可以移動,就容易治癒;如果積塊不痛,就比較難治癒。
馬注:這段話說明氣的運行有其特定的通道,而停留在特定的位置。前面提到皇帝說,了解六腑的氣的通道,就能夠了解氣結與開通的關鍵。這段經文《動輸篇》所說的四個通道,就是這裡所指的。凡是氣運行到頭部的,會停留在腦部;氣運行到胸部的,會停留在胸骨和背部的腧穴,胸部兩旁稱為膺,背腧是膀胱經上的穴位,五臟六腑在背部都有腧穴;氣運行到腹部的,也會停留在背部的腧穴,另外在前面則與足陽明胃經的衝脈穴,以及肚臍左右的動脈,也就是胃經的天樞穴相連;氣運行到小腿的,會停留在氣街穴,也就是胃經的氣衝穴,同一個穴位有兩個名稱,以及足太陽經的承山穴,位於小腿肚下方一寸半處,還有外踝上下等穴位。
凡是取用這四個氣的通道來治療,應該使用《九針論》中的第七種毫針,先按壓穴位一段時間,等到氣的反應出現在手上,才能下針。所治療的疾病,在頭部的主要是頭痛、暈倒;在腹部的主要是腹痛、腹部脹滿、突然的腹脹,以及新形成的積塊。但是如果積塊會痛而且可以移動,就容易治癒;如果積塊不痛,即使治療也很難痊癒。楠按:新形成的積塊,表示元氣尚未受到損害,疼痛而且可以移動,表示積塊還不堅固,因此容易治療;如果不痛而且不能移動,表示元氣無法攻破邪氣,積塊已經堅固,所以很難治癒。
《靈樞·動輸篇》皇帝問道: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上下貫通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。如果突然遇到邪氣,或者遇到極寒,導致手腳無力,經脈陰陽之氣的流通交會出現錯亂,無法正常運行,那麼氣要如何才能恢復?岐伯回答說:四肢末端是陰陽經脈交會的重要部位,是氣的大絡。四個通道,是氣運行的路徑。所以當小路不通時,大路就可以通行,四肢末端不通暢時,氣就會匯合,互相輸注,如同循環一樣。皇帝說:說得好。
這段是說,營衛之氣受到邪氣侵襲,導致經脈陰陽之氣的運行輸轉,無法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行而出現錯亂,要如何才能恢復正常呢?岐伯認為,四肢末端是指陰陽經脈交接會合的重要部位。四個通道,就是上面所說的氣運行的路徑。大絡如同小路,如果小路不通,而四條通道則通行無阻,因此邪氣可以被排除,四肢末端的氣路就會暢通,氣就能夠重新匯合,陰陽互相輸注,如同循環一樣不停運作。
從這裡可以看出,四條氣的通道,是臟腑之氣運行的路徑。如果邪氣侵犯的淺,停留在經絡,那麼氣的通道暢通,病情就比較輕;如果邪氣侵犯的深,進入了腑,那麼氣的通道就會被阻塞,病情就比較危險;如果邪氣侵犯的更深,進入了臟,那麼氣的通道就會完全斷絕,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