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6)
卷四下 (6)
1. 真臟死脈
真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,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;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;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;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,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;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。諸真臟脈見者,皆死不治也。
白話文:
肝脈強勁而急促,像刀刃劃過,發出責責的聲音,又像按壓琴弦,脈色青白無光,毛髮脫落便會死亡;心脈堅實有力,像薏苡子排列,發出累累的聲音,脈色赤黑無光,毛髮脫落便會死亡;肺脈寬大虛弱,像羽毛輕觸肌膚,脈色白赤無光,毛髮脫落便會死亡;腎脈跳動而斷續,像手指彈石,發出辟辟的聲音,脈色黑黃無光,毛髮脫落便會死亡;脾脈虛弱且時而快時而慢,脈色黃青無光,毛髮脫落便會死亡。這些臟腑的脈象一旦出現,都屬於不治之症。
此言五臟之脈無和緩胃氣,但是真臟孤陰,其色既枯而不澤,又青與白、赤與黑、白與赤、黑與黃、黃與青互現,是五行克賊,故皆死,不可治也。如循刀刃,即細急之極也,如按琴瑟弦,即緊急不轉動也;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者,應指堅硬粒粒,絕無柔和之氣也;如以毛羽中人膚者,應指輕虛散亂,略按全無也;如指彈石,辟辟然者,應指板實而堅,全無來去出入之象也;弱而乍數乍疏者,鼓動無力,其氣散亂也。真臟脈現,而皆以毛折死者,毛折,其一身氣血津液盡枯矣。
白話文:
這說明五臟的脈象沒有和緩的胃氣,而且真臟孤陰,顏色枯槁無光,青白、赤黑、白赤、黑黃、黃青互相交替出現,這是五行相克,所以都病入膏肓,無法醫治。像沿着刀刃一樣,極其細微急促;像按琴瑟的弦一樣,緊繃僵硬,無法轉動;像沿着薏苡子一樣,一顆顆堅硬,完全沒有柔軟之氣;像用羽毛輕觸皮膚一樣,輕虛散亂,輕輕一按就消失了;像彈石子一樣,發出砰砰的聲音,堅硬板實,沒有來回出入的象徵;虛弱而忽密忽疏,鼓動無力,氣息散亂。真臟脈象出現,而且都以毛髮折斷而死,毛髮折斷,說明全身的氣血津液都枯竭了。
帝曰:見真臟曰死,何也?岐伯曰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,而至於手太陰也。故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,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現,獨現者,病勝臟也,故死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見到真實的臟器就代表死亡,為什麼呢?岐伯答道:五臟都從胃部接收氣血,而胃部是五臟的根本。臟器之氣不能直接輸送至手太陰經,必須通過胃氣,然後才能輸送至手太陰經。因此,五臟各按時序而運行,並將氣血輸送至手太陰經。如果邪氣過盛,精氣就會衰弱,所以病情嚴重時,胃氣不能同時輸送精氣至手太陰經,導致只有真實的臟器之氣顯現。這種單獨顯現的現象,表示疾病勝過了臟器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
五臟皆賴胃中水穀之氣滋養,故胃為五臟之本。而胃之所以能消化出入者,又藉脾氣之鼓運,而脾則以腎中元陽為根,此先後天之互相生化,而不可偏失也。其各臟之氣,亦必藉胃氣以達肺,始得行於經脈。若邪氣勝而精氣衰,則病甚而無胃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現於脈,由病邪勝臟氣,無胃陽生化之精氣,故死也。
白話文:
鄭和之家,在從庸而能化解之。化解,故胃主消納而氣獨存於脈中也。解而氣獨存於脈中也。故胃主化也。化而精氣衰運而氣化獨
2. 辨脈陰陽四時逆從病狀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脈從陰陽,病易已;脈逆陰陽,病難已。脈得四時之順,曰病無他;脈反四時,及不間臟,曰難已。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是謂真臟見,皆死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中記載:脈象符合陰陽變化規律,疾病容易痊癒;脈象違反陰陽變化規律,疾病難以痊癒。脈象順應四時氣候變化,說明疾病沒有其他問題;脈象違背四時氣候,並且不符合臟腑經絡,說明疾病難以痊癒。肝脈出現庚辛時機能衰竭而死,心脈出現壬癸時機能衰竭而死,脾脈出現甲乙時機能衰竭而死,肺脈出現丙丁時機能衰竭而死,腎脈出現戊己時機能衰竭而死,這稱為真臟脈見,都代表著機能衰竭而死亡。
脈從陰陽者,如心肺應浮,肝腎應沉,腑脈浮大,臟脈沉小之類。得四時之順者,如春弦、夏鉤、秋毛、冬石,而有和緩胃氣。如此雖病,亦易愈也。脈逆陰陽者,與上文從陰陽之脈象相反也。其反四時者,如春見毛脈,是金剋木;夏見石脈,是水剋火;秋見鉤脈,是火剋金;冬見代脈,是土剋水也。
白話文:
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脈象,比如心肺脈應當浮起,肝腎脈應當沉穩;腑臟脈象,腑脈應當浮大,臟脈應當沉小等等。如果脈象順應四時節氣,如春季脈象如弦,夏季脈象如鉤,秋季脈象如毛,冬季脈象如石,而且脈象緩和有規律。即便有疾病,也容易痊癒。
與從陰陽之脈象相反的,則是脈象逆陰陽。與順應四時相反的,如春季出現毛脈,代表金剋木;夏季出現石脈,代表水剋火;秋季出現鉤脈,代表火剋金;冬季出現代脈,代表土剋水。
不間臟者,謂病傳相剋也,如肝傳脾,木剋土也;脾傳腎,土剋水也;腎傳心,水剋火也;心傳肺,火剋金也;肺傳肝,金剋木也。如此,病皆難已也。間臟者,如肝傳心,是木生火,間肺臟,而木不剋土也;心傳脾,是火生土,間腎臟,而火不剋金也;脾傳肺,是土生金,間肝臟,而土不剋水也;肺傳腎,是金生水,間心臟,而金不剋木也;腎傳肝,是水生木也,間脾臟,而水不剋火也。如此,病皆易愈也。
其相剋者死,如經文所言肝見庚辛等,是謂無胃氣之真臟脈,與前章所言但弦無胃氣曰死,同一理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疾病傳播到相剋的臟腑,稱爲「不間臟」。例如:
- 肝傳脾:木剋土
- 脾傳腎:土剋水
- 腎傳心:水剋火
- 心傳肺:火剋金
- 肺傳肝:金剋木
這種情況下,疾病難以痊癒。
如果疾病傳播到相生的臟腑,稱為「間臟」。例如:
- 肝傳心:木生火,間肺臟(木不剋土)
- 心傳脾:火生土,間腎臟(火不剋金)
- 脾傳肺:土生金,間肝臟(土不剋水)
- 肺傳腎:金生水,間心臟(金不剋木)
- 腎傳肝:水生木,間脾臟(水不剋火)
這種情況下,疾病容易痊癒。
脈有逆從,四時未有臟形,春夏而脈瘦,秋冬而脈浮大,命曰逆四時也。風熱而脈靜,泄而脫血脈實,病在中脈虛,病在外脈澀堅者,皆難治,命曰反四時也。
白話文:
-
**順逆之脈:**四季之中,臟腑氣血運行有順有逆。春天和夏天,脈搏應該弦細;秋天和冬天,脈搏應該浮大。如果脈搏與季節相反,稱為「逆四時」。
-
**反四時:**風熱之症,脈搏卻沉靜;泄瀉而失血,脈搏卻實大;中氣虛弱,脈搏卻澀滯,病在外表,脈搏卻堅硬。這些反常的脈象都難以治療,稱為「反四時」。
此又申明逆從之理,若春夏秋冬四時,未有弦、鉤、毛、石本臟之脈形,當春夏陽旺而升,其脈反瘦小,不應其氣,內衰可見;秋冬陽降而藏,脈反浮大而虛,本元不固可知,此為逆四時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話進一步說明瞭逆從的法則。比如說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,沒有對應的弦、鉤、毛、石等脈形。到了陽氣旺盛的春夏,脈象應該粗壯有力,但如果脈象卻細小無力,與陽氣上升的季節特點不符,表明了身體內陽氣不足;到了陽氣收斂的秋冬,脈象應該沉細有力,但如果脈象卻浮大無力,表明了身體本氣不固。這些情況都是逆四時而行的表現。
又如風熱而脈反靜,是陽病見陰脈,正不敵邪矣;便泄脫血,陰陽皆傷,脈應沉弱,而反實者,是無胃氣之真臟脈也;病在中而有積,脈反虛,元氣已虧,何以攻積乎?病在外感,而脈澀堅,絕少陽和之氣,何以達營衛而祛邪乎?故此皆為難治之病,命曰反四時者,與天地氣化相反也。
白話文:
比如患有風熱病,但脈搏卻平靜,這是陽證出現陰脈,表示正氣不敵邪氣了;如果出現腹瀉和失血,陰陽兩傷,脈搏應當沉弱,但如果脈搏反而紮實,則是胃氣已衰的標誌;疾病在體內而有積滯,脈搏卻相反地出現虛弱,說明元氣已經虧損,如何能化解積滯呢?疾病在外感,脈搏卻出現澀滯和堅實,少陽和氣完全不足,如何能調理營衛並祛除邪氣呢?所以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疾病,稱之為「反四時」,也就是與天地自然規律相違背。
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,寸口之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;寸口脈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;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。寸口脈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;寸口脈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。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,少腹痛;寸口脈沉而橫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;寸口脈沉而喘,曰寒熱。
白話文:
要判斷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:
- **中手短:**頭痛
- **中手指長:**腳脛痛
- **中手快速跳動:**肩膀和背部疼痛
寸口脈的位置:
- **沉而堅實:**疾病在身體內部
- **浮而有力:**疾病在身體外部
寸口脈的品質:
- **沉而虛弱:**寒熱,疝氣,少腹痛
- **沉而橫向:**肋骨下有積液,腹部有橫向疼痛
- **沉而喘息:**寒熱
經曰: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故或云寸口,或云氣口,或云脈口,皆指兩手之脈也。人迎主六腑之陽,寸口主五臟之陰,已詳辨前關格病篇矣。舊注分寸關尺解之,不但穿鑿,且非經旨,何也?蓋經已有專明寸關尺,以候臟腑部位者,又有指出心脈何如為某病,肝脈何如為某病,及各臟腑病,均有指出,若此章數節,專明兩手通體脈象為病者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記載:按脈時,一寸的脈象決定著生死。因此,有的稱為「寸口」,有的稱為「氣口」,有的稱為「脈口」,都指的是兩隻手上的脈搏。人迎穴主導六腑的陽氣,寸口穴主導五臟的陰氣,這在前關格病篇中已詳細辨別。舊注將寸、關、尺分開解讀,不僅牽強附會,而且不符合經文的本意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經文中已經有專門說明寸、關、尺,用來觀察臟腑部位的章節。還有指出心脈如何代表某種疾病,肝脈如何代表某種疾病,以及各個臟腑的疾病,都有指出。而這幾節章節,專門說明兩隻手的整體脈象代表的疾病。
假如外感,則兩手之脈皆浮,火邪,則兩手脈皆數之類,安能分部位哉!診者既已先明臟腑部位,自能隨時審其病處,故此經文止論通脈為病之理也。言脈中手者,初按應指浮部之脈也。短者,表陽鬱而化火,故頭痛,以諸陽皆會於頭也;長者,陽氣有餘也,陽有餘,則陰不足以榮養經脈,下部屬陰,故足脛痛也;促急而上擊者,陽氣逆於胸肺,故肩背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受到外感,兩手的脈象都會浮現。如果是有火邪,兩手的脈象都會數快。這樣怎麼能夠分別出患病的部位呢?診病者既然已經事先瞭解清楚了部位,自然能夠隨時判斷出病處。所以,這部經文只討論通脈因病發生的道理。說是脈中手者,一開始按診應該是浮部的脈象。脈短,表示表面的陽氣過多而化為火氣,所以脈象促急,因為陽脈都會於頭部;脈長,表示陽氣過剩,陽氣過剩,陰氣就不足以滋養經脈,下部屬陰,所以足部發腫疼痛;脈搏促急而且向上衝擊,表示陽氣逆於胸肺,所以肩背疼痛。
兩手脈俱沉而堅者,有形之邪結滯,故病在中也;若浮而盛者,氣行於表,必有外感之病也。若沉而弱者,表裡皆虛也,表陽虛則腠理不固,時發寒熱,內陽虛則陰邪結於陰分,而有疝瘕、少腹痛之病也;若沉而橫,橫者,頂指有力,而不順軌,故知其脅下有積,及腹中有橫積痛也;脈沉而喘,喘者,鼓動急促,而不調達,此邪閉營衛,表裡不通,故脈反沉而發寒熱。
又脈主一身之氣,或肺氣壅遏,而喘息脈沉,亦有之,此喘字有雙關之義,當兼審其外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兩手的脈象都沉穩而堅硬,說明有形質的邪氣淤結,所以病症在內臟;如果脈象浮動而強盛,說明氣血運行於體表,一定是外感疾病。
如果脈象沉穩而虛弱,說明表裡都虛弱;表陽虛弱,腠理不密,時常發作寒熱;內陽虛弱,陰邪凝結於陰部,就會出現疝氣、小腹疼痛等疾病。
如果脈象沉穩而橫逆,橫逆指的是頂指有力,但脈行不順,說明脅下有痞積,或者腹中有橫向的積痛。
脈象沉穩而喘息,喘息指的是呼吸急促而紊亂,這是邪氣阻滯營衛,表裡不通,所以脈象反沉,發作寒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