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7)
卷四下 (7)
1. 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
脈盛滑堅者,曰病在外;脈小實而堅者,曰病在內。脈小弱以澀,謂之久病;脈滑浮而疾者,謂之新病。脈急者,曰疝瘕,少腹痛;脈滑,曰風;脈澀,曰痹;緩而滑,曰熱中;盛而緊,曰脹。
白話文:
脈搏強而滑且硬的,表示疾病在體表;脈搏細小而實且硬的,表示疾病在體內。脈搏細弱而澀的,表示疾病已久;脈搏滑浮而快的,表示疾病剛起。脈搏急促的,表示疝氣或腹痛;脈搏滑的,表示風症;脈搏澀的,表示痺證;脈搏緩慢而滑的,表示熱證;脈搏強而緊的,表示脹證。
此亦言兩手之脈現病狀也。盛滑堅者,浮按盛而滑,沉按則堅,此外邪盛,而臟腑之氣不得舒和,而脈堅實,故曰病在外也;若小者,浮按不足,沉按則實而堅,此邪在腑臟,故曰病在內;是陰邪結於陰分也。其小弱而澀者,氣血兩傷,故知其為久病,然比小實堅之脈為吉,凡脈而至堅硬者,非難治之痼疾,即傷本元之重病也;若滑浮而疾,此外感邪熱,元氣未傷,故知其為新病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話描述了脈象與疾病症狀之間的關聯。
- **浮按盛而滑,沉按則堅:**脈浮盛有滑動感,按下去卻很硬,這種情況說明外邪入侵,臟腑之氣運行不暢,導致脈絡堅實。因此,這種脈象表示疾病在體表。
- **浮按不足,沉按則實而堅:**脈浮弱,按下去卻很堅實,這種情況說明邪氣侵犯腑臟。因此,這種脈象表示疾病深入體內,且陰邪阻滯於陰分經絡中。
- **小弱而澀:**脈搏細弱無力,且澀滯不滑,這種情況說明氣血兩虛,表示疾病已經持續較長時間,但相比於小實堅的脈象,這種脈象預後較好。一般而言,脈搏極度堅硬的,不是難以治療的慢性疾病,就是損傷身體根本的嚴重疾病。
- **滑浮而疾:**脈搏浮滑並跳動得很快,這種情況說明體表有邪熱侵襲,但身體元氣尚未受到損傷,因此表示疾病是新發的。
脈急者,無柔和之氣,此陰凝之邪,故有疝瘕、少腹痛之病也;脈滑曰風者,是內風挾痰,若外風,其脈必浮也;澀者,寒濕滯於血脈而為痹也;緩而滑者,熱邪傷中,故脈縱緩而滑,有力則為熱病,無力則為痿病;盛而緊者,陰邪積滯於中,必脹滿也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;其軟而散者,當消環自已。
白話文:
脈搏急促表示沒有柔和之氣,這是陰寒凝滯造成的,所以會有疝氣、小腹疼痛等疾病;脈搏滑利稱為「風」,表示體內風氣夾帶痰濕,如果是外來的風,脈搏一定會浮;脈搏澀滯表示寒濕停滯在血脈中,導致身體麻痺;脈搏緩慢而滑利表示熱邪傷及體內,所以脈搏雖然緩慢但滑利,有力氣表示發熱性疾病,沒有力氣表示痿弱病;脈搏盛大而緊繃表示陰寒之邪積滯在體內,一定會出現脹滿的症狀。
搏堅而長者,弦強有力,肝邪乘心也,心主血,肝藏血,舌為心苗,肝主筋,血少則筋急,《經筋篇》言,手少陽之筋轉,則舌卷,故病舌卷不能言也;若其脈軟而散者,血傷氣耗也,消環二字必有錯訛,《甲乙經》作消渴自已,蓋血傷氣耗,津液不生,當病消渴,然脈既軟散,心火已微,但靜養自愈也。
肺脈搏堅而長,當病唾血;其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令不復散發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舌頭硬挺且長,脈搏強有力,表示肝火侵犯了心臟。心臟主血,肝臟藏血,舌頭是心臟的苗裔,肝臟主筋。血少的話,筋就會緊張。根據《經筋篇》記載,手少陽經巡行轉動就會導致舌頭捲曲,因此患病時舌頭捲曲,無法說話。
如果脈搏軟弱無力,則表示氣血受損。消環這兩個字應該是錯誤的,《甲乙經》記載的是消渴自愈。因為氣血受損,津液不產生,會導致消渴症。然而,脈象既然軟弱無力,表示心火已經微弱,只需靜養自愈即可。
肺主氣,肝藏血,脈搏堅而長者,肝邪橫逆犯肺,血隨氣升而唾出也;若其脈軟而散者,肺氣大傷,腠理開泄,當病大汗淋漓,如水灌身,至令不能還復,以津氣外散而發越也。
白話文:
肺主掌氣,肝臟儲藏血。脈搏แข็ง而長,說明肝氣邪盛侵犯肺臟,導致血隨氣上逆而咳血。若脈搏軟而散,則肺氣受損嚴重,皮膚腠理鬆弛,應當發病時大汗淋漓,如同水灌全身,甚至導致無法恢復,這是因為津氣外散而導致的。
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;其軟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,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肝脈搏動堅硬有力,而且時間長,脈色不青,表示可能有下墜感或壓迫感。這可能是因為血液淤積在肋骨下方,導致呼吸困難。
如果肝脈搏動柔軟而分散,脈色明亮,表示可能有水腫的狀況。水腫是指身體組織中積聚了過多的液體,會導致口渴、大量喝水,以及液體容易滲入皮膚、肌肉、腸胃等組織。
肝脈搏堅而長者,弦硬有力也,肝邪盛,色當青,乃反不青,是因墜跌,若搏擊傷血,血瘀結於脅下,脅為肝之部位,血瘀,則氣逆中焦,升降不利,故喘而氣逆也;若其脈軟而散,則氣血兩傷,色當枯瘁,今反潤澤而明者,因水飲漫溢,經氣不循軌路,故脈軟散,由渴時暴多飲,遂易入肌皮之內,溢於腸胃之外,將有腫脹之變也。上篇云:肝脈微緩為水瘕痹,澀甚亦為溢飲。
白話文:
肝脈跳動強而有力,就像弦子一樣緊而有彈性。這是肝氣過盛的表現,通常會伴有面色發青。但是,如果沒有面色發青,可能是因為跌倒受傷,導致血液凝聚在兩側(肝經部位)。血液凝結會導致氣機逆亂,升降失常,因此出現氣急和胸部不適。
如果肝脈跳動微弱而散亂,表示氣血兩傷。面色應該是枯敗的,但如果卻顯得潤澤有光,可能是因為體內水液過多,導致經氣運行不順。這種情況是由於口乾時猛烈喝水,導致水液浸入肌肉皮膚,溢出腸胃,將會演變成水腫。
古籍中提到,肝脈微弱緩慢表示水腫或麻木不仁,如果脈象很緊,也表示水液過多。
大抵微緩澀及軟散,同為虛弱之脈,但觀其色,如枯瘁不澤,則非水溢之病矣。
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;其軟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
白話文:
大概稍微緩慢細澞以及軟散的脈象,都是虛弱的脈象,但如果看面色,像乾枯沒有光澤,那就不是水濕過盛的病。
胃的脈象如果強硬且長,面色紅,會得髀部折傷的病;如果脈象軟而散,會得飲食停滯的病。
心肝火邪乘胃,胃脈搏堅而長,故其色赤,髀者,胃經所行之部,火邪流於經,其髀痛如打折也;其脈軟而散者,胃氣傷,食而不能消化,反加黃瘦,病名食痹也。
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;其軟而散,色不澤者,當病足䯒腫,若水狀也。
白話文:
當心肝火熱邪氣侵襲胃部時,胃的脈搏又緊又長,因此面部發紅。髀部,也就是胃經所經過的部位,邪熱流入經脈,就會導致髀部疼痛,好像骨折一樣;如果脈搏綿軟而散亂,表示胃氣受損,吃東西無法消化,反而會變得消瘦發黃,這就是病名為食痹。
脾脈本應柔緩,乃反搏堅而長,是木橫土困,故面黃,其無力鼓運,則病少氣也;其脈軟而散,面無色澤者,是脾土衰,而氣下墜,故足䯒腫,若水狀而非水病,如水邪色必澤而明。此當大培脾土,其腫可漸消也。
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;其軟而散者,當少血,至令不復也。
白話文:
脾臟原本脈象應該柔和緩慢,但現在卻異常跳動,堅硬而綿長,這是因為肝木過度強盛,抑制了脾土,所以出現面黃的症狀。脾臟無法正常運作,就會導致氣血不足,引起氣短。
如果脾臟脈象柔軟而散亂,面色沒有光澤,這是脾土虛弱,導致氣血下墜,所以腳部會腫脹,就像水一樣,但並不是水腫病,因為水腫病的徵兆一定是顏色澤亮且透明。
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加強滋養脾土,腫脹的症狀就會逐漸消失。
腎藏天一真水,其脈沉實柔滑,反現搏堅而長者,水虧不能涵木,木盛火熾,火又生土而並旺,故現黃赤之色,土本剋水,腰者腎之府,腎水虧極,故腰痛如折也;其脈軟而散者,精血少而氣亦耗,故脈軟散,至令不能復元也。
白話文:
腎臟儲存著人體原本的水液,其脈象沉穩、滑潤。如果出現脈象搏動、堅硬、細長,說明水液不足,無法滋養肝木,導致肝木旺盛、肝火亢盛。肝火又會生旺脾土,使得脾土也變得旺盛,因此會出現黃色或赤色的症狀。
由於脾土會剋制腎水,而腰部是腎臟所在位置,所以當腎水極度虧損時,就會出現腰痛如斷裂的症狀。
反之,如果脈象軟弱、散亂,說明精血不足,氣血也耗損,導致脈象軟弱、散亂,無法復原。
帝曰: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病形何如?岐伯曰: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診脈時發現心脈急促,這是什麼病?會有什麼樣的病症表現?岐伯回答:這病叫做心疝,少腹部位應該會有腫脹。黃帝說:為什麼這樣說?岐伯回答:心臟是陽性的臟器,小腸聽從心臟的支配,所以少腹部位應該會有腫脹。
疝者,俗名小腸氣也。牡,陽也。小腸心之腑,經絡相通,而為表裡,寒邪客於小腸,而心脈現緊急之象,以心為陽臟,小腸為之使,故病形現於少腹,小腸所居之部也。
白話文:
疝氣在民間又稱「小腸氣」。牡,指陽氣。小腸是心臟的藏腑,經絡相通,屬於表裡關係。寒邪會侵犯小腸,導致心脈出現急迫的症狀。由於心臟是陽性臟腑,小腸是它的使臣,因此病症會表現在少腹,也就是小腸所在的部位。
帝曰:診得胃脈,病形何如?岐伯曰: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帝曰:病成而變何謂?岐伯曰:風成為寒熱,癉成為消中,厥成為巔病,久風為飧泄,脈風成為癘。病之變化,不可勝數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診查到胃脈的情況,疾病的表現如何?
岐伯回答說:胃脈實則會脹,虛則會瀉。
黃帝又問:疾病形成和轉變的規律是什麼?
岐伯說:風邪會變成寒熱,瘧疾會變成消瘦,厥證會變成頭暈目眩,長期的風邪會導致腹瀉,脈風會變成瘴氣。
疾病的種類繁多,數不勝數。
胃司納穀消化,以生氣血,其脈實者,邪積而食不消,故脘中脹滿也;脈虛,則氣虛下陷,而為泄瀉,此虛實兩病也,至其病變,如風客於表,則營衛不和,而成寒熱之病,以衛氣生於胃也;邪火內蘊,則成癉,癉者,善能消食,而反瘦削,名中消病也;胃氣以下行為順,胃者,陽明也,陽明行氣於三陽,或邪氣阻格,使三陽之氣厥逆,成巔頂疼痛之病,即前文所云:上實下虛,成厥巔疾也;若風邪客於胃,風性疏泄迅利,穀食不及消化而即下泄,病名飧泄也;如風邪入於血脈之中,閉而成熱,胃為水穀之海,而主肌肉,邪熱水濕蒸腐血脈,漸致肌肉潰爛,痛癢相兼,名為癘風,俗名大麻風,最為惡病也。是故病變不可勝數,要在明陰陽五行生化、八風邪正虛實而已。
《素問·大奇論》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,皆為瘕。
白話文:
胃主要負責消化食物,並將其轉化為氣血。如果脈搏強勁有力,表示有邪氣堆積,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因此會導致上腹脹滿。而脈搏虛弱,則表示氣虛下陷,會導致腹瀉。這兩種情況是虛證和實證。
當胃部出現病變時,例如風邪入侵表層,會導致營衛失和,進而形成寒熱病,因為衛氣是由胃產生的。而邪火內蘊,則會形成癉病,癉病特徵是善於消食,卻反而導致消瘦,又稱為中消病。
胃氣正常運行時,會向下走,陽明胃經屬於陽明經,陽明經將氣運行於三陽經中。如果邪氣阻礙,導致三陽經之氣逆轉,就會形成顛頂疼痛的疾病,也就是上文所說的「上實下虛,形成厥巔疾」。
如果風邪入侵胃部,風邪性質是疏散宣洩、快速俐落,導致穀物來不及消化就被排出體外,形成飧泄病。而風邪如果進入血脈中,閉塞而化熱,胃是水穀之海,並主肌肉,邪熱水濕會蒸腐血脈,逐漸導致肌肉潰爛,伴隨著疼痛和搔癢,稱為癘風,俗稱為大麻風,是最嚴重的疾病。
因此,疾病的變化多端,重點在於瞭解陰陽五行生化的原理,以及八種風邪的正虛實。
心肝腎,皆統營血者,三部之脈,或有一部小而急者,皆為營血內結,成有形癥瘕也。蓋營行脈中,以其閉結,故脈小不能鼓,按之則急強不和也。
腎肝並沉,為石水;並浮,為風水;並虛,為死;並小弦,欲驚。
白話文:
心、肝、腎都統管血液循環,這三條經絡中,如果有一條脈絡變小變快,都是因為血液在體內凝結,形成了具體的腫塊。這是因為血液在脈絡中運行,如果遇到阻礙,脈絡就會變細而不能有力跳動,按壓時就會感覺僵硬不順暢。
腎主寒水,肝主風木,腎肝兩脈俱沉者,木沉水中,病名石水,少腹按之必堅,此陽衰水中無氣,陰凝如石而不化也;腎肝俱浮,則風勝而水從風鼓,病名風水也,肝腎並虛,則水涸木枯,生氣竭矣,故死;肝腎並小而弦者,水虧不能涵木,虛風內動而欲驚,肝主驚故也。
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,為心疝;肺脈沉搏,為肺疝。
白話文:
腎臟掌管寒水,肝臟掌管風木。如果腎經和肝經的脈象都沉伏,表示木脈沉入水中,這種病稱為「石水」,按壓下腹會感到堅硬,這是因為陽氣衰微,水中有氣血運行不暢,陰液凝結如石,無法轉化成水。
如果腎經和肝經的脈象都浮,表示風氣旺盛,水氣順著風氣鼓動,這種病稱為「風水」。
如果肝腎都虛弱,表示水氣枯竭,木氣衰弱,生氣耗盡,所以會死亡。
如果肝腎脈象都細小而弦緊,表示水液不足,無法滋養木氣,虛弱的風邪在體內活動,容易受到驚嚇,因為肝臟主管驚恐的情緒。
疝者,或由風寒,或由濕熱,自腑及臟,牽連筋脈,肝主筋,故不離乎肝邪,而肝腎同源,故脈象相同,此言脈搏急者,風寒之邪多絞痛也,其言㿗疝者,頑木不痛,濕熱之邪也,方書多種,已詳明之。今腎肝心肺之脈皆搏急,謂急強不和,是風寒之邪,故其部位不同而邪則同,故病同,然心疝為小腸病,如上文所云,則肺疝為大腸病可知矣。
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,二陰急為癇厥,二陽急為驚。
白話文:
疝氣,可能由風寒或濕熱引起,由內臟蔓延到筋脈。肝臟主筋,因此疝氣必定與肝臟的病邪有關。而肝臟和腎臟同源,因此脈象會相同。脈搏急促,表示是風寒之邪導致的絞痛。如果疝氣不痛,而像僵硬的木頭一樣,則是濕熱之邪。
各類醫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。現在看到腎臟、肝臟、心臟和肺臟的脈搏都急促,說明急促有力而不和諧,這是風寒之邪。所以,部位不同,但致病之邪相同,因此症狀也相同。
不過,心疝是指小腸的疾病,從上文可知,肺疝是指大腸的疾病。
三陽者,太陽也,三陰者,太陰也,瘕者,假物成形也,故其脈急,皆邪氣閉結,結於陽為瘕,結於陰為疝,邪同而病異也;二陰者,少陰也,脈急者,風寒之邪乘心腎,故為癇厥,是抽搐昏厥,不省人事也;二陽者,陽明也,脈急者,木邪乘胃,所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三陽就是太陽經,三陰就是太陰經。瘕是一種由假性物質形成的腫塊,所以它的脈象急促。這些急脈都是由邪氣壅滯造成的,壅滯在陽經就形成瘕,壅滯在陰經就形成疝氣,雖然邪氣相同,但疾病表現卻不同。
所謂的二陰就是少陰經,脈象急促是因為風寒邪氣侵襲了心臟和腎臟,所以會導致癲癇和昏厥,抽搐、昏迷,失去知覺。
所謂的二陽就是陽明經,脈象急促是因為肝膽的木氣侵犯了胃,就像聽到木頭劈開的聲音就會驚醒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