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五臟虛實
《靈樞·本神篇》曰: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;脾藏營,營舍意,脾氣虛則四肢不用、五臟不安,實則腹脹、涇溲不利;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;肺藏氣,氣舍魂,肺氣虛則鼻塞不利、少氣,實則喘喝、胸盈仰息;腎藏精,精舍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五臟不安,必審五臟之病形,以知其氣之虛實,謹而調之也。
此言五臟虛實之病形,已注疾病門虛實病證篇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本神篇》說:肝臟儲藏血液,血液寄託著魂魄,肝氣虛弱就會感到恐懼,肝氣旺盛就會容易發怒;脾臟儲藏營養,營養寄託著意念,脾氣虛弱就會四肢無力、五臟不舒服,脾氣旺盛就會腹部脹滿、小便不順暢;心臟主管脈搏,脈搏寄託著精神,心氣虛弱就會感到悲傷,心氣旺盛就會笑個不停;肺臟儲藏氣,氣寄託著魂魄,肺氣虛弱就會鼻塞不通、呼吸短促,肺氣旺盛就會喘氣急促、胸悶需要仰躺才能呼吸;腎臟儲藏精氣,精氣寄託著意志,腎氣虛弱就會昏厥,腎氣旺盛就會脹滿。五臟不舒服,必須仔細辨別五臟的病症,才能知道是氣虛還是氣實,然後謹慎地調理。
以上說的是五臟虛實的病症表現,已經在疾病篇的虛實病證篇中註解過了。
2. 奇恆之府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岐伯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府。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得久藏。
腦、髓以及胞之六者,稟地氣所生,皆深藏陰處而象地,故津液血氣,滲灌而藏積,不從外瀉也。奇者,異也;恆者,常也。名奇恆之府者,以腸胃等腑,皆出入有常,此六者亦如臟之藏而不瀉,又不可名臟,故名異常之府也。其腸胃等五腑,稟天氣所生,象天氣之轉旋,故輸瀉而不藏積,積則反病矣。
此其所受五臟之濁氣,故為傳化之府,不能久留而不輸瀉也。魄門者,肛門也,以其出滓穢,使水穀隨時消化,不得久留,則臟氣舒和無患,故魄門亦為五臟使也。蓋常人死後,魂由頂出,魄從肛出,故稱魄門。如學道者,精神魂魄渾合,則不如此。
白話文:
腦、脊髓、骨骼、血管、膽和女性的子宮,這六個是受地氣滋養而生的,它們都深藏在身體內部陰暗的地方,如同大地一樣,所以它們只儲藏而不向外排洩,因此被稱為「奇恆之府」。而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和膀胱,這五個是受天氣滋養而生的,它們的運作如同天空一樣,所以它們只向外排洩而不儲藏,它們接受五臟產生的濁氣,因此被稱為「傳化之府」,這些濁氣不能久留,必須及時排出。肛門也受五臟的指揮,讓水穀的消化殘渣不能長時間停留。
腦、脊髓、骨骼、血管、膽和子宮這六個,是稟受地氣而產生的,都深藏於身體的陰處,就像大地一樣,所以它們儲藏和累積身體的津液和血氣,而不向外排洩。所謂「奇」,是指不同;所謂「恆」,是指正常。稱這六個為「奇恆之府」,是因為像腸胃等臟腑都有固定的出入運行規律,而這六個則像五臟一樣只藏不瀉,又不能稱之為臟,所以稱之為「不同一般的臟腑」。而腸胃等五腑,是稟受天氣而產生的,它們的運作如同天氣的旋轉變化,所以只負責輸瀉而不儲藏,如果積聚反而會生病。
這五腑所接受的是五臟產生的濁氣,所以是「傳化之府」,不能讓濁氣久留而不排洩。肛門是用來排出糟粕的,讓水穀隨時消化,不能久留,這樣五臟的氣機才能舒暢平和,沒有疾病,所以肛門也受五臟的支配。一般人死後,魂從頭頂離開,魄從肛門離開,所以肛門也被稱作「魄門」。如果修道之人,精神魂魄融合為一體,就不會這樣了。
3. 五臟藏精、六腑傳化
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,故曰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也。
所以稱五臟者,以其收藏精氣而不泄,為生命之本,故其精氣常滿,不能以有形之物填實之,精氣空乏,則虛損矣。實,猶入也。六腑者,司出納,傳化食物,而不留藏,故雖入而不能滿,滿則壅塞為病矣。所以然者,上入則下出,而胃實腸虛,下出而食物下行,則胃虛腸實。故言腑則實而不滿,滿則為病;臟則滿而不實,實則氣傷矣。
白話文:
所謂的五臟,是指它們儲藏精氣而不外洩,所以呈現飽滿的狀態,但不能用實質的東西填塞;六腑則是負責傳導消化食物,不儲藏東西,所以呈現充實的狀態,但不能像容器一樣裝滿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食物進入口中後,胃會變充實而腸會變空虛,食物向下移動後,腸會變充實而胃會變空虛,所以說六腑是「實而不滿」,五臟是「滿而不實」。
之所以稱之為五臟,是因為它們收藏精氣而不外洩,是生命根本,所以精氣常常飽滿,不能用有形的東西填塞進去,精氣如果空乏,就會虛弱損耗。這裡說的「實」,有進入的意思。六腑掌管著輸出的功能,傳導消化食物,而不儲藏,所以雖然食物進入,卻不能像容器一樣裝滿,如果裝滿就會阻塞成病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食物從上進入,就會從下排出,所以胃充實時腸是空虛的,食物向下移動時,胃是空虛的而腸是充實的。所以說六腑是充實但不飽滿,飽滿了就會生病;五臟則是飽滿但不充實,如果被實質東西填滿反而會損傷精氣。
4. 氣口為五臟主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氣口,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現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此言氣口者,兩手寸口脈,是手太陰肺氣所行之經也。肺為華蓋,權衡周身之氣,五臟之氣各由經脈而匯歸於肺,由肺敷布周身,故五臟安否,皆現於肺經氣口之脈,而為五臟之主也。
所以然者,胃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,五味入口,藏於胃,其精微以養五臟之氣,是以五臟六腑所受之氣味,皆出於胃,由脾歸肺,而流於經,故其變化之精微,現於氣口之脈也。若天地五行之氣,則入於鼻,藏於心肺,以鼻為肺竅,而心肺相連,故心肺病,則鼻氣為之不利。而凡氣之歸肺者,皆現於氣口之脈,故氣口獨為五臟主,而其虛實病證可驗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為什麼只有氣口能主宰五臟的狀況呢?岐伯回答說:胃是水穀之海,也是六腑之源。食物經口進入,儲藏在胃裡,用以滋養五臟的氣。氣口,也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,都出自於胃,然後在氣口表現出來。所以,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,藏在心肺裡,心肺有病,鼻子也會不順暢。
這裡說的氣口,指的是兩手寸口的脈搏,是手太陰肺經氣血運行的路線。肺像華蓋一樣,主導全身的氣,五臟的氣都通過經脈匯聚到肺,再由肺輸布到全身。所以,五臟是否安好,都會在肺經氣口的脈象上表現出來,因此說氣口是五臟的主宰。
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也是六腑之源。食物入口後,藏於胃中,其精華用來滋養五臟的氣。所以,五臟六腑所接受的氣味都來自於胃,再由脾輸送到肺,然後流經全身的經脈。因此,這些氣味的細微變化,都會在氣口的脈象上表現出來。至於天地五行的氣,則是從鼻子進入,藏在心肺裡,因為鼻子是肺的孔竅,而心肺又相連。所以,心肺有病,鼻子的氣息也會不順暢。凡是歸於肺的氣,都會在氣口的脈象上表現出來。因此,氣口才能獨自主宰五臟,並且能夠通過它來檢驗臟腑的虛實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