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足太陽少陰合

《靈樞·經別篇》帝問: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學之所始,工之所止,粗之所易,上之所難。其離合出入奈何?岐伯曰:足太陽之正,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,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當心,入散;直者,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經別篇》

黃帝問:十二條經脈是人所以活著的根本,疾病所以產生的原因,治療疾病的基礎,疾病所以發生的起源,學習醫術的開始,治療疾病的終點,容易掌握的部分,高明難達的部分。那麼它們的交會和出入是怎樣的呢?

岐伯說:足太陽經的正經,從小腿後方分出一支進入臀部中,有一條支脈向下偏離五寸,進入肛門,連接膀胱,向腎臟分佈,沿著脊柱兩旁向上,在心臟處分出一支外散;另一條直行的支脈,從脊柱旁向上,從頸部後方出來,重新與足太陽經正經會合,這就成為一條經脈。

足少陰之正,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,通於帶脈;直者,系舌本,復出於項,合於太陽,此為一合。成以諸陰之別,皆為正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的正經循行到小腿後面,分出一條支脈與陽明經的別脈會合,向上行至腎臟,經過第十四節椎骨,接著與帶脈相連,溝通帶脈;直行的一支,與舌根相連,再從項部出來,與陽明經的別脈會合,這是第一次會合。足少陰腎經的正經與其他經絡的別脈會合後,都成為正經。

此言膀胱與腎為表裡者,以經脈相會合也。是由經脈之分枝相合,其與十二經之交接,皆由絡脈相貫者不同,以下五合皆然,故名經別。所以稱表裡者,因其經氣流行有離合,離則分表裡,合則相貫通,此人身之造化,合乎天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文中說膀胱和腎臟是表裡關係,這是因為它們的經脈交會在一起。這是由經脈的分支交會而形成的,它們與十二正經的交接不同,而是通過絡脈相連接的。其他五臟也是如此,所以稱為經別。之所以稱它們為表裡關係,是因為它們的經氣運行有離有合。離的時候就分表裡,合的時候就互相貫通。這是人體的自然規律,符合天地之道。

2. 足少陽厥陰合

足少陽之正,繞髀,入毛際,合於厥陰:別者,入季脅之間,循胸裡,屬膽,散之上肝貫心,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,散於面,系目系,合少陽於外眥也。足厥陰之正,別跗上,上至毛際,合於少陽,與別俱行,為二合也。

此明肝膽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經的主幹,繞過大腿,進入毛髮際,與足厥陰經相合:分出的支脈,進入肋骨之間,沿著胸腔內部,屬於膽經,散佈到肝臟、貫通到心臟,向上挾持著咽喉,從耳垂下方出來,散佈於面部,連接眼睛和鼻子,在眼角外側與足少陽經的主幹相合。足厥陰經的主幹,從腳背分出支脈,向上延伸至毛髮際,與足少陽經相合,與其分出的支脈一道並行,形成二合穴。

3. 足陽明太陰合

足陽明之正,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頞䪼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足太陰之正,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也。

此明脾胃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的正經,從腳部向上經過大腿,進入腹腔,屬於胃,散佈於脾,向上通達於心,再向上沿著喉嚨,從口中出來,向上經過下顎,再與眼睛相連,最後與陽明經相合。足太陰經的正經,從腳部向上經過大腿,在腹部與陽明經相會,再分別往上運行,向上連接於喉嚨,貫穿於舌頭中,這就是它們三個經絡的相合之處。

4. 手太陽少陰合

手太陽之正,指地,別於肩解,入腋,走心,系小腸也。手少陰之正,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喉嚨,出於面,合目內眥,此為四合也。

此明心與小腸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的正經,從手指延伸到地面,與肩井穴的別脈相連,進入腋窩,走到心臟,連接小腸。手少陰經的正經,從肩井穴分出,進入腋窩兩筋之間,連接心臟,往上走到喉嚨,從臉上出來,與眼睛內眥相連,這是所謂的「四合」。

5. 手少陽心主合

手少陽之正,指天,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手心主之正,別下淵腋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,出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此為五合也。

此明心包絡與三焦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經的正脈,向上指天,從頭頂分出支脈,進入缺盆穴,再向下通過三焦,散佈於胸腔。手太陽經的正脈,從腋下三寸處分出支脈,進入胸腔,再分屬三焦,循行於喉嚨,從耳後出來,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匯合,這就是五合穴。

6. 手陽明太陰合

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下,走大腸,屬於肺,上循喉嚨,出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腋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,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陽明,此為六合也。

此明肺與大腸為表裡,連上共十二經,以成六合者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大腸經的正經脈絡,從手指循經向上走到胸腹、乳房,再分出支脈到肩部、耳後,然後深入鎖骨下方,通過大腸,與肺相連,向上循行到咽喉,從鎖骨凹陷處出來,與陽明經相會。手太陰肺經的正經脈絡,從手腕分出一條支脈,深入腋窩,位於手少陰心經的前面,內走肺部,分支到橫膈,再向上到鎖骨凹陷處出來,循經到咽喉,與陽明經再次相會,這就是「六合」經脈的交會。

7. 足太陽之筋

《靈樞·經筋篇》曰: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小趾,上結於踝,斜上結於膝,其下循足外踝,結於踵,上循跟,結於膕,其別者,結於踹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並,上結於臀,上挾脊上項;其支者,別入結於舌本;其直者,結於枕骨,上頭下顏,結於鼻;其支者,為目上網,下結於頄:其支者,從腋後外廉,結於肩髃;其支者,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,出缺盆,斜上出於頄。其病,小趾支跟腫痛,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
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痹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經·經筋篇》說:足太陽經的筋脈,起源於小腳趾,向上連接於踝關節,斜向上連接於膝部,其下循著足外側踝骨,連接於腳後跟,向上循著足跟,連接於小腿後側,它的分支連接於小腿外側邊緣,向上沿著大腿後側內側,與大腿後側平行的部位連接,向上連接於臀部,再向上沿著脊柱兩側連接到項部。

它的支脈分出連接於舌根;它直行的部分連接於枕骨,再向上循著頭頸部連接到面部,連接於鼻子;它的支脈分佈在眼眶上方,向下連接於頸部的耳後處;它的支脈通過腋窩後側邊緣連接於肩關節;它的支脈進入腋窩,向上通過缺盆,連接於肩胛骨的肩峯;它的支脈從缺盆外出,斜向上伸展於耳後處。

它的病症:小腳趾、腳後跟腫痛,小腿後側痙攣,脊椎骨反折後仰,項部筋脈拘緊,肩部不能抬舉,腋窩和缺盆中筋脈疼痛,不能左右轉動。

薛生白注:十二經脈之外,復有經筋者,蓋經脈營行表裡,故出入臟腑,以次相傳;經筋聯綴百骸,維絡周身,各有定位。雖經筋所行之部,多與經脈相同,然其所結所盛之處,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,以筋會於節也。筋屬木,其華在爪,故十二經筋,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,而後盛於輔骨,結於肘腕,繫於膝關,聯於肌肉,上於頸項,終於頭面,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。筋有剛柔,剛者所以束骨,柔者所以相維,亦猶經之有絡,綱之有紀。

白話文:

薛生白注:除了十二經脈之外,還有經筋。經脈運行於身體表面和內部,所以會穿入和穿出臟腑,依次傳遞。經筋則連接了全身的骨骼,就像網絡一樣遍佈全身,各有固定的位置。雖然經筋所經過的部位大多與經脈相同,但它們聚集和盛大的地方主要是在四肢的溝壑之間,因為筋會在關節處相會。筋屬木,其華在爪,所以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的手指腳趾之間,然後盛於輔骨,在肘和腕部結聚,繫於膝蓋,連於肌肉,上行至頸項,最後終於頭面。這就是人體經筋的大致情況。筋有剛柔之分,剛強的筋束縛骨骼,柔弱的筋相互維繫,就像經脈有絡脈,綱紀有紀律一樣。

故手足項背,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;而胸腹頭面,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。但手足十二經之筋,又各有不同者,如手足三陽行於外,其筋多剛;手足三陰行於內,其筋多柔。皆肝之所生,而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手足、後背和頭部等直線延伸且附著於骨骼的經筋都比較強壯;而胸部、腹部和臉部的經筋比較細緻,並且互相連接。手足十二經絡的經筋各自不同,例如手足三陽經絡運行於身體的外部,因此其經筋比較強壯;手足三陰經絡運行於身體的內部,因此其經筋比較柔軟。這些經絡經筋的差異都是由肝臟所產生的。

8. 足少陽之筋

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趾次趾,上結外踝,上循脛外廉;結於膝外廉;其支者,別起外輔骨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之上,後者結於尻;其直者,上乘䏚季脅,上走腋前廉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;直者,上出腋,貫缺盆,出太陽之前,循耳後,上額角,交巔上,下走頷,上結於頄;支者,結於目眥為外維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的筋絡,起始於小腳趾和次趾,向上連接外踝,沿著小腿外側往上,連接膝蓋外側。它分出的一支,從外輔骨開始,向上經過大腿,前面的一支連接在伏兔穴上,後面的一支連接在臀部。正經的部分,向上經過季脅和膈肌,向上沿著腋窩前側,連接在胸前的乳頭,連接在缺盆穴。正經的部分,繼續向上經過腋窩,穿過缺盆穴,經過太陽經之前,沿著耳朵後側,向上經過額角,交叉於頭頂上,向下經過下巴,向上連接於頷頸處。分出的支脈,連接於眼瞼,形成外眼角。

其病,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季脅痛,上引缺盆膺乳,頸維筋急,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,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,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,命曰維筋相交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春痹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,影響了四肢、臀部、脊椎、頸部甚至腳

9. 足陽明之筋

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趾,結於跗上,邪外上加於輔骨上,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屬脊;其直者,上循骭,結於膝;其支者,結於外輔骨,合少陽;其直者,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,至缺盆而結,上頸,上挾口,合於頄下,結於鼻上,合於太陽,太陽為目上網,陽明為目下網;其支者,從頰結於耳前。

白話文:

胃經的筋脈,起始於腳的中間三根腳趾,匯聚在腳背上方,向外延伸至腳踝外側的腓骨,匯聚於膝蓋外側,一直向上匯聚到大腿根部,再向上沿著胸脅部,連屬於脊椎骨。

胃經的主脈,向上沿著小腿外側,匯聚於膝蓋;支脈則匯聚於外踝骨,與膽經相會。

胃經的主脈,向上沿著股部後側,匯聚於大腿內側,再匯聚於陰部,向上腹部分佈,至肚臍處匯聚。然後向上頸部,再向上經過嘴角,連接於下頜骨,匯聚於鼻樑上方,與大腸經相會。大腸經分佈於眼睛的上方,胃經分佈於眼睛的下部。

胃經的支脈,從臉頰匯聚於耳前。

其病,足中趾支脛轉筋,腳跳堅,伏兔轉筋,髀前腫,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急者,目不合,熱則筋縱,目不開。頰筋有寒,則急引頰移口;有熱,則筋弛縱,緩不勝收,故僻。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,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,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
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春痹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是:足部中間的腳趾、小腿和大腿後側的筋脈抽搐,腳部跳動僵硬,小腿後側的筋脈抽搐,大腿前側腫脹,陰囊裡有積水,腹部的筋脈抽縮緊繃,牽引到後頸部和麪頰,突然出現嘴歪急縮的症狀,眼睛無法閉合。有熱症時,筋脈鬆弛,眼睛無法睜開。面頰筋脈有寒症時,會急促牽引導致面部歪斜和口角歪斜;有熱症時,筋脈鬆弛攤開,很難收縮,所以導致面部歪斜。治療的方法是用馬油,將油塗在筋脈抽搐的地方,用白酒和肉桂塗抹在鬆弛的地方,用桑木鉤鉤住患處,然後把生桑木炭放在坑中,高低調整後坐上去,用馬油熱敷面頰的抽搐部位,同時飲用好酒,吃美味的烤肉。不喝酒的人,可以強行忍耐,只給予三次拍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