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臟腑五氣病
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曰:五氣所病: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、為嚏,胃為氣逆、為噦、為恐,大腸、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、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

此言氣病,而不涉於血也。臟腑部位,各有不同,其生化氣血,各有功能所主,若氣或抑鬱亢陷,不得調達,則各臟腑現病皆不同,其與血病又異,諸義詳病證門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提到:五臟的氣出現問題時,各自會產生不同的病症:心氣不順會打呃,肺氣不順會咳嗽,肝氣不順會多言多語,脾氣不順會吞嚥困難,腎氣不順會打呵欠或打噴嚏,胃氣不順會氣逆、打嗝、感到恐懼,大腸和小腸氣不順會腹瀉,下焦氣失調會造成水腫,膀胱氣不順會小便不暢或小便失禁,膽氣不順會容易發怒。

這裡講的是氣的病變,並沒有提到血的問題。臟腑的部位各有不同,它們生成和運化氣血的功能也各有主司。如果氣的運行或受阻、或過於亢奮、或下陷,不能正常調暢,那麼各臟腑就會出現不同的病症,這些病症與血的病變是不同的,各種病症的詳細解釋可以參考疾病篇章。

2. 五臟精氣相併

五精所並: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,並於肝則憂,並於脾則畏,並於腎則恐,是為五並,虛而相併者。

氣一則動志,志一則動氣,此言由志一動氣,而致氣一動志也。並者,即一之義,謂精氣並注一處而不舒和也。以志一動氣而氣虛,則他處精氣歸併之,則又一而動志,乃現悲、喜、憂、畏、恐之情狀。蓋情欲由心志所生,而志氣本是一物,而體用二也。其虛而相併者,亦如水向低流之理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的精氣如果匯聚在一起:精氣集中在心,就會感到喜悅;集中在肺,就會感到悲傷;集中在肝,就會感到憂愁;集中在脾,就會感到害怕;集中在腎,就會感到恐懼。這就是所謂的五種匯聚,是身體虛弱時才會出現的現象。

當精神意志專注在一處時,氣就會隨之而動;氣一旦有所變動,精神意志也會跟著改變。這裡指的是,因為精神意志專注而引動氣的變化,而氣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精神意志。所謂的「匯聚」,就是指「集中」的意思,也就是說精氣集中在一個地方而無法舒展開來。當精神意志專注在一處而導致氣虛時,其他地方的精氣就會往這裡匯聚,這樣又會影響精神意志,而產生悲傷、喜悅、憂愁、害怕、恐懼等情緒。情緒慾望是由心靈意志所產生的,而意志與氣本是一體,只是表現方式不同。身體虛弱而導致精氣匯聚的情形,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的道理。

3. 五臟所惡

五臟所惡: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是謂五惡。

五臟具五行之性,而各有所欲、所惡之氣味不同,凡用藥當投其所欲,而避其所惡。若用相制之法,則當反之。如非製法而犯其所惡則傷,故如熱邪傷心,寒邪傷肺,風邪傷肝,濕邪傷脾,燥邪傷腎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各自有它們不喜歡的東西:心臟不喜歡熱,肺臟不喜歡寒冷,肝臟不喜歡風,脾臟不喜歡潮濕,腎臟不喜歡乾燥,這就是所謂的五惡。

五臟分別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,因此各自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氣味。在使用藥物時,應該要使用它們喜歡的氣味,並且避開它們不喜歡的氣味。如果使用相剋制的方法,則要反過來使用。如果不是用相剋制的方法,卻使用了它們不喜歡的,就會對臟器造成傷害,就像熱邪會傷害心臟,寒邪會傷害肺臟,風邪會傷害肝臟,濕邪會傷害脾臟,燥邪會傷害腎臟一樣。

4. 五臟所藏所主

五臟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五臟所主: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。

太極動靜而生陰陽,陰陽變化而成五行,必有神明主宰乎中。而人賦形具體,而主於心者,曰神、曰魄、曰魂、曰意、曰志,由一心所化,而為五行之神,藏於五臟者也。五臟為根本,軀體為枝葉,而脈、皮、筋、肉、骨由臟氣所生,故各歸根本所主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所儲藏的:心儲藏神,肺儲藏魄,肝儲藏魂,脾儲藏意,腎儲藏志。五臟所主導的:心主導血脈,肺主導皮膚,肝主導筋,脾主導肌肉,腎主導骨骼。

太極的動與靜產生了陰陽,陰陽的變化形成了五行,這其中必然有神明在主宰。而人有了具體的形體,其中主導的是心,它產生了神、魄、魂、意、志,這些都是由心所化生出來的,成為五行的神,儲藏在五臟之中。五臟是根本,身體是枝葉,而血脈、皮膚、筋、肌肉、骨骼都是由臟腑的氣所產生,因此各自歸屬於根本的臟腑所主導。

5. 五臟化液脈象

五臟化液: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五脈應象: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為五臟之脈。

津液由脾胃化穀氣而生,充養周身,津為陽,液為陰,及其動而出也,則由各髒髮泄,而五臟亦有陰陽,如心臟為陽,其汗為津。故曰: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。是心為陽而主表,腎為陰而主裡,則津液陰陽之分,余皆可知矣。若脈象義理,詳四診門。

白話文:

五臟所化生的液體:心化生為汗,肺化生為鼻涕,肝化生為眼淚,脾化生為口水,腎化生為唾液,這就叫做五液。五臟的脈象對應:肝的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,心的脈象像彎鉤一樣有力,脾的脈象跳動不規則,肺的脈象像羽毛一樣輕柔,腎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堅硬,這就是五臟的脈象。

身體的津液是由脾胃消化食物產生的精氣所化生,用來滋養全身。津為陽,液為陰。當津液運動排出時,會由各個臟器發散出來。而五臟也有陰陽之分,例如心臟屬於陽,其發散出來的汗液就屬於津。所以說:津液虧損時,皮膚毛孔會打開,汗會大量流出;液體虧損時,骨骼關節會屈伸不利。這是因為心屬於陽而主導身體表面,腎屬於陰而主導身體內部。從這就可以明白津液陰陽的區別,其他臟器的陰陽道理也是如此。至於脈象的詳細道理,可以參考四診篇。

6. 五臟受邪傳變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曰: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。病之且死,必先傳行,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。此言氣之逆行也,故死。肝受氣於心,傳之於脾,氣舍於腎,至肺而死;心受氣於脾,傳之於肺,氣舍於肝,至腎而死;脾受氣於肺,傳之於腎,氣舍於心,至肝而死;肺受氣於腎,傳之於肝,氣舍於脾,至心而死,腎受氣於肝,傳之於心,氣舍於肺,至脾而死。此皆逆死也。

一日一夜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

此言五臟受邪,逆傳克賊,故至於死也。受氣,謂受邪氣於其所生者,子能令母實也。氣舍,謂生氣舍於母。舍者,藏而不出,謂母無生我之氣,而我反受子之邪氣。既受,則傳之我所勝者,如肝傳脾之類,如是逆傳,至勝我之臟,如肺勝肝之類,則邪仍必歸我,而本臟氣絕則死,故曰此氣之逆行也。

蓋母本先虛,無氣生我,而我失養,故子反以邪氣歸我,乃傳之所勝,如是逆傳,至勝我之臟,則邪仍歸我,氣絕而死。此乃臟氣久虛之人,故一受邪氣,即逆行互克,以至於死。如斯者,察其邪至何臟,以十二時分作五分,計其邪傳至我不勝之臟時分則死,此可占其死之早暮也。

帝曰: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,五臟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不治,法三月,若六月,若三日,若六日,傳五臟而當死,是順傳所勝之次。故曰: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言知至其所困而死。

此言五臟病邪傳其所勝,即如肝傳脾之類。傳遍五臟,則氣絕而死。其死或三月、六月、三日、六日者,以其正有強弱,邪有重輕,故其死有遲早也。別於陽者,陽經至腑也;別於陰者,陰經至臟也。外邪飲食之病,由陽而入,故別其陽,知病或從外邪,或從飲食而來也。如其邪由陰經至臟,或由陽傳陰,或內傷五臟,其病則重,而關生死。

若五臟之氣,相生相助,可生;若相乘相剋,即死。其死生之遲速,即可察此以期之,故此言知至其所困篤而死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受邪傳變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說:五臟從生養它的臟腑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將精氣傳遞到它所剋制的臟腑。精氣會停留(或儲藏)在生養它的臟腑,最終會因被它所不能剋制的臟腑反制而導致死亡。如果疾病將要使人死亡,一定會先經過傳遞,當傳到它所不能剋制的臟腑時,人才會死亡。這說的是精氣的逆向運行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

舉例來說,肝臟從心臟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傳給脾臟,精氣會儲藏在腎臟,如果再傳到肺臟就會死亡;心臟從脾臟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傳給肺臟,精氣會儲藏在肝臟,如果再傳到腎臟就會死亡;脾臟從肺臟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傳給腎臟,精氣會儲藏在心臟,如果再傳到肝臟就會死亡;肺臟從腎臟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傳給肝臟,精氣會儲藏在脾臟,如果再傳到心臟就會死亡;腎臟從肝臟那裡接受精氣,然後傳給心臟,精氣會儲藏在肺臟,如果再傳到脾臟就會死亡。這些都是精氣逆向運行而導致的死亡。

一天一夜分為五個時段,這可以用來判斷死亡時間的早晚。

這是說五臟受到邪氣侵襲,會逆向傳遞並互相剋制,最終導致死亡。所謂的“受氣”,是指從生養它的臟腑那裡接受邪氣,就像孩子反過來使母親更加虛弱一樣。所謂的“氣舍”,是指精氣儲藏在生養自己的臟腑那裡。所謂的“舍”,是指精氣藏而不發,意思是說母親本身沒有生養我的精氣,反而讓我接受了孩子帶來的邪氣。既然接受了邪氣,就會傳遞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,比如肝傳給脾。像這樣逆向傳遞,直到傳給能剋制它的臟腑(比如肺剋肝),邪氣最終還是會回到它本身,而原先的臟腑精氣耗盡就會死亡,所以說這是精氣的逆向運行。

這是因為母親本身就虛弱,沒有精氣生養我,而我失去滋養,所以孩子反而將邪氣傳回給我,然後又傳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。像這樣逆向傳遞,直到傳給能剋制它的臟腑,邪氣最終還是會回到它本身,精氣耗盡而死亡。這說的是臟腑精氣長期虛弱的人,所以一旦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逆向傳遞互相剋制,以至於死亡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觀察邪氣傳到哪個臟腑,將一天十二個時辰分為五個時段,計算邪氣傳到它所不能剋制的臟腑的時間,就可以判斷死亡的早晚。

黃帝問道:五臟之間是互相連通的,邪氣的傳遞都有一定的順序。如果五臟有病,就會各自傳遞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。如果不治療,通常三個月、六個月、三天、六天,就會傳遍五臟而導致死亡,這是按照五臟相剋的順序傳遞的。所以說:從陽經方面診斷,可以知道病是從哪裡來的;從陰經方面診斷,可以知道死亡的時間。意思是說,知道疾病傳遞到哪個臟腑而導致死亡。

這是說五臟的病邪會傳遞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,就像肝傳給脾一樣。如果邪氣傳遍五臟,就會精氣耗盡而死。死亡的時間有三個月、六個月、三天、六天的不同,是因為正氣的強弱不同,邪氣的輕重也不同,所以死亡的時間有早有晚。所謂的“別於陽”,是指陽經與六腑相關聯;所謂的“別於陰”,是指陰經與五臟相關聯。外感風邪和飲食引起的疾病,通常是從陽經進入的,所以診斷陽經可以知道疾病是從外邪還是飲食而來。如果邪氣是從陰經進入到臟腑,或是從陽經傳入到陰經,或是五臟內傷,那麼病情就會比較嚴重,關係到生死。

如果五臟的精氣互相生長幫助,就能生存;如果互相剋制,就會導致死亡。死亡的快慢,可以通過觀察這些情況來預測,所以說可以知道疾病傳遞到哪個臟腑而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