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蹺脈起止

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岐伯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也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,則為濡目,氣不營,則目不合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蹺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?

岐伯答:蹺脈是少陰經的別支,起於足後跟的然谷穴之後,向上經過內踝的上方,直上沿著陰股(大腿內側)進入陰部,再向上循著胸腔內,進入缺盆穴(胸骨上窩),上升至人迎穴(喉結外側)之前,進入頄穴(耳後凹陷處),與目內眥相連,與太陽經、陽蹺脈會合向上運行。

如果蹺脈氣血運行通暢,就會濡潤眼睛;如果蹺脈氣血運行不暢,眼睛就會無法閉合。

此言陰蹺為足少陰之支別,並少陰上行,出人迎,上頄,而屬於目內眥晴明穴,合足太陽、陽蹺之脈,是衛氣從陰出陽之處。陰陽交併,互相回還,而濡潤於目,故遇平旦則目開,日入則目瞑。若其氣不營運,則陰陽不相交通,而目應合不能合,其應開不能開,亦可例見矣。此言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則陽蹺為足太陽之支別,而並太陽以行於表者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說的是,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並且與少陰脈一起向上行,從人迎穴出來,再經過頄穴,然後到達眼睛內眥的晴明穴。晴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、陽蹺脈相合,所以它是衛氣從陰部轉化為陽部的通道。陰陽之氣交匯,互相循環,滋潤眼睛,所以天亮時眼睛能睜開,天黑時眼睛能閉上。如果衛氣不能正常運行,陰陽之氣就不能互相交通,眼睛就應該閉上的時候不能閉上,應該睜開的時候不能睜開,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這段文字還說,晴明穴與太陽經、陽蹺脈相合後向上行,那麼陽蹺脈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並且與太陽經共同運行在體表,這也是可以知道的。

2. 蹺脈行度

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岐伯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營其臟,陽脈營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氣只流動於五臟,而不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呢?

岐伯回答:氣本應無時無刻不在運行,猶如流水、日月運行永不停息。因此,陰脈運養五臟,陽脈運養六腑,它們如同一個沒有起點的環,無法知道它的開始和終點,循環往復。

氣在運行的過程中溢出,內部滋潤五臟六腑,外部滋潤皮肉腠理。

上言蹺脈並少陰而行,故帝疑止行五臟,不營六腑。岐伯謂臟腑經絡,出於一本,故氣血如水之流,陰陽如日月之行不休,陰脈營其臟,陽脈營其腑,循環無端,而必分其表裡淺深部位者,將以察其有病無病,而可調之也。

白話文:

前面說蹺脈與少陰經絡運行,所以皇帝懷疑氣血只運行於五臟,不運行於六腑。岐伯說臟腑經絡都起源於一處,所以氣血就像流水一樣不斷流動,陰陽就像日月一樣運行不止。陰脈運行在臟腑內,陽脈運行在臟腑外,循環往復,永無止境。但必須分清楚表裡深淺部位,以便觀察是否有疾病,以便治療。

3. 蹺脈男女異稱

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蹺脈有陰陽之分,哪條脈屬於它的範疇?岐伯回答:男子計算其陽蹺脈,女子計算其陰蹺脈,應該計算的是主脈,不應該計算的是側脈。

此言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,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也。蓋蹺脈為少陰、太陽兩經之支別,非同臟腑正經之脈。以其並少陰而行於陰者,為陰蹺;並太陽而行於陽者,為陽蹺。故男主陽,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;女主陰,故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,不同十二經隨臟腑分陰陽,而陰陽皆有絡脈也。以其為正經之支別,與絡脈相類而又不同,故名曰奇經。

奇者,異於常經之謂也。八脈皆稱奇經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男人用陽蹺脈做經脈,陰蹺脈做絡脈;女人用陰蹺脈做經脈,陽蹺脈做絡脈。蹺脈是少陰經和太陽經的分支,並不是臟腑正經的脈絡。因為它跟著少陰經在陰部走行,所以叫做陰蹺脈;跟著太陽經在陽部走行,所以叫做陽蹺脈。所以男人屬陽,以陽蹺脈為經脈,陰蹺脈為絡脈;女人屬陰,所以以陰蹺脈為經脈,陽蹺脈為絡脈,這與十二經隨臟腑分陰陽,而陰陽都有絡脈不同。因為它是正經的分支,與絡脈相似但又不同,所以稱為奇經。

4. 足太陽經通頂入腦

《靈樞·寒熱病篇》曰:足太陽有通項入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頭目苦痛,取之在項中兩筋間,入腦乃別陰蹺、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寒熱病篇》中記載:足太陽經有脈絡上行頭項,進入腦中,這是眼睛的本經,叫做「眼系」。當頭和眼睛發生疼痛時,可以在頸項中間的兩條筋絡中取穴治療,這些脈絡進入腦中後,便分為陰蹺脈和陽蹺脈,陰陽相交,陽氣進入陰脈,陰氣進入陽脈,這些脈絡交會在眼睛的銳眥處。陽氣旺盛時,眼睛會睜大;陰氣旺盛時,眼睛會閉合。

足太陽經,行一身之表,其有通頂入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若感邪而頭目苦痛,當於項中兩筋之間針之,以通入於腦也。陰蹺、陽蹺之脈,於此分別,與太陽經會合於目眥,而衛氣之出入、陰陽之相交,均在此處,故陽氣盛則目瞋不能合,陰氣盛目瞑不能開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經脈走行於身體表面,其中一些通到頭頂進入腦內,正屬於眼睛本源,稱為「眼系」。如果邪氣侵襲導致頭部和眼睛疼痛,應該在脖子中間兩條肌肉之間針灸,以貫通進入腦部。

陰蹺脈和陽蹺脈在眼睛處分開,與太陽經在眼眶邊緣匯合。衛氣的出入和陰陽的交匯都在這裡,所以當陽氣旺盛時,眼睛睜大無法閉合;而當陰氣旺盛時,眼睛閉合無法睜開。

5. 任脈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曰: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入目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中記載:任脈從中極穴以下開始,從腹部的毛際向上,沿著腹腔內走行,通過關元穴,到咽喉,到下巴,沿著臉部進入眼睛。任脈有病,男性會出現七疝內結,女性則會有帶下、癥瘕聚積等症狀。

中極穴名,在臍下四寸。中極之下,曲骨穴也,是任脈之氣所起。關元穴在臍下三寸,上行至面,入目中央,與督脈交接也。其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。後賢分列七疝,名目多端,大抵皆由外邪與氣血膠結,以傷筋脈,故多涉於肝,以肝主筋也。其女子瘕聚亦然。而帶下之病,多由脾虛帶脈弛緩,以致津液下泄,故名帶下。

白話文:

中極穴:

在肚臍下方 4 英寸處。

中極穴下方:

曲骨穴,是任脈(人體前方的經脈)的起點。

關元穴:

在肚臍下方 3 英寸處,向上延伸到臉部,進入眼睛中央,與督脈(人體後方的經脈)相連接。

病症:

關元穴出現問題時,男性會發生內疝氣,後人將內疝氣分為七類,名稱繁多。總體而言,內疝氣是因外邪與氣血凝滯所致,常損傷筋脈,故多與肝臟有關,因肝主筋。女性也會出現內疝氣。

帶下:

帶下是由脾虛導致的,脾氣虛弱,帶脈鬆弛,導致津液下漏,故稱作帶下。

6. 衝脈

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
白話文:

衝脈這條經脈,起源於氣街部位,然後與少陰經同行,沿著肚臍兩側向上行進,到達胸部後分散開來。當衝脈發生疾病時,會出現氣逆和腹部緊急收縮的症狀。

氣街者,陽明胃經之穴,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,為衝脈之氣所起也。前文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言衝脈為臟腑經脈之海,上行至頏顙滲諸陽,下行至足跟滲諸陰;而此云至胸中而散者,大抵自氣街至胸,其脈如木之干,其上行至頭,下行至足者,如木之枝而分散也。故其現病,但氣逆於胸腹裡急,而無頭足之現病也。

白話文:

氣街穴,是陽明胃經上的穴位,位於少腹兩側毛際旁,各距離中線兩寸,是衝脈之氣的起始點。

先前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提過,衝脈是臟腑經脈的匯集處,從上通往額頭,分佈於各種陽經;從下通往腳跟,分佈於各種陰經。而這裡所說的「至胸中而散」,基本上是指衝脈從氣街穴到胸部,其脈道像樹幹一樣,繼續往上到頭部,往下到腳部,則像樹枝一樣分佈擴散。

因此,氣街穴發病時,只會出現氣逆胸腹、裡急腹痛的症狀,不會有頭部或腳部的明顯病症。

7. 督脈

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,其孔,溺孔之端也,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。其男子,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;其少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,環唇上,系兩目之下中央。此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

白話文:

有婦女不孕,小便不通,長痔瘡,遺尿,嗓子乾。這是督脈出了毛病,要治療督脈,治療在骨頭上,嚴重的在臍下營。還有記載說:督脈有病時,脊椎強硬僵直不能彎曲。

其女子不孕,癃,痔,遺溺,嗌乾。督脈生病,治督脈,治在骨上,甚者,在臍下營。又曰;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

馬注:任、沖、督三脈,一源而三歧也,督由會陰而行背,任由會陰而行腹,沖由氣街而行足少陰。會陰穴在少腹之下,橫骨中央。督脈起於會陰,而女子入系庭孔,即⿰火⿱龷早漏之所,為陰庭,乃溺孔之端也。

白話文:

在這個孤獨寒冷的夜晚,一個女孩獨自站在街角。

督脈有支別,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,循陰器,合篡間,在前後陰之中間也;繞行篡後,又別絡分行,繞臀內廉,貫脊屬腎,與足少陰、太陽之絡相合而行者也;又與足太陽之起於目內眥,由巔頂而行肩膊,抵腰循膂絡腎者合行也。其男子起會陰,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同也。

白話文:

督脈有支脈,從尿道末端分開並各自循環,繞過生殖器官,與足少陰、太陽等脈絡交匯,繞過臀部內側,貫穿脊椎並屬於腎部。其行徑還與足太陽脈相合,從內眼角開始,經過頭頂,抵達肩部,然後循著腰部連接到腎部。男子脈從會陰開始,循莖部至生殖器,與女子相同。

薛生白曰:其直行者,自尻上循脊裡,上頭,由鼻而至人中;其自少腹直上者,皆任脈之道,而列為督脈,蓋任脈、衝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脈之海,則前亦督,而後亦任也。任脈循背,謂之督脈,自少腹直上者,謂之任脈,亦謂之督脈,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。

白話文:

薛生說:「人體中的督脈,從臀部沿著脊椎內側向上行進,到達頭部,再從鼻子到達人中。從小腹直接向上行進的經脈,都是任脈的循行路線,卻被歸類為督脈。這是因為任脈和衝脈都起始於胞宮,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行進,是經脈的海洋,所以前面是督脈,後面也是任脈。任脈沿著背部行進,稱之為督脈;從小腹直接向上行進的,稱之為任脈,也稱之為督脈。因此,從背部和腹部分別論述陰陽,就稱之為任脈和督脈。」

若三脈者,名雖異而體則一耳。上衝心而痛,名為沖疝。蓋兼沖、任而為病者,不得前後,即倉公所謂不得前後溲也。不孕、癃、痔、遺溺、嗌乾等病,雖由督脈所生,而實亦任沖之病也。任者,女子得以任養也;沖者,以其氣上衝也;督者,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。此三脈,皆由陰中而上行,故其為病如此。

白話文:

這三條經脈(任脈、督脈、沖脈),雖然名稱不同,但其實它們同屬於陰脈。其中,上衝至心臟引起疼痛的稱為「衝疝」。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同時發病,導致小便和排便不通暢,也就是倉公所說的「不得前後溲」。不孕、小便困難、痔瘡、遺尿、口渴等疾病,雖然是由督脈引起的,但其實也是任脈和沖脈的疾病。

  • 任脈:女子用來懷胎養育。
  • 沖脈:因為它的氣上衝。
  • 督脈:因為它督領著十二經脈。

這三條經脈都是從陰中向上延伸,因此它們的病症也表現為這樣。

骨上,謂橫骨上、毛際中曲骨穴也。臍下營,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。皆任脈之穴,而治督脈之病。雖分三脈,其所言治但云督而不云任沖,所用之穴,亦以任為督,可見三脈一體,督即任沖之綱領,任、沖即督之別名耳。略舉針石以言,則用藥之法該乎此矣。楠按:上文《脈度篇》云:督脈、任脈,四尺五寸,共合九尺,則是行於身前者名任,行於身背者名督,督為陽脈之綱,任為陰脈之綱也。

白話文:

「骨上」指的是橫骨上方、毛髮交際線中間的曲骨穴。而「臍下營」則是臍下一寸的陰交穴。這些穴位皆屬於任脈,但卻用來治療督脈的疾病。儘管將經脈分為三種,但提及治療時只提到督脈,沒有提到任脈或沖脈。而所使用的穴位,也以任脈的穴位來治療督脈。由此可見,三條經脈是一體的,督脈是任脈和沖脈的綱領,而任脈和沖脈則是督脈的別名。文中簡單提到針灸,其用藥的原則也包含在其中。楠按:《脈度篇》的上一段提到:督脈、任脈,合起來為九尺。由此可知,行於身體前方的稱為任脈,行於身體背方的稱為督脈。督脈是陽脈的綱領,任脈是陰脈的綱領。

又陰蹺脈氣,起於足少陰經照海穴,在內踝下;陽蹺脈氣,起於足太陽經申脈穴,在外踝下五寸。是故《難經》以陽蹺為陽經之絡,陽蹺為陰經之絡,本其脈氣起處以為經者也。上文岐伯言,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,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,則是以主治者稱經,佐治者稱絡,男主陽,女主陰,而與《難經》各有取義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陰蹺脈的氣,從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開始,位於內踝下方;陽蹺脈的氣,從足太陽經的申脈穴開始,位於外踝下方五寸處。因此,《難經》將陽蹺脈視為陽經的絡脈,陰蹺脈視為陰經的絡脈,是根據它們的起始點而稱之為經脈的。上面岐伯所說,男性以陽蹺脈為經,陰蹺脈為絡;女性以陰蹺脈為經,陽蹺脈為絡,這是根據治療的主次關係來稱呼經絡的,男性重陽,女性重陰,與《難經》的說法有不同的取義。

故《難經》言十二經之氣,灌注八脈,譬之溝渠滿溢,霶霈妄行,聖人不能復圖,因其氣由正經漫溢,不能復歸於經,而無循環次序,故名奇經。或解作奇偶之奇,謂其獨而無偶,然陽蹺、陰蹺,陽維、陰維,任脈為陰,督脈為陽,固非獨而無偶,其解作奇偶之奇,可見非也。《難經》又曰:陽維起於諸陽會,陰維起於諸陰交。

白話文:

因此,《難經》中說十二經脈的氣血灌注到八脈中,就像溝渠滿溢,水流氾濫,聰慧的人也無法讓它恢復正常。這是因為氣血從正經漫溢而出,不能再回到正經中,也沒有循環的順序,所以稱之為奇經。有些人把「奇經」解釋為「奇偶」的「奇」,認為它單獨存在,沒有成對的。但陽蹺、陰蹺,陽維、陰維,任脈為陰,督脈為陽,顯然不是單獨存在,沒有成對的。因此,把「奇經」解釋為「奇偶」的「奇」,顯然是不正確的。《難經》中還說:陽維脈起始於各種陽經交會的地方,陰維脈起始於各種陰經交會的地方。

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陰陽不能自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,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觀以上諸文,陽維是維持衛陽者,故其病則苦寒熱;陰維是維持營陰者,故其病則苦心痛也。諸陽會,是諸陽經聚會之穴也;諸陰交,是諸陰經相交之穴也。以其交會之處,則氣盛滿溢,乃為維脈之氣所起也。

白話文:

陽維主要維護陽氣,陰維主要維護陰氣。陰陽不能互相維護,人就會茫然失落,精神不振,無法控制自己。陽維生病時,容易出現寒熱;陰維生病時,容易出現心痛。

從以上文章中可以看出,陽維負責維持衛陽,因此其病症表現為寒熱;陰維負責維持營陰,因此其病症表現為心痛。

諸陽會是諸陽經相交的穴位;諸陰交是諸陰經相交的穴位。由於這些相交的地方氣血旺盛,所以會產生維脈之氣。

又曰:陽蹺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入風池;陰蹺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;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帶脈為病,腹滿,腰溶溶如坐水中,此言腰弛而冷,如坐水中也。蓋帶脈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,如束帶然,為脾臟之氣所主,脾虛則腹滿而帶脈弛,故腰冷而或下墜也。按此言陽蹺由外踝上行入風池,其為足太陽之支別,更可見矣。

起於跟中者,外踝下五寸,足太陽經申脈穴也。陰蹺亦起於跟中,內踝下足少陰經照海穴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陽蹺脈,從腳後跟開始,沿著外腳踝往上走,進入風池穴;陰蹺脈,也從腳後跟開始,沿著內腳踝往上走,到達咽喉,與衝脈相交。陰蹺脈出問題時,陽氣會緩慢而陰氣會急躁;陽蹺脈出問題時,陰氣會緩慢而陽氣會急躁。帶脈出問題時,會肚子脹滿,腰部鬆弛,好像坐在水裡一樣,這表示腰部鬆弛而寒冷,就像坐在水裡一樣。帶脈從兩肋開始,環繞身體一週,就像束帶一樣,受脾臟之氣支配,脾虛的話,肚子就會脹滿而帶脈就會鬆弛,所以腰部會冷,有時還會下墜。根據這段話,可以看出,陽蹺脈從外腳踝往上走,進入風池穴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