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3)

1. 五臟氣通上竅、陰陽不營成關格

《靈樞·脈度篇》曰: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。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;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;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,則上竅不通;六腑不和,則留為癰。

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;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,陰脈不利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營也,故曰關;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營也,故曰格;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
五臟之氣上通七竅,而知其和否在心也。腑陽臟陰之氣周流,外貫十二經絡。外邪由經絡而入腑臟,內傷自臟腑以及經絡。外邪為實,內傷為虛。虛中之實,食積傷也;實中之虛,邪強正弱也;虛中之虛,情欲傷也;實中之實,邪正俱盛也。是故臟腑受病,則陰陽氣血不和,諸竅窒塞,經脈稽留。

陽脈不和,則氣結成癰;陰脈不和,則血留而瘀。甚則陰陽各不相營,即成孤陽獨陰,陽不營於陰,名曰關;陰不營於陽,名曰格。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,食不能下。夫人迎之脈,主六腑之陽:寸口之脈,主五臟之陰。故脈論言人迎脈至四盛以上為格,寸口脈至四盛以上為關。

此以陰陽各不相營而成關格,而曰陽太盛、陰太盛,則其人迎、寸口之脈,亦必倍盛,而成孤陽獨陰,故不得盡天年之期而死也。《難經》單以寸口之脈覆溢為關格,名真臟脈,其人不病而死,是陽偏亢脈上溢也,陰偏亢脈下覆也。偏亢則偏絕,是分關與格為兩證,與《內經》以陰陽俱盛,各不相營為關格一證者,義有不同,而實發《內經》未發之理也。由是可知一病而有三證之異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的精氣會向上輸送到頭面的七個孔竅(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和舌頭)。所以肺的精氣通往鼻子,肺氣調和,鼻子就能分辨香臭;心的精氣通往舌頭,心氣調和,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;肝的精氣通往眼睛,肝氣調和,眼睛就能分辨五種顏色;脾的精氣通往口,脾氣調和,口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;腎的精氣通往耳朵,腎氣調和,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。如果五臟不調和,上面的孔竅就會不通暢;六腑不調和,就容易形成癰腫。

所以,邪氣在六腑,陽脈就會不調和,陽脈不調和就會使氣滯留,氣滯留就會使陽氣過盛;陽氣過盛就會使陰脈不利,陰脈不利就會使血滯留,血滯留就會使陰氣過盛。陰氣過盛,陽氣就不能供給滋養,這就叫「關」;陽氣過盛,陰氣就不能供給滋養,這就叫「格」。陰陽都過盛,互相不能滋養,就叫「關格」。得了關格的人,是不能活到天年的。

五臟的精氣上通七竅,而五臟是否調和,關鍵在於心。六腑的陽氣和五臟的陰氣在體內循環流動,貫穿十二經絡。外來的邪氣從經絡進入腑臟,內在的損傷從臟腑影響到經絡。外來的邪氣屬於實證,內在的損傷屬於虛證。虛證中出現的實證,是飲食積滯造成的;實證中出現的虛證,是邪氣強盛而正氣虛弱造成的;虛證中出現的虛證,是情慾過度造成的;實證中出現的實證,是邪氣和正氣都強盛。所以臟腑生病,就會導致陰陽氣血不調和,各個孔竅堵塞,經脈運行不暢。

陽脈不調和,氣就會凝結成癰腫;陰脈不調和,血就會滯留而產生瘀血。嚴重的就會導致陰陽各自不能互相滋養,形成孤陽或獨陰的狀態。陽氣不能滋養陰氣,叫做「關」,就會小便不通暢;陰氣不能滋養陽氣,叫做「格」,就會嘔吐,吃不下東西。人迎脈(頸部動脈)主要代表六腑的陽氣,寸口脈(手腕動脈)主要代表五臟的陰氣。所以脈學說,人迎脈搏動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,就叫做「格」;寸口脈搏動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,就叫做「關」。

這是因為陰陽各自不能互相滋養而形成的關格。如果說陽氣太盛、陰氣太盛,那麼它的人迎脈和寸口脈,也必然比平常強盛很多,形成孤陽或獨陰的狀態,所以不能活到應該有的壽命。《難經》只說寸口脈搏動過度充盛是關格,稱之為真臟脈,這樣的人即使不生病也會死亡,這是陽氣偏盛脈搏上溢;陰氣偏盛脈搏下沉。偏盛就會偏絕,這是把「關」和「格」分為兩種不同的病證,和《內經》所說的陰陽都過盛,互相不能滋養而成為關格是一種證的情況,含義有所不同,但其實闡發了《內經》沒有說明的道理。由此可見,同一種病,會有三種不同的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