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少陽太陽少陰浮絡
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白話文:

少陽陽氣,又稱樞持,上下遵循相同法則。觀察該部位有浮現的經絡,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。絡脈盛大就會深入侵入正經,所以位於陽側的主司進,位於陰側的主司出,由裡向外滲透,所有經絡都遵循這一點。太陽陽氣,又稱關樞,上下遵循相同法則。觀察該部位有浮現的經絡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絡脈盛大就會深入侵入正經。

此言少陽、太陽之浮絡也。陽絡主納,陰絡主出者,是陽從表入,陰從里出也。蓋人身陰陽之氣,互根於太極,轉旋於上下表里,循環無端,故其由里而升而旋,以出於表,即由表而降而旋,以入於裡,故在陽在表者主納,在陰在裡者主出。而其外邪,始從衛入,遇里出之氣所遏,遂由絡滲入於經,如或失治,則漸入漸深,多方傳變,皆可類推,以審其病邪之進退輕重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是說少陽和太陽經絡都屬於浮脈。陽經絡主導氣血的吸收,陰經絡主導氣血的輸出。也就是說,陽氣從表層進入體內,陰氣從裡層排出體外。人體的陰陽之氣相互依存於太極,在上下表裡旋轉,循環不已。因此,氣血從裡層上升旋轉,從表層排出;從表層下降旋轉,進入裡層。所以,在陽經或表層的氣血主導吸收,在陰經或裡層的氣血主導排出。而外來的邪氣最初通過衛氣侵入體內,遇到裡層排出的氣血抵擋,於是通過經絡滲入經脈。如果治療不當,邪氣就會逐漸深入,變化傳變,都可以類比推斷,用來判斷病情的進退和輕重。
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也,從內注於骨。

白話文:

少陰的陰氣,稱為樞儒。上下都遵循相同的規律。如果在這個區域內發現有表層經絡,那都是少陰的聯絡經絡。聯絡經絡氣血旺盛就會進入內經,進入內經時從陽部注入經絡,出來時則從內部注入骨頭。

此言少陰經之陰絡名樞儒者,上下審視,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若邪始從陽部而注於少陰經者,即由經出而內注於骨,蓋骨乃少陰腎所主,為腎之合也。是邪始入於皮部陽分,從肌肉而至筋骨,由淺而入深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是說,少陰經的陰部經脈,也就是樞儒,可以上下觀察到。如果這個區域有浮動的經脈,都是屬於少陰經的絡脈。如果病邪最初從陽部侵犯少陰經,那麼它就會從經脈出來,深入到骨頭裡。這是因為骨頭是由少陰腎統治的,是腎的聚集。也就是說,病邪最初進入皮膚的陽部,然後從肌肉深入到筋骨,由淺到深發展。

2. 厥陰太陰浮絡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白話文:

心包所主的陰脈,叫做害肩。上部和下部的治療方法相同,觀察該部位中有浮現的絡脈,這些都是心包的絡脈。絡脈充盛就會侵入經脈。

此言心主,是手厥陰也。上下同法,兼足厥陰也。觀以上各條文法義例,凡舉足經必兼手經,舉手經必兼足經,以上下同法一句該之也。再觀下條,凡十二經絡脈之句,義更顯然矣。

白話文:

文中提到的「心主」,指的是手厥陰經。上下經脈遵循相同的規律,同時也兼顧足厥陰經。檢視先前提到的各條文法和原理範例,在提到足經時必定同時提到手經,在提到手經時必定同時提到足經,這便是「上下同法」這句話所涵蓋的內容。再看下一條,十二經絡脈這句話的意義更加明顯。
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的脈絡陰,稱為關蟄,它的脈絡走向和別的經絡相似,只要看到那個區域有浮出的經脈,都是太陰的脈絡。脈絡充盛就會侵犯經脈。凡是十二經脈循行的部位,都是通過皮膚的。

此言三陰三陽、上下手足,共十二經之絡脈,皆皮之部分,先視其浮絡以審病邪,絡邪盛必入客於經。下文又詳明其所由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的意思是,三陰三陽、上下手足,一共十二經絡,都是皮膚的一部分。首先觀察它的浮脈來判斷病邪,絡邪盛必會侵入經脈。下文中又詳細說明瞭它的原因。

3. 邪客淺深部分
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淅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,乃陷下: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

白話文:

所以,百病的發生,一定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。邪氣侵入時,毛孔就會張開,邪氣進入經絡,停留在經絡裡不走,就會傳入臟腑,停留在腸胃裡。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時,會感到皮膚發麻,毛髮豎立,毛孔張開;邪氣進入經絡時,經絡就會充盈,顏色會改變;邪氣侵入經脈時,就會感到虛弱,甚至會向下沉陷;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時,寒氣多就會導致筋攣骨痛,熱氣多就會導致筋弛骨消,肉體消瘦,皮膚潰爛,毛髮直立而枯萎。

此言邪之由淺而深,或因虛陷下於筋骨間,各有現證可審也。又按《繆刺論》曰:邪客於皮毛,入舍於孫絡,留而不去,閉塞不通,不得入於經,流溢於大絡,而生奇病也。是知邪之遊走,亦有不入於經,而流溢於大絡者。故病變多端,而無一定,要在明其淺深部分,知其邪客之所,辨其陰陽氣血之虛實而治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明瞭邪氣由淺入深的過程。邪氣可能由於虛弱而沉降到筋骨之間,這時會有不同的表現,可以通過檢查來辨別。根據《繆刺論》的說法:邪氣侵犯皮膚,深入孫絡(小絡脈),滯留不去,阻礙經絡不通,不能進入主經,流溢於大絡,於是產生奇怪的疾病。由此可知,邪氣遊走時,有些不會進入主經,而是流溢於大絡。因此疾病的變化很多,沒有固定的模式,關鍵在於辨明邪氣的淺深部位,瞭解邪氣侵犯的所在,辨別陰陽氣血的虛實,從而採取治療措施。

帝曰: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,脈之部也。邪客於皮,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;客於絡脈,絡脈滿,則注於經脈;經脈滿,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者,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帝曰:善。

此言皮有淺深之分部,當邪之初感淺處,而不與之治,至於邪深,乃生大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皮膚分為十二個部位,它們生病後會有什麼症狀呢?

岐伯回答:皮膚是脈絡分佈的地方。邪氣侵略皮膚,就會導致皮膚腠理開張,開張後邪氣就會入侵;邪氣入侵絡脈後,絡脈就會充滿,接著就會流注到經脈;經脈充滿後,邪氣就會停留在臟腑內。所以皮膚這個部位,如果出現發病的先兆,就會演變成嚴重的疾病。

黃帝說:很好。

4. 陰陽經絡現色各異

《素問·經絡論》帝曰:夫絡脈之現也,其五色各異,青黃赤白黑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經有常色,而絡無常變也。帝曰:經之常色何如?岐伯曰: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。帝曰:絡之陰陽,亦應其經乎?岐伯曰: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之行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經絡論》

皇帝問:絡脈顯現時,它的五種顏色各不相同,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這是什麼原因?

岐伯答:經脈有固定的顏色,而絡脈則沒有固定的變異。

皇帝問:經脈的固定顏色是什麼?

岐伯答:心為紅色、肺為白色、肝為青色、脾為黃色、腎為黑色,這些顏色都與它們各自的經脈顏色相應。

皇帝問:絡脈的陰陽屬性也與經脈相應嗎?

岐伯答:陰絡的顏色與它們的經脈相應,而陽絡的顏色則不斷變化,隨四時變遷而不同。

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色,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,此皆常色,謂之無病;五色俱現者,謂之寒熱。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寒冷過多會凝結成霜,凝結後就會呈現青色;燥熱過多會變乾澤,乾澤後就會呈現黃紅色。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,表示沒有疾病。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,則表示有寒熱。皇帝說:說得好。

此言五臟具五行之色,而應於經,某經病,即現某色也。陰經之絡,現色同某經;陽經之絡,其氣出於腑,與臟離遠,且又浮於表,故隨四時之氣而變色,如春青、夏赤、秋白、冬黑之類,不同其本經之色也。其言經有常色者,統指十二經也,則可知腑隨臟應,如足陽明胃經,即同脾經之黃色,手陽明大腸經,即同肺經之白色,余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的是,五臟都有對應五行的顏色,並且會反映到經絡上。如果某條經絡有病,就會出現對應的顏色。

陰經的絡脈,出現的顏色與對應的經絡相同。陽經的絡脈,它的氣來自於腑,離臟腑較遠,又浮在表層,所以會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改變顏色,比如春天是青色、夏天是紅色、秋天是白色、冬天是黑色,這與它們本經的顏色不同。

這裡所說的經絡有固定的顏色,指的是十二條經絡。這樣就能知道腑臟是相互對應的,比如足陽明胃經,就和脾經一樣是黃色;手陽明大腸經,就和肺經一樣是白色。其他經絡也可以類推。

5. 孫絡穴會

《素問·氣穴論》岐伯曰: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以應一歲,以溢奇邪,以通營衛。營衛稽留,衛散營溢,氣竭血著,外為發熱,內為少氣。急瀉無怠,以通營衛,見而瀉之,無問所會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˙氣穴論》岐伯說: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,它們負責排出體內的邪氣,促進氣血運行。如果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出現氣虛血瘀的情況,造成發熱和氣短。這時必須緊急瀉下,通暢氣血,並且立刻瀉下,不要管它對應哪個穴位。

此言最細之絡名孫絡,周身穴會合於天度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之氣也。盛邪客之,而營衛之氣散溢,久而氣耗漸竭,血著不行,其病日深,外為發熱,內為少氣,故當邪客之時,急瀉其邪,而無怠緩,以通營衛。但見邪在何部而瀉之,無問其絡穴所會之處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的是身體中最細小的血管網路叫做孫絡,全身的穴位會合於天度,共三百六十五個,對應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。邪氣入侵會造成營衛之氣散失,久了會氣血衰竭,血液運行不暢,病情逐漸加重。在外表上會發熱,內在則會氣虛。所以當邪氣入侵時,應立即瀉掉邪氣,不可怠慢,以通暢營衛之氣。只要找出邪氣所在部位,對症下藥即可,不用考慮穴位會合在哪裡。

6. 肉會為溪谷

岐伯曰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,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營衛,以會大氣。邪溢氣壅,脈熱內敗,營衛不行,必將為膿,內銷骨髓,外破大膕,留於節湊,必將為敗。積寒留舍,營衛不居,卷肉縮筋,脅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,命曰不足,大寒留於溪谷也。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。其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微針所及,與法相同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人體中的肉,大一點的聚集處叫做谷,小一點的聚集處叫做溪。肉與肉之間的分界處,就是溪谷的聚集點,用於運行營衛之氣,與大自然之氣呼應。

如果邪氣充斥,氣血不通,脈絡發熱,營衛之氣不能運行,必然會化膿。化膿後,會向內灼傷骨髓,向外破壞腿部的大肌肉,停留在關節處,最終會導致敗壞。

寒氣積聚停留,營衛之氣不能停留,會使肌肉收縮,筋骨攣縮,無法抬起手臂和肘部。在內會形成骨痹,在外會導致麻木,這種情況叫做「不足」,是由於大寒之氣停留於溪谷所致。

溪谷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相會,也對應著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那些小的痹症,是在經脈上來迴流動的,用細小的針灸針就可以治療,與正規的針灸方法相同。

此言營衛在肌肉間,由經絡之氣流行貫注。邪傷氣壅,營衛不行,熱則為膿,寒則為痹,甚或卷肉縮筋,百病叢生。其溪谷穴會,亦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之氣也。或受邪淺,而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未入於溪谷者,以微針通其脈絡,而補瀉之法,則與邪深者相同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說營氣和衛氣在肌肉之間,是由經絡中的氣血運行貫注的。如果外邪侵襲,氣血壅滯不通,營衛氣血就不能正常運行。熱邪來襲,就會化膿;寒邪入侵,就會痺阻。再嚴重一點,就會肌肉攣縮、筋脈縮小,從而引起各種疾病。人體上的溪谷穴位會合處,也有一百六十五個,用來對應一年的歲氣。如果邪氣侵襲較淺,只引起輕微的痺阻和流溢,在經絡上來回循行,還沒有進入溪谷穴位,就可以用細針通利經脈,而補瀉的方法和邪氣侵襲較深的情況是相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