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0)
卷九 (10)
1. 六氣相復治法
帝曰:六氣之復,治之奈何?岐伯曰:厥陰之復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陰之復,治以鹹寒,佐以苦辛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咸軟之;太陰之復,治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瀉之,燥之、泄之;少陽之復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咸軟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;少陰同法;陽明之復,治以辛溫,佐以苦甘,以苦泄之,以苦下之,以酸補之;太陽之復,治以咸熱,佐以甘辛,以苦堅之。
氣勝者,偏旺也,旺必有衰,故曰: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次之,乃消長自然之理。其旺也,以己克彼為勝;既衰,則彼克己為復。如火旺剋金為勝,火衰則水來剋火為復,余皆相同。其勝其復,皆五行偏氣,故各以氣味而主治之也。
治諸勝復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。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此總結上文之義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六氣反覆出現的病變,要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說:厥陰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酸寒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甘辛的藥物,用酸味來瀉邪氣,用甘味來緩和病況;少陰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苦辛的藥物,用甘味來瀉邪氣,用酸味來收斂,用苦味來發散,用鹹味來軟化;太陰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酸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瀉邪氣,使之乾燥、宣洩;少陽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苦辛的藥物,用鹹味來軟化,用酸味來收斂,用辛、苦味來發散,發散時不要過熱,不要使用溫涼的藥物;少陰經的治療方法相同;陽明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苦甘的藥物,用苦味來宣洩,用苦味來向下引導,用酸味來補益;太陽經的病變反覆出現,要用鹹熱的藥物來治療,輔以甘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堅固。
氣盛,是指某種氣偏於旺盛,旺盛就一定會有衰退,所以說:多餘的會向前發展,不足的就會跟隨而來;不足的向前發展,多餘的就會接著出現,這是消長變化的自然規律。旺盛的時候,以我方能剋制對方為勝;衰退的時候,則對方會來剋制我方而使之復發。比如火旺盛時能剋金而為勝,火衰退時則水來剋火而使之復發,其他情況都相同。這種旺盛和復發,都是五行之氣偏盛所導致,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氣味來進行治療。
治療各種勝復的原則:寒性的病用熱性的藥來治療,熱性的病用寒性的藥來治療,溫性的病用清涼的藥來治療,清涼的病用溫性的藥來治療,發散的病用收斂的藥來治療,抑制的病用發散的藥來治療,乾燥的病用滋潤的藥來治療,急迫的病用緩和的藥來治療,堅硬的病用軟化的藥來治療,脆弱的病用堅固的藥來治療,虛弱的病用補益的藥來治療,強盛的病用瀉下的藥來治療。讓各種氣機都安定下來,必須使之清靜,這樣病氣就會衰退,恢復到原本的狀態,這是治療的大概原則。
這段話總結了上面文章的意義。
2. 六氣勝復之義
帝曰:氣之上下何謂?岐伯曰: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;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,所謂天樞也。故上勝而下俱病者,以地名之;下勝而上俱病者,以天名之。所謂勝至,報氣屈伏而未發也;復至,則不以天地異名,皆如復氣為法也。
人身一小天地,故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為初之三氣;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,為後之三氣。以名定氣,以氣定處,而分別其為病也。上下交接之中,名為樞。故上勝下病者,以在泉名之;下勝上病者,以司天名之。名之而可辨病,以立治法也。當其勝時,其報復之氣,伏而未發;及其復氣既發,六氣皆同,故不分司天、在泉之名,而以六氣勝復為治法也。
帝曰:勝復之動,時有常乎?氣有必乎?岐伯曰:時有常位,而氣無必也。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;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
主客六氣流行,皆有定時,故時有常位也。其生克由太過不及,而變化勝復之氣,若無太過不及,則無生克,故必有勝方有復,無勝則無復,而氣無必定者也。以上義理,皆當與運氣門合觀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所謂氣的上升和下降是怎麼回事呢?
岐伯回答說:人體上半身,氣有三種,這是天的部分,由天氣主導;下半身,氣也有三種,這是地的部分,由地氣主導。用名稱來定義氣,用氣來定義部位,然後說明疾病。身體的中心點,就是所謂的天樞。所以,上半身的氣過盛而導致下半身也生病,就用“地”來命名;下半身的氣過盛而導致上半身也生病,就用“天”來命名。所謂的“勝”是指氣勢強盛,而相對應的反擊之氣潛伏著還沒爆發;“復”是指反擊之氣爆發,這時就不再用天地來區分命名,都按照反擊之氣的法則來治療。
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,所以上半身由天氣主導,是最初的三個氣;下半身由地氣主導,是後面的三個氣。用名稱來確定氣,用氣來確定部位,然後分辨病症。上下氣交接的中心點,就稱為“樞”。所以,上半身的氣過盛而導致下半身生病,就用“在泉”來命名;下半身的氣過盛而導致上半身生病,就用“司天”來命名。這樣命名就可以辨別病症,從而制定治療方法。當氣勢強盛的時候,反擊之氣潛伏著沒有發作;等到反擊之氣爆發,六種氣都一樣,所以就不再區分“司天”、“在泉”的名稱,而是用六氣的勝和復的規律來治療。
黃帝問:氣的勝和復的變化,時間上有規律嗎?氣的變化是必然的嗎?
岐伯回答說:時間上有一定的順序,但氣的變化不是必然的。最初的三個氣,由天氣主導,這是一種正常的強盛;第四個氣到最後一個氣,由地氣主導,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擊。有強盛就會有反擊,沒有強盛就沒有反擊。
主導和客觀的六氣運行,都有一定的時間,所以時間上有一定的順序。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是由於太過或不及引起的,從而導致勝和復的變化。如果沒有太過或不及,就沒有相生相剋,所以一定要有強盛才會有反擊,沒有強盛就沒有反擊,所以氣的變化不是必然的。以上的道理,都應該結合運氣學說來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