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1)

1. 標本逆從

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岐伯曰: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,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少而多,淺而博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遠,言標與本,易而勿及。治反為逆,治得為從。

先病而後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;先寒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寒者,治其本;先熱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熱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;先病而後泄者,治其本;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;先病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,先中滿而後煩心者,治其本。人有客氣、有同氣,小大不利,治其標,小大利,治其本。

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;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,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。先小大不利,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

夫陰陽之理,包括甚廣,能明陰陽,則逆從標本之道在其中矣。假如天地四時,有陰陽之分,人身經絡有陰陽,腑臟血氣有陰陽,脈象有陰陽,外邪六氣有陰陽,故有陰虛陽盛者,有陽虛陰盛者,有陽邪傷陰分者,有陰邪傷陽分者,內傷、外感之病,變化莫可數計。陰病見陽脈為從,陽病見陰脈為逆,合天地四時之氣化為從,反天地四時之氣化為逆。

先病者為本,後病者為標,發病之因為本,所現病狀為標。是故因氣血虛而生病者,虛為本,補虛則病自愈;因病而傷氣血者,病為本,治病則氣血和。能知陰陽虛實、逆從標本之道,則自小而大,少而多,淺而深,言一病即可知百病為害之理也。順其理而治之為從,反其理而治之為逆。

故必辨其標本,而治分先後也。惟中滿與小大便不利者,不論標本,必當先治。蓋百病由於氣血不和,必中宮二便通利,方能和其氣血,故中滿及二便不利者,必當先治也。然治之亦必審其陰陽虛實之因,審其因者,亦是治其本也。由是言之,萬病皆當治本,故經曰: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
夫先病亦為本,後病亦為標。客氣者,先病之邪氣也,同氣者,言後病同是先病之邪所變,非有他氣也,故治其本則標自愈矣。邪氣盛者為有餘,故當先治其本以除邪,後和其氣以治標;元氣虛者為不足,故當先助其氣以治標,後治其本以除邪。此標本逆從,皆由陰陽虛實之變化,故明陰陽虛實,則標本逆從之道自明。

而病之傳變,亦有逆從,以五臟相生而傳,為從為間;五臟相剋而傳,為逆為甚。假如心病傳脾,是火生土,為間,間者病輕,可並心脾兩臟而治之,其愈易也;如心病傳肺,是火剋金,為甚,甚者病重,當獨治其一臟,或瀉心以保肺,或救肺以去邪,為難愈也。故必謹察間甚,用意調之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陰陽的順逆關係和標本的治療方法,可以用小事來推論大事,說一個道理就能了解許多疾病的危害,從少的方面推知多的方面,從淺顯的道理推知深奧的道理,可以說知道一個道理就能理解一百個道理。從淺顯的病症來了解深層的原因,觀察近處的現象來推知遠處的影響,說到標和本的關係,要容易理解並且不要忽略。治療方向錯了就是逆,治療方向對了就是順。

先出現疾病然後才出現逆症狀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出現逆症狀然後才出現疾病的,也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有疾病然後才感到寒冷的,也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感到發熱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感到發熱然後出現腹部脹滿的,要治療疾病的表症;先有疾病然後才腹瀉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;先腹瀉然後才出現其他疾病的,也要治療疾病的根本,必須要先調理好腹瀉,然後才能治療其他疾病;先有疾病然後出現腹部脹滿的,要治療疾病的表症;先腹部脹滿然後出現心煩意亂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人體內有外來的邪氣,也有自身產生的病氣,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暢的,要治療疾病的表症;如果大小便通暢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

疾病發作時,如果身體還有餘力,是本病引發的表症,要先治療疾病的根本,然後再治療表症;疾病發作時,如果身體虛弱不足,是表症引發的本病,要先治療疾病的表症,然後再治療根本。仔細觀察疾病的輕重緩急,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,輕微的病症可以同時治療,嚴重的病症則要單獨治療。如果先出現大小便不通暢,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。

陰陽的道理包含很廣,如果能明白陰陽的道理,那麼順逆關係和標本的治療方法就在其中了。例如天地四時有陰陽之分,人體經絡有陰陽,臟腑血氣有陰陽,脈象有陰陽,外來的六種邪氣也有陰陽,所以有陰虛陽盛的,有陽虛陰盛的,有陽邪傷害陰分的,有陰邪傷害陽分的,內傷和外感疾病的變化多到數不清。陰病出現陽脈是順,陽病出現陰脈是逆,符合天地四時氣候變化的是順,違背天地四時氣候變化的是逆。

先發生的疾病是本,後發生的疾病是標,發病的原因是本,所呈現的病症是標。所以,因為氣血虛弱而生病的,虛弱是根本,補虛就能使疾病自愈;因為疾病而損傷氣血的,疾病是根本,治療疾病就能使氣血調和。能夠了解陰陽虛實、順逆標本的道理,就可以從小到大,從少到多,從淺到深,說一個疾病就能了解許多疾病的危害。順應這些道理來治療是順,違背這些道理來治療是逆。

所以一定要分辨清楚疾病的標和本,然後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。只有腹部脹滿和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不論標本,都必須要先治療。因為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調和引起的,必須要讓中焦和大小便通暢,才能使氣血調和,所以腹部脹滿和大小便不通暢,必須要先治療。但是治療的時候也必須要仔細辨別陰陽虛實的原因,審查病因,也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。由此看來,所有疾病都應該治療根本,所以經典說:治療疾病必須要尋求它的根本。

先發生的疾病是本,後發生的疾病是標。外來的邪氣是先發的病因,自身產生的病氣是因為先發的邪氣所變化的,並不是其他的原因,所以治療疾病的根本,表症自然就會痊癒。邪氣旺盛的屬於有餘,所以應該先治療疾病的根本來去除邪氣,然後調和氣血來治療表症;元氣虛弱的屬於不足,所以應該先幫助正氣來治療表症,然後再治療疾病的根本來去除邪氣。這些關於標本順逆的治療方法,都是由於陰陽虛實的變化引起的,所以明白陰陽虛實,標本順逆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。

疾病的傳變也有順逆之分,按照五臟相生的關係傳變,是順是輕微;按照五臟相剋的關係傳變,是逆是嚴重。例如心臟的疾病傳給脾臟,是火生土,屬於輕微,可以同時治療心臟和脾臟,比較容易痊癒;如果心臟的疾病傳給肺臟,是火剋金,屬於嚴重,應該單獨治療一個臟器,或者瀉心火來保護肺,或者救肺來祛除邪氣,比較難痊癒。所以一定要仔細觀察疾病的輕重緩急,用心調整治療的方法。

再次強調,如果先出現大小便不通暢,然後才生病的,要治療疾病的根本,可見大小便不通暢,更要緊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