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2)

1. 標本逆從

又申說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,見得二便不利,尤當急治也。

白話文:

再次說明,如果病情一開始症狀輕微,後來卻加重生病,就要治療其根本原因。如果發現大小便不通暢,更要緊急治療。

2. 陰陽氣化逆從

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雷公請問:氣之多少,何者為逆?何者為從?帝曰:陽從左,陰從右,老從上,少從下,是以春夏歸陽為生,歸秋冬為死,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,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。

此明逆從由陰陽之氣所致,而天地之陰陽,與人身陰陽無二也。陽從左旋而上升,陰從右旋而下降,升者根於下,降者根於上,老者衰而氣從上降,少者壯而氣從下升,升者如春夏之氣,降者如秋冬之氣。故少年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;老者反之,歸秋冬為生,歸春夏則孤陽上亢為死矣。歸者,合乎春夏秋冬之氣化也;如不合氣化,則逆之而為厥病也。

問曰:有餘者厥耶?帝曰: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氣上不下,頭痛顛疾,求陽不得,求陰不審,五部隔無徵,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綿綿乎屬不滿日。

此言非氣有餘而為厥,是陰陽偏勝而厥逆也。老少之氣,雖如春夏秋冬之異,而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,皆陰陽通和相生之氣,故無病也;如或偏勝,其陽上亢而不降,足冷到膝,厥逆甚矣。少年陽旺於下,又值秋冬陽氣下歸,而至厥逆如是,則其陽之上亢已極,必至偏絕而死也;若老年陽衰於下,其厥冷非亢極,而非偏絕,則不死也。

蓋陰陽互相為根,陰虛陽亢,則根脫而絕,故下文云: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良以陽先動,陰必隨之,自然之性也。故氣上逆不下,必頭痛為巔頂之疾,至厥逆甚,其氣流散,故求陽不得,求陰不審,五行部位,皆隔絕而無可徵驗,若曠野、空室之茫無端緒可見,綿綿垂絕之息,不能滿日而死也。

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先至,陰後至。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

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;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。天氣根於地,地氣根於天。偏勝則偏亢,亢絕則偏絕。是故陰陽之氣和平,則升降循序,相交相生,此至人所行修煉之功也。道家名升降為火候,而有坎離交、乾坤交之不同,當其升降相交,二氣融洽,則必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聖人洞明此理,故持診之道,必循其先後陰陽氣化之序而持守之,以為診治法則。

不明乎此,則必失其道矣。

是以形弱氣虛死: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;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是以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,必清必淨,上觀下觀,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,按脈動靜,循尺滑澀,寒溫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息視意,故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

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,妄言妄期,此謂失道。

白話文:

陰陽氣化逆從

《素問》中提到,氣的盛衰,何謂逆,何謂從?答案是:陽氣從左旋上升,陰氣從右旋下降。老年人陽氣衰弱,氣從上往下走;年輕人陽氣旺盛,氣從下往上走。因此,春夏屬陽,對年輕人來說是生機勃勃的季節,而秋冬屬陰,對年輕人來說則是衰敗的季節;反之,對老年人來說,秋冬是生機的季節,春夏則會導致陽氣過盛而亡。 所謂「歸」,是指順應春夏秋冬的氣化規律;若不順應,則會導致厥病(一種氣血運行失常的病症)。

文中提到,氣的過盛並非導致厥病的唯一原因,陰陽失衡才是關鍵。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氣機雖然不同,但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,陰陽協調,則不會生病。但若陰陽失調,比如年輕人陽氣過盛,又逢秋冬,陽氣下行,則可能導致厥病,甚至死亡;老年人則因陽氣不足,即使出現厥病,也不至於死亡。

陰陽互為根本,陰虛陽亢,則如同樹根斷裂,陽氣便會衰竭。陰陽交合時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如果陽氣上逆,則會頭痛,甚至出現厥逆,氣血運行散亂,身體各部位功能失調,最終導致死亡。

至陰虛則天氣衰竭,至陽盛則地氣不足。陰陽交合是人之常態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因此,醫生診病,要先後了解陰陽的狀態。

人體上半身受天氣主導,下半身受地氣主導,而天氣根於地,地氣根於天。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氣機紊亂。只有陰陽平和,升降有序,才能保持健康。道家將此稱為「火候」,並以坎離交、乾坤交來比喻陰陽的交合。當陰陽交合,氣機調順時,陽氣必定先至,陰氣後至。醫生診斷疾病,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。

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,就容易診斷失誤。例如,形體虛弱、氣血不足會導致死亡;而脈象有力,但形體虛弱則可能存活;脈象虛弱,但形體強壯則可能死亡。因此,醫生診病要全面考慮,觀察患者的呼吸、精神狀態,脈象,寒熱等,綜合判斷,才能準確診斷。 不了解這些道理,胡亂診斷,就會造成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