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3)
卷九 (13)
1. 陰陽氣化逆從
上明陰陽之理,此明標本之道也。形弱氣弱,則標本皆敗,形有餘脈不足,則枝茂而根枯,故皆死也;脈有餘形不足則生,良以脈為陰陽之根本,而形質為枝葉也。是以診病之大方大法,必先自立規矩,坐起出入,宜端品行,必清必淨,而心神方明。然後上觀天時八風之邪正,下觀病人五官之部位,辨別四診之道,合其病能之逆從。
要診治之十全,必不失其人情,人情不洽,名信未孚,縱使術優,藥難奏效;而人情之難洽,自古相同,或視其聲息,或視其心意,皆當不失醫道之條理。道既明察,庶能行之長久。如不知此,非流於庸淺,則習於誕妄,欺人自欺,是謂失道。嗚呼!觀此,知聖人警誨後學之意深矣。
《靈樞·根結篇》帝曰:形氣之順逆奈何?岐伯曰: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急瀉之;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;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則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矣;形氣有餘,病氣有餘,此謂陰陽俱有餘也,當瀉其邪,調其虛實。故曰: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此之謂也。
形體豐盛,為形氣有餘;消瘦,為形氣不足。其行坐便捷,躁擾不安,為病氣有餘;不能行坐,倦臥聲低,為病氣不足。形貌雖消瘦,而病氣有餘者,元氣與邪爭競,故當急瀉其邪;形體雖豐盛,而病氣不足者,本元內虧,邪不能達,故當急補其本以達邪;如形氣病氣俱不足,則陰陽俱虧之危證,故不可刺,刺則更傷陰陽氣血,必致老者絕滅,壯者不能復元矣;如形氣病氣俱有餘,當瀉其邪,則元氣自和。故當審察其虛實而調之,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氣化逆從
了解陰陽的道理,才能明白辨證施治的根本方法。身體虛弱,氣血不足,則標本都會受損;身體強壯但脈象虛弱,就像枝葉茂盛而根部枯萎,最終都會死亡;而脈象強盛但身體虛弱,則能生存,因為脈象是陰陽的根本,而形體只是枝葉。因此,診病的大原則和方法,必須先端正自身,坐臥起居都要規矩,品行端正,身心清淨,才能明察秋毫。然後觀察天時以及八風的邪正,觀察病人的五官部位,辨別四診的資訊,綜合分析病情,判斷其逆從的變化。
要達到診治的十全十美,必須考慮人情因素,如果醫患關係不好,信任不足,即使醫術高明,藥物也很難奏效。醫患關係的處理自古以來都很重要,醫生要觀察病人的聲音和神情,也要體察其內心想法,都要符合醫道的規範。醫道明晰,才能行醫長久。如果不懂這些,不是流於庸俗淺陋,就是好誇大其詞,欺騙病人也欺騙自己,這就是失道。唉!由此可見,聖人告誡後學的用意很深啊!
《靈樞·根結篇》記載,黃帝問岐伯:形氣的順逆如何判斷?岐伯回答:形氣不足,病邪卻很盛,這是邪氣勝過正氣,應該趕快瀉掉邪氣;形氣充足,但病邪不足,則應該趕快補充正氣;形氣都不足,這是陰陽氣都虛弱,不可針灸,針灸反而會加重不足,導致陰陽氣血都耗竭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年人會死亡,壯年人也難以恢復;形氣都充足,但病邪也盛,這是陰陽都過盛,應該瀉掉邪氣,調節虛實。所以說:有餘的瀉掉,不足的補充,這就是道理。
身體豐盛是形氣有餘;消瘦是形氣不足;行動自如,躁擾不安是病邪有餘;行動不便,倦怠臥床,聲音低微是病邪不足。雖然形貌消瘦,但病邪有餘的,是元氣與邪氣爭鬥,應該趕快瀉掉邪氣;雖然身體豐盛,但病邪不足的,是元氣虧損,邪氣不能侵入,應該趕快補充元氣以抵抗邪氣;如果形氣和病邪都不足,則是陰陽俱虧的危急症狀,不可針灸,針灸會更加損傷陰陽氣血,老年人會死亡,壯年人也難以恢復;如果形氣和病邪都充足,應該瀉掉邪氣,則元氣自然會恢復平衡。所以要仔細觀察虛實,然後調整,有餘的瀉掉,不足的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