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4)

1. 陰陽表裡治法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岐伯曰: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,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

診治之道,不法天地陰陽氣化之理,非但無益,而又害之,所以有不藥為中醫之說也。虛邪賊風,傷人迅疾,善治者,乘其淺處而速治之,否則邪入日深,以至傷臟,其不死也幾希矣。

天之邪氣,感則害五臟者,良以天氣通於肺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也;水穀之寒熱害六腑者,以水穀產於地,而地氣通於嗌,嗌為六腑之大門也;若地之濕氣在下,但害身表之皮肉筋脈,不能入於臟腑,此猶火就燥,水流濕,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乃天人合一之理也。

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則知過,用之不殆。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:審清濁,而知部分;視喘息、聽聲音,而知所苦;觀權衡規矩,而知病所主;按尺寸,觀浮沉滑澀,而知病所生。以治無過,以診則不失矣。

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故因其輕而揚之;因其重而減之;因其衰而彰之;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;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滿者,瀉之於內;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: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;其實者,散而瀉之。

審其陰陽,以別剛柔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定其氣血,各守其鄉,血實宜決之,氣虛宜掣引之。

此即皮肉筋脈之病,而宜用針者言之也。皮肉筋脈雖屬軀體,而根於陰陽,資乎血氣,與臟腑相通貫者,故善治者必本陰陽之理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使陰陽氣血、營衛經絡流通調達。以我之心,知彼之身,視其現表之證,知其內臟之病,觀過與不及之處,能見微而知著,以為準則而平其過,如此用針,可以無殆,而用藥之法亦然矣。故善診者,要在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之理。

審其為清邪濁邪,知部分,辨其病在何經;視喘息、聽聲音,知其所痛所苦;觀權衡規矩,知其病之或主於陽,或主於陰,或虛或實,或表或里;按尺寸之脈,觀浮沉滑澀,可知其病所由生,或由內傷,或由外感。如是詳審無誤,治之庶可無過而不失矣。故病之始起而邪淺,可用針刺而已;如邪盛,多刺之,待其邪衰而已。

或針或藥,當觀邪之重輕,正之虛實,隨宜而施。是故因其輕邪,即用輕法而揚之散之;因其重邪,即用重法而減之損之;因其邪衰,即當調補正氣而彰之,若邪退而正氣委頓不振,久成虛怯,但助正之法,又當分別,如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氣能充形也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味能生精也;其或邪在上部者,因而發越之,如開提探吐之類,其在下部者,導引而竭之,如疏氣通便之類;中滿者,則瀉其內;外邪在表者,漬形以發汗,如藥氣蒸洗之類;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;其邪勢慓悍,或用按摩導引而收伏之;其正氣實而不虛者,邪在表則散之,在裡則瀉之。故凡治法,必辨虛實,審其陰陽,孰為偏勝;別其剛柔,孰為逆從。

白話文:

陰陽表裡治法

《素問》記載,治病如果不遵循天地運行規律,就會招致災禍。外邪入侵迅速,如同風雨,因此善於治病的人,先治皮膚毛髮,其次治肌肉,再其次治筋脈,然後治六腑,最後才治五臟。如果直接治療五臟,則病人多半性命危殆。所以,天上的邪氣入侵會傷害五臟;飲食寒熱不節則傷害六腑;地上的濕氣則傷害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

診斷治療,如果不遵循天地陰陽氣化的規律,不僅無益,反而有害,所以才有“不藥而愈”的說法。外邪侵襲迅速,善於治療的人,要趁邪氣淺表時迅速治療,否則邪氣入裡日深,最終傷及臟腑,很難不死。

天上的邪氣傷害五臟,是因為天氣通於肺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;飲食寒熱傷害六腑,是因為水穀產生於地,而地氣通於咽喉,咽喉是六腑的大門;地上的濕氣在下,只傷害身體表面的皮膚、肌肉和筋脈,不能進入臟腑,這如同火烤乾物,水潤濕物一樣,屬天的則向上,屬地的則向下,這是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
所以,善於用針灸的人,會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用右側治療左側,用左側治療右側,以己知彼,以表知裡,觀察治療的過與不及,看到細微的徵兆就能知道病情發展的趨勢,這樣用針就不會出錯。善於診斷的人,會觀察面色、把脈,首先辨別陰陽,判斷邪氣的清濁,了解病變的部位;觀察呼吸、傾聽聲音,了解病人的痛苦;觀察病人的體態,了解疾病的性質;把脈,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,了解疾病的來源。這樣治療就不會過度,診斷就不會出錯。

所以說,疾病初期,可以針灸治療;病情嚴重時,可以等待病情減輕再治療。因此,要趁病情輕微時積極治療;病情嚴重時,要減輕病情;病情減輕時,要扶正固本;形體虛弱的,用溫補之法益氣;精氣不足的,用滋補之法益精;病情在上部的,要使其宣洩;病情在下部的,要使其通暢;腹部脹滿的,要瀉其內;外邪在表的,要發汗;邪氣在皮膚的,要使之排出;邪氣盛而急烈的,要用按摩等方法使其平復;正氣充實的,表邪則散之,裡邪則瀉之。

要審察陰陽,區別剛柔,陽證治以陰法,陰證治以陽法,調和氣血,使各歸其位,血實則瀉之,氣虛則補之。

以上是針灸治療皮膚、肌肉、筋脈疾病的方法。雖然皮膚、肌肉、筋脈屬於軀體,但它們根於陰陽,依靠氣血,與臟腑相互貫通,因此善於治療的人,必須遵循陰陽的規律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用右側治療左側,用左側治療右側,使陰陽氣血、營衛經絡流通調達。以自己的理解,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,觀察其外在表現,了解其內臟疾病,觀察治療的過與不及,能從細微的徵兆中看出問題的本質,以此為準則,平衡其過與不及,這樣用針灸就不會出錯,用藥的方法也是如此。所以善於診斷的人,關鍵在於觀察面色、把脈,首先辨別陰陽。

判斷是清邪還是濁邪,了解病變部位,辨別疾病在哪條經絡;觀察呼吸、傾聽聲音,了解病人疼痛和痛苦的部位;觀察體態,了解疾病是屬於陽性還是陰性,是虛是實,是表是裡;把脈,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,可以了解疾病的來源,是內傷還是外感。這樣詳細審慎地診斷,治療就不會過度也不會遺漏。所以,疾病初期邪氣淺表,可以用針灸治療;如果邪氣盛,可以多針灸幾次,待邪氣衰弱後停止。

針灸或用藥,都要觀察邪氣的輕重,正氣的虛實,隨機應變。所以,遇到輕微的邪氣,就用輕柔的方法驅散它;遇到嚴重的邪氣,就用強有力的方法消減它;邪氣衰弱時,就要調補正氣;如果邪氣退卻而正氣虛弱不振,久而久之形成虛弱體質,則扶正的方法也要區別對待,比如形體不足的,用溫補之法益氣,因為氣能充實形體;精氣不足的,用滋補之法益精,因為味能生精;邪氣在上部的,要使其宣洩,如針灸的提、托、運、瀉等手法;邪氣在下部的,要使其通暢,如通便、導氣等方法;腹部脹滿的,要瀉其內;外邪在表的,要發汗;邪氣在皮膚的,要使之排出;邪氣盛而急烈的,要用按摩等方法使其平復;正氣充實的,表邪則散之,裡邪則瀉之。所以,所有的治療方法,都必須辨別虛實,審察陰陽,哪一方偏盛;區別剛柔,哪一方逆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