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5)
卷九 (15)
1. 陰陽表裡治法
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即上文相引之義。使陰陽通和而平定,其血氣各守其部位,則無鬱結漫溢之病。故如血實壅滯者,宜攻決而去之,其氣自和;氣虛不振者,宜提掣而引之,其血自調。此言診治之法則,可謂詳盡矣。
治病必求於本。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
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,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,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已詳註在臟腑門,重錄於此者,以為診治之理法,最當究心者也。
水為陰,火為陽,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者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
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;寒熱者,陰陽之體性;氣味者,陰陽之變化。變化而後成形質,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分,而一行中仍具陰陽之性,故陽化氣,陰成形,而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十干也。
味歸形者,形質由氣味而成也;形歸氣者,形由氣以生長,由氣以消化也;氣歸精者,氣由精以翕聚,無精則氣渙散,是陽根於陰也;精歸化者,精由氣以生化,無氣則精不成,是陰根於陽也;精食氣者,精能翕氣而使固密也;形食味者,形資於味而能充旺也;化生精者,味得氣化而後生精;氣生形者,氣必先生而後形長。此皆陰陽生化自然之性也。
是故稟陰陽以生者,必賴陰陽氣味以養也,如或太過不及,皆有所傷。味本生形,味太過,則反傷形;氣本生精,氣太過,則反傷精。蓋陰陽之性,互相生化。陰精得陽而化氣,如水之蒸騰;陽氣得陰而化精,如膏之凝結。所以陰味太過,則反傷氣;陽氣太過,則傷精,必然之理也。
以陰味降而就下,陽氣升而行上,故氣味均平則升降調和,偏勝則必傷矣。然氣味皆有厚薄,而入於人身,則有表裡淺深不同。以其輕清上浮,重濁下降,故功用各別,而有疏泄、通利、發泄、發熱之殊。必使陰陽和平,方無病患。若陽太過則火壯,使氣耗散而反衰,乃為壯火所食也;氣得少火則生旺,故氣食少火也。
是故壯火則散氣,少火則生氣,用氣味以調之者,不可不知此理也。
氣味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寒傷形,熱傷氣。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泄。
白話文:
陰陽表裡治法
治療疾病要根據陰陽的盛衰來決定用什麼方法。陰陽調和,氣血運行正常,則無病;若陰陽失調,氣血瘀滯,則生病。例如,血液瘀滯,就要疏通它,氣血自然就調和了;如果氣虛,就要提振它,血液自然就調順了。這些都是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陽氣積聚如同天,陰氣積聚如同地。陰靜陽動,陽氣生長,陰氣收藏。陽氣化為氣,陰氣化為形。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產生濁氣,熱氣產生清氣。清氣在下,則會腹瀉;濁氣在上,則會腹脹。這是陰陽反常,疾病逆轉的表現。清陽之氣如同天,濁陰之氣如同地,地氣上升形成雲,天氣下降形成雨,雨來自地氣,雲來自天氣。
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;清陽之氣布散於肌膚,濁陰之氣進入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(這些內容在臟腑篇已有詳細解釋,這裡再次提及,是為了強調診治疾病的根本原則。)
水屬陰,火屬陽;陽主氣,陰主味。味歸於形,形歸於氣,氣歸於精,精歸於化,精依靠氣,形依靠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又受味所傷。陰味從下竅而出,陽氣從上竅而出。味道濃郁的屬陰,淡薄的屬陰中之陽;氣濃厚的屬陽,淡薄的屬陽中之陰。味道濃郁則瀉,淡薄則通;氣淡薄則發散,濃厚則發熱。強烈的陽氣會消耗陰氣,微弱的陽氣會滋養陰氣;強烈的陽氣消耗陰氣,陰氣滋養微弱的陽氣。
水火是陰陽的徵兆;寒熱是陰陽的特性;氣味是陰陽的變化。陰陽變化後形成形質,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分,而每一行中又包含陰陽的特性,所以陽化氣,陰成形,於是有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。
味歸於形,是指形質由氣味而成;形歸於氣,是指形體依靠氣來生長和消化;氣歸於精,是指氣依靠精來凝聚,沒有精氣就渙散,這是陽氣根源於陰氣;精歸於化,是指精依靠氣來生化,沒有氣則精不成,這是陰氣根源於陽氣;精食氣,是指精氣能凝聚氣而使之緊密;形食味,是指形體依靠味道而充實;化生精,是指味道經過氣的變化後才能生精;氣生形,是指氣必須先產生才能使形體生長。這些都是陰陽生化自然的法則。
所以,依靠陰陽而生存的,必定依靠陰陽的氣味來滋養。如果過度或不足,都會造成損傷。味本生形,味道過多,反而會傷形;氣本生精,氣過多,反而會傷精。因為陰陽的特性是互相生化。陰精得到陽氣而化為氣,如同水的蒸騰;陽氣得到陰氣而化為精,如同油脂的凝結。所以陰味過多,反而會傷氣;陽氣過多,則會傷精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
陰味下降,陽氣上升,所以氣味平衡則升降調和,偏盛則必然受傷。然而氣味都有濃淡之分,進入人體後,還有表裡淺深的不同。因為輕清之氣上浮,重濁之氣下降,所以功用各異,有疏泄、通利、發散、發熱的不同。必須使陰陽平和,才能沒有疾病。如果陽氣過盛,則如同旺盛的火,會耗散氣而衰弱;氣得到微弱的陽氣則會生旺,所以氣滋養微弱的陽氣。
所以,旺盛的陽氣會耗散陰氣,微弱的陽氣會滋養陰氣,運用氣味來調治疾病,不可不知這個道理。
氣味:辛甘發散屬陽,酸苦收斂屬陰。陰盛則陽病,陽盛則陰病。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寒傷形,熱傷氣。氣傷則痛,形傷則腫。所以先痛後腫,是氣傷形;先腫後痛,是形傷氣。風盛則動,熱盛則腫,燥盛則乾,寒盛則浮腫,濕盛則濡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