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10)
卷八 (10)
1. 五勞所傷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曰:五勞所傷: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是謂五勞所傷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說:過度使用五種勞作會傷害人體的不同部位: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,長時間躺臥會損耗元氣,長時間坐著會損害肌肉,長時間站立會傷到骨骼,長時間行走會使筋脈受損,這就是過度使用五種勞作對身體的傷害。
肝藏血而開竅於目,故久視勞目則傷血;肺為華蓋,權衡一身之氣,敷布周流,循環不息,久臥則肺氣不舒而傷矣;脾司轉運而主肌肉,久坐則脾不運而肌肉傷矣;久立則勞骨,久行則勞筋,故皆傷。始而傷血、氣、肉、骨、筋,久則傷及五臟,是謂五勞所傷者也。然身逸者,氣血多滯,而但勞心,則直傷內臟,其病尤重也。
白話文:
肝臟儲藏血液,並且與眼睛相通,所以長時間用眼過度會損傷血液。肺就像一個華蓋,負責調節全身的氣血運行,讓氣血循環不息。長時間臥牀不起,肺氣就會不暢通而受到損傷。脾臟負責轉運營養物質,並且主掌肌肉。長時間久坐不動,脾臟運化功能受阻,肌肉就會受傷。長時間站著會勞損骨骼,長時間行走會勞損筋脈,所以都會造成傷害。最初會損傷血液、氣血、肌肉、骨骼和筋脈,時間長了就會損及五臟,這就是所謂的「五勞所傷」。然而,身體過度安逸,氣血容易淤滯,但一直勞心傷神,則直接會損傷內臟,病症會更加嚴重。
2. 卒然失音
《靈樞·憂恚無言篇》帝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也?少師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;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,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;舌者,音聲之機也;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;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;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經·憂恚無言篇》
皇帝問道:人突然憂愁鬱悶,導致說話沒有聲音,是哪條通道堵塞了?
少師回答:
- 咽喉是水谷通過的通道。
- 喉嚨是氣息上下往來的通道。
- 會厭是發聲的門戶。
- 口脣是發聲的扇子。
- 舌頭是發聲的機關。
- 懸雍垂是發聲的關閉器。
- 鼻樑是分佈氣息的地方。
- 懸壅垂後方的橫骨由神氣控制,負責引發舌頭的動作。
因此,如果人的鼻孔不停流鼻涕,那是因為鼻樑沒有打開,分佈氣息的通道出了問題。
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
白話文:
因此:會嫌棄小事並急於處理輕微事務的人,容易得到氣疾。因為這些人的開合能力良好,呼氣容易;而那些會嫌棄大事並固執於細節的人,開合困難,呼氣緩慢,所以會說話很費力。如果一個人突然不能說話,這可能是因為寒氣侵入喉結,導致喉結不能開合。由於開合的動作受阻,所以無法發出聲音。
肺之氣喉在前近胸,胃之咽喉在後近背,喉口中間有薄膜一片,名會厭,厭者,掩蓋喉口者也,飲食入口,則掩蓋氣喉而咽喉開,言語發聲,則掩蓋咽喉而氣喉開,故如飲食到喉,或值言語而氣喉開,則食飲誤下氣喉,與肺氣格逆,則必咳嗆而出,以氣喉在前故也。
白話文:
肺部和喉嚨在前面靠近胸部,胃部和食道在後面靠近背部。喉嚨口的中間有一層薄膜,叫做會厭。厭的意思是掩蓋喉嚨口。食物入口後,會厭會蓋住氣管而食道打開,說話發聲時,會厭會蓋住食道而氣管打開。因此,如果飲食進入喉嚨時,恰好說話而氣管打開,食物就會誤入氣管,與肺部氣息相衝撞,就會咳嗽嗆出。這是因為氣管在前面。
是故會厭為音聲之戶;口唇為音聲之扇;舌動方能變聲音而成語,故舌為機,如舌強或痿,雖有聲不能成語矣;上齶喉口垂下之軟肉名懸雍,故為音聲之關也;橫骨者,舌根之嫩骨,本由心臟所生,故為神氣所使,主發動其舌,以舌為心之苗也;頏顙者,頂前額內之處,津氣循喉上升至頏顙,如煙霧之四布周行也,故頏顙之氣不開,不能分布津氣,則由鼻下溜成涕,其氣不能約束,故名鼻洞。此因清陽不足,不能透開頏顙,故嬰孩老年,多有此病。
白話文:
因此,會厭是聲音的門戶;口脣是聲音的扇子;舌頭動才能改變聲音而形成語言,所以舌頭是機舌,如果舌頭僵硬或痿弱,即使有聲音也不能形成語言;上顎喉嚨口懸垂的軟肉叫做懸雍,所以是聲音的關口;橫骨是舌根的嫩骨,本是由心臟所生,所以受神氣所驅使,主要發動舌頭,因為舌頭是心的苗;頏顙是頭頂前額內的地方,津氣順著喉嚨上升到頏顙,像煙霧一樣向四面散開行進,所以頏顙之氣不暢,不能散佈津氣,就會從鼻孔下面流出來變成鼻涕,它的氣不能收斂,所以叫做鼻洞。這是因為清陽不足,不能透開頏顙,所以嬰孩和老年人,大多有這種疾病。
凡語言便利及遲鈍難出,皆會厭有大小厚薄不同之故。如其應對之敏拙,由心之靈昧,非關於外也。若寒氣客於會厭,不能開闔,則卒然無音;其卒然憂恚,氣必逆亂,以傷會厭而機關不利,可以類推而知也。
白話文:
人說話的流利或遲鈍,主要是由於會厭的大小和薄厚度不同。至於言語的敏捷或遲鈍,則是由於心智的靈敏或遲緩,與外界因素無關。如果寒氣入侵會厭,會厭就不能正常開合,就會突然失聲。突然的悲傷和憤怒,也會導致氣機逆亂,損傷會厭,導致發聲器官失去作用。由此可以推論出,言語的異常表現與會厭的健康狀況有關。
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。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用針灸治療舌痛應該如何操作?
岐伯回答:足少陰腎經的經脈上行到舌頭,連接於舌骨,最後止於會厭。沿著兩側臉頰的脈絡放血,就能使壅滯的氣血得到疏導。會厭附近的脈絡向上與任脈相連,在喉結上取穴位,就能緩解舌痛。
足少陰腎經之脈,上行系舌本,絡橫骨,而終於會厭;會厭之脈,又上絡任脈。故用針瀉少陰、任脈兩處之血脈,則濁氣闢除而清陽透達,其會厭聲音乃發也。天突,任脈絡穴,在結喉下。
白話文:
腎經的經脈向上行,連接舌頭的根部,並與橫骨相交,最後通到會厭。會厭的經脈又向上與任脈相連。因此,在少陰經和任脈這兩個穴位針刺放血,可以清除濁氣,讓清氣暢達,從而讓會厭發出聲音。天突穴是任脈上的聯絡穴位,位於喉結下方。
3. 孕婦失音
《素問·奇病論》帝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為何也?岐伯曰:胞之絡脈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,繫於腎,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,當十月復。《刺法》曰:無損不足,益有餘,以成其疹,然後調之。所謂無損不足者,身羸瘦,無用鑱石也;無益其有餘者,腹中有形而泄之,泄之則精去,而病獨擅中,故曰成疹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奇病論》中記載,黃帝問到:有人身體重疊,到了九月就說不出話來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這是胎胞經絡斷裂造成的。
黃帝問:為什麼這樣說呢?
岐伯說:胎胞經絡連接著腎臟,屬於少陰經脈,貫穿腎臟系統,連接到舌根,所以才會導致說不出話來。
黃帝問:如何治療呢?
岐伯說:無法治療,等到了十月就會自行恢復。《刺法》中說:不要損耗不足的部位,也不要加重過剩的部位,讓疾病自然發作,然後再進行調理。所謂不損耗不足的部位,是指身體瘦弱的人,不宜使用針灸;不加重過剩的部位,是指腹中有腹水而腹瀉,腹瀉會導致精氣流失,而疾病則會獨自在體內發展,因此說成疹。
身重者,孕婦也;喑者,失音也;胞之絡脈絕者,言脈氣阻絕不通,非斷絕之絕。此因胎大壓其胞脈,致少陰腎經之氣,不得上貫於舌而喑也。俟十月產後,脈通氣復自愈,無用治也。若強治之,反損其正之不足,而益其病之有餘,以成其疹,疹者,痼疾難愈也。然其由胎大之故,則亦無法可治之矣。
白話文:
懷孕的人體重較重;失聲的人說不出話;子宮的經絡中斷,是指脈氣阻滯不通,而不是完全斷絕。這是因為胎兒太大,壓迫了子宮的脈絡,導致少陰腎經的氣無法上升到舌頭,所以會失聲。等到十月生產後,脈絡恢復通暢,氣血迴流,失聲就會自行痊癒,不需要治療。如果強行治療,反而會損害身體的正氣,加重病情,導致形成痼疾,難以根治。但如果是由於胎兒過大的原因,那就沒有辦法治療了。
4. 咳嗽
《素問·咳論》帝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?岐伯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,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時,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為痛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肺部會導致人咳嗽,是什麼原因?
岐伯答:五臟六腑都會導致人咳嗽,不只是肺。
皮毛是肺的表裡,皮毛最先受到外界邪氣侵襲,邪氣就會通過表裡相合的關係進入肺。
當寒性食物進入胃中,會通過肺經傳送到肺部,導致肺受寒。肺寒時,內外邪氣互相結合,就會引發肺咳。
五臟在不同的時間容易受到病邪侵襲,它們會在特定的時間相互傳變。人身與天地相應,五臟會在不同的時間段發揮作用。如果五臟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生病。輕者表現為咳嗽,重者就會腹瀉或疼痛。
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肺為華蓋而朝百脈,主一身之氣,故各臟腑之氣,皆由經脈匯於肺,而行周身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者,以所受之邪,隨氣而歸於肺也。皮毛為肺之合,皮毛先受邪,則邪氣以從其合,必入於肺。
白話文:
到了秋天,肺部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到了春天,肝臟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到了夏天,心臟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到了陰氣最盛的季節,脾臟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到了冬天,腎臟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
肺部是身體的華蓋,統領著全身所有的經脈,主導著全身的氣息,因此各臟腑的氣息都要通過經脈匯聚到肺臟,再運行到全身。五臟六腑都會令人咳嗽,是因為受到的風邪會隨著氣息歸於肺臟。
皮膚是肺臟所主,如果皮膚首先受到風邪侵襲,風邪就會循著它所主之地進入肺臟。
其寒飲食入胃,亦從經脈上達於肺,則肺寒,而與外邪相合客之,則為肺咳也。人生天地氣交之中,故與天地相參,五臟稟五行之氣,以治五時,各以其時而受外邪。若非肺臟主令之時,而各臟所受之邪,皆隨氣而傳於肺。假如感寒而微,則為咳,甚則為泄瀉、為腹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寒涼的食物進入胃裡,也會通過經絡上達肺部,這時肺部就會受寒,與外來的病邪結合,就會導致咳嗽。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所以與天地相通。五臟分別稟受五行之氣,用來調控五季,各個臟器在它們主管的季節容易受到外邪入侵。如果侵襲的是非肺臟主管的季節,其他臟器受的邪氣也會隨著氣血傳到肺部。比如受寒較輕,就會表現為咳嗽,嚴重的話則會腹瀉或腹痛。
肺金主秋,肝木主春,心火主夏,脾土為至陰,而主長夏未月,腎水主冬,皆各以其時而先受邪,邪之變化多端,皆能傳肺而致咳。故治咳者,其邪有寒熱,氣有虛實,必審其所因。下文即明其病狀也。
白話文:
肺屬金主秋,肝屬木主春,心屬火主夏,脾屬土主長夏末月(中伏)。
腎屬水主冬,各個臟腑在它們當令的季節特別容易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變化多端,都能傳到肺中造成咳嗽。
所以治療咳嗽,需要先了解邪氣是寒還是熱,氣是虛還是實,必須根據病因來確定治療方法。
下文將詳細說明咳嗽的病狀。
5. 五臟咳證
帝曰:何以異之?岐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;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;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;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;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這些咳嗽症狀各有什麼不同?
岐伯答:
- 肺咳:咳嗽伴有喘息、有聲音,嚴重時會咳出帶血的痰液。
- 心咳:咳嗽會引起心痛,喉嚨感覺就像有東西梗住,嚴重時會導致咽喉腫痛。
- 肝咳:咳嗽時會感到兩側肋骨下疼痛,嚴重時會出現腹痛和噁心,噁心時會感到兩側肋骨下脹滿。
- 脾咳:咳嗽時會感到右邊肋骨下疼痛,悶痛感會延伸到肩背,嚴重時會感到胸中氣機不暢,氣機不通暢時咳嗽會加重。
- 腎咳:咳嗽時會感到腰背痠痛,嚴重時會咳出泡沫狀的液體。
五臟部位不同,經脈流行各別,故其受邪而致咳者,各有病狀不同,辨其狀,方知病邪之所在而治之。受邪之臟為本,肺為標,拔其本,則標自愈而咳可止。今人但知治肺,無怪其不效也。
白話文:
由於各臟腑的部位不同,經絡運行也不同,因此受到邪氣引發咳嗽時,病狀也有所差異。辨別病狀後,才能瞭解病邪所在,以此治療。受邪的臟腑是根本,肺部是表徵,根治根本問題,表徵症狀也會自動痊癒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現在的人只知道治療肺部,難怪效果不佳。